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以色列的阿利亞移民

以色列的阿利亞移民

10:43原因8月3日!!!!!

以色列士兵分別被巴勒斯坦武裝分子和真主黨武裝分子俘虜後,

以色列在加沙發動了“夏雨”行動,並對真主黨進行了軍事打擊。據分析人士稱,以色列政府尋求從兩個方面解決其面臨的各種問題。

“夏雨”行動實施後,以色列政府開始指責敘利亞和伊朗是以巴局勢惡化的幕後黑手。以色列聲稱,敘利亞接待並資助哈馬斯,並“唆使”哈馬斯襲擊目標。同時指責伊朗通過真主黨向哈馬斯轉移武器和資金,制造以巴緊張局勢轉移國際註意力,以減輕國際社會解決其核問題的壓力。

此外,以色列將伊朗核計劃視為對以色列國家安全的威脅,壹直呼籲國際社會進行幹預。在黎巴嫩發動大規模海空行動,也是試圖讓“伊朗因素”浮出水面,以加快解決伊朗核問題,消除其感受到的威脅。

然而,據分析人士稱,以色列政府很難壹勞永逸地解決與哈馬斯、真主黨、敘利亞和伊朗的問題。

“雙重原因”助推真主黨行動

真主黨和以色列的沖突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

南黎巴嫩與北以色列接壤。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巴勒斯坦遊擊隊轉移到黎巴嫩,並將黎巴嫩作為打擊以色列的基地,以至於他們經常對黎巴嫩進行軍事打擊,導致黎巴嫩戰爭不斷。2000年5月,以色列軍隊從“安全區”撤出,結束了對黎巴嫩南部長達22年的占領。然而,由於以色列沒有從有爭議的“薩巴阿”農場撤軍,真主黨遊擊隊與以色列的沖突從未停止。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分析人士稱,真主黨的行動有著更深層次的意圖。首先,以色列正在集中力量在加沙開展“夏雨”軍事行動。此時,在以色列北部襲擊以軍,不僅有利於哈馬斯軍事組織,還能加強真主黨在這壹地區的影響力。

第二,有媒體報道稱,真主黨與伊朗和敘利亞有很多聯系。目前伊朗因為核問題壓力很大,敘利亞也多次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指責。真主黨此時的行動和與以色列的武裝沖突可以幫助伊拉克和敘利亞減輕巨大的壓力。

黎巴嫩真主黨

黎巴嫩真主黨是黎巴嫩什葉派的政治軍事組織。它是在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間由穆薩維創建的。該組織自成立以來壹直處於秘密狀態。它於1984年開始使用“真主黨”的名稱,並於1985年通過發布聲明正式成立。

黎巴嫩真主黨主要由從“伊斯蘭阿邁勒運動”分裂出來的勢力組成。它組織嚴密,裝備精良,約有5000名民兵,在年輕穆斯林中很有影響力。真主黨總部設在貝卡谷地的巴勒貝克,其最高領導機構是由12人組成的協議委員會。其主要活動區域集中在貝卡谷地、貝魯特南郊、黎巴嫩南部等什葉派地區。現任秘書是哈桑。納斯拉拉赫。

1990黎巴嫩內戰結束後,黎巴嫩各派根據政府的決定自行解除武裝,但真主黨以打擊以色列為由,並未解除其武裝團體的武裝並上繳武器。

在中東和談問題上,真主黨堅決反對和談,認為解決阿以問題的唯壹途徑是摧毀以色列。因此,真主黨的目的是通過武裝鬥爭收復被以色列占領的土地,主張效仿伊朗模式,在黎巴嫩建立伊斯蘭共和國。

1991阿以和談開始後,真主黨頻繁襲擊黎巴嫩南部建立的“安全區”。因此,以色列壹直將真主黨視為“恐怖組織”,將其作為打擊和報復的重點目標,並多次襲擊其基地。1992年2月,真主黨總書記穆薩維在以色列空襲中喪生。從那以後,哈桑。納斯魯拉接替穆薩維成為真主黨領導人。

真主黨從1992開始參加黎巴嫩議會選舉,成為黎巴嫩最大的反對黨。

2000年5月以色列從黎巴嫩南部撤軍後,該地區實際上由真主黨控制。由於以色列沒有從黎巴嫩、敘利亞和以色列邊境地區有爭議的沙巴阿農場撤軍,真主黨對以色列境內目標的襲擊壹直沒有中斷。

歷史上的黎巴嫩戰爭

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分子於12向以色列境內多個目標發射炮彈和火箭彈,並與以軍展開激烈交火,造成7名以軍士兵死亡,2名士兵被綁架。隨後,以軍對黎巴嫩南部真主黨陣地發動了猛烈的軍事打擊。黎巴嫩戰爭再起。

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北部接壤。黎巴嫩和以色列長期處於敵對狀態。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由於巴勒斯坦遊擊隊轉戰黎巴嫩,並將黎巴嫩作為打擊以色列的基地,以色列經常對黎巴嫩進行軍事打擊,導致黎巴嫩戰爭不斷。

1968 12.28,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機場遭到武裝直升機襲擊,十幾架黎巴嫩民用飛機被摧毀,以報復壹架以色列民用飛機在雅典機場遭到巴勒斯坦武裝分子襲擊。

3月1978,15日,以色列陸海空三軍發起“利塔尼行動”,首次入侵黎巴嫩,直抵首都貝魯特,占領利塔尼河以南地區。03年6月65日,以色列軍隊撤出黎巴嫩。

1982年6月初,以軍出動地面部隊、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大規模入侵黎巴嫩,占領黎巴嫩南部,將阿拉法特領導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趕出黎巴嫩。1985 1月,以色列開始分階段從黎巴嫩撤軍。然而,以色列以保衛北部領土安全為由,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安全區”,並將自己支持的“南黎巴嫩軍”保留在黎巴嫩。

1992年2月,武裝直升機襲擊了真主黨總書記穆薩維及其家人乘坐的汽車。穆薩維和他的家人在襲擊中喪生。此後,真主黨武裝與以軍多次交火,黎巴嫩戰事不斷升級。

1993年7月,以軍為了打擊真主黨和巴勒斯坦遊擊隊的有生力量,對黎巴嫩南部發動了大規模轟炸。在雙方長達壹周的激烈交火中,150多人死亡,500多人受傷。7月底,黎巴嫩和以色列達成諒解,實現停火。

1996年4月,為報復真主黨對以色列北部的火箭彈襲擊,在黎巴嫩南部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間的軍事沖突持續了16天,造成160多人死亡,數百人受傷,黎巴嫩境內有50多萬難民。26日,黎巴嫩和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

2000年初,為報復真主黨的武裝襲擊,多次出動戰鬥機轟炸黎巴嫩南部真主黨遊擊隊的基地。2000年5月,以色列軍隊從“安全區”撤出,結束了對黎巴嫩南部長達22年的占領。然而,由於以色列沒有從有爭議的“薩巴阿”農場撤軍,真主黨遊擊隊與以色列的沖突從未停止。

巴勒斯坦位於西亞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曾在此居住。公元前20世紀左右,蘇美爾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歷史背景

公元前13世紀末期,希伯來部落遷至巴勒斯坦,先後建立了希伯來王國和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和羅馬人占領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征服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遷入,被當地土著同化,逐漸形成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年底,猶太復國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大量遷入巴勒斯坦。

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以約旦河為界。東部被稱為外約旦(現在的約旦王國),西部仍然被稱為巴勒斯坦(現在的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此後,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開始向巴勒斯坦地區遷移。在猶太人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 165438+10月,聯合國通過了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裏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壹個猶太國和壹個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將國際化。5月1948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因為這個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沒有誕生。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五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占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長期以來,以色列在阿拉伯被占領土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建設大量猶太移民定居點,並通過改變被占領土的人口結構,力圖建立壹個大以色列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鬥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成立,目標是“消滅巴勒斯坦領土上的猶太復國主義”。從那時起,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鬥爭。多年的戰爭讓雙方都意識到,誰也消滅不了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求政治解決方案。

1991 6月1,馬德裏中東和會召開,阿以兩國艱難的和談開始。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從65438年9月到0993年9月,自第壹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簽署以來,雙方也簽署了壹系列協議,但由於歷屆政府的故意拖延,這些協議並沒有得到全面實施。雖然根據相關協議,巴勒斯坦於1994年5月開始自治,但由於耶路撒冷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巴勒斯坦問題談判的最後階段分歧太大。迄今為止,雙方尚未達成永久和平協議。

2000年9月,以色列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巴以之間曠日持久的流血沖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臺後,巴勒斯坦壹些激進組織制造了壹系列針對以色列人的“恐怖活動”,導致以色列采取強烈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中東和平進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鬥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宣告成立,開始了反抗以色列入侵的武裝鬥爭。此後,巴解組織改變了建國鬥爭方式,開始了通過和平談判實現建國的漫長進程。

1988 165438+10月15日,巴解組織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此後,130多個國家相繼承認巴勒斯坦國。因為沒有自己的領土,巴勒斯坦國不是壹個真正的國家。

1991 6月1,馬德裏中東和會召開,阿以兩國艱難的和談開始。這是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第壹次坐在壹起試圖解決持續了40多年的沖突。會議確立了中東和談的基本框架,分為雙邊會談和多邊會談,確立了“土地換和平”的基本原則。1993 9月13日,巴以第壹份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在華盛頓簽署。根據協議,巴勒斯坦將首先在加沙-傑裏科地區實行自治,過渡期為5年。

根據1994年5月巴以簽署的關於執行加沙-傑裏科原則宣言的最終協議,巴勒斯坦於5月4日開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簽署塔巴協議,以軍陸續從約旦河約旦河西岸7個主要城市撤出,由巴勒斯坦人自治。1996年5月4日,巴以就巴勒斯坦談判最後階段展開首輪會談。

然而,在內塔尼亞胡於1996年6月上臺後,以色列放棄了“土地換和平”的原則,轉而強調“安全換和平”的原則,使中東和平進程停滯不前。盡管巴以先後簽署了《希伯倫協議》和《懷伊協議》,但由於以色列政府的拖延,未能完全實施。1999年5月,巴拉克當選以色列總理。為落實《懷伊協定》,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簽署了《沙姆沙伊赫備忘錄》,雙方同意於1999年9月3日開始最終地位談判,並於2000年2月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問題達成框架協議,於9月3日前達成最終協議。由於以色列的故意拖延,協議的條款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2000年7月,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美國三方首腦會議在美國馬裏蘭州戴維營舉行。由於耶路撒冷的地位、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的未來、巴勒斯坦難民的返回以及水資源的分配等棘手問題,會談未能達成協議。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巴以之間曠日持久的流血沖突。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臺後,巴以關系惡化。

參考文獻: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