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運用經濟學常識,談壹談科技創新對國際競爭的意義?

運用經濟學常識,談壹談科技創新對國際競爭的意義?

壹、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個主要奮鬥目標,無不與科學技術發展密切相關。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要求廣大領導幹部必須堅持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和豐富的科學技術知識;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要求我們必須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努力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處,也必須建立在科學技術充分發展和廣泛利用的基礎之上。當前,日趨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日見加緊的知識產權壟斷和日益嚴重的能源資源約束,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構成了嚴峻的挑戰,我們已經到了必須更多依靠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

從國際形勢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許多國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探索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中東壹些儲油豐富的國家主要依靠自然資源來獲取財富,拉美壹些國家主要依靠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和技術來發展工業化,而美國、日本等二十幾個主要發達國家,則把科技創新作為基本發展戰略,在世界市場上獲得了突出的競爭優勢,成為世所公認的創新型國家。這些發達國家的研究開發投入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壹般都在2%以上,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多在7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大多保持在30%以下。為了強化市場競爭力,突出競爭優勢,他們非常註重推動企業研究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標準,使擁有名牌產品、先進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做大做強,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鞏固跨國經營企業的壟斷地位,維護知識產權背後的超額壟斷利潤,已經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壯大自身實力、遏制競爭對手的有力武器。在國際市場上,不僅事關國防安全的關鍵技術難以引進,而且涉及主導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的尖端技術也難以引進。事實壹再證明,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必須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主創新的技術發展體系,推動產業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從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連續26年保持年均9%以上的穩定快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目前還是壹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雖然很大,但人均收入水平低,資源十分貧乏,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壹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從總體上看,我國經濟增長嚴重依賴資金高投入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嚴重依賴資源高消耗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嚴重依賴引進技術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部分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據測算,目前我國的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設備投資60%以上依靠進口,科技進步貢獻率只有39%左右。由於不掌握核心技術,我們不得不將每部國產手機售價的20%、計算機售價的30%、數控機床售價的20%—40%拿出來向國外專利持有者支付專利費。研究表明,如果投資率保持在目前40%的高水平,要達到GDP翻兩番的目標,科技進步貢獻率就必須在目前水平的基礎上再提高20個百分點,達到60%以上。這就要求我們進壹步加大研究開發投入,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推動經濟增長由資源驅動、資本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戰略性轉變。即將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奮鬥目標,使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上來,努力走出壹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其中的道理也在於此。

二、培養大批創新型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

國家興旺,貴在得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是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轉變資源開發觀念,由註重開發自然資源轉向著重開發人力資源。歷史上,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從敬畏自然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又回歸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曲折歷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的智力資源卻是無限的。無數事實證明,人才資源是永不枯竭的第壹資源,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也是經濟發展的後勁所在。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因為正確使用人才而使企業起死回生、煥發青春活力的事例比比皆是,美國克萊斯勒公司的雅科卡、IBM公司的郭士納就是如此。世界著名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公司的壹位高級主管曾經說過,“在知識經濟的環境裏,最起作用的是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美國蘋果公司的老板也公開聲稱:“我過去常常認為壹位出色的人才能頂兩名平庸的員工,但現在我認為能頂50名。”可見,對人才資源進行的投資是壹種戰略投資,這種投資的回報率是很高的。

正由於人才資源是壹種戰略資源,圍繞著創新型科技人才展開的爭奪,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尋找最優秀、最聰慧的人才已經演變成為壹場曠日持久、異常激烈的全球爭奪戰。對技術和知識產權的爭奪,核心就是對人類智力資源的爭奪,是對作為人類智力資源載體的科技人才的爭奪。越是素質好、層次高、專業成就突出的專門人才,國際流動的頻率越高,各國的爭奪也就越激烈。目前,發達國家普遍加大了在全世界搜尋、吸引、利用人才的力度,使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才缺乏的狀況更加嚴重。統計資料表明,全世界平均每年有1.7萬科技專業人才直接定居美國,16.8萬科技人才通過H-1B臨時簽證前往美國工作,18.3萬外國學生進入美國大學就讀,世界科技移民的40%以上最終進入美國。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在全球人才爭奪中處境極為不利,大量在本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科技人才源源不斷地流入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以我國為例,在1978—2003年間出國留學的70.02萬人中,回歸率不到30%。

全球化的人才爭奪,要求我們必須以國際化的眼光來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營造良好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讓具有潛力的創新人才能夠脫穎而出,在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中充分發揮作用。現在我們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面臨的突出問題,壹是部分科技人員缺乏創新精神,不能真正做到突破前人,有所前進。二是大量高水平研究人員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極其缺乏合格的工程技術人員,特別是高水平的工程師。根據我們的調查,中國的科技工作者67%集中在事業單位,17.3%在國有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還有將近16%在“三資”企業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工作。這樣壹種結構性缺陷,直接影響到創新型人才的聚集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群眾性的技術創新活動不夠深入持久,曾經在中華大地上結出豐碩成果的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建議等活動在許多地方也已失去了昔日的風采,創新型人才培育和成長的群眾基礎亟待加強和鞏固。

創新是多層次的,包括科研院所進行的原始性創新、企業進行的技術創新和廣大工人農民開展的群眾性創新活動。創新型人才也是多方面的,蘊藏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只有動員多方面創新人才廣泛參與,在全社會普遍開展創新活動,並能充分運用創新成果的國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型國家。沒有大批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就是壹句空話。當前,我們必須著重加強三個層次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壹是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特別是以中青年為主體的創新型領軍人才。有資料表明,目前我國人才資源僅占人力資源總量的5.7%左右,而高層次人才僅占人才資源總量5.5%左右。即便是在高層次人才資源中,能夠把握世界科學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尖子人才也極為匱乏;二是加強黨政人才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讓中華大地湧現出更多的像海爾張瑞敏、華為任正非、奇瑞尹同耀、吉利李書福那樣壹些敢於向世界領先企業叫板、把企業命運與國家發展密切聯系在壹起的現代企業家,在世界市場上推出更多的中國品牌;三是加強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在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培養壹大批許振超、包起帆式的工人專家、鄉土人才。有了這樣壹支規模可觀、結構合理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有了堅強的人才保證。

三、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是創新型人才輩出的重要社會基礎

創新型人才是民族的脊梁,深深植根於壹個民族優秀的精神文化傳統之中,植根於綜合素質高、科學素質好的國民群體之中,植根於激勵有力、賞罰得法的良好體制機制環境之中。加強科技隊伍建設,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努力形成壹支德才兼備、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科技人才隊伍,必須以廣大勞動者科學素質的大幅度提高為基礎,努力營造創新型人才輩出的社會環境。沒有熱愛科學、關註科技、具有較高科學素質水平的宏大公眾群體,就不會形成創新型人才輩出的大好局面,自主創新也就失去了源泉和動力。我國乒乓球運動水平長期在世界上領先,就是因為我們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能夠在繼承發揚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探索,開拓創新。因此,必須把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放在事關全局的戰略位置來考慮,通過開展科學技術教育、傳播和普及活動,努力營造激勵創新、鼓勵冒尖、尊重個性、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培養獨立思考、理性判斷的精神,不斷增強公眾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公民具備科學素質,首先需要了解基本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壹定的應用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事務的能力。公民只有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才能以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創新性成果,推動社會進步。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還比較低,2003年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人口只占總人口的1.98%,農村居民則低至0.7%,與美國2001年已經達到的17%相去甚遠。適齡勞動人口科學素質不高,缺乏自我保護常識,不僅難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而且是壹些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壹。重慶開縣的天然氣泄漏事故、吉林石化的爆炸事故,都是由於最低級的操作錯誤造成的。公民科學素質低下,已成為影響生產率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嚴重制約創新型人才的產生和成長。

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社會各界的***同努力。適應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需要,黨中央適時提出,要把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之壹。根據中央的統壹部署,中國科協會同中組部、中宣部、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制定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明確提出大力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提升綜合國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打下雄厚的人力資源基礎。“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將以當前影響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水平提升的重點人群和關鍵環節為著力點,積極開展四大行動計劃:壹是實施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通過提高學校科學教育質量,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增強中小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二是實施農民科學素質行動,提高農民獲取科技知識和依靠科技脫貧致富、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質量的能力,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的能力,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三是實施城鎮勞動人口科學素質行動,提高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學習能力、職業技能和技術創新能力,提高進城務工人員的職業技能水平和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發展現代服務業提供人力資源支撐;四是實施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行動,弘揚科學精神,提倡科學態度,講究科學方法,增強科學決策和科學管理的能力。

配合這四大行動計劃,“十壹五”期間我們還要針對科普基礎設施薄弱、支撐能力不強的突出問題,實施科學教育與培訓、科普資源開發與***享、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建設、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等四項基礎工程,營造社會化科普平臺,強化科普能力,為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