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羅永浩移民矽谷了嗎?

羅永浩移民矽谷了嗎?

不知道莫醫生是不是還在評價的吵架,妳先別吃了。沃爾特·莫斯伯格博士於1970加入華爾街日報,從1990開始,他轉向科技評論和評估。這種轉變成就了今天的“莫醫生”。他是美國科技界最有影響力的科技媒體人之壹,也是大師級科技評價的鼻祖。他是喬布斯最信任的媒體人,也是喬布斯關於產品的外部智囊。只有他能第壹個看到蘋果團隊之外的真實蘋果。

科技大鱷的產品大多以被莫博士評價為榮。就算莫博士說的不好,莫博士同時采訪比爾蓋茨和喬布斯這兩位科技界“大神”,也已經成為歷史場景(封面圖片)。更能證明莫博士影響力的是,他對壹個產品的評價,可以影響壹個公司或者壹個行業的股價。2000年他表示看好Cube後,蘋果股價暴漲10%。他的觀點讓科技巨頭不止壹次在產品上做出改變,包括傲慢的微軟和蘋果。

莫博士在科技評價“事業”上的成功,足以推翻目前很多人對評價的錯誤認識,尤其是在和羅永浩“國內第壹次直播吵架”之後,很多人甚至對、羅永浩,或者科技評價行業進行了評價,但很多觀點我並不認同。

壹種觀點認為,科技評價應該客觀。王自如的Zealer團隊標榜自己是客觀的、獨立的、第三方的,羅永浩把握住了“客觀”——其實Zealer提出“客觀”評價的時候,已經給自己挖了壹個坑,因為真正的評價永遠不會是客觀的。評價的“評價”必然有自己的觀點。雖然這種觀點可能是因為利益糾葛,知識背景或者個人偏見,但是如果評價沒有主觀觀點,評價就是死的,這和中關村在線的工廠稿或者某些機構按需定制的數據報告沒什麽區別。

莫博士從不標榜自己客觀獨立。他認為,評價並不等同於記者所做的客觀、中立的新聞報道。“十多年來,我親自嘗試了每壹款產品。我不看那些廠商的介紹和新聞稿。我只是從個人角度來測試和使用它們。我不在乎客觀,我只在乎公平的對待每壹個產品,然後告訴讀者我個人的感受,告訴他們產品之間的區別。讀者花錢看我的評價,只是為了看我的觀點,而不是似是而非的中立”(引自新浪科技矽谷記者鄭軍2012)。

他生動地把寫影評比作寫影評。每個人都可以對壹部電影有完全不同的體驗,產品也是如此。莫醫生只是告訴大家“我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產品有什麽優缺點,讓用戶決定買不買”。看過很多莫醫生的評論。在他流暢的文筆中,沒有參數,也沒有專業知識。他純粹只是在傳達使用體驗。雖然不是視頻,但能帶來壹種他不能馬上得到的沖動。這壹切都與客觀性無關。

還有壹種觀點認為,壹群“業外”或者“業內打雜”的人對有深厚行業積累的人做的產品做出不好的評價(此處省略壹萬字)是不對的。在壹個微信群裏,我看到壹個做智能電視的行業人士挑戰壹個媒體人說,關於智能電視妳永遠打不過我。問題是評價本身是非常多元化的,有做報告的數據化評價,有拆機的底層分析評價,有在做的科普化評價,當然還有完全從用戶角度出發的體驗式評價,比如莫博士。不久前,網站“什麽值得買”也推出了大眾測評平臺,嘗試通過眾包的方式做產品測評。不同的評價針對不同的受眾,有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

顯然,並不是所有的評測都需要專業背景,就像軟件工程中的白盒、灰盒、黑盒測試,如果被參數、銷量或產品存量行情(小米慣用伎倆)等數據幹擾,不壹定能還原真實體驗。莫醫生在評估前從不閱讀說明書或新聞稿。他的評價是針對普通人的。基於此,那些認為非專業人士做不好測評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莫博士是壹名時政記者。

王自如同時面對用戶和專業人士。專業機器+數據分析+拆卸設計+第三方實驗室報告在做“白盒評估”。但他作為Zealer的評測靈魂,從用戶體驗的角度親自上陣做“黑箱評測”,切換時自然很難兼顧不同角色。如果他只做莫博士做的事,就不要質疑錘子設計之類的“業內之事”了,可能不會那麽慘;如果他只做數據驅動的“白盒測試”,像安兔兔壹樣賺大錢就不錯了。王自如想要在不同的角色之間自由切換,真的很難平衡不同的觀眾。但是,既然英語老師能做手機,為什麽英語學習者不能做評價呢?

還有壹種觀點,評價商業模式很簡單:收錢幫企業說好話,或者說對手壞話,充當傳聲筒;如果不收錢就接受戰略投資,也會有利益背書的嫌疑。這個無聊的話題,從現代媒體,尤其是科技媒體出現的第壹天就開始討論。事實證明,企業和媒體不僅僅是“支持”,媒體也不是傳言中的“黑紅”公關模式,這裏就不展開了。回到評價,企業公關並沒有明確定義為說自己好還是說對手差。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關註度”稀缺的時候,有些產品在某個階段被評價只是為了關註度,或者是為了尋找種子用戶,或者是意見領袖的建議。企業對評價的容忍度提高,預售、眾籌、公測、電商、社區模式層出不窮。還有很多新的模式有待探索,新的市場有待打開——絕不是收錢說好話。莫醫生並沒有從任何人身上拿錢獲利。莫博士在幾十年的評測中,從來沒有要求過任何被評測的產品,很多都是自己買或者評測後寄回來的。他從不要求辛苦,也不要求報銷差旅費(差旅費)。他雖然主觀,但“純粹獨立”。國內的評測圈幾乎沒有壹家能做到這壹點。莫醫生是個大師,所以王自如不會報銷羅永浩的火車票。

還有壹點,如果第三方測評和企業沒有利益沖突,必然會有利益沖突。在中國,如果妳的評價談到某些廠商產品的缺點,可能是主觀的,妳不喜歡,妳會被質疑妳的動機:是不是拿了對手的錢,還是想問我要咨詢費?這種觀點在科技批評家中更加根深蒂固。羅永浩和王自如,從過去的互相欣賞到今天的刀光劍影,生動地反映了企業和評價者之間的矛盾。但是,我們可以看看羅永浩唯壹敬仰的大師喬布斯對莫醫生“負面評價”的態度。

“2008年蘋果發布MobileMe,我在評測報告中毫不留情的批評了壹番。文章發表後,喬布斯低聲給我打電話。”沃爾特,我看了妳的評估,很抱歉妳這麽說,但我認為妳是對的。Mobileme真的需要改造了,謝謝。"後來,據媒體報道,喬布斯把MobileMe團隊叫到他的辦公室,痛斥他們"玷汙了蘋果的聲譽","讓我們的老朋友沃爾特失望了"。憤怒的喬布斯隨後當場撤換了MobileMe的負責人。”(引自新浪科技矽谷記者鄭軍2012報道)。

不知道羅永浩通過Zealer的評測發現了多少錘子的問題,又有多少會改進錘子——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產品,但從昨晚的廝殺來看,羅永浩已經把“黑”錘子王自如當成了敵人,恨之入骨,哪怕是殺敵壹萬,傷敵三千。像羅永浩這樣對評估機構有偏見的企業家不在少數。

我壹直很奇怪為什麽莫博士沒有出現在中國——我們的技術起步晚,後勁大,國產手機秒殺海外品牌,聯想反復反向收購海外巨頭,互聯網土著包圍本土市場,中國制造的帽子明天摘不下來,改成“中國創造”。好像技術越來越強了,莫博士卻生產不出來。這是科技媒體的損失,也是整個科技界的損失。

繼之後,我期待中國莫博士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