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黑石渡鎮的行政村

黑石渡鎮的行政村

壹、自然地理環境

黑石渡社區是黑石渡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距縣城8公裏,省道318線貫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東、北、南分別由淠河、深水河、孔家河環繞,東與衡山鎮隔河相望,西面與諸佛庵鎮、落兒嶺鎮毗鄰,具有獨特的交通、水利等便利條件和集鎮發展區位優勢。黑石渡社區屬低山丘陵區,地勢平坦,適宜水稻、蠶桑、茶葉、百合等農作物的生長。

二、經濟社會概況

黑石渡社區由原黑石渡村、黑石渡街道、白蓮新村合並而成,全社區轄24個居民組,自然村莊89個,小集鎮1個,總戶數1243戶,總人口5180人。社區總面積12平方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434畝。全社區現有茶園548畝,桑園1200多畝,河床面積2300畝,茶園面積380多畝,毛竹480多畝,藥百合200多畝,桑園面積1600多畝,是全鎮主要的蠶桑基地。其中白蓮新村是2006年白蓮崖水庫移民安置點,117戶,400多人口,白蓮新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示範點內基礎設施完善,人畜分離,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標準要求設計而成,成為全省新農村建設的亮點。黑石渡社區是全鎮糧食主產區,年產糧食900噸。個私企業和三產服務業也較有發展,擁有2家免燒磚廠,1家砂場,1家建築公司,1家紙箱,2個綜合養殖場。2010年,全社區農民人均純收入5650元。

三、特色景觀概況

境內旅遊資源豐富,霍山八景之壹黑石代渡,站在黑石渡大橋,可欣賞睡美人那美麗的身姿,境內的釣魚臺景觀,傳說姜太公曾來此壹遊,坐於巖頂平臺,如臨孔家河,靜心垂釣遊魚,故而得名“釣魚臺”,釣魚臺陡峭而平展,吸引眾多遊客。該社區境內原廟宇林立,象野雞寺、大王廟、字紙爐等均毀於文革,黑石渡為湖北商人必經之道,歇腳客棧之地,留下坳子行,形成人丁興旺、商貿雲集、古色古香的黑石渡老街道。 戴家河村位於黑石渡鎮中東部,由原戴家河、二郎廟兩村合並而成,該村西鄰新店河村,東鄰杜家沖村,南鄰淠河,北鄰裕安區,新店河、杜家沖河交匯入淠河,該村屬丘陵地區,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

戴家河村下轄29個村民組,自然村莊345個,830戶,總人口3030人,勞動力1915人。村域總面積1065.35公頃(10.6535平方公裏),其中農業用地915.75公頃(耕地178.58公頃,園地69.67 公頃,林地667.5公頃)。2010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5130元。該村茶、桑、栗等經濟作物分布不均,農民收入以勞動力輸出收益為主。 1、地理位置。黑石渡鎮位於東經116°10′—116°14′,北緯31°18′—31°30′之間,地處大別山,霍山縣西北部,是西部山區與東部畈區的結合部,鎮區距縣城8公裏。清潭溝村位於黑石渡鎮南部,北與朱家畈村相鄰,西、南、東分別與落兒嶺鎮、大化坪鎮、佛子嶺鎮毗鄰。

2、地形地貌。該村屬低山丘陵盆谷區,地勢北低南高,地貌類型復雜,山、丘、盆、谷均有。位於村西南部的六萬寨海拔644米,面積2km,地勢相當險要,東、西、北三方皆懸巖峭壁,南方外陡內平,有“壹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六萬晴霞”是霍山八大景觀之壹。

3、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清潭溝村轄13個村民組,358戶,農村總人口1272人,外出務工451人,占總人口的35.5%。全村總面積1441.8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53.19公頃,占總面積的3.69%;園地18.14公頃,占1.26%;清潭溝要是全縣重點林業生產基地,其中林地1307.64公頃,占總面積的90.7%; 2010年,全村完成工農業總產值8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00元。 朱家畈村位於黑石渡鎮南部,北與黑石渡村以孔家河為界,西與落兒嶺鎮毗鄰,南與清潭溝村為鄰,東至淠河,與縣城隔河相望。該村屬低山丘陵區,地勢北低南高,北部地勢平坦,田畈較多,南部以低山丘陵為主。

朱家畈村屬江淮丘陵地區,淮河流域,處於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地帶,季風顯著,氣候濕潤,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達220天,常年平均降雨量為1391.2mm,平均氣溫15℃,光、熱、水條件優越。

朱家畈村轄15個村民組,自然村莊36個,通電、通電話36個,能看電視36個,通有線電視25個。全村***563戶,農村人口2117人,勞動力1117人,外出務工948人。朱家畈村是全鎮重點糧食生產基地,先後實施了糧食自給工程,土地治理項目、農業生產條件較好,耕地面積125.09公頃(其中水田1305.5畝),占土地總面積602.37公頃的20.8%,年產糧食600噸。養殖業發展迅速,全村年養殖豬50頭大戶50戶,畜牧養殖業成為該村農民收入的主要經濟來源。201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5580元,處於全鎮前列。 黃家畈村位於黑石渡鎮西北部,淠河西岸,處於深水河下遊。轄14個村民組,現有人口1784人,擁有勞動力1105人。區內總面積9336畝,其中山場6997畝,耕地1339畝(水田1085畝,旱地254畝)。蠶桑、茶葉是該村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2010年人均純收入5200元,基本達到小康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