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韓國人姓什麽?

韓國人姓什麽?

韓國姓氏來源於中國姓氏,但由於中國的文字不停地演變,所以有些姓氏在韓文中會有重復。

韓國的姓氏不到300個,但絕大部分人只采用少數幾個。最常見的姓有:金、李、樸、安、張、趙、崔、陳、韓、姜、柳和尹。 韓國四大姓氏金、李、樸、崔約占全國人口的壹半,同姓間的婚姻至今仍被嚴格禁止。

在古代的半島三國時期,高句麗國在公元壹世紀時首先開始使用姓氏。百濟、新羅也追隨其後,分別在四世紀和六世紀開始使用姓氏。由於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所以韓國人的姓氏同中國人的姓氏很相像。韓國人的姓氏也有單姓和復姓之分。單姓最常見的是金、李、樸、崔、鄭、姜等姓,復姓有司空、諸葛、獨孤、鮮於、皇甫、南宮等等。

據壹九八五年韓國人口國情調查統計資料顯示,現有的韓國人的姓氏***有二百七十五種。 ”從中看出,三韓人的主體新羅使用漢姓要比高句麗人晚五百年時間,而百濟是高句麗的王族在三韓地區建立的殖民王朝,其使用漢姓與高句麗尚有三百年差距。

韓國常見姓金、李、樸、安、張、趙、崔、陳、韓、姜、柳和尹,在高句麗的歷史上幾乎沒有出現過。而且除了金、樸算是韓國本土姓氏外,李、張、趙、崔、陳、柳等姓氏都是南北朝後期至隋唐時中國的大姓和貴姓。

在韓國五大姓氏中,金姓106個本貫、樸姓70多個本貫、崔姓43個本貫,全為本土起源,並無從中國傳入的相同姓氏。李姓109個本貫中,約30多個是由中國傳入,鄭姓35個本貫中,只有瑞山鄭氏、瑯琊鄭氏兩個本貫由中國傳入。韓國與朝鮮的安、卞、邊、蔡、曹、陳、池、丁、範、方、房、洪、康、吉、蔣、康、孔、廉、盧、明、南、潘、千、秦、秋、任、沈、慎、石、宋、魏、閻、閻、嚴、楊、殷、印、禹、朱、洪等姓氏據傳完全來自漢唐直至明朝時期的中國,並無充分的考證;林、魯、柳、車、羅、呂、南宮、芮、王、吳等姓氏則在族譜中相傳始祖是商朝、周朝、戰國、秦朝、漢朝時期進入朝鮮半島的中國人。

韓國人本來沒有姓氏,在古代的三國時期,高句麗國在西元壹世紀時首先開始使用姓氏。百濟、新羅也追隨其後,分別在四世紀和六世紀開始使用姓氏。由於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所以韓國人的姓氏同中國人的姓氏很相像。韓國人的姓氏也有單姓和復姓之分。單姓最常見的是金、李、樸、崔、鄭、姜等姓,復姓有司空、諸葛、獨孤、鮮於、皇甫、南宮等等。據壹九八五年韓國人口國情調查統計資料顯示,現有的韓國人的姓氏***有二百七十五種。

在韓國人的姓氏中還有壹個奇特的現象,即“本”。人們在相互介紹時,不只說出姓什麽,還要說出各自的“本”來。所謂“本”,即指該姓氏的始祖源出於何地,也就相當於中國人的籍貫。比如說姓金的,雖然都姓金,但各自的“本”不同。如,有廣州金氏、安東金氏、義城金氏、慶州金氏等;姓李的有光山李氏、延安李氏、韓山李氏等。同壹“本”的同姓人即為同壹宗氏。

在韓國,到處都能看見××地××氏宗親會的牌子。這種宗親會組織負責管理本姓宗親的事務。如祖墳、家廟、宗祠的修整;每年兩次祭祀祖先的春祭秋饗;三十年壹次的族譜修訂工作及幫助宗親解決各種問題等等。在韓國,有的姓氏只有壹個“本”,有的姓氏有許多的“本”。“本”最多的當屬金姓,***有二百八十二個“本”之多。李姓也有二百三十七個“本”。

其他如樸、崔、鄭等姓的“本”也都超過壹百個。韓國人的絕大多數都在朝鮮半島境內,但有些姓的“本”卻在中國。這是因為自古以來中國和韓國就是緊鄰,在多年的相互交往中有些中國人移居到朝鮮半島並帶去了他們自己的姓氏,逐漸融入了韓國,成為韓國的姓氏。

在韓國,每個姓氏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譜。族譜記錄了本家族始祖的起源、本血統中各門派系的出處、各世代人的官職、本家族男子娶何地何氏女子為妻、本家族女子嫁與何地何氏男子為妻等有關資料,非常詳細。韓國人非常重視族譜,每隔三十年就要修訂壹次,各個家庭都要妥善保存族譜,世代相傳。哪怕是遠走海外,也要世代相傳,保留族譜,否則壹旦回國認祖歸宗時拿不出證據就麻煩了。

韓國文化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西元前35年。韓國戰爭後韓半島的南北對峙導致了南朝鮮現代文化的差異,但雙方傳統文化卻壹脈相承。韓半島在歷史上與中國有著密切的交往,因此韓半島傳統文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不過韓半島傳統文化仍保留有其獨特的特征。

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後,朝鮮半島北部和目前中國東北地區主要分布著扶余國、高句麗、沃沮、東濊和其它小國家或部落。西漢在這壹地區建立了漢四郡。但由於受到當地人的反擊,真番、臨屯二郡很快瓦解,玄菟郡也被轉移到遼東。與此同時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後,開始逐步統壹其周邊國家,並在西晉末年吞並了漢四郡的最後壹郡——樂浪郡。

“朝鮮”壹詞最早出現於中國古籍《山海經》。海內經曰:“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天毒。”“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前200年成書的《尚書大傳》中有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的記載。《尚書大傳》中的“朝鮮”即“朝日鮮明”之意,“朝”讀如“朝日”的“朝”;但在《史記》卷壹百壹十五《朝鮮列傳》第五十五“集解”引張晏雲:“朝鮮有濕水、洌水、汕水,三水合為洌水,疑樂浪朝鮮取名於此也。”索隱雲:“朝音潮,直驕反,鮮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壹音訕。”史記中也有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7]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東部的東夷部落也陸續遷入朝鮮半島。《戰國策》《燕策壹》載:"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

“朝鮮”壹詞在朝鮮的史書《三國遺事》被用來稱呼“古朝鮮”(檀君朝鮮)、“箕子朝鮮”、“衛滿朝鮮”。 從周朝至漢朝的中國史書,“朝鮮”只是指朝鮮半島北部的地區,朝鮮半島南部則被稱為三韓(即辰韓、馬韓、弁韓)。公元前194年燕人衛滿推翻古朝鮮準王,國號仍稱“朝鮮”,史稱衛滿朝鮮。西漢元封二年漢武帝東征朝鮮,設立四郡,此後“朝鮮”壹詞長期消失在中國典籍中。直到14世紀晚期明朝太祖朱元璋選中朝鮮為該國國號。目前韓國官方采用傳說檀君古朝鮮為朝鮮歷史開端。但也不否認孔子曾經提及的東方君子國箕子朝鮮。

668年,在唐朝的協助下,新羅在征服伽倻和百濟之後滅亡了高句麗,從此朝鮮半島進入統壹新羅時代。隨著北朝鮮主體史學和韓國媒體的大肆渲染,認為此段歷史為南北國時代,即南部為統壹新羅,北部為渤海國。

根據考古所得,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傳說從公元前24世紀,朝鮮半島北部形成了檀君古朝鮮(意為“寧靜晨曦之國”)。

前三國時期,朝鮮半島北部及中國東北分布著夫余、沃沮、濊貊、東濊等東北亞部落,朝鮮半島南部為三韓部落。進入4世紀以後,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統壹北部的各部落國家及滅亡漢四郡。在西南部,百濟消滅了馬韓54國。東南部的辰韓也由12國合並為新羅。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三國時代”。

公元7世紀新羅聯合唐朝先後滅了百濟和高句麗。676年羅唐戰爭後,新羅統壹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大同江以北的高句麗故地被唐朝渤海國等繼承。904年,新羅僧人金弓裔建立後高句麗。918年,後高句麗大將王建建立高麗國,此後定國號“高麗”(高麗時代阿拉伯商人將此名稱傳播到歐洲世界,英語或者歐洲語中“Korea”的語源就是“高麗”),並深受中國佛教的影響。

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改元建國,並由明太祖定國號為朝鮮,史稱“朝鮮王朝”或李氏朝鮮、朝鮮。王朝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為國家統治理念。世宗大王時期,王朝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長足發展。

朝鮮半島華人指的是朝鮮與韓國分治前,移民至朝鮮半島的華人。現今至少發展至第三及四代。在韓國,他們自稱韓華(韓國華人),而韓國人通常稱呼他們為華僑。

華僑有別於中華人民***和國與韓國建交後,從中國大陸前往韓國就學、就業及居留的新移民(約20萬人:16萬為中國朝鮮族,4萬為漢族)。朝鮮半島華人於朝鮮半島上,人口雖然為僅次於朝鮮族的第二大族群,惟重要性有趨於弱化的發展。現今在韓國約有23,000人,在朝鮮約有22,133人。約占半島總人口7,000萬的0.07%。在韓國居住的華人大部份聚居於仁川,其次的是釜山及首爾;而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和國的華人,以平壤比較多。

與壹般海外華人來自廣東及福建不同,韓國華人中的漢族,95%以上來自山東,其中先祖籍貫以煙臺、青島及威海居多。

根據朝鮮半島歷史,韓國人的不少氏族的祖先皆源自中原。這些人主因戰亂因素來到朝鮮半島南部生活(辰韓人族源之壹是中原人)。直到今日韓國戶籍冊所記錄的本貫看到不少昔日中原人移居朝鮮半島的痕跡,如:蘇州賈氏。惟他們已經被朝鮮化,不再被視為華人。

清朝末年,為了逃避戰亂,多數從山東半島乘船越黃海,登陸仁川、釜山和當時的漢城。登陸後,多數經營農業、飲食業和建築業。

1910年朝鮮半島日治時代時,韓國華人中不乏企業家及富商。日本人壹方面要利用華人資源,壹方面又防止華人做大,當時有規定:大規模的基礎建設雇用華人不得超過總工人人數的1/3。

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後,前往韓國的中國移民仍然不少。尤其最近壹次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潮出現在國***內戰(1949)前後。例如,中華民國政府撤出中國大陸時,大量華人自中國東北或中國山東省進入韓國;少數來自中國沿海其他地區。

朝鮮華僑1922年高峰時達十萬人。1931年,萬寶山事件發生後,大量華僑回國,人口降至三、四萬。至1945年日本投降時,微升至五萬人。60年代,華僑人數下降到二萬人,70年代只剩下六、七千人。2002年,朝鮮華僑總數約2萬2133人。其中壹半以上居住在平壤;平安北道有300戶;慈江道和鹹鏡北道有200戶。

在韓國五大姓氏中,金姓106個本貫、樸姓70多個本貫、崔姓43個本貫,全為本土起源,並無從中國傳入的相同姓氏。李姓109個本貫中,約30多個是由中國傳入,鄭姓35個本貫中,只有瑞山鄭氏、瑯琊鄭氏兩個本貫由中國傳入。

韓國與朝鮮的安、卞、邊、蔡、曹、陳、池、丁、範、方、房、洪、康、吉、蔣、康、孔、廉、盧、明、南、潘、千、秦、秋、任、沈、慎、石、宋、魏、閻、嚴、楊、殷、印、禹、朱、洪等姓氏據傳完全來自漢唐直至明朝時期的中國,並無充分的考證;林、魯、柳、車、羅、呂、南宮、芮、王、吳等姓氏則在族譜中相傳始祖是商朝、周朝、戰國、秦朝、漢朝時期進入朝鮮半島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