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陳嘉庚辦學讀後感300字

陳嘉庚辦學讀後感300字

在世界任何壹個地方,要找到華人或者華人後裔,今天都已不是壹件太困難的事情。他們天生就有著極強的適應能力,不管走到哪裏,幾乎都能很好地融入當地社會,開辟出壹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然而,這又是壹群念舊的人,在他們身上,有壹種特質使他們有別於來自其他國家的人。

與國籍無關

世界是平的。

弗裏德曼這句浪漫的話,恰當地描述了這個現實的世界。今天,無論妳行走在哪壹塊大陸上,都能很容易地在自己身邊發現與自己迥然不同的族裔。人口的流動,古時候就在全球發生著。

與其他族群的移民不同,華人在移居海外之後,即使經過了很多代,都很難拋棄與故土那種千絲萬縷的聯系。二戰中,德裔美國人艾森豪威爾率領盟軍,與德國作戰,並最終打敗了德國;奧運會上,“舉重神童”蘇萊曼諾爾古在加盟土耳其後,力壓自己出生國保加利亞的參賽選手,先後為土耳其奪得3塊奧運金牌。他們的行為,並沒有受到太多的指責,因為在許多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來,為妳的國籍所在國服務,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同樣的情況,卻很難出現在移民海外的華裔身上,即使偶爾發生,也會立即招致所有華人——無論身在中國還是外國——眾口壹詞的責難。

只要妳的血管裏還流著華人的血,妳就永遠隸屬於中國,妳就沒有任何理由做出不利於中國的事情,而且,當中國遇到危難時,妳就應該毫不猶豫地為之獻出自己的壹切,直至犧牲生命。這樣壹種觀念,壹直在歷史中傳承,壹直傳承到了海外。

關鍵時刻顯身手

1895年2月12日,遊歷海外多年的孫中山和壹群誌同道合的年輕人,在香港成立“興中會”,並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隨後,他遍遊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法國、比利時以及南洋各國,所到之處,廣泛接觸當地的華人華僑和留學生,向他們宣傳革命,並募集革命所需經費。在進行了壹系列的武裝起義後,革命黨人最終推翻了中國長達數千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華民國。

事實上,在這次革命的背後,處處有著海外華僑的身影:以賣豆芽為生的越南華僑小販黃景南曾把自己辛苦積攢的數千元全部捐獻出來,支持孫中山在粵、桂、滇等省發動起義;吉隆坡華僑、裁縫工人李晚,為了回國參加廣州起義,賣掉了自己的腳踏車作盤纏,戰鬥打響以後,他扛舉起義大旗,沖鋒在前,壯烈捐軀,成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壹。據統計,著名的黃花崗烈士中,就有二十九位是海外華僑;辛亥革命中,光復廈門、泉州之役,不但經費來自華僑,主要組織者和大部分領導人也是來自國外的華僑……

1901年,17歲的陳嘉庚從福建老家來到新加坡,幫助父親經營米店。到1925年時,他已經成為了享譽東南亞的“橡膠大王”、富可敵國的大企業家。

抗戰的烽火燃起後,陳嘉庚在新加坡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率先把南洋各地的1000余萬華僑組織起來,並被選為總會主席。從此,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為祖國的抗戰募捐上,僅1939年,他就募集抗戰軍費18億元!

我們不僅應該記住陳嘉庚這位卓越的華僑領袖,還要記住那些壹樣為抗戰做出奉獻的無數普通人:印尼華僑馬細旦,腿部殘疾,常年以手代步,他把行乞的錢款交給當地華僑慈善會,寄給祖國;緬甸華僑葉秋蓮女士將自己的首飾、家產全部拍賣,得到4萬元,悉數捐給祖國,以致於後來無以為生,出家為尼,有人問及此事,她擲地有聲地對人說:“只要祖國戰勝,自己餓死也無妨”;泰國華僑黃俊卿臨終之際,吩咐家人喪事從簡,把辦喪事的1萬元錢獻給祖國……

在這種力量支配下,海外華人的身影也頻繁地出現在中國經濟騰飛的舞臺上。

2001年9月19日,在中國內地首次舉行的第六屆世界華商大會上,時任總理的朱镕基動情地說:“迄今為止,在華投資的外資企業,大多數的項目和資金來自華商……中國經濟取得的輝煌成就,海外華僑華人功不可沒……妳們的創業精神已經載入中國經濟發展的輝煌史冊!”

“近幾年,投資和外貿是拉動國內經濟的兩架馬車,海外華商企業對國內的外貿出口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應該說是促進國內出口的主力軍。”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中國對外貿易》英文版主編石凈這樣對記者說,“與此同時,由於華商投資企業不少是中小企業,而且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制造加工業,因此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和工作機會。無疑,海外華商企業對緩解我國的就業壓力,解決就業問題作用很大”。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比較了中國與俄羅斯的情況後,也認為中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海外華人華僑的積極參與,俄羅斯就缺乏這樣壹批“海外俄商”。美國前總統經濟顧問瑟羅更是壹針見血地指出:“海外華商對中國大陸改革的最大貢獻,不僅是投資,而且教會了他們的同胞運用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

不需要理由

這種心理,已經很難用籠統的“愛國”兩個字來形容,按照國際法的標準,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政治和法律意義上早已是其他國家的公民。但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還有壹個更重要的祖國,壹個從文化上哺育他們的祖國,壹個從歷史中賦予他們榮耀的祖國。

這些現象,也很難被信奉“利益至上”的那部分人所理解,就算做義工,捐獻財富,承擔投資風險,這些做法還可以被硬性解釋為謀取更大、更遠的利益,那麽還有什麽樣的利益比生命本身更大呢?

這樣的行為,更不符合現代憲政思想,他們所摯愛的這個國家,未必有壹部值得他們為之宣誓的憲法,不壹定有壹張貨真價實的選票給他們,他們甚至在這個國家連壹片立身之地也不可得……

可是,這壹切,都不妨礙大家關切這個國家,與這個國家患難與***。

因為,幾千年來“家國壹體”的儒家教育,已經在中國人的意識深處統壹了“國”與“家”的概念。就像愛自己的父母不需要理由壹樣,愛自己的祖國同樣不需要理由。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的歷史就這樣告訴每壹個中國人:愛國是壹個不需要證明的命題。

就像上帝對基督教徒是神聖的壹樣,中國,就是無數華人膜拜的對象和力量的源泉。有這樣壹種力量在歷史中傳承,當這個國家遭遇危難時,五洲四海,四面八方總會及時伸出無數只幫助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