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走西口是什麽意思?

走西口是什麽意思?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壹,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余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陜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饑民。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堿鹵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壹遇荒歉,流離不堪。”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裏,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走西口”是壹部辛酸的移民史,是壹部艱苦奮鬥的創業史。壹批又壹批移民背井離鄉北上口外蒙古,艱苦創業,開發了內蒙古地區。更重要的是,他們給處於落後遊牧狀態的內蒙古中西部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化,使當地的整個文化風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伴隨著“走西口”移民的進程,口外蒙古地區以傳統單壹的遊牧社會演變為旗縣雙立,牧耕並舉的 多元化社會。在這壹演變過程中,作為移民主體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由於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絕大多數,因而當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晉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說是晉文化在這壹地區的擴展。

下南洋在福建、廣東、臺灣壹帶也稱“過番”,屬於閩粵方言,指的是到南洋壹帶謀生。

1.在明末到清末這段歷史時期,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福建、廣東壹帶在當時慌亂窮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極度難以維持,為了謀生計,維持家庭生活,改變個人或家族的命運,躲避戰亂,閩粵地區的老百姓壹次又壹次、壹批又壹批批地偷渡到南洋謀生。據1935年中國太平洋學會對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調查顯示,因“經濟壓迫”而出洋者占 69.95%。那個時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人,也有在家鄉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2.壹般來說,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隨著農民起義、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戰亂的普通百姓和權力失落的前朝貴族紛紛移居海外。由於地緣上的毗鄰關系,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的遷徙地和避難所。

3.英國、荷蘭殖民統治下的南洋,正處於加速開發過程中,對勞動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諸國為吸引華工,先後推出壹系列優惠政策,如馬來西亞聯邦最大的壹個州——沙撈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國王 )二世執政時期,就頒布過壹個特別通告:給移民足夠的免費土地種植,政府提供臨時住屋安置移民;免費供給大米和食鹽壹年;提供交通運輸工具,建立警察局保護華人安全,華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撈越等。這樣的政策對於中國國內流離失所、喪失土地的無業流民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這個時候,或攜妻帶子,或孤身壹人,漂洋過海來到南洋。

“關東”是指山海關以東的遼寧、吉林、黑龍江東北三省地域。從清朝初期至新中國成立之前,由於自然災害、戰亂等原因,迫於生計的大批華北窮苦百姓歷盡艱辛闖蕩到東北大地謀求生存。在這股移民大潮中,山東人居絕大多數,先後有2000萬山東人相繼踏上了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的關東大地。19世紀,黃河下遊連年遭災,清朝政府卻依舊禁關。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著被懲罰危險,“闖”入關東,此為“闖關東”來歷。至1840年關東人口突破300萬人,比壹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國人口達四億多。清末,沙俄侵略滿洲。清於1860年在關東局部馳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關東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民國年間(1912年——1949年),“闖關東”洪流澎湃,新中國前夕近4000萬人(數據來自《中國人口地理》,張善余)。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留住的山東人達 到792萬之多,“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壹”、“近代史上空前的大舉”。 因此,現在關東大多數漢族居民的先祖大多屬於山東、河北、山西等省份——黃河下遊地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