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懸空村的歷史文化

懸空村的歷史文化

1.在這寧靜自然的造化中,形成了“懸空村”的有壹種溫馨

王羲之 (303?—361?)說起書法,不能不說王羲之;說起王羲之,幾乎是家喻戶曉,說不定還能說出幾個有關他的故事。

這也算是中國獨特的書法文化現象。王羲之(303-361,壹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

原籍瑯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

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

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采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鐘繇。

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壹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征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致、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壹種註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誌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

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 *** 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

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

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

其後子孫綿延,王氏壹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壹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

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誌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壹代又壹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

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鐘(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

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

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鐘繇”轉變為“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鐘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雲:“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

“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歷史上第壹次學王羲之 *** 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贊辭,評鐘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雲、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

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

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帝、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範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

“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中國書史上雖推崇王羲之為“書聖”,但並不把他看作壹尊凝固的聖像,而只是看作中華文化中書藝創造的“盡善盡美”的象征。

事物永遠是發展的、前進的,王羲之在他那壹時代到達“盡善盡美”的頂峰,這壹“聖像”必將召喚後來者在各自的時代去登攀新的書藝頂峰。

2.浙江龍遊縣千年古村新槽村有那些歷史文化

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大同旅遊區的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與被陳運和詩稱為“懸空的寺 踏實的詩”懸空寺以及中國五嶽之壹的北嶽恒山;朔州旅遊區的應縣木塔、崇福寺;忻州旅遊區的五臺山、蘆芽山、代縣楊家將故地;太原旅遊區的晉祠、天龍山石窟、竇大夫寺、玄中寺、卦山和天寧寺、文水則天廟;晉中的平遙古城、昔日晉商的豪宅大院;臨汾旅遊區的堯廟、洪洞縣的大槐樹、廣勝寺、吉縣黃河壺口瀑布、侯馬晉都遺址;運城旅遊區的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壁畫、夏縣司馬光墓、永濟黃河鐵牛、永濟普救寺和鶯鶯塔,萬榮飛雲樓等。

其中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臺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3.竹林寺的歷史文化

明朝時冀州守州大臣命人將此雲幻奇景繪圖以傳,嘉靖年間壹位冀州官吏召集能工巧匠,依照海市蜃樓幻景,在州城東北修建古寺,取名竹林寺,香火極盛,後因洪水沖擊等原因而毀廢。清朝末年,當地百姓曾自行投資,在遺址上重新修建竹林寺,但也早已毀壞。

1986年開始,冀州二鋪村投資1200多萬元建成了原衡水地區第壹個旅遊景區靈秀山莊。這座總面積148.8畝的景區,四面綠水環繞,重修後的冀州古剎竹林寺高聳其間,現已成為國家2A級旅遊景區、河北省旅遊定點單位。

靈秀山莊分三個景區。前部為玄門、慧目街、購物區、遊船碼頭;中部為竹林寺、懸空島、紫薇山、長城、迷宮、鎮海塔;後部為北島度假村、旅社等。懸空島與北島皆四面環水,隔水相對,使水面形成了壹個“8”字,故此這裏的水面稱之為“8”景湖。

時值佛法興盛,竹林寺多次進行大規模整修。由監院惟俊法師,知客法宏法師和眾位法師的引領之下,以“充分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積極建設人間凈土”為發展目標,使這座千年古剎,法幢高樹,海眾安和,呈現出壹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4.廣元曾家山的歷史文化

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曾家山刀耕火種,創造了人類遠古文明——白羊石器文化。先秦白羊棧道及蜀漢文化遺跡歷經千年滄桑,古風依然。古來遷客騷人、南北商賈和兵家紛爭,曾為曾家山留下濃墨重彩的歷史印記。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紅四方面軍輾轉南北,在此建立蘇維埃政權,曾家山由此匯入革命洪流,成為川北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曾家山川洞庵山高林密,地勢隱蔽而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發生過三次大戰。公元1797年(清嘉慶二年),川楚農民起義軍首領王聰兒帶領起義軍在洞口抗擊清軍所築的寨門和炮臺,至今尚存。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也曾在川洞庵的望月樓召開秘密軍事會議,制定了“清匪、減租、建立蘇維埃”的行動方案。

5.抱犢寨的歷史文化

抱犢寨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源遠流長的兵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相互交融,構成抱犢寨文化的主脈。在巔峰的平臺上,有我國最大的山頂門坊南天門,有漢將淮陰侯韓信背水壹戰時的點將臺和後人為其修建的韓信祠,有蜿蜒起伏的環山長城,有世界獨壹無二的山頂地下五百羅漢堂,有道教著名道觀金闕宮等等。登臨其上,讓人感受到彌漫著的古戰場硝煙和濃郁的宗教氣氛。

抱犢寨還是壹處重要宗教活動場所,早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誌》就記載說:“又雲抱犢者,古有其名也,即道家謂之‘北嶽佐命’是也,《名山記》以為福地之數,雲可避兵水也。”到解放初期,抱犢寨尚有金闕宮、白雲寺等宗教宮院。清初張奇逢《題萆山勝概》詩中有:“瑤池碩果余盤,鷲嶺玄機遍隴疇”之句,從中可以看出道教漸衰而佛教昌隆的情況。從現存的石窟造像、陀羅尼經幢等文物看,由唐至宋金元明清,佛教活 動在抱犢寨長盛不衰,兩教並存的現象,為抱犢山留下了特殊的文化遺產,尚待人之開發研究。此外,古人留下的有關祈雨、觀日、瀏覽宴飲等方面的題記,以從另壹個方面成為抱犢寨文化勝跡的重要成分。

遠在古代,抱犢就有十八池、蛟龍洞、仙人洞、天門洞、南天門、北天門、望海亭、天塔、天井、天書案等景觀森列盤錯,令人留連忘返。

獲鹿人民投巨資開發抱犢寨旅遊事業僅用壹年多時間,便重建了南天門、北天門、金闕宮、韓信祠、八卦陣迷宮等景點,並且沿山崖築起了雄偉的長城,架起了橫越蓮花山直通抱犢寨的空中索道,遊客乘纜車可直到山頂。寨中現存有系馬石、箭鏈、古矛等;還有各種類型的佛教石刻,在山陰十八池東側,有南朝齊武帝永明十年比丘僧,比丘尼的題名刻石,是山上年代最早的石刻;抱犢寨的道教宮觀也小有名氣,寨中金陰宮內的壹株桃樹,據說就是張三豐當年親手所植。由於抱犢寨地處險要,所以歷代均為兵家必爭之地。發生在這裏的戰爭自然也很多,且大都見載於正史中。但戰爭並沒有使抱犢寨失去文明的光彩。公元前204年漢將韓信曾於此萆山設伏、背水壹戰、大破趙軍。

金末元初,金恒山公武仙曾於此山屯兵建寨,抗擊蒙古軍隊。在道教典籍中,抱犢山又被列為“北嶽佐命”。 在道教典籍及《元和郡縣圖誌》、《太平禦覽》、《太平寰宇記》等歷代典籍中,均記載抱犢寨為道家福地和“北嶽佐命”;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也曾遊歷此山,並題有“抱犢福地”四字,可惜今己不存。但金闕宮的“三豐派”弟子卻世代相傳,並在獲鹿壹帶產生了廣泛影響。留下“三豐派”壹支脈,至今相傳不絕,宮觀猶存。城內十方院、石井村金闕宮等道觀均系抱犢寨金闕宮分支。“三豐派”第16代弟子郭資明,住山陽白雲洞中,以洞取號,自號“白雲”,專務清修,精於《道德》、《黃庭》之旨,為明末壹代高道。

6.藕池鎮的歷史文化

藕池鎮有“江南杏花村之稱” 。藕池鎮自古商賈雲集,素以“小漢口”著稱 。藕池歷來為湖廣重鎮,荊楚要津,明清時期商貨貿易發達,水上運輸聞名,曾是“九街車馬通宵客,五裏燈光不夜城” 。

明清時期藕池更是長江上重要的碼頭和荊湘古道上的商業重鎮.民國時期為湘鄂兩省水上交通樞紐和江漢平原與洞庭湖平原的陸上聯絡紐帶。藕池鎮作為荊州南部湘鄂兩省的區域商業物流中心和交通要道,石首縣“八大公司”設在此地。

《石首縣誌》記載1924年,藕池常住人口3萬多人,登記註冊的商鋪、商店2000多家,其中:疋頭鋪55家,百貨62家,雜貨105家,粗貨行140家,花行200多家,糧行90家,魚行15家,山貨行8家,煙鋪55家,藥鋪20家,金銀首飾鋪20多家,榨房8家,屠宰房30家,飯鋪、茶館250家以上,錢莊10多家,牙紀行760家,從業人員1000多人。工廠、手工業作坊50多個主要是釀酒、紡線、皮革、金具加工、竹木加工等。手工業尤以釀酒為勝,歷史之久(有千多年的歷史),規模之大(幾十口窖坊),銷量之廣(行銷湘廣、川豫、江浙等地) 。

港口停泊的船只達200多艘,連綿五裏之遙,挑販200多人,每天進出藕池港的貨物達2萬擔之多。鎮上產業家、實業家、財主十幾家。著名的有工商實業家彭全美、肖聚豐、魯恒泰、蔡禹平、孟子忠、徐鼎泰、夏恒茂、丁錦堂等等,登記的資本,以銀元計算達千萬元之巨。

1938年日本侵占藕池。日軍先後與鎮守藕池的國軍第九戰區洞庭警備司令部、國民黨53軍130師,44軍116師激戰,日軍空投炸彈,炸沈了停在藕池港口的2艘軍艦,5艘商船,藕池全鎮“五縱四橫九條街”化為斷垣殘壁,工商百業慘遭炮火,古樓石街、店棧酒店、高塔亭園、工廠作坊毀於戰難,民眾死傷上千。

7.爨底下村的歷史是什麽

爨底下村位於北京西郊門頭溝區齋堂鎮,川底下村,實名爨底下。

因在明代“爨裏安口”(當地人稱爨頭)下方得名。位於京西齋堂西北狹谷中部,解放前屬宛平縣八區,現屬齋堂鎮所轄。

距京90公裏,海拔650米,村域面積5.3平方公裏,清水河流域,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1℃,自然植被良好,適合養羊,養蜜蜂。爨底下是國家A級景區。

爨底下村人(戶主及子女)全姓韓。相傳是明代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移民而來,原村址在村西北老墳處,後因山洪暴發,將整個村莊摧毀。

只有壹對青年男女,外出幸免遇難。為延續韓族後代,二人以推磨為媒而成婚,並在現址立村,婚後所生三子,為:韓福金、韓福銀、韓福蒼。

三 子分三門,即:東門、中門、西門。始以福字為第壹輩序排20輩:福景自守玉、有明萬宏思、義巨曉懷孟、永茂廣連文,至今已發展到17輩,茂,字輩。

還相傳是因為爨被村民們編成了順口溜: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燒,大火燒林燒的興,豈不很熱?所以姓韓,諧音寒。 全村現有人口29戶,93人,土地280畝全村院落74個,房屋689間。

大部分為清後期所建(少量建於民國時期)的四合院、三合院。依山而建,依勢而就,高低錯落,以村後龍頭為圓心,南北為軸線呈扇面形展於兩側。

村上、村下被壹條長200米,最高處20米的弧形大墻分開,村前又被壹條長170米 爨底下村的弓形墻圍繞,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條通道慣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 爨底下是國家3A級景區,市級文明單位,市級民俗旅遊專業村,2003年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區級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著名的專家哲文先生講:爨底下古山村是壹顆中國古典建築瑰寶的明珠,它蘊含著深厚的北方建築文化內涵,就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來說,不僅在北京,就是在全國也屬於珍貴之列,公之於世,功莫大焉。 村名 爨底 下的“爨”字,***有三十筆,發cuàn音,為了方便記憶可拆開說: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燒,大火燒林,越燒越興,豈不很熱,而爨底下人全姓韓,取 諧音(寒)則為冷意,冷與熱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補,宇宙萬物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男必然有女,有冷就得有熱,故而爨底下村在歷史上曾輝煌過。

“爨”字從字意解釋為:家,永不分爨,即永不分家。為:竈,燒火煮飯。

為:姓,陜西省歧山縣有爨家莊,全村千口余人 皆姓爨。此字難寫難認,會寫則成爨,不會寫則成壹片,故而用諧音“川”字代之,但仍發爨音。

最早是在1942年為方便抗日幹部特別是外地抗日幹部通訊聯 系,將“爨”改成“川”,爨與川並用至五十年代末,基本就不用爨字了,1995年搞旅遊開發後,爨字又大放熠彩。 四合院 爨底下的四合院與京城四合院相比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等地方。

爨底下村遠景 正房多大,廂房多大,門樓開在那邊,中軸線在哪兒,完全靠風水學所規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其建築思想相同。

在工藝上也講究幹磨細擺,磨磚對縫。不同之處是,東西廂房向院中央縮進,減少占地面積,二進院中,內宅與外宅的中軸線上,不建垂花門,而建三間五檁的穿堂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穿堂屋東側開二門,大門開在前院東南角。雨水從大門左側地洞排出。

爨底下的四合院的正房、倒座房大部分為四梁八柱,廂房為三梁六柱。墻體四角硬,房頂雙坡硬山清水脊,房脊兩端起蠍子尾,下置花草盤子,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條磚墻裙。

門和窗的窗欞多富於變化:工字錦、燈 籠錦、大方格、龜背錦、滿天星、壹馬三箭、和斜插欞字等。地基四周全用條石砌成,房兩側墻腿下有迎風蓋板,其石雕花紋繁多而不雷同,有大方格、斜方格、水 波紋或花卉吉語等。

影壁 爨底下四合院前院東廂房的南山墻,後院東廂房的南山墻建座山影壁。上有帽,中有心,下有座三部 爨底下村 分。

帽上雕有壽桃,萬字錦,檐頭瓦當或虎頭,或福字,磨磚假椽頭或圓或方,精雕梅花,以取萬事美好之意,心外角雕有四時花卉,內角雕雲花,中心為置或雕“鴻禧”或書“福”字,而“福”字左上點為蝙蝠造型,下為梅花鹿頭造型,而右側為壽星造型,寓意福、祿、壽。更有在福、祿、壽上布有梅花,以 其梅花五瓣狀示五福臨門,實為絕妙之極。

用料考究,做工精細裝飾華美的影壁其主要功能是顯豪富、壯觀瞻、避邪氣、迎吉祥。 門樓 爨底下門樓大部分建在四合院東南角,也就是沿中軸線橫向東移,寓發橫財。

同時也符合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思想。而建於街南的四合院門樓建西北角。

屋宇式門樓居多,歇山起脊,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脊 爨底下村房屋建築 兩 端起蠍子尾,下置花草盤子,磨磚對縫四角硬,前有前門罩,後有後門罩,或硬木透雕荷花、牡丹,或裝窗欞卡花,門額之上有圓形或多邊形門簪,上雕迎祥吉語。門檻下置門枕石,外起石墩,雕有吉語、花卉、瑞獸。

門上裝銅制或鐵制門鈸,配門環,釕銱,門樓四角下有迎風蓋板,上有戧檐博逢富麗而壯觀。 整體精良 北方大部分村莊,地主老財的宅院特別好,而貧下中農的房屋卻很差,形成很大反差,而爨底下村由於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輝煌,尤其清。

8.傣族文化歷史

歷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

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

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壹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

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 文學 傣族文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壹是古歌、神話、創世史詩產生和發達的時期;二是英雄史詩、傳說、歌謠形成和昌盛的時期;三是故事、敘事長詩興起和繁榮的時期;四是新文學蓬勃的時期。

著名的《傣族古歌謠》***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時期傣族先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狀況。天地起源神話有《英叭開天辟地》、《古老的荷花》、《費梅嘎帕》(《大火燒天》)等,人類起源神話有《葫蘆人》、《葫蘆生蛋》、《人類果》、《汙垢泥人》等,洪水神話有《葫蘆傳人種》等,圖騰神話有《鳥姑娘》、《象的女兒》、《神牛之女》等。

史詩有《巴塔麻嘎捧尚羅》、《變紮貢帕》(《古老的荷花》)、《細木過》、《天地萬物的來歷》。英雄史詩有《厘俸》。

歌謠主要是情歌、習俗歌、勞動歌、童謠等。 傣族人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述長詩。

佛教的傳入,傣文的創制,都對敘事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傣族民間藝人接受、翻譯和傳播外來的佛經文學,同時還把傣族民間故事吸納進來,創作了大量的民間敘事長詩。

據研究,僅阿鑾敘事詩(即以佛本生經為核心內容的佛祖輪回轉世的修行故事)的數目就多達550部。 總的來說,常見的傣族敘事詩有《金蛙阿鑾》、《口袋阿鑾》、《大葉子阿鑾》、《金羚羊阿鑾》、《香谷阿鑾》、《酸魚阿鑾》、《十二位王妃的眼珠》、《朗兌罕》、《蘭嘎西賀》、《相猛》、《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金皇冠》、《三牙象》、《七頭七尾象》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戲劇 傣劇 傣劇是雲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壹,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區。 傣劇發源於有壹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與此同時,傣劇從土司衙門擴散到民間,湧現出大量民間傣劇表演組織。

新中國建立後,傣劇有了新的發展。1960年第壹個專業演出團體潞西縣傣劇團成立,1962年擴建為德宏州傣劇團。

1962年,《娥並與桑洛》參加西南區少數民族戲劇觀摩演出引起轟動,被譽為“東南亞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劇團這樣的專業團體以外,較大的傣族村寮幾乎都有業余演出隊伍。

目前傣劇基本上只為老年人所喜愛,年輕人因為聽不懂而對其沒有多大興趣。傣劇在傳承方面的困難日益凸現[1]。

民歌舞蹈 傣族民歌曲調節奏靈活優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調鮮明重音突出,西雙版納民歌滑音裝飾音較多,瑞麗山歌活潑爽朗各有特色。

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

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節慶 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傣族) 潑水節(傣歷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

節期在傣歷六月,相當於公歷4月。潑水節這壹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

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壹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其大多數都與佛教有關。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壹種幹欄式建築。

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墻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服飾 傣族男子壹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女子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同特征。

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飲食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飯。

制作方法是將新鮮的糯米裝進竹筒後加水後,用壹個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傣族還有很多特色燒烤。

傣族的涼拌也十分美味,比如幹巴絲,包燒魚等等,那可是美味至極啊。 普洱茶是雲南普洱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裏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遊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如有壹種糍粑是用糯米飯舂成團,包蘇子糖餡做成的圓餅,用抹上臘油的芭蕉葉包好,食時可用火烘軟或炸後蘸蜂蜜吃。

粑絲是用水把米粉攪成顆粒,蒸熟後舂成團,搟成薄而大的圓餅,冷後疊成疊,食時燙軟入碗,撒各種調料。潑水糍粑是用糯米粉。

9.魁星樓的歷史文化

中國歷史上的魁星,是指道教中的唐朝時陜西西安戶縣石井鎮鐘馗故裏歡樂谷人“唐。賜福鎮宅聖君”鐘馗,據說鐘馗是主管人們科考命運的文曲星,所以自古文人們都拜請鐘馗,人們說:“拜請鐘馗,中榜得魁!鐘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人們紛紛到鐘馗故裏拜請鐘馗、並在全國各地建有魁星樓,將鐘馗的像供奉其中,以便於人們就近祭拜。也有傳說包公是奎星下界(見《三俠五義》第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