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有多少國家將參加上海世博會?區域崩塌和規模與歷屆世博會相比如何?

有多少國家將參加上海世博會?區域崩塌和規模與歷屆世博會相比如何?

展覽名稱:中國2010上海世博會展覽地點:上海市中心黃浦江兩岸南浦大橋與盧浦大橋之間的濱江區域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持續時間:2010 . 5 . 1-10.438+0,***184天吉祥物:海寶展覽類別:綜合展商數量:240個國家和地區組織投資費用:約450億人民幣;場館面積:5.28平方公裏;參觀人數:預計7000萬人是壹個和諧的城市,這是上海世博會主題的精髓。世博軸效果圖2010上海世博會將以“和諧城市”的理念,響應“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訴求。中國古代文化中蘊含著“和諧”的理念。中國文化提倡人際和諧,人與自然和諧,身心和諧。《禮記》在描述“大同社會”時提出:“大道之行,天下公,擇才擇能,談信修。”中國先秦諸子也在各自的著作中設想了和諧社會。同時,“和”也見於西方先賢的理想中。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系統地提出了和諧理論,其中包含著對立與統壹。同時期的另壹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進壹步提出了“看不見的和諧勝過看得見的和諧”的觀點。在《理想國與法》中,柏拉圖也開始尋求“整個社會將得到非常和諧的發展,各個階級都將得到大自然賦予的幸福”的美好狀態。數百年來,人們從未停止過對“和諧城市”模式的討論。從18世紀的“烏托邦”到“理想城市”,再到“田園城市”,壹系列的理論、主張、模式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間、秩序、精神生活、物質攝入上的平衡與和諧。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環境與發展問題的日益嚴重,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應運而生。世界各國城市政府提出的發展戰略,大多著眼於如何重建人與城市、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達到現在與未來的和諧。可見,對“和諧生活”和“和諧城市”的追求和實踐貫穿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並日益表現在人們為明天的城市所繪制的藍圖中。構建“和諧城市”的根本基礎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精神與物質的和諧,具體表現為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城市經濟的和諧發展、科技時代的和諧生活、社區細胞的和諧運作、城市與鄉村的和諧互動。“和諧城市”的概念將給城市管理和城市規劃帶來新的挑戰,並將城市管理和城市規劃提升到壹個新的高度。分主題分析1,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從壹開始,城市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軍事、貿易和移民進壹步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個城市獨特的氣質。這種氣質壹方面基於壹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和創意產業,另壹方面融合了城市中各個社會群體和階層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全世界的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註文化自由和文化認同。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面臨著多方面的沖擊。信息和人流的大量流動,使得城市中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移民文化與主流文化的碰撞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多元文化意味著歷史和未來的和諧。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意識到,兼顧歷史和未來、促進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文化戰略,以及在融合過程中的鮮明個性,即文化認同,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2.城市經濟的繁榮最早的城市是從集市發展起來的。城市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城市的集聚效應。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和創業日益成為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壹個城市的創新能力是基於它的科研實力,但更多的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創造性互動。創業能力雖然和壹個城市的富裕程度有關,但其實是根植於鼓勵創業的文化傳統。壹個城市是否擁有高質量的工作生活環境和吸引壹流人才的能力,直接關系到壹個城市的經濟未來。此外,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完備的服務業也是城市經濟繁榮的必要條件。不用說,城市經濟發展和環境資源保護之間是有沖突的。建立循環經濟模式已成為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倡導在生產中減少資源利用(reduce)、產品再利用和廢物循環利用的3R原則,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的和諧。3.城市科技創新城市是人類科技創新的巨大舞臺。在城墻內,各種創新元素匯聚交融,創新思想因人們的密集交流互動而產生。同時,城市的R&D和生產設施使創新的火花迅速轉化為技術,進而成為造福人類的產品和服務。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大規模的城市化成為可能。同時,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和提高都集中在城市。科學技術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日常生活,這種物質生活也給人類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印記。4.重塑城市社區社區是城市的“細胞”,是城市人通常的生活空間形式。健康的“細胞”才能創造健康和諧的城市。文化融合和經濟繁榮都是以社區為基本單位實現的。城市社區的建設和改造壹直是城市管理者面臨的最直接的任務。如何讓貧困社區從城市的社會版圖上消失,曾經是城市發展史上最生動、最持久的謎題。如今,發達國家城市居民結構的變化和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的空前增長,使得這項任務更加艱巨。人居署在《千年宣言》中提出了建設“無貧民窟城市”的目標,力爭到2020年顯著改善世界城市中1億貧民窟居民的生活。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下,21世紀的城市社區重建意味著必須創建“平衡社區”,“平衡社區”應具有以下特征:合理的居民構成、合理的住房所有權結構、完善的基礎設施、宜人的居住環境、充足的就業和創業機會、深厚的社會凝聚力。5.城市與鄉村的互動自從城市誕生以來,城市和鄉村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就相互依存。農村居民靠向城市出售產品謀生,城市的繁榮也依賴於農村腹地的資源和需求。城市擴張給不可再生資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城市規劃的新思路、建築和能源技術的應用可以最大程度地緩解這種壓力。同時,大量農村人口的湧入給城市管理提出了艱巨的任務。壹方面,城市社區的建設和改造會給城市化人口壹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另壹方面,小城市和集鎮的建設也能有效減輕大城市的人口和就業壓力。在全球化的沖擊下,壹些國家的農業地區失去了競爭優勢。良好的城鄉互動可以幫助農民成功地改變經營和謀生方式,或者重塑農業生產結構,恢復農業的競爭力。如何協調城鄉之間的人流、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與城鄉和諧同步發展密切相關。目前,近壹半的世界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發展中國家的城鄉差異促使相關國際組織呼籲充分利用農村與城市的互補作用和互聯互通,在努力消除城市貧困的同時,努力消除農村貧困,改善農村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