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概括漢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狀況

概括漢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狀況

史淵源

我國自古以絲綢(Seres)聞名於世,古希臘人把絲叫作ser,就是從"絲"字讀音而來的,"Seres"(制絲的人)以後被引申為產絲的地方--中國。古希臘人曾把中國稱為賽裏斯(seres)。絲綢之路開辟後,中國絲綢遠銷至大秦(即羅馬帝國),但要經過亞洲西部古國安息(占領有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商人轉銷。羅馬人希望能找到海上信道至中國。漢武帝時,大秦國曾入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大秦國貢花蹄。其色駿,高六尺,尾環繞其身,角端有肉,蹄如蓮花,善走多力①。 漢代的徐聞口岸具體地點有討網港、磨豐港、博漲港、沓水港、三塘四塘港、三墩港、港頭港、新地港、鯉魚港壹帶,面積很大,碼頭眾多。古諺有雲:"欲撥貧,詣徐聞"。意思是要脫貧致富,就到徐聞去。可見當時是壹個多麽繁忙興旺富庶的商業港口。 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海船經南海,通過馬六甲海峽在印度洋航行的真實寫照。即自廣東徐聞、廣西合浦往南海通向印度和斯裏蘭卡,以斯裏蘭卡為中轉點。中國從此處可購得珍珠、璧琉璃、奇石異物等。中國的絲綢(雜繒)等由此可轉運到羅馬,從而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至東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丹敦遣使自日南徽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壹通焉。"(《後漢書·西域傳》)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直接友好往來的最早記錄。這種友好往來,突破了斯裏蘭卡的中轉,是接通了海上遠洋東西航線直接進行的。

歷史意義

漢武帝結束了秦始皇的到閉政策,大舉對外經商交往。然而,按漢代的造船技術,未能造出足可抗拒大洋浪濤的大型船只,海上交通只能靠近海航行。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徐聞縣距離東南亞最近,又可繞著海邊行船,安全可靠。所以,這裏就成為中國漢代海上對外經商交往的最早港口,成為整個漢朝的重要口岸,現代人稱之為"海上絲路始發港。 漢代的帆船開辟了從南海通往印度洋的航線,這是我國歷史上的第壹條遠洋航線,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海外貿易。

[編輯本段]文獻記載

國內

我國古代文獻中關於南海、印度洋上的航路第壹個較完整的記錄見於《漢書·地理誌》:"自日南障塞(郡比景,今越南順化靈江口)、徐聞(今廣東徐聞縣)、合浦(今廣西合浦縣)航行可五月,有都元國(蘇門答臘);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今緬甸勃固附近);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今緬甸伊洛瓦底江沿岸);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今緬甸伊洛瓦底江中遊卑謬附近);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今印度馬德拉斯附近);民俗略與珠崖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離、奇石異物、賫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今馬來半島克拉地峽的帕克強河口);船行可二月,到日南(今越南中部)、象林(今越南廣南濰川南)界雲。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今斯裏蘭卡),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國外

古羅馬學識淵博的科學家普林尼(公元23-79年)所著《自然史》說,羅馬愷撒時代今斯裏蘭卡島的拉切斯等四人從海道出使羅馬,據拉切斯對羅馬人說,他父親曾親自到過中國。還說中國和羅馬都與斯裏蘭卡有直接往來。普林尼還介紹說羅馬貴族"投江海不測之深,以撈珍珠"。羅馬貴族把珠寶除留給自己享用外,還以它們"遠赴賽裏斯(中國)以換取衣料(絲綢)"。"據最低計算,吾國(指羅馬)之金錢每年流入印度、賽裏斯及阿拉伯半島者不下壹萬萬賽司透司(Sesterces)。"只有多次海船往返,才能把大量絲綢運至羅馬以換取"奇石異物",才能達到壹億賽司透司的貿易額。

[編輯本段]遺址現狀

遺址研究

據湛江圖書館提供資料,徐聞位元於中國大陸最南端,距海南最近,也是當時距東南亞最近的地方。近年來,這壹帶挖掘出大量漢代遺址,包括漢磚、瓦片、萬歲瓦當、漢代私印等;在華豐村壹帶還發現漢墓200多座及大量漢代物件,證明當時此地比較繁榮。專家們認為,徐聞在漢朝時期文化生產水準比較高,交通地位非常重要,是當時通向東南亞的海上出口,並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獨特的出土文物。 目前,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和開發專案組已將徐聞縣海上絲綢之路歸入中國南海絲綢之路中,爭取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 徐聞縣也抓住這個大好機遇,積極創造有利條件,提出架構熱帶海洋產業帶、農業帶和中國大陸最南端濱海旅遊城市三個發展方向,將之建成世界性的文化景區。 廣東湛江徐聞縣海岸線曲折綿長,東西南三面碧波環抱,多沙洲港灣,舟楫之便使之自古就成為南海良港。 日前結束的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南方港學術研討會上,近百名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福建、香港等地的著名專家學者,對廣東徐聞進行實地考察,就“海上絲綢之路”的有關問題進行了研討,並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成果。專家們壹致認為,通過考古、考察遺址和文物及多學科的論證,徐聞是西漢海上絲路始發港之壹。 徐聞在漢朝時期文化生產水準比較高,交通地位非常重要,是當時通向東南亞的海上出口。考古挖掘出的大量漢代遺址,包括漢墓、漢磚、瓦片、萬歲瓦當、漢代私印等證明當時此地比較繁榮。

發展機遇

目前,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和開發專案組已將徐聞縣海上絲綢之路歸入中國南海絲綢之路中,爭取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徐聞縣也抓住這個大好機遇,積極創造有利條件,提出架構熱帶海洋產業帶,架構熱帶農業帶,架構中國大陸最南端濱海旅遊城市架構三個發展方向,將之建成世界性的文化景區。

[編輯本段]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節

徐聞的民俗文化藝術節是慶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60周年中國系列活動之壹,為什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慶祝活動會選擇在徐聞舉行?徐聞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且徐聞本土文化、原生態文化豐富,文化資源和原生態文化保護得很好。在徐聞始發港遺址南山港壹帶,發現有200多座漢墓及漢代生活遺址,漢磚、漢瓦在田間地頭隨處可見,還有保存完好的中國最早航標燈座、航海八卦定位儀、侯官神座和龍泉古井等古跡。 壹位加拿大遊客說:“這裏給我的印象很好,這裏的人們很有激情,文化很豐富。前幾年我已來過,現在的徐聞變化很大,與前幾年大不相同。”徐聞民俗文化包含有紅土文化、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珠江文化、閩浙文化、西江文化等多種文化,當地通過民俗文化藝術節,向世界展示其獨特的文化魅力

文化特點

任何壹種文化現象的出現,如果把它放在人類學的視野中去透視,我們就不難發現,文化現象其實是某個民族生活經歷和心理經歷的體現。漢朝時,生活在徐聞縣的古越族面對著巨大的生存壓力:瘴氣籠罩,猛獸出沒,雷鳴電閃,狂風惡浪,加上漢武帝“平南越”遺下的余悸,中原移民的遷徙,海外民族的信息,這種不穩定的生存環境決定了古越族文化的多重性因素。 (壹)開放性。開放性表現在古越人在航海中,不僅吸收了海外民族的文化,而且與中原地區的多種文化形成交流。 (二)抗拒性。文化的抗拒性主要表現在生存方式的文化沖突。古越族在開放性地接納海外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同時,在生存方式的層面,本土文化又跟這些文化發生沖突,這就是文化的抗拒性。 (三)兼容性。不相容的文化在經過壹番相互抗拒之後,逐漸進入壹個相對穩定的時空內,彼此聯系、滲透、互補和***生,從而構成文化內部的結構張力,這就是文化之間的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