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北汝河的主要支流

北汝河的主要支流

在汝陽境內,汝河***有支流20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平方公裏以上的支流17條,分別是:

馬藍河,《水經註》中稱“三屯谷水”。

發源於王坪鄉兩河村南,向北流經王坪、三屯、城關3個鄉鎮,至城關鎮鬼峪村北匯入汝河。

幹流長61.5公裏,流域面積229.4平方公裏,是汝陽第.二大河。

河道平均坡降1/100~1/200。

平均徑流深309毫米,徑流量7089萬立方米。

靳村河,發源於嵩縣三道崗南,自付店鄉牌路村入境,北流至靳村鄉後陰村東出境。

入嵩縣後與斜紋河匯流註入汝河。

在汝陽境內幹流長44.5公裏,流域面積215.7平方公裏。

河道坡降1/100左右。

水量充沛,落差較大。

平均徑流深350毫米,徑流量7549萬立方米。

斜紋河,源出付店鄉石柱村南山中,北流至十八盤鄉劉坑村西入嵩縣境,與靳村河合流後註入汝河。

在汝陽境內全長35公裏,流域面積151.8平方公裏。

河道坡降1/100~1/200。

平均徑流深350毫米,徑流量5314萬立方米。

牛家河,《水經註》中稱“廣成澤水”,《金史》中稱“廣潤河”,源出蔡店鄉草營村,東流經陶營、內埠二鄉,至陶營鄉魏村東人汝州市境,匯入汝河。

在汝陽縣境內幹流長22公裏,流域面積91.03平方公裏。

平均徑流深170毫米,徑流量1548萬立方米。

板棚河,發原於峴山北麓劉店鄉古石溝,東北流至小店鄉聖王臺村出境,在汝州市匯入汝河。

在縣境內全長21.5公裏,流域面積54.1平方公裏,平均徑流深210毫米,徑流量11萬立方米。

渾椿河,源出清涼寨山北麓,北流經三屯、十八盤、竹園3鄉,至竹園、柏樹、上店3鄉交界處匯入汝河,幹流長17公裏,流域面積46.55平方公裏。

河道坡降1/100~1/200。

平均徑流深270毫米,徑流量1257萬立方米。

柏樹河,源出伊川縣九臯山,自柏樹鄉龍脖村西入汝陽縣境、東流至柏樹村東南匯入汝河,在汝陽縣境內全長12公裏,流域面積34.93平方公裏。

平均徑流深210毫米,徑流量734萬立方米。

猴套河,發源於三屯鄉花果村西南,北流至上店鄉下店村北匯入汝河,幹流長1公裏,流域面積34.5平方公裏,平均徑流深250毫米,徑流量863萬立方米。

關帝河,源出劉店鄉花廟溝,北流至小店鄉關帝村入汝河,全長9公裏,流域面積26.9平方公裏。

平均徑流深200毫米,徑流量538萬立方米。

圪塔河,源出十八盤鄉木莊村南老莊溝,北流至上店鄉曹家村匯入汝河,全長14公裏,流域面積25.95平方公裏。

平均徑流深20毫米,徑流量623萬立方米。

洛峪河,源出城關鎮郜園村北王家溝,南流至洛峪村南入汝河,幹流長8公裏,流域面積24平方公裏。

平均徑流深185毫米,徑流量444萬立方米。

澗溝河,發源於城關鎮洪澗村西北,東南流至古嚴莊西匯入汝河,全長10.5公裏,流域面積21.7平方公裏,平均徑流深185毫米,徑流量402萬立方米。

漫流河,發源於柏樹鄉西北隅核桃樹凹,南流至漫流村南入汝河,全長10.5公裏。

流域面積19.1平方公裏,平均徑流深200毫米,徑流量382萬立方米。

羅溝河,發源於城關鎮張河村西北,南流至羅溝村南入汝河,全長7公裏,流域面積14.7平方公裏。

平均徑流深200毫米,徑流量294萬立方米。

沙溝河,源出小店鄉徐家溝,東北流至西車坊人汝州市境,匯入汝河。

在汝陽縣境內全長6.5公裏,流域面積13.7平方公裏。

平均徑流深185毫米,徑流量254萬立方米。

練溪寺溝河,源出小店鄉虎寨溝,南流至紫邏口入汝河,全長6.3公裏,流域面積10.5平方公裏。

平均徑流深185毫米,徑流量194萬立方米。

桂柳河,發源於上店鄉桂柳村南,北流至汝南村(竹園頭)西匯入汝河,全長6.5裏,流域面積10.2平方公裏,平均徑流深235毫米,徑流量240萬立方米。

石河,發源於汝州市(原臨汝縣)境,有二源:南源在臨汝縣境五垛山東麓,又名“空幹河”;北源在臨妝縣境分水嶺下,為“石板河”。

二源曲折東流入縣境,至觀音堂鄉高店村相匯。

後經前營鄉、商酒務鄉、趙莊鄉、石橋鄉,至鬧店鄉雙口村與凈腸河交匯,折而東北,流至石橋鄉呂寨村東註入北汝河。

縣境內流程長63.5公裏,河床平均寬20米,流域面積417平方公裏,為常年河,最大流量858立方米/秒。

明清以來,中下遊曾多次開渠引水,但因管理不善,常泛濫成害。

1957年始,對河道進行綜合治理,境內建成龍興寺中型水庫和8座小型水庫,控制了汛期河水暴漲。

凈腸河,該河橫貫縣境中部,古稱桓水、柏水。

據傳,東漢膠東侯賈復與王莽將王陵於城東北交戰,復受重創,腹破腸出,在城東北隅用河水洗腸,並納腸入腹,躍馬再戰,終斬陵首。

後人仰慕其忠勇,遂稱之為凈腸河。

河有二支:南支稱桓水,發源於觀音堂鄉桃園溝村西,流經大營鎮、張八橋鄉入肖旗鄉;北支名“小泥河”,源於大營鎮古垛村附近,納細流向東,經前營、商酒務入肖旗鄉。

玉帶河,發源於大營鎮白石坡、齋公莊壹帶,由數條小溪匯流而成,經平頂山市西區復入縣境,向東流經張八橋、小店鄉,至縣城西,北折而入凈腸河。

清乾隆《寶豐縣誌》載:“玉帶河,乃酈註之柏、滶耳。

前,明孝宗時黃令泰,改滶水由西城下折而北與柏水合,以其環抱邑城,名曰玉帶”。

總長21公裏,河床平均寬8米,流域面積47平方公裏,為常年河。

1959年,上遊建成河陳水庫,使洪災得以控制。

馬溝河,位於縣境北部,為常年河。

據傳,古時河灘中水草繁茂,因眾多牧馬人在此放牧而得名。

發源於臨汝縣南虎狼爬嶺上,於趙莊鄉魔冢營村南入境,在石橋鄉鎮海寺村北註入北汝河,境內河段長1公裏,平均河寬1米。

流域面積37平方公裏。

解放後,進行兩次綜合治理,提高了河道排澇能力,解除了沿岸洪澇災害。

柳河,發源於孫祠堂鄉紫雲山北麓柳樹溝村,屬淺山區泄洪河道。

由南向北流經馬澗溝、張莊、劉樓、雪樓、寧莊等行政村,至黃柳村註入北汝河。

長13公裏,流域面積7平方公裏。

馬黃河,發源於禹縣小呂鄉,流經縣境王洛、十裏鋪鄉,境內長約15公裏,流域面25平方公裏。

在十裏鋪鄉鄭莊村註入北汝河。

系排澇河道,平時幹涸,汛期常泛濫成災。

1964年按照“三年壹遇”的防洪標準進行治理。

河槽兩岸築有堤防,主河槽底寬6米,深3米,相繼完成了除澇配套工程。

葦子河,發源於郟縣冢頭鄉,在坡張村流入縣境,由河西姚村註人馬黃河。

長4公裏,流域面積29平方公裏,系季節性排澇河道,汛期洪水橫流。

1964年,按“三年壹遇”的除澇標準進行治理,修築堤防,疏浚河道,沿河修有涵洞和水閘,基本上解除了多雨季節的泛濫災害。

北汝河嵩縣境內,河床狹窄,水勢猛,夏、秋兩季常泛濫成災。

1986年,汝河幹支流***建成樓子溝、傅溝、小木溝、棉花溝、張槐溝、寨溝等14座小型水庫,沿河修築防洪工程16處。

改灘造地667公頃。

1989年修建紅堂河堤,長1000米,高7米,寬3米。

全部漿砌石護砌,保護70人、2.7公頃耕地。

1992年修建呂屯河堤,長1200米,高2.5米,寬1.5米。

灌漿護砌,保護150人、13公頃耕地。

1996年修建南棗園河堤,長600米,高3米,寬2米。

漿砌石護砌,保護110人、耕地6.7公頃。

1998年建成黃莊村河東大堤,全長2000米,高4米,寬6.5米。

漿砌石護砌,保護耕地6.7公頃;同年建成小木溝河堤800米,造地2公頃。

2000年投資120萬元,完成木植街村移民護街堤1000米,全部水泥灌漿。

北汝河汝陽縣境內,歷史上由於治理不善,每遇暴雨,河水猛漲,沖毀莊稼,淹沒房舍,對沿河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威脅。

民國年間,上店豪紳申汝瑛為保護自己的房地財產,向當地農民攤派糧款在上店北河灘築建長400米的河壩1條,保地400余畝。

地霸袁金相在竹園頭村(汝南村)北河灘建河壩300米。

之後,城關、小店沿河地帶也相繼自發組織建壩。

當時河壩均為單壹的泥鰍式壩型,除上店北河灘和小店馬老五壩采用白灰漿砌石勾縫、黑礬抹面外,其余多為幹砌石或白灰勾面,河水稍漲即被沖垮,防洪效率甚低。

建國初期,縣 *** 組織上店、城關、小店地區的群眾投工54600個,築壩2970米,造地4160畝。

1962年,全縣新建修復、加固病壞工程7555米,保護30個自然村,13638人和6704畝耕地,並改造灘地2219畝。

1964年治河中全縣***完成砌石13.49萬立方米,堤坡封沙14.05萬立方米,設置鐵絲籠7172方,營造防護林13萬株,新建並加固河壩107條。

1975年汝河洪水暴發,沖毀堤防8550米,老岸地870畝,河灘地3950畝。

當年冬,在上級支持下進行全面治理,歷經三年時間,完成漿砌石26萬立方米,壩後堆沙卵石120萬立方米,新修堤壩29公裏,新增灘地7000畝,恢復老灘地8000畝,1981年,建立汝河河道管理所,並在城關、上店、小店3個鄉(鎮)設專業河道管理人員14名,1982年7月,汝河出現特大洪峰,流量達8400立方米/秒,除縣城大橋和紫邏口重要堤段外,兩岸堤防多被沖垮。

1983年,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改單壹壩型為漿砌護坡式、重力壩式、泥鰍式3種壩體,加固堤防77處,總長23630米,投工43.55萬個,完成工程量26.64萬立方米,全部工程總投資32萬元(國家撥款27萬元,群眾自籌5萬元),保護24個村,14100人和15050畝耕地。

1984年後,利用冬春組織勞力逐年對汝河河壩進行修復加固,對險工險段築建新壩堤。

到1988年底,全縣***建堤防144.27公裏,其中汝河幹流23.8公裏,各支流120.45公裏,堤防綠化37.3公裏。

這些堤防工程可保護耕地57960畝,居民66630人。

北汝河葉縣境內,長7公裏。

建國前,堤防僅有1.7公裏,堤高1米,頂寬0.5米,洪水常常漫堤,泛濫成災。

建國後,沿岸群眾曾於1966年、1976年和1978年,三次培堤加寬縣境內汝河堤防。

修理後的河道堤防完整,已達到省要求的“五化”標準。

此外,還新修了王灣村350米、王莊村200米的石護岸和王莊北涵閘工程。

1952年,國家投資22萬元,新修和加固圍莊堤工程18處,長40公裏,並建避水臺工程10處。

襄城縣境汝河上遊蝗蚧潭是歷史上有名的險區,長期為害。

明天順五年(1461年)築有堤防,清康熙年間知縣劉子章繼修,後漸廢。

雍正十壹年(1733年)縣令方鴻重修堤防,方窯村瀕河無堤,新增築河堤數裏。

為防止堤西之水無所泄,並壘石為涵洞,可隨時啟閉。

明萬歷年間知縣諸允修在縣城西南隅臨河部分建築石堤,以防水護城,俗稱“諸公堤”。

民國21年(1932年)河工招修事務所修第三段土石工程,襄境有汝河土堤工程16處,新築、培修月堤長5218米。

縣城南門外河岸修築石堤兩段,分別長32米和18米;魁門外河岸修石壩兩處,三裏溝河岸修石壩1處,***長34米;南門外修人字形壩1處,***用石690立方米。

縣城西南隅瀕臨汝河,城墻距河床僅3米。

魁門附近河水折向南流,形成回水漩渦。

汛期水勢洶湧,城基常受漩水浸蝕,年深日久形成深潭,俗稱“二郎潭”。

民國28年(1939年)夏末,河水猛漲,城墻陷落,縣城受到嚴重威脅。

遂經勘察,擬定修補方案;動員全城居民搶險。

拆除大街青石牌坊6座投入陷坑,上填雜石黃土行夯加固城基,補築紅石城墻,以防水患。

新中國建立後,從1950-1959年,先後在汝河流域興修蓄水滯洪工程,增加地面覆蓋,控制水土流失;並在汝河兩岸修建長達120公裏的堤防;對城關、三裏溝、茨溝、霍堰等易沖塌岸地方,分別采用木樁、石料和水泥修砌護坡加固;對城廂二郎廟坑險區,作加餞導濾工程。

1962年春,對汝河沿岸作了大量培堤和其它度汛工程,加固和新築月堤17處,石護岸工程2處。

1963年春修復汝河險工及歲修工程6處,築堤長3.05公裏,石護岸1處。

1964年完成汝河復堤工程10處。

1965年進行汝河全段堤防加固工程。

1976年3-8月完成汝河歲修培堤5處,長14.1公裏。

1976年完成中遊店南張汝河故道攔河壩工程,截斷故道水源。

1978年完成上遊城關至魯渡段堤防培修加固工程。

1980年5月培修加固大陳閘至南關大橋段左岸堤防,由原堤頂寬S米加寬為7米。

同時對汝河中遊城關南門至山頭店公社魏莊石護岸工程開始備料興修,1981年6月竣工。

1983年元至8月以承包形式完成1982年洪水造成的水毀工程,修月堤、培堤7處,長5公裏,新修石護岸4處,長755米,整修6處。

經過治理,增強了抗禦洪水災害的能力。

北汝河大陳攔河水閘,是許昌地區南水北調的樞紐工程。

位於北汝河下遊,縣城東南10公裏山頭店鄉大陳村東北隅。

1959年破土動工,後因經費拮據壹暫停。

1970年10月再次動工,1972年9月澆築第壹塊閘底板,因未列人省基建計劃復停。

1973年10月經省水利廳認可,對工程提出新的技術設計和要求,第三次動工興建。

1974年春大

閘主體工程開始施工。

施工中不斷革新技術,改平閘底板為反拱閘底板,節省原料,加快進度。

同時,組織4萬余民工開挖引河,修建配套工程。

*** 河南省委第壹書記劉建勛曾親臨大閘工地視察指導工作。

1975年7月1日落成,省革委會生產指揮部副指揮、長李慶偉剪彩通水。

全部工程***做土方270萬立方米,砌石3.9萬立方米,澆築混凝土1.46萬立方米,投工310萬個,國家投資529萬元。

大閘主體工程系按20年壹遇防洪標準修建,設計流量3700立方米/秒,閘總寬139.8米,12孔,孔寬10米、墩高10.55米,閘底板高程m.s米(與河底平),門頂高程79f米,閘門面積8x10平方米,系平板式鋼門。

閘上有公路橋,寬6米,載重汽車13噸。

橋墩高程82.05米,面高程83.05米。

啟閉機梁面高程92.45米,房頂高程96.7米。

閘身均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

閘兩端分別各建3層樓房i所,緊連啟閉機房。

汝河大陳閘與穎河化行閘、汝河武灣的南北對口閘、方窯東壹分幹渠的引水閘和茨溝攔河壩,***同組成許昌地區穎汝灌區南水北調樞紐。

控制汝河上、中遊流域面積5960平方公裏,本身蓄水1400萬立方米,河道蓄水面積5600畝,可發展自流灌溉面積20多萬畝,提灌15萬畝,1975年7月1日,穎汝灌區萬畝工程配套試點放水,1976年10月至1977年,先後完成穎汝灌區總幹渠的主要建築及面上的配套工程。

1978年6月14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糧農組織考察團往襄城,參觀考察了汝河大陳閘的大閘啟閉機房、自動控制室和各種儀器設備,以及堤防管理和灌溉配套工程。

對此綜合水利工程給予高度評價,並贈給穎汝灌區管理局壹枚帶有聯合國糧農組織標誌的“紀念章”。

壹幹渠位於襄城縣境東南部,西起汝河大陳閘上遊,東繞茨溝村,沿汝河向南延伸到丁營鄉苗府轉向東南至姜莊鄉軍張村,橫貫丁營、姜莊兩鄉,全長9.6公裏,渠底寬2.5米,設計流量5-10立方米/秒。

幹渠流域開挖支渠三條,分流東下:壹支渠西起幹渠上遊茨溝村南,橫貫茨溝鄉東部和麥嶺、姜莊兩鄉北部,東迄臨穎縣界,渠長12.05公裏,渠底寬1-2米,設計流量4.58立方米/秒;二支渠西起幹渠中遊茨溝鄉鐵劉村北,橫貫麥嶺鄉中部,東迄姜莊鄉中部溝通南涅河,渠長3.1公裏,渠底寬1米,設計流量1立方米/秒;三支渠西起丁營鄉橫梁渡,沿北部東伸,橫貫麥嶺、姜莊兩鄉南部,東至哪城縣界,渠長7公裏,渠底寬1.1米,設計流量2.06立方米/秒。

三條支渠沿岸均開挖鬥渠、農渠通向農田。

全渠工程,於1974年勘測設計,1975年動工興修,1979年配套工程完成。

二幹渠西起茨溝鄉北部賈莊文化河連結穎汝灌區總幹渠,橫貫茨溝、範湖兩鄉,東至運糧河下遊範湖鄉軍張,溝通穎汝灌區總幹渠、文化河、運糧河三條水系,全長11.2公裏,渠底寬4-6米。

轄支渠四條:壹支渠長11.24公裏,底寬1.8米,設計流量2.97立方米/秒;二支渠長14.72公裏,底寬1.7米,設計流量2.74立方米/秒;三支渠長18.85公裏,底寬1-2.4米,設計流量3.67立方米/秒;四支渠長11.76公裏,底寬1.5米,設計流量2.69立方米/秒。

渠道工程1974年勘測設計,1975年全線施工,1979年配套完成。

全縣幹渠總長331公裏,支渠281公裏,鬥渠410公裏。

至1987年,每年灌溉面積在6-10萬畝之間。

玉馬水庫位於支流馬藍河中遊、峴山西麓汝陽縣境內,庫壩系粘土斜墻風化料堆石壩,底部長127米,頂部長254米,高50米,是壹座以灌溉為主,發電、防洪、養魚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平方公裏,總庫容6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570萬立方米。

灌區灌區包括南至馬藍河出山口,東至板棚,西至圪塔河,北至汝河的廣大地區,東西長20公裏,南北寬13公裏,地跨三屯、劉店、上店、城關、小店5個鄉鎮,42個行政村,總幹渠長3.2公裏,流量10立方米/秒,東、西兩幹渠全長14.9公裏,灌溉面積7.76萬畝。

全灌區***建水閘2座,隧洞30座,長7817米,涵洞14座,長49米,暗渠5道,長657米,渡槽38座,長1765米。

最大的玉馬山口渡槽長220米,可通過流量4立方米/秒。

建有玉馬電站,1982年投人使用,初建時***裝機3組,總容量2175千瓦,年發電量308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