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猶太人是什麽意思?

猶太人是什麽意思?

猶太人(Jews)

希伯來語作Yehudi或Yehudhi。

原指猶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壹)或猶大王國(以色列國分裂後與北方10支派所成立的以色列王國對立)的人民。全體猶太人本來統稱希伯來人,自進占巴勒斯坦起至巴比倫流亡為止又稱以色列人。經過流亡生活,只有原屬猶大王國的人仍然保持民族特徵,其他10個支派於西元前721年亞述滅亡北方王國後四散而同化於其他民族,因此,猶太人壹詞僅指原屬猶大王國之人。各派猶太人都承認由猶太婦女所生者即為猶太人,而改革派則認為,雙親中有壹人是猶太人者即為猶太人。壹般地講,從純粹宗教的角度看,世代生活在非猶太人環境中而保留猶太教許多基本教義的社團,作為整體被認為真正猶太人,但作為個人,這種人不能任意與猶太人結婚。

又稱希伯來人、以色列人。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 。主要分布在美國、以色列、俄羅斯,以及歐洲和其他地區 。以色列猶太人以希伯來語為國語,屬閃 - 含語系閃語族;美國猶太人通用英語,不少人懂希伯來語或以地語;其余使用所在地語言。19世紀以前,流散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由於彼此隔絕,在社會文化、宗教禮儀和生活習俗上產生壹定差別 ,遂形成3大支系:阿什肯納茲人 、賽法丁人和東方人 。信仰猶太教,歷史上曾有壹部分人改信基督教。正統派教徒進行割禮,禁與未受割禮的外族人通婚。定星期六為不務俗事的安息日。改良派遵守教規不嚴。有壹部分人來到中國,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整個中世紀,在基督教世界,猶太人始終背著出賣耶穌的罪名,到處受到仇視和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600 萬歐洲猶太人更慘遭納粹德國無辜殺害 。猶太人向往復國 ,1948年5月 ,在英美支持下部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後來又有不少猶太人從世界各地遷至以色列,已有460多萬人。

高智商

人類的平均智商是90-100之間,而猶太人的智商比人類的平均智商高出20-30左右,對於猶太人為什麽高智商解釋不壹沒有統壹的定論,主要解釋有以下四點。

壹、猶太人經過近二千年散居在世界各地和當地人通婚客觀上形成了遠血緣的繁殖的作用,其後代壹般比近血緣的繁殖智商要高.

二、猶太人研究《塔木德》對智商有啟發的作用.

三、中世紀反猶的歐洲,禁止猶太人從事農業及在政府部門中任職,迫使猶太人從事高智商的商業和金融業,加上猶太人都在在從事高智商的猶太人內部通婚加速了後代智商的提升.

四、猶太人在普遍反猶的環境中生存必須依靠智力,所以形成了猶太人對知識和智慧的重視

膚的多樣性

猶太人在世界各地經過接近二千年的流浪,和當地人的通婚,使到猶太人的膚色變得多種多樣,有白種猶太人,黃種猶太人,和黑種猶太人,及印度和拉美的亞膚色的猶太人.

歷史變遷

聖經時代 猶太人歷史始於公元前第二個壹千年的頭五百年,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壹場遍及全國的饑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裏他們的後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後,摩西率眾人出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以色列故土。他們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裏形成了壹個民族,並接受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他們的始祖們所創立的壹神教從此初具規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約書亞的指揮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並定居下來,但它們往往只是在受到外來威脅時,才在被稱為“士師”的領袖的統領下聯合起來。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君主國;他的繼承者大衛於公元前1000年統壹了各部落並建都於耶路撒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王國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強國並在耶路撒冷興建了以色列壹神教聖殿。考古發掘證實,在所羅門統治時期,曾在壹些設防城鎮,如夏瑣、美吉多和基色設立了重要的城市貿易中心。所羅門去逝後,國家分裂成兩個王國:壹個是以色列王國,首都設在撒馬利亞;壹個是猶太王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兩個王國並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並由先知告誡人們主持社會正義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並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

猶太人自治時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被波斯人征服,之後,許多猶太人返回猶大(以色列故土),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猶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復。此後四個世紀,猶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由於敘利亞塞琉孤王朝強制實行壹系列措施,禁止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導致爆發了公元前168年由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領導的起義,隨後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猶太諸王統治、歷時約80年的獨立猶太王國。

異族統治(公元前60年壹公元1948年) 從公元前60年起,國家因內亂而削弱,日益為羅馬所控制。為了擺脫羅馬統治,猶太人發動了壹次又壹次的起義,其中最大的壹次爆發於公元66年。經過4年的戰鬥,羅馬人於公元70年征服了猶地亞(猶大),焚毀丁第二聖殿,並將國內的眾多猶太人放逐。猶太人對羅馬進行的最後壹次反抗是千余人固守在馬撒達山頂城堡中。這次反抗於公元73年以守衛者集體自殺而告終。它成為猶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取自由的象征。

在羅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統治下,猶太人社會在故土上繼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紀,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猶太律法被編集成口傳律法《密西拿經》,後於公元3-5世紀,又擴編成《塔木德經》。這些律法有些後來根據情況而變化作了修改,至今仍為恪守教規的猶太人所遵守。

猶太人重獲國家主權的另壹次嘗試是公元132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其結果是在猶地亞建立了壹個獨立的猶太飛地,以耶路撒冷為都城。但是,三年之後,羅馬人打敗了了巴爾·科赫巴,並且為了斷絕猶太人與故土的聯系,把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把國家更名為巴勒斯梯那。

從公元7世紀始,國家先後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爾柱克人(1091—1099)、十字軍(1099—1291)、馬穆魯克人(1291-1516)、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1517壹1917)和英國人(1918—1948)所統治。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任意變動疆界,更改國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宮殿宇是他們統治這片故土的歷史見證。

盡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壹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 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壹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壹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於東歐的猶太人不斷遭到壓迫和迫害,而西歐的猶太人對既未結束種族歧視也未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家的社會融為壹體的那種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滅,猶太復國主義作為壹種民族解放運動而出現。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壹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會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壹個正式的政治組織,它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生活。

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故土,當時這片故土是奧斯曼帝國的壹部分,人煙稀少,為世人所忽視。早期的開拓者在這裏排幹沼澤,開墾荒地,在禿山上植樹造林,興辦工業,建設城市和鄉村。他們建立了社區機構和服務設施,並使長期以來僅用於禮拜儀式和文學的希伯來語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使用。

壹塊土地,兩個民族

國際聯盟基於承認“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著歷史的聯系”和“在那個國家重建猶太民族家園”的考慮,於1922年委托英國統治這片故土,並特別責成英國“為這個國家創造各種確保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政治、行政和經濟環境。”

同年,英國在這塊托管地境內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約旦酋長國(即今日的哈希姆約旦王國),只把約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發展猶太民族家園之用。阿拉伯極端領導人就連在這樣小的區域建立猶太民族家園也要反對,他們煽動襲擊猶太社區,甚至打擊主張阿拉伯壹猶太人***處的阿拉伯人。英國對猶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並沒有使阿拉伯好戰分子善罷甘休,暴力事件屢屢發生,持續不斷,直到二次大戰爆發為止。

二戰期間,納粹殺害了約600萬歐洲猶太人,其中包括150萬兒童。戰後,盡管迫切需要為在納粹大屠殺中幸免於難的猶太人尋找避難所,但英國並未取消猶太移民的限額。為了郵票說明:安娜·富蘭克及家人在這所房子裏躲避納粹迫害達兩年之久對付英國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猶太社團與世界各地猶太人壹起,動員壹切人力物力,組織了壹場“非法”移民運動先後把85,000難民從歐洲轉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猶太人則堅持要求解除對猶太移民的限制,英國在無法調解的情況下,遂將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29日表決在約旦河以西地區建立兩個國家:壹個猶太國和壹個阿拉伯國。猶太人接受了這個分治計劃而阿拉伯人則予以拒絕。

國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國托管結束,猶太人隨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此後不到24小時,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入侵了這個新國家。這場以色列獨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壹年多,於1949年7月以停火線為基礎分別與接壤的阿拉伯國家簽定了停戰協議。

以色列在立國宣言中表明它“向所有鄰國及其人民伸出和平及睦鄰之手。”盡管歷屆以色列總理壹再重申這壹呼籲,但始終遭到拒絕或不受理睬。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斷襲擊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國家不僅支持和鼓勵襲擊行動,而且還實行經濟和外交抵制,封鎖以色列海運的國際航道並挑起全面戰爭。1956年和1967年,以色列發動先發制人的攻擊,對蓄意挑釁作出反應。1973年,以色列擊退了阿拉伯鄰國同時從三條戰線發動的全面進攻。1982年,因加利利北部居民屢遭恐怖分子的襲擊,以色列采取行動,摧毀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南黎巴嫩搞恐怖活動的基地。

1977年,埃及總統薩達特應貝京總理邀請訪問耶路撒冷,從而打破了拒和的僵局。這次訪問導致了雙方的談判,其結果是1979年3月26日簽署《埃以和平條約》並達成《戴維營協定》,該協議包括實現中東和平的有關條款及就1967年以來以色列管理的猶地亞、撒馬利亞及加沙地帶未來地位所做的壹項安排。隨著這些地區在1987年爆發了暴力抗議行動,阿以沖突的焦點集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以色列確信有關各方只有通過直接談判才能解決問題,因此,對由美俄主持下,於1991年10月30日在馬德裏舉行的中東和平會議提供的對話機會表示歡迎。這次會議使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以及約旦壹巴勒斯坦代表團坐在壹起,為以色列隨後與其每個阿拉伯鄰國間的雙邊談判及為解決區域問題舉行多邊會談奠定了基礎。

猶太人將自己稱為“記憶的民族”。亞伯拉罕的信仰,埃及的奴隸生活,先知的言行,賢人的智慧,民族的歷史、與聖城耶路撒冷的關系,猶太人靠著“記憶”將這些繼承下來,並告訴子孫過去所發生的壹切。說猶太人是“記憶的民族”,是為了表示他們記憶和繼承歷史的遺產。在這些記憶中,不光有民族的偉業和光榮,還有那些迫害、離散、痛苦和失敗。猶太人通過記憶,將這些痛苦和教訓世代相傳,以警後人。

歷史其實就是壹個民族烙印的記錄。猶太人認真記憶民族歷史的原因之壹就是想通過這個方式,讓離散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認識到猶太人的壹體性。但是,歷史教育更大的作用是對人格的全方位啟發,這壹點猶太人也是相當認同的。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教育不僅是強調光榮的歷史,還要正視歷史中的失敗、挫折、迫害和沒落,從中進行反省,取得教訓。在這層意義上,猶太人試圖將教育定義為“痛苦的教育”。他們不但告訴孩子們人生有喜悅和幸福,更告訴他們人生會有黑暗和失意。

普陵節(也稱普珥節)就是每到二或三月舉行的化裝遊行。在古代,成為王妃的猶太人以斯帖曾經不惜壹切地拯救過猶太人的生命。這個節日就是為了紀念這段歷史。

在普陵節上,人們要吹笛、敲鐘,孩子和大人們都化裝上街遊行。在進行這個愉快的遊行之前,孩子們必須學習這個節日的由來。以斯帖曾經舍身向國王通報屠殺猶太人的陰謀,結果陰謀的主犯被處決,猶太人在千鈞壹發之際保住了生命。表達猶太人的感謝之情就是普陵節的主旨所在。

在每年的十二月,有歷時八天的獻殿節。在古代,為了反抗希臘的暴政,馬喀比派舉行起義,恢復了猶太人自治。這個節日就是為了紀念這次起義而設的。在這個節日裏,人們要就耶路撒冷神殿遭褻瀆和猶太人的信仰自由遭剝奪的歷史進行學習。

還有,在二千年以前,希臘軍隊親手破壞了耶路撒冷神殿。為了紀念這次事件,每年八月猶太人都會回顧歷史,實行壹天的絕食,祈禱神殿的再建。

另外,還有西班牙的猶太人遭流放,猶太人遭基督教徒的彈壓,被征收苛捐雜稅,壹直到法西斯的大屠殺,不管事件大小,只要和自己有關,猶太人都會調查清楚,詳細地記載和記憶。

猶太人選擇的使命就是不再讓這些悲慘的歷史重演。過去的苦痛就是將來的教訓,所以,猶太人會把這種使命傳於下壹代,告訴他們:對人生不能采取安逸的態度;對民族、對世界都要有責任感;學習歷史不應該只停留在過去,還要對未來敞開自己的胸懷。

壹個民族擁有自己的歷史,壹個人同樣也擁有自己的歷史,比如人的成長、體驗、家庭、朋友和故鄉。每壹種體驗都和有關的歷史聯系在壹起,形成了壹個個大的歷史板塊。歷史就是個人和他所在***同體的產物。學習歷史不是要羅列過去的歷史事件,而是要考慮這些事件和現在之間的關系以及它所具備的意義。對猶太人來說,歷史就是對現在的挑戰和對未來的發問。

舉例來說,猶太人的教科書中不會單純記錄猶太人怎樣遭法西斯屠殺,而是要設問:如果妳自己在當時的情況下會怎樣對應?學生們會被要求參考先人寫的各種關於集中營生活的文章,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根據情況不同,有的人如果有從集中營中幸存下來親戚朋友,可以與他們進行座談,聽壹下最真實的體驗。

學生們通過這樣的學習,更能直觀地認識歷史,從中進行反省和看到未來的方向。法西斯德國的罪惡再不可饒恕,也要和德國人民建立友好的關系,這就猶太人對歷史采取的歸納法的態度。從失敗中,能認清善與惡,正面事物和負面事物,並進行區別。猶太人最忌諱的就是無視事實,對所有的事物都做壹刀切式的規定。由柳洪平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