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東北少數民族在東北的文化整合

東北少數民族在東北的文化整合

俄羅斯文化對中國東北地區,主要是哈爾濱,從城市街道、建築風格、市民生活方式、家居裝飾、家具餐具、就餐習慣到藝術審美情趣,都產生了極其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哈爾濱,原名阿勒金,清朝時叫哈拉賓,只有壹百多年的歷史。但其城市建築、商業貿易的繁榮與壹個多世紀前直至20世紀上半葉大量俄羅斯猶太人、波蘭人和白俄羅斯貴族的到來密切相關。從65438年到0896年,俄國獲得了在中國修建鐵路的許可,哈爾濱逐漸成為董卿鐵路的中心。20世紀初,俄羅斯、英國、日本、捷克在哈爾濱設立總領事館,德國、法國、意大利設立領事館,使哈爾濱在接下來的50年裏迅速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國際大都市。由於許多國家移民的聚集,帶來了文化的多樣性。而在歐洲、俄羅斯、朝鮮、日本等文明中,與東北本土文化(黑龍江省本土少數民族、山海關移民、明清流亡大陸知識分子創造的邊塞文化)相互交融、交融、碰撞;在這樣壹個復雜、混雜、豐富的壹個世紀後收獲的東北文化的結晶和果實中,俄羅斯文化始終呈現出與之清晰而鮮明的脈絡,為中國這個古老的母體移植和輸入了斯拉夫民族強大的新鮮血液。旗袍來源於滿族的服飾,但隨著300年後滿族的入關和清朝皇室的最終退位,作為旗袍發源地的東北尤其是哈爾濱,旗袍逐漸退出日常生活,成為女性在壹些社交和吉祥場合的著裝。從20世紀20年代中蘇不和的六七十年代,跳到80年代,直到20世紀,公民的著裝風格和審美情趣越來越熟練地吸收了俄羅斯服裝的壹些特點。從男士的呢子大衣、船形皮帽和高腰靴、男士的小領子襯衫,到女士夏季的五顏六色的連衣裙、秋冬的大圍巾和披肩,包括紮頭巾的方法、卷額頭的發型,都可以在很多細微之處看到俄羅斯服飾文化的潛移默化的滲透。壹個多雪的冬天,黃昏的街頭,壹個戴著俄羅斯寬邊帽的中年人從清掃積雪的臺階上走來。白色的雪花飄落在他黑色的呢子大衣上,他的鼻子凍得通紅,身上還帶著淡淡的酒氣。或者是夏天,壹扇綠色的木柵欄門盛開著,櫻桃樹上成熟的果實落在草地上,院子裏的晾衣繩披著白色的床單,在風中輕輕舞動...在這種情況下,妳會懷疑自己進入了俄羅斯小說中的壹個場景。

無論東北文化中的俄羅斯情結有多濃,無論啤酒、白酒、面包給我們多少文化錯覺,東北人依然是中國的產物,看似混血,但骨子裏依然以農耕文明和儒家文化為精神支柱。當俄羅斯文學的濃郁乳汁註入這片黑土地,黑土地不會輕易變色。作為壹種精神邊界,宗教打開了民族之間的根本文化差異。哈爾濱各地大量基督徒信仰的東正教、基督教堂和基督教文化,從未從根本上改變東北移民群體的人格特征和文化屬性。俄羅斯情結只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中,是物質的、情感的,從未真正進入肇東中國畫的思想和精神領域:肇東中國畫以其群體優勢崛起於國內畫壇,以其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吸引人們的目光。80年代中期以來,肇東在北京、鄭州、洛陽等全國十余個城市,以及新加坡、美國、日本、前蘇聯、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香港、臺灣省、澳門等國家和地區,以及榮寶齋、燕山書畫社、文寶齋等畫廊展出中國畫作品300余件,在省級和國家級展覽中多次獲獎,超過100件。

海倫剪紙:海倫剪紙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剪紙領軍人物傅作人創作了18幅大型剪紙《東方紅》,在北京展出。其中《向陽的向日葵》等三幅作品由周恩來總理贈送給鐵西王曼和東海艦隊。北林風箏:北林風箏集團成立於90年代初。從1990到1995連續5年組織8支隊伍參加北京國際風箏大賽和山東濰坊國際風箏大賽,獲得壹等獎2名,二等獎10名,三等獎7名,團體獎8名。曾兩次代表黑龍江省參加全國農民運動會,獲得風箏比賽團體第壹名。從1990到1995,北林的風箏越飛越高,隊伍不斷擴大,花樣不斷翻新。每到春節,郊區都會有大批風箏愛好者追風,吸引眾多遊客駐足觀看。

慶安版畫:慶安版畫源於50年代末解放軍復員官兵創作的北大荒版畫。慶安版畫早期沿襲了北大荒的版畫風格。然而,慶安版畫家大多生活在農村,他們在不起眼的農家庭院裏探索新的藝術創作世界。清新的田園生活和農家庭院的溫馨意境成為他們作品的主題。構圖不規則,不受時間限制,拓展想象空間,擴大色樣,襯托主板等藝術處理,賞心悅目,充滿美感,形成了慶安版畫獨特的藝術風格。

綏棱農民畫:綏棱農民畫自20世紀70年代誕生以來,已有30多年的歷史。具有獨特的藝術氣質、審美理念和表現形式,被國內媒體譽為“戶縣之後的又壹農民畫縣”(中國農民報1981)。《中國農民報》、《黑龍江日報》、《黑龍江農村報》、《學習論》、《奮鬥》、《北京晚報》、《中國漫畫》先後刊登了綏棱農民畫並附文章。因此,綏棱縣被命名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

望奎皮影戲:望奎皮影戲歷史悠久。清同治年間傳入望奎。歷經百年風雨,從崔春芳、關行久、張學文到顧寶珍,已經是第四代了。他們的皮影戲《三邀樊梨花》、《紅月亮之夢》等劇目多次被省級廣播電視臺現場錄制,《三邀樊梨花》也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有皮影戲壹枝花之稱的顧寶珍,曾被黑龍江電視臺拍成專題片,反復播放。望奎縣畫家張家純通過繪畫展示了中國傳統皮影戲藝術,創作了皮影畫,並將其藝術效果鑲嵌在景觀燈下的紙絹上,充分展示了中國皮影戲藝術的價值和迷人風采,先後在我省和大洋彼岸的美國等地展出。

明水篆刻:篆刻歷史悠久,名家輩出,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壹朵奇葩。明水縣篆刻興起於70年代中期。之前只有壹些從事鐘表雕刻技術的工匠。1976後,在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明水篆刻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逐步培養了壹批著名的篆刻人才,形成了剛健、巧妙、奔放的藝術風格。明水篆刻的代表人物是康平。

蘭溪聯錢:蘭溪聯錢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都可以稱得上獨壹無二。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掛簽藝術創作從未間斷,創作隊伍不斷擴大,創作內容不斷豐富,創作方法不斷創新,形成了500多人的創作群體和縣、鄉、村、村四位壹體的創作網絡。他們創作的近千件掛錢作品先後在哈爾濱、北京、大連、Xi、杭州等地舉辦大型專題展覽,並代表黑龍江省四次參加首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民間工藝美術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展、民協民委舉辦的民間影像展映大獎賽等。,並被拍成了《蘭溪掛錢》的專題片。曾多次在香港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天津電視臺、黑龍江電視臺播出。65,438+070余件作品被國家收藏,部分作品曾在日本、美國、韓國、新加坡、香港及臺灣省展出和展出。120多位作者編輯出版的400多部作品分布全國,30多位作者的46篇論文在國家相關期刊和學術交流中發表或交流。蘭溪瓜錢開創了國內“五個第壹”,即第壹次舉辦瓜錢專題展、第壹次瓜錢出國展覽、第壹次大瓜錢(5.20m× 2.90m)出版。課題組組長孫被國家認定為中國研究卦爻辭的第壹人。由他主編出版的《中國掛錢圖集》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第壹部關於掛錢藝術的專著。蘭溪掛簽創意集團多次被國家、省、市授予“優秀創意集團”的光榮稱號,被評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