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為什麽橫掃天下的大秦帝國第二年就滅亡了?

為什麽橫掃天下的大秦帝國第二年就滅亡了?

秦二世是死於暴政嗎?

秦始皇嬴政統壹六國,建立了壹個全新的秦帝國。然而,看似雄偉的大秦帝國卻在秦二世奪得胡亥三年後覆滅。這總讓人覺得惋惜。為什麽大秦帝國第二年就滅亡了?漢初很多人,尤其是賈誼的《論秦》,最出名的就是他認為秦死於暴政的觀點。

秦國領土

但秦帝國真的死於暴政嗎?老百姓真的起來反抗秦暴政了嗎?

對秦帝國滅亡負有最大責任的人,不是秦二世戰勝胡亥,而是秦始皇嬴政。秦始皇犯了導致秦國滅亡的兩大錯誤:壹是大規模的移民政策;第二,儲君親王沒有過早建立,導致繼任者威望不足,內憂外患,沒有處理政務的經驗。

秦帝國滅亡的原因大致如下:

壹.移民政策:

多年來,人口和罪犯不斷向邊境和關中遷移,導致關中人口結構發生變化:舊秦人被疏散,原有六國占領關中。人口結構的變化導致秦帝國無法有效招募士兵,組建精銳士兵鎮壓東部叛亂。

秦始皇遷徙的時間分別是:公元前1和219年,三萬戶(約15000人)遷居瑯琊,12年回遷戶獎勵免徭役;2.公元前212年,30000戶(約15000人)遷到鹹陽附近的驪山,50000戶(約250000人)遷到張臺、雲陽,10年獎勵拆遷戶免徭役;3.公元前211年,30000戶(約150000人)搬遷到現在的鄂爾多斯地區。

這些是平民人口遷移的記錄。此外,公元前217年剛完成統壹時,12萬戶(每戶5人,人數達60萬),包括皇族和貴族,被強行搬遷到鹹陽。

以下是遷徙罪犯的記錄。雖然沒有確切的數字,但也不在少數:公元前1、214年,罪犯被派往蒙恬匈奴新征服的土地陰山,充實新建立的34郡;此外,逃亡者、奴隸和店主被送往南海的百越地區。2.公元前213年,貪官被派去修長城或南海百越地區;3.公元212年,罪犯再次被發配到邊疆。

僅僅算上平民的遷徙記錄,就已經有654.38+0.4萬戶(約70萬人)。有20萬人肯定是移居關中的。這些大規模的移民改變了秦人在關中的基礎,導致秦帝國無法像以前戰國那樣迅速團結關中民眾,形成戰鬥力,從而抵禦叛軍的入侵。劉邦從武關輕松進入鹹陽。

第二,缺乏常備軍:

秦統壹後,原秦軍主要分散在南海和北部邊境的百越地區與匈奴作戰,以及守衛重點城市。此外,秦帝國因為統壹,沒有保持或訓練精銳士兵,防止鎮壓國內叛亂。當叛亂形成大規模局面時,秦帝國無法迅速召集精銳部隊鎮壓叛亂。《陳勝》中的張到了離鹹陽不遠的戰區,驚悉拿下胡亥,而想調兵,鹹陽附近又無兵可調,只能把驪山、阿房宮的罪犯組織成壹支軍隊,由率領,作為鎮壓張楚的主力。可見秦國缺兵。

在秦被滅族的記載上,秦帝國的主力有兩支:壹支是歷山罪犯組成的軍;第二,包圍鹿角的王立軍應該是秦軍,他當時率領蒙恬鎮守長城。孟田自殺後,歸王立軍所有。其他主要參與者不在那裏。秦軍位於南海壹百英裏外,它是壹座長山和壹條長河。東部沒有重兵駐守。東方叛亂之所以可以被判定為成功,在於秦軍駐軍不多,不是主力,只是壹般防禦。秦帝國主力軍隊的缺乏,也是劉邦輕松進入鹹陽的關鍵。

第三,秦帝國的內訌:

對秦帝國的內鬥負有最大責任的是秦始皇嬴政。因為嬴政生前沒有確定太子,沒有指定繼承人。這就導致了各路諸侯對皇位的正當訴求,也使得後繼者在處理政務上毫無經驗和威望。

秦二世胡海

第壹次內鬥:皇帝繼位之爭

這是個大問題:秦始皇有20多個兒子。面對如此龐大的皇位權力,哪個皇子能說不想登基?能與胡亥爭奪皇位的,不僅僅是扶蘇皇帝的長子,至少還有其他八位王子有資格威脅胡亥的皇位。贏得胡亥繼位後,他逮捕了三個侍郎,殺死了六個兄弟(說明這六個人是贏得胡亥皇位最迫切的威脅),並逼迫三個兄弟自殺。可見秦始皇的兒子們對皇位的爭奪壹點也不遜色,強度壹點也不低。這也從另壹個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麽嬴政在長子被貶北之後就去世了,沒有辦法指定繼承人,這是因為各個公子對皇位的激烈爭奪。另壹個證明嬴政的兒子們激烈爭奪皇位的例子是:嬴政死後,李斯因秦始皇“外降”而死於外,他害怕嬴政的兒子們公開武力爭奪皇位,東方會發生叛亂,所以他覺得秘密不會被悼念。嬴胡亥殺了10兄弟,只有兩個有名字:嬴蘇和嬴將軍,以穩固自己的皇位。根據《史記·李斯列傳》中的記載,胡亥殺死的兄弟數量並不相同:12兄弟被殺,10姐妹被殺,公子高自殺,《史記》中自殺的勝利者秦本紀自殺。贏了胡亥,就殺了16兄弟,10姐妹。算上嬴政的二十多個兒子,妳就殺了壹大半兄弟。這種爭奪皇位的殺人記錄,哪壹個朝代能比?可以比作血流成河。這就是繼承權的內鬥。除了秦始皇嬴政的16兒子之死,還牽扯到了蒙恬和蒙毅的性命。蒙恬的死讓秦帝國失去了最後壹顆星,導致日後鎮壓叛軍的人才匱乏。孟頫之死導致了秦帝國中樞結構的失衡:宰相直接對抗皇宮,失去了孟頫的緩沖,導致了秦帝國政治路線的內鬥。如果蒙恬和蒙毅還活著,秦帝國解決東方的叛亂和政治內鬥就容易多了。然而,蒙恬和蒙毅對扶蘇的忠誠導致了胡亥的勝利,為了穩定皇位,胡亥不得不殺死蒙恬和蒙毅。

趙高劇照

秦朝第二次內鬥是趙高和李斯的政治內鬥。

李斯是最後壹個法家,所以他自然堅持在秦二世戰勝胡亥的情況下繼續法家的統治。從他的言論來看,趙高似乎是個儒家。另外,作為趙高的學生,勝胡亥應該也有很強的儒家觀念。也就是說,秦二世奪得胡亥皇位後,面臨著政治路線的選擇:是選擇趙高老師的儒家德治路線,還是繼續推行宰相李斯的法家治國路線。趙高作為老師,在爭取胡亥的皇位上貢獻最大,也最積極。背後的原因無非是他想用儒家的道德來治理大秦帝國,緩和法家治理的嚴謹(相對於儒家的道德)。但胡亥奪得皇位後,面對東方叛亂的起伏,采取了李斯的法家路線。李斯上書,提出了解決秦官員失職、執法不嚴現象的“君主專斷、監察責之術”的方法,被胡亥采納。這意味著,贏得胡亥采取了總理李斯的法家治理路線:尚軍的方法,沈不海和韓非子的技術。這對趙高的儒家德治路線是壹個嚴重的挫折。從此,趙高和李斯的明爭暗鬥正式開始。趙高讓秦二世拿下胡亥的第壹個建議就是樹立皇帝的威信。趙高對秦二世戰勝胡亥的儒家治理建議是:樹立皇帝的威信。原因是秦二世年輕,剛剛繼位,沒有處理政務的經驗。如果他天天和大臣們討論政務,皇帝的無能會被大臣們知道,但會被大臣們看不起。皇帝發號施令就能統治天下,不用天天和大臣們廝混就能樹立威信。樹立皇帝權威,威逼群臣,是趙高籠絡胡亥的治國之策。為了離間秦二世與胡亥對李斯的信任,趙高利用自己控制內廷的信息優勢,得知李斯要與胡亥見面,要求停止修建阿房宮。趙高去見李斯,鼓勵李斯挑戰胡亥。然而,當趙高正在休息,正玩著贏胡亥的遊戲時,他安排李斯去見他。贏得了胡亥的休息娛樂時間,被李斯多次打擾,自然不滿。他以為李斯是因為年紀小,看不起他,所以專門在他休息娛樂的時候來看他。再加上趙高的誤導:李四公高,想稱王;李斯之子李佑讓叛軍(進軍戰區的周)進入關中,很可能是與叛軍勾結。獲勝的胡亥想讓李斯調查李佑,但又怕李斯徇私,就秘密派使者到三川郡調查。李斯聽到趙高的汙蔑後,上書討胡亥,要求討胡亥防備趙高。但由於趙高在拿下胡亥上先入為主的想法,以及李斯的多次打岔造成的信任落差,李斯的請願沒有被接受。贏的胡亥認為自己年輕,“沒有學會治理人民”,沒有治理國家的經驗;但是,李斯老了,可能不久就去世了,幫助自己的時間也不長了;趙高人品好,做事積極,還是可以信任的。面對東方日益嚴重的叛亂,關中派出的士兵越來越多,於是李斯、右丞相馮去疾、大將軍馮捷進諫討胡亥,要求停建阿房宮。贏胡亥說:作為壹個皇帝,想建壹座宮殿,過得更好,並不過分;況且阿房宮是始皇帝建的。要不要停建,對得起始皇帝?我才即位兩年,叛逆無處不在,妳壓制不了。作為宰相和將軍還能做什麽?於是勝利者胡亥下令囚禁李斯、馮去疾、馮捷。馮曲吉和馮傑覺得受到了侮辱,拒絕入獄,自殺了。裏斯認為壹切還有改變的余地,所以他心甘情願地進了監獄。胡亥派趙高以叛國罪審問李斯。李斯受不了折磨,只好出軌,供認叛國罪。認罪後,李斯給嬴胡亥寫了壹封信,用諷刺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貢獻,希望秦二世能原諒自己嬴胡亥。但李斯的上書被趙高阻攔,沒有呈上拿下胡亥。趙高設計李斯承認叛國罪。為拿下胡亥,李斯在鹹陽被腰斬,三族覆滅。李斯死後,趙高如願當上了丞相,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那是公元前208年8月。壹年後,秦被滅。李斯、馮去疾、馮捷的死,對當時秦國的政局絕對是壹個毀滅性的打擊。兩位宰相和壹位將軍的死對秦國官員來說是壹個巨大的打擊。且不說士卒、糧草、衙門的正常運轉,就算有趙高做宰相,也很難運轉順暢。這就為巨鹿之戰王敗和張寒投降提供了背景解釋:後勤補給和人心浮動。更關鍵的是動搖官民的心。王從軍大敗,投降項羽,武關守將企圖與劉邦* * *攻鹹陽,都是李斯死後人心浮動,皇權機構空轉的表現。

裏斯

給趙高。但是面對戰爭中各種復雜的政務,沒有處理政務的經驗又能做什麽呢?所以李斯之死對秦帝國的滅亡有著最直接最關鍵的影響,是秦帝國滅亡的轉折點。

第三個內鬥是趙高和贏子英的信任問題。趙高殺了秦二世,贏了胡亥的原因如下:贏了胡亥不聽勸告,贏了子嬰更適合當秦王;怕被胡亥打死。

但嬴子嬰以為趙高馬德封他為秦王,這只是暫時的。另外,他聽說趙高和劉邦同意分王冠中,懷疑趙高想自立為王,所以不信任趙高,於是暗殺了趙高。趙高死後,秦國沒有主心骨,嬴子嬰也不是什麽意誌堅強的人。秦軍在藍田被劉邦擊敗後,在奪得子嬰後選擇了投降,而不是從西邊撤出隴西或者進入巴蜀繼續對抗。堅守巴蜀,或者西撤隴西,秦國未必滅亡。原因很簡單: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進入關中,軍隊的士兵都想回家。只要六國聯盟占據關中,秦軍就能抵擋壹兩次六國進攻,六國聯盟必然解散(最多3-6個月),回歸中國。項羽再勇猛,士卒的回歸也是不可阻擋的。鴻門宴上,劉邦、薩吉馬、曹吳尚告訴項羽,劉邦要做關中王,要拿下子嬰當丞相。這說明當時滅秦的所有人中,除了項羽,沒有人想滅秦——因為這是三代(夏商周)乃至春秋戰國的慣例:滅國不殺貴族。秦國滅六國,只是把六國的貴族遷到鹹陽,並沒有殺。

贏子英的投降,熄滅了秦國最後壹絲曙光。

秦末農民軍起義

第四,打贏胡亥處理叛亂的能力不足

秦二世打敗了胡亥,並被迫贏得扶蘇自殺,才繼承王位。他繼位後,為了穩固自己的王位,殺了高、等十幾個兄弟姐妹。雖然血腥慘烈,但作為皇帝,手段無可厚非。繼續建阿房宮,不過是為了表示對秦始皇的尊重。這件事沒有嚴重後果。相反,在關中無兵可用的情況下,驪山和阿房宮的俘虜可以迅速形成鎮壓東部叛亂的主要兵力來源。調五萬人留在鹹陽是很常見的行為。至於鹹陽養的狗、馬、牲口,糧草都不夠吃。獲勝的胡亥命令其他郡縣運來糧草餵養,並要求押運員自帶糧草支援。這不是暴政。無非就是在鹹陽養馬。能有多嚴重?秦二世對平定胡亥叛亂措施的評價:

中立措施:1,陳勝以勝助蘇之名謀反的使者;

2.聽從趙高樹立威信的建議,與大臣隔絕,減少接見;

3.懷疑李斯並派人調查三川郡李友奸淫叛軍壹案;

4.拒絕李斯關於防備趙高的建議,認為李斯年紀大了,能幫自己的時間不多了,繼續信任趙高。

良性措施:1。聽從張寒的建議,赦免罪犯,組建軍隊,鎮壓叛亂;

2.采納李斯“督責之術,君之獨斷”的建議。

狠招:1,車查陳勝投降劉晨,切斷招降之路;

2、氣話和監禁羞辱將領,馮去疾,馮捷自殺;

3.李斯謀反壹案沒有經過仔細審查,趙高過於輕信,貿然殺了李斯,引起人心不安,趙高是最後壹個,沒有制衡;

4.任命趙高為宰相,不受監督;

5.指示在北方迎擊楚王,留下趙,讓楚地叛軍有喘息的機會(推測);

6.、王自巨鹿之圍,四個月不進,兵不退。

7.殺死因戰敗而撤退的楊雄;

8.平定叛亂前,又修建了阿房宮。

最嚴重的錯誤是二鳳自殺,處死了李斯。秦二世贏得胡亥明知他“不善治民”,卻在東方混亂的局勢下侮辱並處決了兩位經驗豐富的宰相和將軍,給秦帝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這是贏二最大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