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winthrop有沒有成功建立"the city upon a hill?"為什麽?

winthrop有沒有成功建立"the city upon a hill?"為什麽?

我覺得妳說的是John Winthrop他的the city upon a hill 很有名

“我們將成為山顛之城,全世界人民的眼光都在註視著我們;因此,如果我們在實現這壹事業的過程中辜負了我們的上帝,致使上帝不再像今天這樣幫助我們,那麽,我們終將只給人們留下壹個故事並成為全世界的笑柄。”

——約翰·溫思羅普(John Winthrop )

但Puritan 's delimma找不到,我就把他的百度百科給妳吧,不過提到他的文章大部分都說

the city upon a hill是指美國早期的殖民地馬薩諸塞灣殖民地,或者是美國,所以可以說成功建立了

約翰·溫思羅普(John Winthrop 1588--1649),英屬北美時期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的重要人物,1588年1月22日生於英國薩福克郡愛德華斯頓的格羅頓莊園。1630年春,溫思羅普率領大批英國人離開英國移居建立於1628年的馬薩諸塞灣殖民地,此舉成為該殖民地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在離開英國之前,溫思羅普是英格蘭薩福克郡格羅頓莊園的莊園主,他還曾擔任過王室監護法院的律師(Attorney of the Court of Wards and Liveries)以及管理地方事務的治安法官(Justice of the Peace)。從1630年組織移民北美到1649年去世,在長達19年的時間裏,溫思羅普壹直活躍在英屬北美殖民地的政治舞臺上,曾先後12次擔任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總督、3次擔任副總督、4次擔任殖民地參事會的參事。1643年,新英格蘭聯盟成立時,溫思羅普是該聯盟的首任主席。

弗朗西斯·J·布萊默在其所著《溫思羅普:被遺忘的美國奠基之父》壹書中指出,溫思羅普在締造新英格蘭的活動中所作出的貢獻無人能與之比肩,其在政治上的敏銳性和不屈不撓的領導作風是早期馬薩諸塞灣殖民地能夠成功的主要原因。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建立的頭三年,饑餓、疾病、氣候等因素幾乎將新生殖民地扼殺在搖籃中,大批移民回流英國或者移居其他地方,為馬薩諸塞灣殖民地提供經濟贊助的英國人也對殖民地的未來喪失了信心。溫思羅普領導殖民地度過了馬薩諸塞灣殖民地艱難的初創時期,使這壹在荒野中建立的殖民地擺脫了夭折的命運。除了建立初期所遇到的自然災難之外,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內部還出現了各種矛盾和沖突,諸如殖民地自由民代表和政府官員權力問題之爭、沃特敦抗議納稅事件、欣厄姆事件、“豬案”與官員的否決權問題和羅傑·威廉斯事件、安妮·哈欽森事件、羅伯特·蔡爾德事件等,殖民地外部發生的威脅到殖民地生存的費迪南多·戈傑斯和塞繆爾·戈頓在英國控告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的事件、與皮闊特印第安人的戰爭以及1640年的經濟蕭條,溫思羅普以其政治策略和堅強的意誌使馬薩諸塞灣殖民地擺脫了危機。從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初創時期,溫思羅普就十分註重維護殖民地特許狀賦予殖民地的各項自治權利,同英國教會和國王控制殖民地的各種企圖進行抗爭,他堅定維護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的政治獨立。溫思羅普在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的制度建設中同樣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政治思想理念在馬薩諸塞灣殖民地政治體制的形成中發揮了很大作用。正是溫思羅普等人在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前期建設中的努力,才使得馬薩諸塞灣殖民地逐步走向穩定和繁榮。溫思羅普的開拓工作為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前20年的穩定以及其後近半個世紀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應當指出,溫思羅普在美國歷史發展進程中所作出的貢獻與其在美國史學中所應擁有的地位並不是相稱的。無論在其故鄉英國,還是在其曾為之努力奮鬥的美國,他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始終處於被人遺忘的境地,其業績竟然長期鮮為人知。直到20世紀末,其英國故鄉格羅頓人才對他及其家族的故事有所了解,他家族生活過的宅邸和莊園才被當地政府辟為歷史遺跡加以保護。在美國,溫思羅普的政績也長期埋沒在歷史陳跡之中,並不廣為人知。鑒於此,壹些英美學者早就呼籲應當重視對他的研究。上溯至19世紀時,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約翰·菲斯克就曾指出,從未有過壹本詳細捕寫溫思羅普生平和業績的著作,如果有這樣壹本著作,人們就會認識到他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壹。當代美國學者埃德蒙·S·摩根1997年在《紐約書評》發表文章也稱溫思羅普為“美利堅第壹偉人”。專門研究新英格蘭史的美國學者弗朗西斯·J·布萊默在2003年發表論著,稱他為“被遺忘的美國奠基之父”。溫思羅普作為美國早期歷史人物,其在美國的聞名程度遠不及與他同時代的羅傑·威廉斯、安妮·哈欽森和約翰·史密斯。我國學術界對美國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歷史的研究本來就比較薄弱,對溫思羅普這壹英屬北美殖民地早期重要人物的研究更是處於待開發的狀態。這壹狀況與美國史研究的應有要求相比,也是極不相稱的。筆者認為,研究美國史的重要領域是美國歷史人物研究,特別是美國早期歷史人物研究。作為美國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重要歷史人物的溫思羅普,無疑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因此,筆者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礎上以《美利堅文明的開拓者——約翰·溫思羅普研究》為題,對約翰·溫思羅普進行綜合性研究。

(壹)人生兩個階段

壹、早年的溫思羅普

1588年,英國海軍在英吉利海峽擊敗了16世紀歐洲最大的軍事強國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這場英西海戰在近代歐洲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誌著歐洲重心從傳統的地中海世界轉移到廣闊的大西洋海域,從此改變了歐洲的政治和經濟、地理面貌,從而對國際關系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場海戰的勝利昭示了英國人時代的到來,從而為英國人在新大陸的殖民事業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在英國人看來,戰勝天主教國家西班牙,預告了天佑新教同家英國,上帝之愛的天平從此傾向新教和英國,這壹點極大地增強了英吉利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約翰·溫思羅普就生於這壹年。英國向世界霸主地位邁出的第壹步和溫思羅普降臨人世發生在同壹年不能不說是壹個有趣的歷史巧合。1588年1月22日,約翰·溫思羅普出生於英格蘭東部薩福克郡的愛德華斯頓。薩福克郡位於東盎格魯的心臟地帶,北臨諾福克,西接劍橋,南抵埃塞克斯,東濱廣袤無垠的大海,是英國著名的歷史和文化名郡。東盎格魯以酷愛自由和獨立著稱於世,以清教文化浸染最深而卓爾不群。這裏曾經湧現了英國最偉大的政治家、科學家、研究神學的學者和藝術家。在馬薩諸塞灣殖民地,東盎格魯的移民最多。

二、馬薩諸塞灣時期的溫思羅普

1629年10月20日,溫思羅普被選為馬薩諸塞灣殖民公司的總裁,隨後,溫思羅普全身心投入到組織領導英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人口向海外遷徙的運動。1630年春天,他率領移民船隊從亞茅斯起航駛向新大陸,是年6月12日,在馬薩諸塞的塞勒姆登陸,不久在後來命名為波士頓的肖馬特半島定居下來。由於殖民公司的根本大法,即國王頒發的特許狀以及公司總部均隨移民遷往美洲新大陸,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實際上就是壹個擁有很大自治權力的自治殖民地,控制和管理殖民地的大權掌握在總督、副總督和參事們手裏。此外,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的人口遠多於10年前在新英格蘭建立的普利茅斯殖民地,也多於後來其他新英格蘭殖民地的人口。人口眾多使馬薩諸塞灣殖民地成為新英格蘭最強大的殖民地,所以,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總督的地位高於、權力大於同時代其他任何壹個殖民地的總督。溫思羅普在新英格蘭***生活了19年,直到1649年去世,雖幾番沈浮起落,但壹直是活躍在馬薩諸塞灣殖民地政治舞臺上的核心人物,數次力挽狂瀾,確保了殖民地的獨立、穩定和完整。

從1646年至1649年,溫思羅普第三次連續擔任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的總督。1649年3月26日,溫思羅普在波士頓去世,享年61歲。

溫思羅普在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生活的19年是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發展的關鍵時期,殖民地經歷了初立基業所遇到的3年困境、初步繁榮、1640年的經濟蕭條到政治經濟逐漸走向獨立等幾個發展階段,溫思羅普的思想和實踐活動深刻影響了這壹時期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的發展。

(二)時代背景

壹、走向衰落的君主專制制度

約翰·溫思羅普壹生歷經英國歷史上的兩個王朝——都鐸王朝(1485--1603)晚期和斯圖亞特王朝(1603--1688)早期。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分別代表了英國歷史上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歷時118年的都鐸王朝是英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發展的鼎盛時期,被譽為“英國正統社會發展的頂峰”、“英國歷史上的壹個分水嶺”。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摧毀西班牙人的無敵艦隊、挫敗天主教徒的陰謀、開始進行的海外擴張、傳統文化影響的登峰造極;湧現了卓爾不群的文壇巨匠莎士比亞和馬洛、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莫爾和“英國唯物主義的真正始祖”培根及歷史人物亨利八世、伊麗莎白壹世、瑪麗·斯圖亞特等,這些在歷史上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無疑佐證了都鐸王朝是英國封建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如果說都鐸王朝代表了君主專制制度最輝煌、最成熟的時期,那麽,斯圖亞特王朝卻見證了英國君主專制制度走向沒落和衰亡的時代。斯圖亞特王朝經歷了持續長達20年的英國內戰和革命、英吉利***和政體的建立和君主制度的復辟。同都鐸王朝相比,斯圖亞特王朝統治的17世紀在英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猶如壹顆隕落的星星而黯淡無光。早期斯圖亞特王朝統治者腐敗無能和專橫跋扈導致英國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動蕩不安的時局、惡劣的經濟形勢和不利的宗教環境致使大批英國人到海外謀生。從17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數以萬計的英國人背井離鄉,前往英屬殖民地,成為壹個引人註目的社會現象。約翰·溫思羅普就是在這個時期和大批清教徒離開英國,移居英屬北美洲的新英格蘭,壯大了馬薩諸塞灣殖民地。

二、惡劣的經濟形勢

從17世紀20年代開始,英國呢絨業發生嚴重的危機,呢絨業的蕭條波及面廣,危害面積大,影響到了全國經濟、地區經濟和生產者個人。都鐸時代的英格蘭呢絨業在當時英國國民經濟中具有支柱地位,呢絨業的興衰關系到當時英國經濟的命脈。17世紀20年代初,著名法學家愛德華·科克對英國呢絨業的重要性作過形象的描述。科克認為,“如果把這個王國輸出的全部商品分作十份的話,那麽羊毛輸出就占九份。只要羊毛出口壹停頓,那就等於什麽都完了。……全部羊毛每托德(英國舊制重量單位,每托德等於28英鎊)降價12便士,就意味著英國損失10萬英鎊。”呢絨貿易的盛衰對英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很大,正因為呢絨業在英國經濟中處於特殊重要的位置,所以呢絨業的衰敗必然會對英國經濟和社會產生致命的打擊。

薩福克呢絨業的不景氣影響了全郡經濟的發展,也影響到了溫思羅普個人。受薩福克呢絨業蕭條的影響,主要依靠經營資本主義農業為生的他越來越感到僅憑土地收益難以養家和維持生計,不得不尋找新的賺錢門路。他壹度長期離家在倫敦擔任監護人法庭的律師,這份職業大大緩解了他的經濟困境。但是好景不長,他最終失去這份職業。深切感到時世艱難的他在1629年寫道:“這塊土地已經厭膩了她的居民,身為萬物之靈的人在這塊土地上的身價比不上我們腳下踐踏的塵土,比不上牛馬……每個市鎮都在抱怨窮人太多負擔不起。”

三、對清教徒不利的宗教環境

在17世紀的英國,宗教是壹個特別敏感的問題。1603年開始的新王朝似乎給英格蘭的清教徒帶來了改革的希望,從溫思羅普的父親亞當·溫思羅普對新君主表示出的特別關註可以反映出清教徒對詹姆斯壹世所寄予的厚望。在1603年3月到7月的日記中,亞當詳細記錄下了詹姆斯六世登基的時間、地點、進人英格蘭的行程路線、起居飲食、沿途所發生的故事以及加冕為英王等事宜。旅途中,國王不慎從馬上摔下,他在日記中關切地寫道:“國王從馬上摔下,胳膊摔傷,非常危險。”亞當·溫思羅普等清教徒們以為成長於長老派掌權的蘇格蘭並自幼接受長老會教育的詹姆斯壹世會幫助他們實現純潔宗教的理想,恢復清教徒的地位。於是,就在詹姆斯六世到英格蘭繼位的路上,清教徒們迫不及待地向他呈遞了壹封由25個郡近千名牧師簽名的“千人請願書”。這張請願書的主要內容是要求改革英國國教的禮儀,達到純潔教會的目的。

17世紀20年代,王權和英國國教會聯手對清教徒的迫害影響到了約翰·溫思羅普的家鄉和溫思羅普家族。溫思羅普家鄉薩福克是清教運動最為活躍、受清教文化浸染最深的地方,那裏清教徒的宗教活動受到了沖擊,不少清教徒處境艱難。博克斯福德(Boxford)舉行的例行布道長期以來壹直影響和滋養著溫思羅普家族的信仰。1621年1月4日,溫思羅普的父親亞當·溫思羅普在日記中寫道:“在博克斯福德舉行的星期四布道演講被取締。”短短的壹句話道出了亞當對時局變化感到的不安和不滿。為了逃避迫害,當地著名的清教牧師威廉·埃姆斯被迫過著流亡國外的生活。“1629--1640年,有79位牧師移居新英格蘭,他們中至少有52位(25位被暫時或永久取締做牧師的資格)處於被迫害中,當國內形勢好轉後,他們中有28位返回英國。”

3家庭關系及清教背景編輯

(壹)家族關系

約翰·溫思羅普的祖父亞當·溫思羅普、父親亞當·溫思羅普、母親安妮·溫思羅普和伯父威廉·溫思羅普等家族成員曾以各自獨特的人生經歷對溫思羅普產生了深刻影響。

壹、祖父亞當·溫思羅普

1498年10月9日,他生於英國重要的紡織業中心薩福克郡的萊文漢姆。他少年喪父,母親改嫁。亞當·溫思羅普(Adam Winthrop)從學徒工做起,不僅在倫敦牢牢站穩了腳跟,而且成了呢絨業同業行會的領袖人物。1526年9月,亞當被接納為倫敦富勒斯公司的成員,沒過多久宣誓成了公司的自由民並獲得倫敦市民的資格。1528年,富勒斯公司同另外壹家生產呢絨的公司希爾斯曼公司合並成立了壹家實力更強大的公司——呢絨工人公司,這家公司迅速崛起為倫敦市實力雄厚的同業行會公司之壹。1531年,亞當自己開始招收學徒;1537年,被推選為公司的董事之壹;1546年,被選為公司的主要管理人;1551年,亞當坐上了這家公司的第壹把交椅,成了倫敦的顯赫人物。亞當主要從事對歐貿易,對外貿易擴大了他的眼界,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16世紀的英國公眾生活和社交範圍狹小,僅局限於教堂周圍地區,最遠僅是到過附近的村鎮集市或郡政府的所在地。溫思羅普的祖父亞當已走出國門和英國以外的世界交往,不能不說是壹件了不起的事情。亞當除了從事對歐貿易外,還經營海上運輸業。他至少擁有壹艘名叫瑪麗花的商船和另外壹艘名叫約翰的商船四分之三的股份。16世紀40年代,在他所在的教區,他是排名第三的富人。

二、母親安妮·溫思羅普

約翰·溫思羅普的母親名叫安妮·布朗,其父亨利·布朗曾經擔任格羅頓教區的教區長。布朗不僅僅是壹位牧師,還是壹位富裕商人,在埃塞克斯和薩福克擁有大量的產業,在博科斯福德擁有壹家染坊,還擁有壹艘船的部分股份。布朗遺贈給女兒安妮·布朗和外孫大量的財產,溫思羅普壹家在愛德華斯頓的宅邸就是布朗遺贈給女兒的。布朗除了留給子女們大量財富之外,更可貴的是使其後代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安妮顯然受過良好的教育,她的學養水平在當時是不多見的。《溫思羅普文集》第1卷收錄了她寫給丈夫亞當的壹封信,正文是用英文寫成,附言是用嫻熟的法文寫成,從而證明安妮也精通法文。除了精通母語英文和法文之外,或許她還精通其他語言,這可以從有她簽名的幾本外文書籍得到旁證。留存至今的安妮與丈夫亞當的信件是她良好教育背景的見證。安妮·布朗是壹個虔誠的清教徒,認真地按照清教徒的道德標準去做人做事,同時也按照這種標準要求家庭成員及其親屬。據亞當日記記載,亞當的侄子喬舒亞的妻子安妮到格羅頓做客,溫思羅普的母親因安妮穿著奢華和不去教堂做禮拜而批評她,令安妮憤然離去。這個實例可以讓人們了解到安妮·布朗對待生活的態度和作風。童年時代是壹個人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母親對童年時代的溫思羅普性格和世界觀形成的影響,可以從另外壹個側面加以證實。溫思羅普的父親亞當不僅是格羅頓莊園的管家,而且是律師,還曾經擔任劍橋大學三壹學院的賬目審計員。在溫思羅普的青少年時代,亞當經常外出,家庭事務就由安妮·布朗壹人打理,長期和母親相處的溫思羅普受到了母親言傳身教的直接影響,溫思羅普的宗教取向、肖像上透露出的儒雅之風在壹定程度上折射出母親的影子。

三、父親亞當·溫思羅普

亞當·溫思羅普生於1548年,是家中的幼子,他還有‘兩位長兄威廉(William)和約翰(John)。他的第壹位妻子艾麗斯·斯蒂爾滅(Alice Still)死於生產,無後嗣。他的第二位妻子安妮(Anne)為其生育四個明孩子,約翰·溫思羅普是他們夫妻唯壹的兒子。亞當的兩次婚姻既為他帶來了財富又提升了他的社會地位。

在伊麗莎白時代,大學是清教運動的中心。鄉紳的子弟在大學裏接受清教的熏陶,進而成為堅定的清教徒。他們又進壹步影響了各自家族成員的宗教立場,這也是鄉紳中清教徒較多的壹個重要原因。亞當通過在劍橋的幾年學習和生活,最終成了壹個堅決信奉清教思想的清教徒。16、17世紀的劍橋大學是新思想的發源地和清教改革的主戰場,麥格達倫學院又是劍橋大學宗教改革氛圍最為濃厚的學院之壹。劍橋大學這所學術殿堂培養和造就了眾多清教思想家,他們在大學講臺上宣講宗教改革的思想,他們的學生將這些思想傳播到英國各地,逐漸改變著英國人的宗教信仰,這些思想家的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亞當。劍橋的生活和學習不但使亞當增長了學識,而且使他的世界觀發生了重大轉變。如果說,在此以前信奉清教是家族的影響,那麽在清教改革的搖籃——劍橋大學的數年浸染使他逐漸沈浸於清教學說,他的宗教傾向反過來又進壹步影響了溫思羅普家族其他成員,兒子約翰·溫思羅普的宗教信仰與亞當的影響不無關系。

亞當世界觀的確立在很大程度上受他所接觸的師長們的影響。大學是青年人世界觀形成、樹立人生奮鬥目標的重要時期,也是結識朋友的好地方。亞當在劍橋求學時認識了不少思想激進、才華橫溢的清教改革鬥士並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些亞當未來人生的導師對亞當自己、兒子約翰·溫思羅普乃至家族的影響頗深。亞當曾在劄記本中抄錄了以問答形式寫成的《基督教教義》壹書,據考證,這本書是桑茲用過或是他撰寫的。桑茲和紐斯塔布二人與亞當密切來往,經常光顧格羅頓莊園,同亞當進行思想交流,亞當常去聽他們的布道,對他們的事業給予支持和關心。目睹亞當和清教改革人士的交往,親耳傾聽他們談論清教事業的發展必然對正處於世界觀形成期的約翰·溫思羅普產生直接影響。

四、大伯父威廉·溫思羅普

溫思羅普信仰清教與家族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溫思羅普家族中,祖父、父親、母親、大伯父威廉·溫思羅普(William Winthrop)均是虔誠的清教徒。其中特別值得壹提的是溫思羅普的伯父威廉·溫思羅普,他身體力行積極支持清教運動,他對清教改革事業的熱情不僅影響了弟弟亞當·溫思羅普(Adam Winthrop),而且影響了亞當的兒子。

新英格蘭著名的歷史學家科頓·馬瑟(Cotton Mather)是這樣描述威廉的:他是瑪麗女王時代值得人們紀念的新教護衛者,正是由於他的幫助,著名的殉道者菲爾波特(Philpott)才有幸被載人史冊。⑧威廉對清教改革事業的熱情與執著無疑影響了弟弟亞當·溫思羅普和侄子約翰·溫思羅普。清教成為他們不變的信仰,完成清教改革事業成為他們畢生追求的目標。研究溫思羅普的學者弗朗西斯·J·布萊默(Francis J.Bremer)高度評價了威廉對溫思羅普父子的影響,他認為威廉樹立的榜樣人生成為引領他們人生航向的燈塔。

五、二伯父約翰·溫思羅普

如果說溫思羅普的祖父、父親和伯父威廉·溫思羅普是他人生的楷模,那麽與他同名的另壹伯父約翰·溫思羅普為他的人生則樹立了壹個反面的榜樣。

溫思羅普的二伯父約翰·溫思羅普1547年出生,1613年在愛爾蘭去世。他的父親在1562年立下的遺囑中指定由他繼承格羅頓莊園,如果他去世後沒有男嗣,由他的弟弟、溫思羅普的父親亞當繼承格羅頓莊園。父親去世後,約翰·溫思羅普繼承了格羅頓莊園,成了莊園的主人。約翰·溫思羅普的品行離清教徒應該達到的道德標準相去甚遠,他違背教規和妻子離異並且不給離異的妻子生活費用,使妻子走投無路向大法官提出救濟申請。除此之外,他還掠取了教區在教堂庭院內專門為敲鐘人準備的壹間小屋,教會執事將他告上法庭,在家鄉聲名狼藉的約翰,後來被迫離開英國移居愛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