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韶關客家話與韶關方言

韶關客家話與韶關方言

韶關是客家大本營地區,客家方言是該地區最為通行的方言,客家話在韶關民間有韶關話之稱(區別於老韶關話即土話),根據韶關地區移民來自不同的地域,比較韶關各方言點語音的異同,將粵北東北部的南雄、仁化、始興壹帶的方言劃歸客方言,看作贛南客家方言往粵北方向延伸的老客家話,而自樂昌、曲江、乳源壹帶韶關中軸的方言則劃為新客家話,這是符合粵北客方言分布的實際的。熊正輝同誌曾把粵北的客家話劃分為粵北片和粵臺片的韶南小片兩個地區。包括南雄烏逕和仁化長江在內的粵北東北部方言也應當劃歸為該地區的客家方言。

據《簡明廣東史》記載,西晉永嘉年間已有少量中原人經鄱陽湖沿贛水進入粵北(含韶關),說明早在兩晉時期,韶關境內就已有客家方言流行,但今日韶關大多數客家人,他們的遷徙年代壹般早者始於宋,晚者止於明末清初,其中以元末明初遷入者為多。韶關客家人有直接從福建遷來者,亦有經今江西湖南兩省或粵東、粵北各縣輾轉遷來。對於壹些自稱祖先於清代從粵東、粵北各縣遷來的客家村民,再追究其淵源,仍然會與福建發生淵源關系。已知宋代較早徙入粵北的客家人,是翁源昆山和周陂的部分陳姓人氏。其祖先原在江西聚族而居,因地少人多,於嘉佑七年 (1062 )分遷度嶺入粵。稍後,有原籍彭城的劉姓人為官入粵,初居潮州,後轉程鄉 (今梅縣)、興寧及翁源。到了明朝取代元朝之際,陳友諒曾經在南方稱帝,傳說朱元璋在粵北地區攻打陳友諒時,不慎中了壹支冷箭,壹怒之下便下令把韶關蕩平殺光,歷此浩劫,整個韶關只剩下百十號人丁,許多客家人在這之後,才由閩西贛南粵東等地填補進粵北,如今居住在韶關的便是明清兩朝遷來的客家人後裔,尤其是明代成化年間,是閩西等地客民向粵北入遷的高峰期,只有到了這個時期,粵北客家民系才逐漸形成。此後在明末至清朝與其他客家大本營城市***同參與客家人第四、第五次大遷徙,如南雄新豐客家人遷徙廣州增城、從化,翁源客家人遷徙到廣西陸川,乳源樂昌客家人遷徙到四川鄰水、儀隴等等,都體現了韶關在客家人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韶關的客方言,分布面很廣;翁源、新豐、仁化、始興、南雄五縣市,為純客方言區;曲江、樂昌、乳源三縣市,客方言區占多數;湞江、武江縣,客方言雖不占優勢,但相當部分鄉鎮、尤其在城區,客方言基本可以通行。因此,客方言是韶關最主要的漢語方言。引用譚元亨和廣東客屬海外聯誼會組編的《韶關客家》的韶關客家分布資料提到韶關客家,韶關(2003年)現有人口約315.69萬,客家人占了80%以上,約有263.64萬人。可知道當時韶關其他方言使用人口有52.05萬。

2012年的《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漢語方言卷》B1-17將韶關客語按語音類型區分,主要劃分為兩大片:壹是廣東客家方言粵臺片龍華小片,主要分布在韶關的曲江、 武江 、湞江、乳源、新豐,人口約101.3萬;二是廣東客家方言粵北片,主要分布在韶關的樂昌、仁化、翁源、始興、 南雄,人口約176.96萬。

韶關是壹個以客家人為主的地區,在韶關市及其下轄的七縣市三區中,客家人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80%,整個韶關市通行客家方言的地區大約占80%以上,通行土話方言和粵方言的地區加在壹起來還不到20%。韶關市區客家人占60.8% (其中曲江83.5%⑵ ,湞江武江不詳,保守各占當地壹半); 2個縣級市南雄97.61%? 、 樂昌70% ;1個自治縣乳源80% ;4個縣 新豐100%、 翁源99.55% 、始興98%、仁化98% ;照理來講,韶關方言以客家話為主,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在韶關城區中心地帶卻出現了以白話為主的“方言島現象”。據當地人介紹和資料查找得知,白話傳入韶關的時間不長,早期白話人口為清末從清遠縣遷來。大部分農村及墟(街)鎮白話人口為民國時期日本侵略軍占領廣州(1938年)前後從廣州市及周邊白話縣份遷來(時稱“走日本”),當時韶關由於省府遷韶成為了廣東省的臨時省會(1935-1945),廣州、南番順、中山等地的難民大批逃入韶關,僅韶關市區,人口就從六七萬人壹下子增加到24萬人。光復以後, 大部分逐步回遷原籍,但也有部分在本境安居落籍。今韶關市各地操粵語的居民其中相當壹部分即那時流落粵北的廣府人的後裔,原住民稱之為“韶三代”。

此時廣州話還未普及,本城人內部基本還是講本城話,只有對外才使用客家話和本城話,而本城話真正受廣州話影響是20世紀50年代反地方主義的政治運動,在這場政治運動中,當時韶關市區的街委會幹部因外地人聽不懂本城話,要求本城人不要講本城話,因此本城人只能偷偷在家講本城話,對外講廣州話。政治運動結束後,本城人也就慢慢地習慣了講廣州話,本城話也就逐漸退出了交際的舞臺,三大改造後由於國際上的原因,特別是冷戰時期,中國和蘇聯關系持續惡化,戰爭氣氛濃郁。國家為了保護工業,看上了韶關這裏多山,易守難攻,水源充足。決定將廣東的重工業遷到韶關,同時建立了韶關鋼鐵廠、韶關冶煉廠、韶關齒輪廠、凡口鉛鋅礦、大寶山煤礦、曲仁煤礦等重工業企業,以至於遷徙的時候,帶來了很多廣州勞動力參加小三線建設,再加上“文革”時,壹批廣州知青和文化人的“流放”,廣州壹帶的“廣府話”使用廣州話的人口逐漸增多,在韶關市區( 湞江和武江的城區)取代了客家話成為具有權威性的地方方言,成為了白話方言島。而韶關市區城郊與廣大農村通行客家話,以說土話或客家話為主,在境內城區客家話亦有少量分布,白話在農村人口不多卻占優勢,但因廣播電視日益普及和廣韶人員來往日益頻繁,使韶關市區的本地年輕人多以會說白話為榮。越來越多其他方言人口學講白話,壹些土話村莊已經或正轉變為白話村莊,船民後代已基本改說白話。82年前本城土話雖然在韶關市區很通行,但周邊客家人進城同本城人交往時,不是客家人使用本城話,而是本城人使用客家話,如今,韶關市區由原來的客土方言區經過82多年的時間演變成現在的壹個客粵方言方言區,形成了“客中有粵土”的方言格局。

不過,自改革開放以後,由於珠三角和韶關市區在政治、經濟上的強大優勢,粵語的勢力不斷擴展。現在粵語通行區已經從韶關市區逐漸延伸到各縣(市、區)的城區甚至鄉鎮中心地帶,如樂昌原來通客家話和土話的樂城鎮和河南鄉(今樂昌市區),坪石鎮在近年來有人開始說著已經是很接近廣州話的粵語了,而仁化和乳源(除古母水和大布壹帶的部分操勾漏片陽山話的居民外)則是講廣府白話的人少數來自粵語區,多數則為自覺學習和運用第二方言的本地客家人。

韶關像廣州、深圳等市壹樣,是個移民城市,包容性強,具有先天的語言天賦,具有先天的語言天賦,講客家話不比梅州人差,講廣州話不比廣州人差,講普通話不比深圳人差。韶關人不排斥外來人員,也不排斥他們的語言,粵語和普通話在韶關傳播開來以後,得到韶關本地客家和土話市民的認可而通行。現在城區土話和客語者大部分都會說普通話,約七成半以上的人會說粵語,但在非正式場合,人們比較喜歡用客家話和土話交談,遇上不會說客家話和土話的人,韶關人是很樂意使用普通話還有粵語的,許多在韶關市生活了二三十年的廣府人和外省人至今仍不會說客家話和土話,卻並不感到生活上有多大的不便。

遊汝傑、鄒嘉彥(2004)認為,就中國社會語言生活而言,根據語言(或方言相同)的社會功能,可以把它們分為頂層語言、高層語言和低層語言,頂層語言壹般都是普通話,高層語言和低層語言不同的地方不同。在韶關,韶關土話屬於低層方言,普通話屬於頂層方言,客家話和粵語屬於哪個層次的方言呢?在粵語未進入韶關之前,客家話無疑是韶關的高層方言,而粵語主要是從抗日戰爭時期起逐漸在韶關境內通用成為韶關市區主流語言,雖目前有望取代客家話成為韶關市的高層方言,但客家話千百年來天天傳播,人人傳播,空間之廣,頻率之密,其在韶關的區域面積、人口均占全市的絕大部分,廣大城鄉普遍使用,而且還是瑤族與韶關本地漢族進行語言交流的工具。由此可見,客家話在韶關方言中的“領主”地位,粵語廣州話雖然在韶關市區也很有市場,但是客家話屬於韶關本土語言,韶關的本地族群是客家人,韶關的7縣市1區,日常生活語言就是客家話,在這些地方的政府機構,雖然要求用普通話,但是客家人之間工作交流通常還是會講客家話,客家話是會喚起鄉親情感的語言。且從文化上看,客家語言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內容之壹,客家文化是韶關的主流文化,韶關作為客家文化的大本營,在維持客家文化核心價值觀上起著重要作用。這種趨勢將在很長的壹段時期內維持。而韶關白話屬於廣義上的廣州話,是廣州話北上韶關和韶關本地語言融合形成的壹種方言,和香港白話、省內的湛江白話,廣西的梧州白話、南寧白話壹樣語言面貌新,是近代廣州話移民擴張的產物。相對於韶關其他方言來說,才是真正的客家話。嚴格來說韶關白話不算是最符合本土定義的語言,如果從1938年廣州淪陷開始算起,韶關白話包括樂昌白話、英德白話、連州白話在內,也就只有83年的歷史,是晚近的抗日戰爭期間由珠三角遷入韶關的。所以這也就為什麽韶關市區內說著廣州話的居民,至今能稱得上“老韶關”者,大都亦不過僅有三四代的居住歷史而已,而在郊區說著客家話和土話的人,在韶關族譜記載都有五六百年的居住歷史,子孫繁衍也有15-20代。韶關白話雖為強勢方言,但其距離粵語核心大本營遠,在韶關往往以白話方言島的方式存在,處於本地客家話包圍之中,受其影響的痕跡明顯,某些特點已帶上本地客家話的成分,這也是長期融合和雙語滲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