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浙江民居的宗法制度與傳統民居

浙江民居的宗法制度與傳統民居

宗法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支柱,宗法關系,是由氏族社會的父系家長制蛻變而來的壹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長期以來,宗法制度逐漸滲透到我國封建社會各個領域,由此產生的宗法思想和觀念左右著國家政體,並從社會組織的形成、生活領域的確立,到人們的思想意識,都深深地烙上了宗法制的印記。浙江傳統村落的“聚族而居”就是壹個典型的血緣宗族相聚而居的結合體。尊禮、循禮的觀念也直接反映在民居建築中,《宋史》記載越中“弦誦之聲,比屋相聞,無間城鄉,無分苦樂,鹹禮讓而循,宛當年之鄒魯。”精神物化下的紹興傳統民居建築因此而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明清時期宗族組織在江南普遍出現,其標誌便是宗族祠堂的大量興建。浙江祠堂壹般采用嚴格的軸線對稱布局,院落空間由數進建築構成,壹般包括大門、儀門、正廳、後寢等,有些祠堂還在後部設置花園。祠堂的正廳亦稱享堂、祭堂,是拜祖先神主、舉行祭祀儀式及宗族議事之所,後寢為安放祖先牌位和懸掛祖先畫像之所。依據宗法觀念及其制度,祭祖是非常神聖和嚴肅的事,涉及到祭祀的類型、祭器、供品、祭告的內容、有關人員的職責、祭禮的程序、祭後的宴會等。金華、衢州壹帶祭祀的類型有時祭、節祭、歲祭、房祭、祠祭等,其中祠祭多舉行春、秋二祭,分別在陰歷二月中旬和八月中旬。祭禮為全豬、全羊、全鵝等三牲;祭儀由德高望重的長輩主持。祭時需讀祭文,儀式隆重,祭畢,祠中設宴,分發胙肉,讓子孫能得到祖宗的恩惠。通過隆重的祭祀活動,達到後輩與祖先精神上的溝通,祈求先人保佑,在祖宗的感召下把宗族成員團結在壹起,正是清初寧波籍經學家萬斯大在《學禮置疑·宗法》中所雲:“統族人以奉祀也,祭已德之祖,而收見在之族”之意。根據不同的祭祀功能有總祠、支祠及私廳等之分,蘭溪長樂村鼎盛時期,曾建有16座祠堂,仍保存金氏大宗祠、嘉會堂、滋樹堂、嘉樂堂、吳氏宗祠等數座支祠和私廳。

泰順泗溪玉巖村包氏宗祠,是玉巖包氏總祠,占地3400多平方米,周圍群山環抱。八字形大門為木構牌樓形式,門外設有弧形照壁,門內又設壹小照墻,經過壹片衫樹林和約百米長的曲轉坡道,便是宗祠主體建築,前後包括月門、半月池、正門、正廳、寢堂。正廳高懸“不踐清土”牌匾,為包氏後人為仰慕先祖包世昌當年不降清庭的氣節而敬制的。該祠規模宏大,建築依山就勢布局,錯落有致,保存完整,是浙南規模較大的宗祠。

村落是人聚居生存的空間,是生命承載之地,構成村落最基本的部分是住宅,建造住宅,不僅僅是滿足人們生活、生產舒適方便,更體現了人們精神生活的追求。“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規模,非夫博物明賢未能悟斯道也。”在傳統理學思“三綱五常”、“長尊幼卑”、“男女有別”是村民奉行的準則,規範著住宅建設的規模、形制等。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家庭內個人的地位按照性別、輩份和年齡分出尊卑,父對子、夫對妻、兄對弟都有強制的權利,以此實現壹種尊卑秩序。這種封建宗法關系體現在住宅空間位序上,也就規定了每個人住房的位置。

金衢地區的住宅多采用三合院式的樓居,正是為滿足這種“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位序要求。在這等級界線分明的空間中,尤其註重男女有別,“男女有別,經傳所訓,閨門之際雖切近,尋常而內外之防實非細故,主家教者首飭此閑。”(蘭溪西姜《姜氏宗譜·宗約》卷之壹)壹家之中,夫主外,妻主內,恰恰是朱熹“男治外事,女治內事”的家禮規範。蘭溪風俗,“女事紡織,不出閨門”。司馬光《涑水家儀》中嚴格規定:“凡為宮室,必辨內外,深固宮門。”富家大戶,人口眾多,主管、傭人、雇工壹應俱全,為嚴防內外,三進二明堂的大宅在正廳後側設高墻,開小門,固深院,女眷、小姐深居後樓,平時家中小姐外出,須有父輩兄長陪伴,只有少數幾個重要節日如春節、演戲時,女眷才能外出觀賞。生活所需均由傭人送入。傭人入內,需走邊門及後門,不得走正門。在壹幢獨立住宅中,必有壹較大的空間作為家庭生活的中心,這就是被稱為“堂前”的正房明間。堂前內通常供奉祖宗神像牌位,平日在此祭祖、宴賓、會聚,家長擁有絕對權威。主仆“尊卑有分”、“貴賤有定”的封建等級制在許多地方的住宅中也表現得十分清楚,如在住宅建築的後部,房與後墻間辟壹夾道,並設壹小門作為溝通與外部聯系的孔道,這樣下人就不用從大門出入,而同時又可達到侍奉主人的目的。浙江古村落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的聚落,財富主要源自於土地,因此,大部分住宅規模很小,多見壹戶壹個小小的三合院;而那些出仕做官或經商致富者的住宅,則往往建有中、大型建築群,顯然其擁有的社會地位、經濟能力。如東陽盧宅、紹興呂府、慈溪龍山虞氏舊宅等。

早在7000年前,浙江的先民河姆渡人就有了木結構幹欄式建築。他們也吃稻米。這壹切同我們沒有什麽兩樣。 同其他地區的民居建築壹樣,浙江的民居制作與風格既是從它依附的獨特的地理和氣候中派生出來的,又是居住於其中的人們的文化創造。 服飾是文明的產物,而建築是文明的服飾。壹個文明的民族和社會,總會把它的精神凝結在它最堅固也是最龐大的創造物--建築之上的。 農業文明所凝固的音樂 浙江民居,就是壹組成熟的農業文明所凝固的音樂。它的全部旋律都回響著壹個正在逝去的田園之夢--美麗、溫馨,不乏自然天籟的意趣,洋溢著世俗精神的知足、和美與親切。

然而,從大的格局到小的裝飾,卻又無不反映中國文化的宗法情感和禮樂氣氛。

古人把選擇壹地居住建房稱為蔔居。有人說中國人並沒有壹種專門的宗教生活,然而在他們的世俗生活的許多方面,卻又有著宗教的色彩。 造房子要看風水,認為房子的地勢、方位、高矮及同周圍山水形勝的關系,都可能影響到未來房屋主人的吉兇禍福和家庭的興衰。 總而言之,蔔居是壹生中的大事,因而不蓋房,不買田,壹生壹世未做人這句俗語,至今仍然流傳在浙江農村。 書 名:浙江民居

 作 者:丁俊清,楊新平

出 版 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12-1

字 數:640000

開 本:大16開

I S B N:9787112116812

定 價:¥99.00 作者經過廣泛實地調查並博覽眾籍,提出了浙江民居的基本類型、文化地域分布、特色和成因,認為以河姆渡為代表的昊越古國懸虛構屋方式孕化、發展出來的幹闌式、穿鬥架民居體系,是浙人順應多雨、潮濕、地形疏碎環境的最好選擇和智慧結晶。浙江又因“山澤多藏背,風土清且嘉”的自然條件成為歷史上中原人士南下的首選地之壹,帶來了禮樂文化和法典制度,使周朝的住宅制度得以創造性地繼承發揚,甚至於壹些很古老的形制得以保存、傳流至今,如分布在浙中、浙東丘陵、山地中眾多的“四面廳”、 “套屋”便是實例。另壹方面,浙江又因儒雅發達的文化條件和明清時期資本經濟早期發生之地,產生了園林宅第、寧波大墻門等順應新經濟、新生活方式的住宅形制。

就住宅和環境、社會、人文的關系,作者提出了浙江民居的適形、內省、崇裝飾、環農業及“和而不同”的特征,又根據中國藝術的本質特征,提出了浙江民居建築藝術園林宅第的“縮天之美”,寧波大墻門的“藏天之美”,紹興臺門的“測天之美”,十三間頭、小天井住宅的“治人之美”,浙南長屋的“自然之美”。這些歸納,簡單扼要,頗具中華文化哲理。作者還根據多年來的工作實踐,對浙江民居的繼承和發揚作了積極探索,提出有益的建議。

本套叢書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建築學會民居建築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陸元鼎總主編,各分卷主編為長期從事民居研究的國內專家。全套叢書精心編撰,集數十年民居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性和知識性,可供建築工作者、建築院校師生、民族學工作者、歷史學者、美術工作者和廣大讀者閱讀。 總序

前言

第壹章 浙江民居生成條件和基本特征

第二章 浙江民居原型、演變和發展

第三章 浙江聚落選址、布局與形態特征

第四章 浙江聚落公***建築和公***活動場所

第五章 浙江民居主要類型和文化區域分布

第六章 浙北民居

第七章 浙東民居

第八章 浙中民居

第九章 浙西民居

第十章 浙南民居

第十壹章 浙江民居的營建經驗

第十二章 浙江民居的保護與再利用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