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廣東梅州的興寧有什麽特色和風俗?

廣東梅州的興寧有什麽特色和風俗?

風俗節日

[編輯本段]

1.春節 習慣上稱“過年”,是興寧人最隆重的傳統民俗節日,過年時出外工作的興寧人都會回家過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五稱為“入年卦”後,人們忙著籌備年食、年貨和應時糕果,釀造富有富有客家特色的“老酒”,制作用糯米做的“煎堆裏”或“金團裏”(寧塘、寧中、寧新等幾個鎮稱為“油果裏”,用於辦白事或做齋時才叫“剪堆裏”)。農歷十二月二十五興寧人民十分註重取兆意,不可以罵人,不準講不吉利的話。俗語謂:“入年卦,就講好話”。

正月初壹。人們壹清早(零時)就有三牲、果餅、香燭敬“趙公元帥”,大放鞭炮接“財神”,故除夕半夜有放鞭炮之俗。天壹亮,族人齊集祠堂祭祖,儀式莊重。50年代以來,此俗已被逐步革除。祭祀儀式 也比較簡單,很少有壹族同祭,而是各村各屋分別敬祭,大多有長者參加,青年人甚少知其儀式、內容。

初二、初四是探親訪友日

初三,俗稱“窮鬼日”。這壹天人們不外出作客。現舊俗已改,初三照常作客,且這天文娛、體育活動特別多。

正月初五稱“出年卦”,表示已過了年。俗語有雲:“年過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2.賞燈 “賞燈”為興寧、五華部分地區特有傳統節日,等同於元宵。時間從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不等,視各宗族各村情況而不同,正月十壹、十二為最多。期間在“賞燈”節前有“升燈”(正月初五至初十)、節後有“暖燈”(正月十六至正月二十八)。

風土人情

[編輯本段]

客家民居

興寧的北邊主要是山區,它的建築以四角樓為主,村子成長方形,二層結構;因為地理關系,村子都傍山而建,壹般也有水塘,舊是客家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經濟,沒有魚塘的話,要吃魚就困難了。據老人介紹,四角樓在修建的時候,花費極為驚人,特別是用於建墻和泥的漿水,用的全是糯米漿!由此建成的墻壁,極為堅固,壹般鐵釘都難於釘進。

興寧的客家民居,主要分為北山南水兩大風格。南邊近似水鄉,以圍龍屋為主,主體結構是圍龍屋,屋前有個禾坪,主要是用於曬谷等農事及紅白喜事,禾坪前是口水塘,用於養魚、洗衣和防火,夏天的時候,它就成了孩子們嬉水的樂園。大多數村子的前邊都有壹條用於農田灌溉的小河,小河裏有魚有蝦。屋後有屬於私人所有的茂密的竹林,竹林子裏住著各種各樣的小鳥,與人們和平相處。

人民環境

客家,是歷史上從黃河流域漸次南遷,後大部分聚居於閩、粵、贛邊境,操客家方言,有著相似民俗文化的壹支漢族民系。

興寧現境域,古為百越諸族居地。秦漢以降,中原漢族漸次南遷,與當地原居民融合。據本次中國百縣市國情調查,興寧現在的居民,絕大部分是宋元明時期歷經輾轉遷徙定居於此的中原移民的後裔。千百年來,興寧客家先民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繁衍生息,在客居地的漫長歲月裏,將中原文化與嶺南古文化熔於壹爐,創造了燦爛的地方文化,融鑄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精神,孕育出眾多的著名客家代表人物。

1、第壹節客家之鄉的形成

壹、史前文化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在興寧開展過3次文物普查。1959年在水口鎮荷樹拗等地發現鏟、叉、戈、矛、刀等壹批石器,為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1982年在永和鎮振興管理區貓子窯山挖掘出壹批陶罐和陶片,屬新石器中晚期遺存;同年又在葉南鎮中徑大窩裏采集到壹批陶片和石器,屬新石器晚期遺存。到80年代未為止,興寧境內***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30多處。興寧博物館收藏了上述遺址出土的各種石器190多件,完整的肉罐9個。這些出土文物和遺址說明早在七八千年前,興寧已有古人類居住。從石器、陶器的用途和陶器上的花紋來看,當時已形成了農業和畜牧業,已有較為可靠的生活資料來源。

壹、刻苦耐勞、艱苦創業的精神

在南遷過程中,中原移民歷盡千辛萬苦,磨煉了堅強的意誌。來到興寧後,在這個偏僻荒蕪、人煙稀少的山區,為了生存發展,不分男女老幼壹齊動手,開墾耕地,蔔築定居,開創家業。農忙時節稍有空隙,便從事手工生產,以致現在許多村莊都帶有傳統產品的名字,譬如“索麻羅”、“墨煙張”、“花燈張”、“布地刁”、“打銀王”、“菜籃陳,,等等。尤其是客家婦女,壹反當時社會上纏足習俗,壹力承擔農事、副業和家務勞動,形成“女人在家耕田,男人外出出賺錢“的風尚。客家婦女在生產勞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勤勞刻苦的精神,中外罕見。就是到了現代也仍然如此。在人民公社化時期,興寧的生產隊長中,婦女占80%以上,有的生產大隊,生產隊長百分之百是婦女。

二、勇於開拓、冒險犯難的精神

興寧人生性敢於冒險。男子到了相當年紀,便外出謀生,絕少在家株守者。近者到鄰縣、鄰省做小販、業手工;遠者飄洋過海,“系壹條褲腰帶出門”(興寧諺語),謀生有術,白手起家,無不充滿冒險精神。

鴉片戰爭後,興寧開始有人遠涉重洋,外出謀生。其中,有壹部分被殖民者在汕頭、香港等地設立的“豬仔館”拐騙運送到國外充當勞工,當時稱之為“賣豬仔”。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興寧籍華僑、華裔及港澳臺同胞有30余萬人。他們為尋求生路,懷抱四方之誌,到海夕)“闖世界”。壹旦稍有積蓄,就想造福桑粹,顯親揚名。他們在海外開基創業,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與僑居國的人民壹起奮鬥,為世界的進步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崇尚科技、革新創造的精神

興寧人比較喜歡爭強好勝,民間流傳“硬氣做贏人”等語,足見其具有不服輸、不甘落後的性格,加二居民文化素質較離,在外出務工、經商等活動中,接受大量信息,致使歷史上有不少人在革新創造方面取得優異成績。如清鹹豐年間,興寧羅慶輝編纂 的《羅家通書》(歷法),由清政府“恩準”在民間刊行。清鹹豐年間和光緒年間,能工巧匠陳晃樓等,兩次對木質織布機進行重大改革,發展了織布業。清宣統二年(1910),被清政府授予“中國新顯微鏡制造家”稱號的興寧蠶業學校教師李任重,研制出顯微鏡、’天體望遠鏡和雙筒望遠鏡。民國期間,著名地震學家、原興寧興民中學教師李善邦,創建了中國第壹個地震觀測臺,後又研制成功大型地震儀,為新中國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礎。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興寧魚苗場魚苗孵化技術躍上世界先進水平,龍北鋼鐵廠白煤煉鐵技術獲中國科技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全興寧工業產品獲部、省優質產品稱號的達36種。

四、反侵略反壓迫、愛國愛鄉的革命精神

客家先民的幾次大規模南遷,都是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的情況下發生的。因此,客家人民族意識和愛國愛鄉精神特強,歷史上不乏這方面的事例。南宋未年,右丞相文天祥(江西吉安客家人)曾以興寧縣城西郊為大本營,號召百姓勤王抗元。在元追兵即將來臨之前,還奮筆疾書了每個1.5米見方的“忠孝廉節”4個大字。後來,村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集資建了“朝天祠”,把文天祥親筆所書4字嵌在桐內兩邊墻上,同時把這裏的地名命名為“朝天圍”。明亡後,興寧人民支持南明政權抗清達七 八年之久。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秋,興寧“三點會”,首領潘亞星率領農民起義,火燒洋教堂,反抗清官兵,起義波及鄰近的五華、龍川兩縣。1949年5月18 日,國民政府廣東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李潔之(興寧人)在中***華南分局的幫助下率部起義,興寧獲得解放。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興寧人民前赴後繼,奮鬥不息,有多名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風味小吃

說明壹下:北方人稱為“糕”的濕面粉制品客家人稱為“板”,客家人說的“糕”是餅幹。

砸棕

如果妳明白客家話中,砸是壓的意思,妳可能已經明白這是壓制的棕子,這就對了!把糯米飯放在木格子裏壓實,放在油鍋裏去炸,讓我再壹次相信妳的智慧,妳從圖片上看明白,必須不停地翻轉,使砸棕變得金黃。軟和香是砸的特點,如果妳擔心小豆豆,我要說妳也是對的,只是可惜了。。

太長了,妳自己看吧/f?kz=47422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