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我想知道大英縣馬輝鎮武文村的具體情況?

我想知道大英縣馬輝鎮武文村的具體情況?

大不列顛位於四川中部,涪江中遊。這裏山川秀美,人傑地靈,歷史悠久。這片紅土見證了幾千年的變遷,十幾個朝代的興亡,名字姓氏的變遷,或多或少的變化。《史記》、《三國誌》、《唐書》等上古時期的名篇,都可以找到其屬地管轄和建制的沿革。向東流的河流默默地記錄著這個漫長的故事...

雲縣時期(公元前2065438年+公元0-355年)

公元前209年,陳勝、發動民兵,項羽、劉邦趁機滅秦。公元前207年,秦楚漢之戰仍在繼續。弱漢勝強楚,楚敗。項羽自刎烏江,劉邦建漢稱帝。劉邦曾被楚國封為漢中王,他之所以能贏得楚國,是因為他依靠了張亮、蕭何、韓信、巴蜀的人才。由於他建立漢朝,為巴蜀立下汗馬功勞,所以用“漢”字來贊美中國的地名。嘉陵江改為西漢水,蜀的許多郡都用漢字建立,如(南充)、漢昌(蒼溪)、宣漢、廣漢。以漢字為基礎的郡13,屬廣漢郡,漢元豐五年廣漢郡屬益州(成都)。全縣轄宜州、廣漢縣、廣漢縣、淇縣(位於三臺縣淇江鎮)。大英縣隸屬祁縣。

漢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東廣漢郡被廢,並入廣漢郡,淇縣改為武城郡,隸屬廣漢郡和武城郡。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前蜀名將李延與李豐後裔李明、李壽、施立反叛蜀漢建立成漢政權(公元303-347年),將廣漢郡由梓潼遷至洛縣(今廣漢市),縣域不變。

西晉末年,前朝諸侯國和秦漢三國名將的後代相繼反叛金。西晉政權搖搖欲墜,被迫遷都建立東晉。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東晉名將桓溫奉命平定“韓成”政權。由於蜀地平坦,德陽縣改為睢寧縣,有“息事寧人”之意,縣以下的編制及縣的版圖不變。

巴興郡時期(355-555年)

東晉永和十壹年(355年),在祁縣東南和廣漢縣南部的邕江、涪江設巴興縣,管轄靈鷲山。555年,西魏恭二年,改稱昌江縣。巴興郡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200年,是大英郡歷史的早期,被稱為“巴興郡時期”。

巴興縣經歷了東晉、劉宋、南齊、梁朝、西魏五個封建王朝,是中國歷史上長期分裂、割據、混戰的時代。巴興縣是當時四川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交通和文化中心。巴星城的建立拉開了英國歷史的帷幕。

東晉藝兮元年(405),喬宗在巴興縣水口(今大英縣橋口)稱王。攻下成都後,統治四川八年,頗得蜀人愛戴。

劉宋元嘉九年(432年)七月,自稱金朝宗室的許穆領導了壹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壹千多名叛軍襲擊了巴興縣(現在的大不列顛長江大壩),殺死了巴興縣令王振智。後來綏寧郡守也棄城而逃。起義軍發展到65438+萬余人,轉戰岷、沱、府三河八年,沈重打擊了封建統治者。王振智是英國歷史上第壹位被農民起義者殺害的縣長,他因此而名垂千古。

由於其風景優美,交通便利,很多大臣也選擇了巴興縣作為身後的葬地。如小琪時期(479-502),忻州刺史冉道周及其夫人南康公主,被蒂奇葬於巴興縣雷宇鎮(今蓬溪縣白希土壩)。

晉南北朝戰爭時期,巴興地廣人稀,大部分地區還是壹片廣袤的原始森林。南朝時期,佛教開始傳到巴興縣,建起了壹些寺廟,如南朝時期修建的蓬萊鎮臨水寺。

昌江縣時期(555-1282)

西魏公二年(555),巴興縣改為昌江縣,因境內長涪江而得名,亦名懷化縣。昌江縣經歷了西魏、北周、隋、唐、錢樹、後蜀、北宋、南宋、元朝等九個封建王朝,於元十九年(1282)並入蓬溪縣,存在了727年,史稱“昌江郡時期”。

西魏北周時期,昌江縣劃歸隨州,歷時三年(607)。隨州改名綏寧縣,昌江縣劃歸隨州。長江的縣治由靈九山移至鳳凰山,即馬輝鎮長江村明月山附近。《太平宇宙》卷八十七《昌江縣誌》說:“唐二年,舊縣不安,遷鳳凰河明月山下,明月山在縣西。”

唐朝初年,調整南北朝以來混亂的行政區劃,建立州縣行政體制。州和縣是根據地理位置、面積、人口和產品來劃分等級的。狀態分為輔助、男性、希望、緊張、上中下七個等級;郡縣分為京、吉、旺旺、緊、上、中、下七個。

宋代昌江縣的疆域比今天的大英縣更廣,包括今天的大英縣全境、遂寧地區和蓬溪縣的壹部分。據《元豐九·於之》“長江,州北八十裏,十壹個鄉,以及白土、鳳臺、姜店、長灘、客官、趙靜六個鎮。”蓬溪縣天府鎮白土鎮-白土壩地區;遂寧市船山區鳳臺鎮-鳳臺壩區;姜店鎮——現遂寧市桂花鎮;長灘鎮——大英縣龍勝鎮周邊地區;柯關鎮——大英縣蓬萊鎮壹帶;趙靜鎮-今天的大英縣河邊鎮。昌江縣的六個鎮中,只有三個鎮,即克關、長灘和趙靜,在今天的英國。

唐宋時期,昌江縣經濟發達。唐代昌江縣可關鎮和趙靜鎮發現石油,這是四川發現石油的最早記錄。到了宋代,昌江縣的井鹽、天然氣和制糖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新唐書》記載長江產鹽。到了宋代,昌江縣已經采用了卓通井的先進技術,從地下井裏取深層鹽。鹽井空前發達,柯關鎮和趙靜鎮成為卓通井的分布區。“趙靜鎮”之名,也因唐宋時期盛產井鹽而得名。

蒼蒼古剎映林山,山路半僧。唐宋時期,昌江縣的佛教和道教也十分興盛。據舊縣誌記載,大英縣的許多寺廟建於唐宋時期。昌江縣城南三裏有唐代摩崖金剛經,為今可惜。到了清代,承天寺(今寶鎮)的巖石崩塌,出現了壹個石洞,裏面有佛像。此外還有壹個唐代(685年)掛了三年的碑,碑文完全剝落,只知道年代;昌江縣覺遠寺,有唐代鐘碑,元和十二年(817)為隨州刺史張九宗撰書。昌江縣的給古寺,有唐十四年(860)石刻,飾千手觀音像。昌江縣有許多唐碑、宋碑,遍布全縣。歷經千余年風霜,如今已不多見。從幾處殘存的古跡遺址,可以推斷出唐宋時期昌江縣曾經的輝煌。

並入蓬溪縣時期(1282 —1997)

宋末元初,經過漫長而殘酷的戰爭,四川寒冷無煙,人口銳減,田地荒蕪。有些郡縣無人治理,元朝統治者采取了省、州、縣合並的措施。元世祖至元朝十九年(1282),昌江縣因人口少並入蓬溪,隸屬四川銅川府遂寧府。歷經元、明、清、民國,直至1997、12年,經國務院批準調整蓬溪縣行政區劃,設立大英縣,昌江縣並入蓬溪縣* * * 715。這715年,英國郡沒有郡政府,被稱為“並入蓬溪郡時期”。

蓬溪縣曾是南宋愛國誌士在山崩海漲的大風暴中奮力反抗元朝的地區。許多士兵駐紮在彭西村,重整旗鼓,奮力捍衛宋朝的最後壹片土地。元兵南侵,騎精銳,煙塵千裏,叫囂地動山搖,所過郡縣盡崩。當城裏的老百姓還沒有“醒悟”過來的時候,披著羊皮、紮著辮子的蒙古軍隊已經騎著高頭大馬占領了蓬溪和蓬萊。據相關家譜記載,蒙古軍隊搜殺了很多人,很多人逃跑的時候把值錢的東西埋在土裏,但是再也沒有回來。時至今日,有些地方仍有宋末元初地窖裏的發現——用手觸摸遺物,點點滴滴,眼前都是淚水。蓬溪縣和昌江縣在宋代分別是王獻縣和緊縮縣,但在元代兩縣合並後,它們被降為夏縣,因為縣內人口仍然很稀疏,人民的狀況令人擔憂。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遂寧府降為遂寧縣;十年(1377)五月,及蓬溪縣、睢寧縣;十三年(1380)十壹月,重建蓬溪縣,至此,蓬粉縣劃歸銅川府管轄。清順治十年(1653),睢寧縣並入蓬溪縣,十七年(1660),恢復睢寧縣,彭遂再次分縣,劃界依舊。雍正十二年(1734),銅川府升為府,統領三臺、射洪、鹽亭、中江、蓬溪、遂寧、安嶽、樂至,直至清末。據《清史稿》卷六十九《地理》記載,清代蓬溪被列為繁難之地,鹽井795口,縣城在蓬萊鎮,鹽使在康家渡(今蓬溪縣洪江鎮)。

清雍正八年(1728),蓬萊鎮設巡檢司,乾隆元年(1736),改為蓬萊鎮鹽使。乾隆二十年(1756),嚴使遷康家渡,蓬萊鎮改為縣丞。從此,蓬萊鎮成為蓬溪縣下轄的壹個副縣級。清朝鹹豐年間,該縣設置了中、東、西三個鄉的盟保安局。今天的大英縣叫“西鄉”。

民國元年(1912),蓬溪縣隸屬川北銅川府,由蓬萊縣改為縣令。後來是“保護區制”時代(1917-1935),大英縣被鄧錫侯部占領。民國二十四年(1935),實行行政監察區制度。蓬溪縣為四川省第12個行政督察區,蓬溪改為中東西鄉為三區。現在大英縣是第三區。建國後稱為“第三區”。

英國人十有八九不是土著,大多是湖廣移民的後代。宋元以前定居英國的老四川人很少見。明末清初戰亂頻繁。在四川,“民不聊生”,“路不通,虎狼相逼”,田野荒蕪,蜀山秀美。清順治三年(1646),蓬溪縣只有幾十戶人家。康雍年間,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等地居民遷居四川,史稱“湖廣填川”。湖廣填四川,填蒙古貴族肆無忌憚制造的無人區。根據家譜,今天大英縣80%以上的祖先來自湖北和湖南。

1949 65438+2月4日,蓬萊鎮解放,土路在這壹天翻了。對英國來說,這壹天是黑暗與光明的分水嶺。

65438-0950年,四川省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政區,蓬溪縣隸屬川北行署遂寧區。1952年9月,四川行政區並入四川省,蓬溪縣隸屬四川省遂寧區,遂寧區並入綿陽區1958,蓬溪縣隸屬四川省綿陽區。遂寧市成立1985,蓬溪縣隸屬四川省遂寧市。

大英縣成立(1997 65438+2月28日)

蓬溪在明清時期被稱為“三興”,是唐宋時期由唐興縣(蓬溪縣)、八興縣(昌江縣)、金星縣(青石縣)三縣合並而成。唐興縣是清代蓬溪縣的中鄉,民國時期的“第壹區”,建國後的“老區”。金星縣是清代蓬溪縣的東鄉,民國時期的“二區”,建國後的“二區”。巴興縣是清代蓬溪的西鄉,民國的“三區”,建國後的“老區”。

三縣合並後的蓬溪,面積1953平方公裏,橫跨涪江東西兩岸。該區域呈“人”字形,翅膀狹長。與重慶、內江、德陽等6個市地的10個區縣接壤,邊境線600多公裏。老彭西縣級行政區劃的設立是歷史造成的。由於宋末元初元末明初幾次改朝換代戰爭的破壞,蓬溪、長江、青石三縣幾乎荒蕪。唐宋時期,三郡人口約6萬人。戰後,他們在無人的情況下旅行了數百英裏。三縣總人口不到壹萬,地方官無事可做。於是元朝十九年,昌江縣並入蓬溪縣,明洪武十三年,青石縣涪江東岸並入蓬溪縣。

當時的合並只註重人口規模和產值,而忽略了經濟、地理位置和發展潛力,留下了布局不合理的缺陷。特別是縣城在人字形的頂端。涪江以西的鄉鎮中,有7個距離縣城110公裏以上。交通十分不便,通過蓬溪行政管理帶來諸多困難,不利於傳達政令、交流信息、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也影響了遂寧全鎮的協調布局,成為遂寧適應市場經濟、加快發展的制約因素。

1958至1959,蓬溪縣準備遷都蓬萊,1958,蓬萊鎮田壩子縣委、縣政府辦公樓、郵電大樓、縣委招待所開工。縣招待所是1959下半年建的,但是因為文革十年動亂,搬到縣城的計劃擱置了。1997 65438+2月28日,大英縣成立後,招待所成為大英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臨時辦公場所。

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加快兩縣發展步伐,促進全市經濟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 *和中國人民銀行民政部批復(1997)23號文件,向四川省人民政府下發《關於同意四川省調整蓬溪縣行政區劃設立大英縣的批復》。1997 65438+2月1、四川省人民政府向遂寧市人民政府出具《關於調整蓬溪縣行政區劃設立大英縣的批復》。批復稱,經省政府審議並報國務院批準,同意調整蓬溪縣行政區劃,設立大英縣。

1997年2月28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大英縣。大英縣轄通賢、金源、知水3個鄉鎮,魚峰、象山、卓統井、天寶、蓬萊、河邊、龍勝、馬輝8個鎮(含洪江鎮武文、永和、夏家溝3個村)。蓬萊鎮縣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