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海豐,陸豐六桂方氏宗親

海豐,陸豐六桂方氏宗親

但有壹說,輔佐王審知的方世琮 ,即伯虞公後裔,曾為晚唐官員,先曾返居祖居地固始,後來遷居南京。及“三王”起兵時,投奔王世琮,被任命為克定泉州的先鋒官之壹。自雲陽方氏二世惟賢公之後的第十世,已衍成296個房系,而第十世後,更是人丁興旺,目前已歷傳29世,族眾5萬多人(男女合計)。播居全縣58個街村,而且有不少族人於明清乃至現代,從雲霄先後展播至漳浦、東山、詔安、福州和廣東海豐、陸豐、惠來、普寧壹帶;出自

方姓人口在中華姓氏排在第63位,在臺灣排在第49位。在大陸分布較廣,尤其安徽、河南和遼東半島、海南最有影響。來源比較復雜。 壹、相傳黃帝元妃西陵氏,名方雷。故稱雷氏。方雷氏後又分為單姓方氏。二、出自神農氏。傳說神農氏的後裔榆罔為神農氏時代的末期帝王,當時政務廢弛,蚩尤作亂,黃帝平定蚩尤後,諸侯皆歸附黃帝。榆罔之子雷,因輔佐黃帝平定蚩尤有功,被封於方山(今嵩山),後人以地為氏。三、以字為氏,出自姬姓。據《元和姓纂》及《通誌?6?1氏族略》等所載,西周後期宣王時有姬姓王族大夫方叔(姓姬,名袁,字方叔),曾奉命多次在征伐淮夷及北方民族獫狁的戰爭中立下了大功,特別是在平息南方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泛稱)的叛亂中戰績卓著。為了表彰他的功勞,周宣王姬靜封方叔於洛(今河南省洛陽市),封他為上卿,賜良田萬頃,家奴千戶,準予世代承襲,並說:“愛卿字紡叔,又因戰功名震八方,我賜妳為‘方’姓,取名震八方之意!”他的子孫以他的字為氏,稱方氏。史稱方姓正宗。是為河南洛陽方姓。顯然是黃帝後裔。 四、為翁氏所分,源於姬姓。據《元和姓纂》所載,西周初年,西周昭王姬瑕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在今浙江定海縣東,壹說在今廣東翁源縣東),後以邑名為氏姓“翁”。又據《六桂堂叢刊》所載,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個兒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第4子處林分姓方,子孫沿用,他便成了這壹支方姓的始祖。兄弟6人同列進士,皆望族之家,故有“六桂聯芳”之譽,是為福建方姓。此說只有福建方姓認可。顯然也是黃帝後裔。五、出自外族改姓:1、方相氏後裔有以方為姓的。2、南北朝梁時,江西山越族有方姓。3、清朝,貴州貴陽地區、雲南元江地區的土司均有方姓,姓始於唐末。4、滿洲八旗中方佳氏集體改為方姓。5、彜、滿、傣、回、壯、蒙古、土家、朝鮮、臺灣土著等民族均有方姓。據古書記載,方姓源出於炎帝榆罔的後裔。《明代方正學族譜序》認為,榆罔有子名雷,封於方山,號稱“方雷”。方雷的子孫就以地名為姓,世代姓方。這就是方姓的由來。傳說到了西周宣王時,方雷的子孫中有壹位叫方叔的將軍,智勇過人。他曾奉命南征,平定過荊蠻的叛亂,為周室的復興立下了大功。因此後世各地的方姓宗譜,都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後”之說。 方氏源出河南,自“方叔以後,以字為氏,望出河南”。後世全國各地的方姓大多是由河南遷出的。大概在宋寧宗時期,方氏開始南遷,即從今河南的光山、潢川壹帶遷往福建福州,再遷往漳州、龍溪壹帶。現在臺灣地區的方姓,大多數是這支方姓不斷南遷的結果。明清以來,安徽桐城的方姓出了不少學問家,方姓逐漸發展成為當地的望族。方氏朔源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歷史, 出自方雷氏。神農炎帝十壹世孫即八代帝榆罔長子曰雷,黃帝伐蚩尤時,雷因功被封於方山(今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於方山後,稱方雷氏,子孫以地為氏,分為雷姓和方姓, 宋代安徽宣城有壹支方姓改成鄺姓. 廣東及海外許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鄺" 溯源堂組織. 方氏來源有三

1、出自姬姓,以字為氏。西周後期宣王時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於洛(今河南洛陽),他的子孫以他的字為氏,稱方氏。史稱方姓正宗。

2、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後裔。傳說神農有後裔開始得雷姓。傳至8代孫帝榆罔之子雷,黃帝伐蚩尤時,因功被封於方山(大致為今河南葉縣南),其後子孫有以地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黃帝時嫫母之後。亦為河南方氏。  3、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後以邑名為氏姓"翁"。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孫也姓方。  西漢末年,固始籍汝南尹方紘為避王莽之亂,遷移到安徽歙縣東鄉安家。其後繁衍於嚴、婺、越、九江、滁陽、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唐高宗總章年間,河南方氏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至福建漳州者。唐太宗時,有方叔,自安徽歙縣河南固始方龍山居住。其後裔有的遷至饒、信、江、蘇諸郡。方叔第三子方廷範擇居莆田(今屬福建)刺桐巷,並改其名曰方巷。方廷範有6子,皆為進士,時稱"六桂聯芳",並稱方廷範為"六桂之父"。  自唐代的方叔至民國年間的方自蘋,歷38世,1100多年,方氏不僅在中原發展繁衍,而且多次南遷,相當廣泛地分布於江南各省。其中,居福建莆田刺桐巷之方氏,有的與阿拉伯商人通婚,信奉伊斯蘭教;有壹支於宋元之際避亂遷至海南島瓊州。此外,在隋唐以前,青州、河東及北方的壹些地區,也有方姓居民。從清初開始,福建方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來又有人到海外謀生。方姓——始於河南 興在福建 遠古時代是壹個充滿了神奇與傳說的時代,大約在四千多年前,原始部落之間兼並戰爭不斷。南方有壹個部落首領蚩尤掠奪成性,勇猛好戰,把炎帝部落趕到了黃帝控制的河北涿鹿地區。於是炎黃二人攜手合作對蚩尤展開了有名的涿鹿之戰。蚩尤敗走山東,黃帝乘勝追擊擒殺了兇悍的蚩尤。炎帝後裔榆罔之子雷因輔佐黃帝伐蚩尤有功,封與方山,雷的子孫以地為氏,以方為姓。方雷氏的後裔到了山東與東夷人融合,成了強大的方國,又叫方夷,又降服於周朝。古本《竹書紀年》對此有所記載“後芬即位三年,九夷來禦。”九夷其中就包括方夷。 方姓的來源姓氏學家更傾向於較現實的說法。距今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出了壹個方姓人家的祖先——方叔,方叔是周宣王手下最得力的大臣,有勇有謀。其後代以氏為姓,主要在河南生息繁衍,秦漢以來,方氏家族南遷,在福建、漳州的雲霄成為望族。據譜牒和相關資料記載:自方雷受封方山得姓以後,最初是在河南境內繁衍發展,並有部分人遷居到山西和山東,其中東遷到山東半島的方姓人與當地的東夷人結合,大量接受東夷文化,並要那裏建立了方國。在夏商時期,方國已成了壹個強大的國族,史稱為方夷。據史書記載:自商王武丁至帝辛時的方國,經常侵擾商朝的邊境和屬國,因此,商朝方國的討伐也從未停止過,卻全都無功而返,方國最後降服於周朝。到了周宣王時,方雷的63世孫方叔先後奉命征伐淮夷,擊退北方少數民族獫狁的侵擾,又率兵車三千討伐不聽號令的楚國,建立了赫赫功勛,使衰落的西周王朝出現了中興的曙光。在詩經的《采芑》篇中,詩人為此發出了方叔元老克壯其猷的贊譽。周宣王為了表彰方叔的功勞,賜方叔食邑於洛邑,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方叔生有六子,廷珍、廷璽、廷佑、廷寶、廷琳、廷圭,其後各有傳承,方氏家族的繁衍世系自此有了詳細的記述,方叔也就成了方姓的分宗之祖。方叔的長子廷珍遷居冀州。靖康元年閏十壹月,金軍攻克北寬松國都汴京,次年三月,金軍大肆搜掠後,驅擄徽、欽二帝及皇室、大臣等數千人北返,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欽宗之弟康王趙構在南京稱帝,是為高宗,為逃避金軍的追擊,高宗最終定都於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廷珍的65世孫方文錦由於護駕有功,官拜節度使。方文錦的長子方耕道遷居姚江,傳姚江派。次子方嵩年遷居臺州寧海城西門,傳臺州派。三子方履之任紹興上虞教授,履之的玄孫浙東轉運使方彰德隱居於上虞清潭,傳虞嵊派。方叔的次子方廷璽,遷居青州,其後譜載未詳。方叔的三子方廷佑的後裔分為兩大支脈。其壹是廷佑的二十七世孫方進的後代,據文天祥於宋端宗景炎元年所作的方氏族譜記載:西晉初期,方進的十九世孫方尤相任南昌刺使,攜家定居於南昌城內鯉魚池,這是方姓入遷江西的最早記載。方尤相的五世孫方聰生有三子,長子方處,徙居湘潭。次子方顏,徙居福建,他的二十八世孫方明達於明洪武十六年由福建汀州上杭遷居江西定南。方聰的三子方定生有五子:尚仁、尚賢、尚文、尚政、尚信。梁武帝末年,候景叛亂,梁朝軍隊糧食局餉匱乏,方尚仁兄弟五人捐贈糧餉,湖東王蕭繹為表謝意,均賜以高官顯爵,兄弟五人力辭不受,後來分居於江西各處。方定的長子尚仁遷居南康。次子尚賢遷居贛縣五雲松林,他的後裔以後逐漸分居於贛倒、遂川、泰和、萬安和湖南衡山、桂東,雲南鎮雄,貴州本節、大方,四川舒永,福建武平等地。三子尚文遷居興國龍坪,四子尚政徙居上猶北門,五子尚信則定居南康,他的後裔以後逐漸分居於上猶、南康齊溪口、老鏡壩、蘇家壟、大窩鄉傲唐和重慶涪陵等地。方廷佑後裔中的另壹脈是二十六世孫方纮的後代,也是方姓人口最多的壹支。方姓的南遷始於西漢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當時攝政的外戚王莽已漸露不臣之心。河南太守方纮對此深感憂慮,在面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王莽征召時,無奈的方纮只得掛冠而去,攜家由河南遷徙到歙之東鄉。歙之東鄉在當時為丹陽郡歙縣的東鄉,並不是明清時的徽州地區,而是浙江嚴州府淳安縣,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淳安縣千島湖壹帶,方纮也因此成為方氏南遷之祖。方纮的兒子方雄,東漢光帝年間曾任尚書郎、黃門侍郎、官至西河太守。方雄有三個兒子:方儕、方儲、方儼。長子方儕,漢明帝永明元年舉賢良方正,官至荊州南郡太守,封關內候,與文學知名。方儕的二十六世孫方仕南在後唐同光元年遷居平江,就是現在的湖南省平江縣。方儕的三十壹世孫萬戶候方汝舟,後唐同光二年遷居嶽州長巴陵,就是現在的湖南省嶽陽市。方儕的三十四世孫方白允於宗仁宗天啟四年遷居鄂州崇陽縣通城鎮義井,就是現在的湖北省通崇陽縣和通城縣壹帶。方白允的九世孫方耀祖、方光祖兄弟於宗端宗景炎元年遷居通山縣。明洪武六年,方儕的四十九世孫方正乾、方郁文、方祥發堂兄弟三人遷居黃州府黃梅縣。方儕的後代現今主要聚居在湖北、湖南兩省各地。 方氏入閩始於唐代高宗、昭宗、僖宗三個時期,先後有三個支系入閩,而且都來自河南光州固始。1。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 方儼的二十二世孫方子重,字伯虞,河南固始人。當時從征入伍,時任陳政將軍的府兵隊正,平定嘯亂後,被派駐漳州文山(即現在的龍海市榜山鎮崇福村),就地肇基蕃衍,成為方姓入籍福建漳州之祖。宋高宗紹興二十年,被追封為昭德將軍。方子重的十壹世孫方進益於唐大中十四年,遷居霞浦方厝城。方進益生有三子:翊周、翊有、翔周。長子方翊周為避戰亂,於後晉天福七年,攜家揚帆北上,至浙江蒼南昆陽塘頭肇基,為塘頭派之祖。方翔周則徙遷浙江金華、義烏等地。方子重的十九世孫方仲文的後裔方大迪、方大迎、方國禮等分居於福建龍海、漳浦、雲霄、廣東惠來等地。明清至民國時期,世居福建的壹些方子重後人陸續遷居臺灣及東南亞壹帶。唐朝後期的僖宗光啟年間,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率部進入福建,其部將方士琮隨軍入閩,成為另壹支入閩之祖,他的後裔分布於福州、龍海、漳州等地,清初有壹部分遷居臺灣。 2。唐僖宗(公元885-887年)固始人方世琮為王審知將官,佐王潮、王都、王審知兵刻閩中,駐鎮莆、泉等郡。後來,方世琮之裔曾居漳州海澄,但又多數遷居福州北門外廈坊村,而留居漳州的甚少。還部份遷居廣東。今龍海登第尚存其後裔80多戶,奉此支系的方元珍(宋嘉定十三進士,任順昌通判)為藍江開基祖,建有祖祠“明薦堂”。現仍存於登第社。“明薦堂”派系方姓,於明末清初,有人遷居臺灣南部,今臺南關廟、東勢、樸子壹帶的方姓,多屬方世琮的後裔。3。唐昭宗(公元890-891年) 固始人進士方廷範奉命宦閩,先後歷任長樂、古田、長溪等邑令,且定居莆田刺桐巷。 方廷範生有個兒子,其中六個先後中過進士,長子方仁逸為唐朝光化年間進士,次子仁嶽、三子仁瑞、五子仁載為唐朝乾寧年間進士,四子仁遜、六子仁遠中唐朝天佑年間進士,時稱“六桂聯芳”,方廷範也因此被稱為“六桂之父”。又因為第五子方仁載官至上柱國、金紫光祿大夫,方廷範也被封為上柱國、金紫光祿大夫,於是便有了“金紫六桂”這個稱號。宋朝時,金紫六桂方氏已成為閩中的著名大姓,後裔分布於福建、廣東、湖南、湖北、香港、臺灣等地。南宋末年,二桂方仁嶽的後裔駙馬方道盛遷居廣東開平,他的後代分布於廣東、廣西各地,還有很多遷居港澳臺及僑居歐美、大洋洲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明朝洪武年間,五桂方仁載的第十七世孫方勝,因軍功封為世襲都指揮使,並由福建莆田復歸河南固始,此後,方勝的後裔發展成為固始大族。據資料記載:唐宋時期定居於福建省莆田縣刺桐巷的方氏後代,有的與阿拉伯商人通婚,有的信奉伊斯蘭教融入回族,並漂洋過海到了國外,形成海外方姓的壹支,其中壹支在宋元之際避亂遷至海南臺瓊州 。唐高宗總章二年,西漢末葉長史、汝南尹方紘的第十三世孫,河南人方子重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至福建漳州者,後代居於雲霄縣(龍溪),有“方半縣”之稱,臺灣方姓多來自漳州。據有關典籍史料記載,方伯虞(644-726年),字子重,號山童,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縣方集鄉,於唐總章二年(669)隨總兵陳政及其子陳元光將軍出征漳州,他與“開漳”65姓將士壹道,攜眷從征,任府兵隊正之職。在陳氏麾下,為平定閩亂,維護大唐國土的統壹,創建漳州,立下卓著功勛,使蠻荒之地變為樂土。開漳先賢在漳州長建制後,皆定居當時漳州所轄各地。方子重將軍受命駐守文山(今龍海榜山崇福壹帶),並在此定居衍後。至唐玄宗十四年逝於文山,蔔葬龍溪“履鼎金”竹林寶地,其神主入祀於第二次北遷的漳州郡治“開漳功臣祠”中,後世稱此功臣祠為“北廟”。後來,北廟坍圯,方子重的神主由其後人奉至聚居地文山的家廟“衍瑞堂”繼祀,末幾又移祀於碧浦(屬東泗鄉)方氏“瞻恩堂”。元成宗元貞初(1295年),碧浦方國禮移居雲霄,是雲霄方氏開基祖,後裔們特在雲霄開基祖廟建造“大唐開漳方氏太始祖昭德將軍伯虞公祠”和方氏家廟“孝思堂”,永繼磬香。先是宋代,方子重第十九世孫方仲文、任浙東團練使。仲文生四子:方元、方亨、方利、方貞。次子方亨的子孫即漳屬各地方氏族眾;方亨的後人發展頗盛,遍及閩南及粵東各地;而其長、三、四3個房系後居何處?末有確鑿證據。但有壹說,輔佐王審知的方世琮 ,即伯虞公後裔,曾為晚唐官員,先曾返居祖居地固始,後來遷居南京。及“三王”起兵時,投奔王世琮,被任命為克定泉州的先鋒官之壹。其子孫返居藍江(登第)。方亨有兩個孫子曾於南宋時期先後鄉試榜首,世稱“崇福方家二解元”(即方迪、方大同堂兄弟)。然而,伯虞公第三十壹世孫、龍海碧浦族人方國禮,於元代成宗(1295年),偕友人張友仁等16個鄉友壹起從海澄遷居雲霄,初住西林***佃官田。後來,方國禮擇居陽下村(原楊姓村落,及元初漸微)建軍室定居,蕃衍生息。這便是雲霄方氏的開基始祖,世稱“雲陽方氏壹世祖”。雲陽方氏從此發展為全漳方氏族人傳衍最盛,人口最集中的族群。據有關資料統計,現雲霄全縣有方姓人口5萬多人,占全漳州方姓人口總數的75%以上。

雲霄方氏族人,全部是伯虞公後裔。而開雲始祖乃是伯虞公第三十壹世孫方國禮。迄今方國禮(乳名佛養)在雲霄又衍傳有30世,總人口達5萬多人,是雲霄全縣人口的八分之壹強,成為壹支專脈嫡系的方姓大族群(經調查,今薌城、龍海、華安、漳浦、東山、詔安諸縣市的方氏總人口為2萬多人,而且除了華安、薌城為龍海直傳外,浦、詔、東3縣方氏,又大部份是於明清之後從雲霄陸續分衍開宗的)。方國禮的子孫分布狀況為:長子方惟珍,傳雲霄火田頂方村,至第五世,頂方村又有分衍北岐(今漳浦沙西所轄。但北岐村今已少有方姓人家居住),在頂方的惟珍子孫不多,只有180多戶、800多人口。這與國禮公次子惟賢的後裔人數相比,相差甚遠。惟賢公的後裔,隨著歲月的推移,日益興盛,據《雲陽方氏譜牒》和《孝思恒昌》(方氏特刊)等資料記載,自雲陽方氏二世惟賢公之後的第十世,已衍成296個房系,而第十世後,更是人丁興旺,目前已歷傳29世,族眾5萬多人(男女合計)。播居全縣58個街村,而且有不少族人於明清乃至現代,從雲霄先後展播至漳浦、東山、詔安、福州和廣東海豐、陸豐、惠來、普寧壹帶;遷居臺灣的雲陽方氏更是不在少數,他們大多於近年陸續返鄉認祖歸宗;又有部分播遷浙江寧波定海;乃至遷居東南亞及歐美各地。例如:雲陽第四世方明大因代侄充軍,後因戰亂失散,怕殃及親人、不敢回鄉,移居浙江寧波定海,親於此地傳宗播裔。第五世(方明清的裔孫)於嘉靖年間分居福州屈後街。第六世(方順邦的第三子方明、字仁敏)天明正德年間移居西塘,其子又遷居堀仔村,後裔又傳峰山等地。第七世方仁禮,於明萬歷年間偕侄遷居詔安縣城水車街,其後裔又分播東山西埔鎮和陳城村,第七世方仁規的後裔遷至東山探石村開基。第八世方民政長孫方元宗遷居龍溪(今薌城區)。解放後,更有多名方氏宗親因工作在外,並在工作所在地定居,進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更有多名方氏族人移居廈門。雲陽方氏世系: 1世:方雷(黃帝封於方山,後世以地為姓,是方姓始祖)。。。。。歷傳110世:方宏(絞絲旁,西漢末江南始祖)---111世:方雄---112世:方嚴---113世:方淮 。。。。歷二十世。。。133世:方子重(唐朝初開漳方氏始祖)。。。。歷十九世。。。152世:方仲文---153世:方亨---154世:方道廣---155世:方迎----156世:方統源----157世:方國禮(雲陽壹世祖,1295年開基雲陽,目前傳有後裔約50000多人)雲陽方氏世系:雲陽1世:方國禮(方氏總157世)。。。雲陽2世:長子惟珍(裔播頂方、人口800多)。次子惟賢---雲陽3世:方元仲(方氏總159世,惟賢獨生子)--雲陽4世:方英(惟賢長子,方氏總160世)。方明大(惟賢次子,方氏總160世)--雲陽5世:(1)方茂(惟珍之孫,方氏總161世。生壹子,名方萬生,裔播漳浦北岐)。(2)瑯儕(惟珍孫,方氏總161世。生三子,長子玄珍,生三子。次子玄育,生壹子。三子玄德,生壹子。)裔播頂方。雲陽方氏世系:雲陽5世:

(1)方民敬(英之長子,方氏總161世。生四子,長子順厚,次子順恭,三子順泰,四子順邦)。

(2)方民清(英次子,方氏總161世。生三子,長子敦育,次子敦榮,三子敦尚)。

(3)方民政(英三子,方氏總161世。生三子,長子元宗,次子元紹,三子元載。)

(4)民旭(明大長子,方氏總161世,明大公在浙所傳子孫待考。民旭公生5子,長子順義,次子順亮,

三子順謨,四 子順惠,五子順陽)

雲陽方氏世系:雲陽6世:

(1)順厚(民敬公長子,方氏總162世,生二子,裔播陽下,新樓,高溪樓,大甌,上埭,中柱,城關)。

(2)順恭(民敬公次子,方氏總162世,生六子,裔播舊厝,石壁,峰頭,新林,上河,大坪溪,陽下後港,中柱,演 武亭,列嶼頂城,大塘,佳兜,東坑,上埭,城關,又開東山縣探石村)。

(3)順泰(民敬公三子,方氏總162世,生二子,裔播船場,下料,東坑內,西埔,溪邊埭,下高溪,觀音亭,陽下,城關,又開廣東惠來縣)。

(4)順邦(民敬公四子,方氏總162世,生七子,裔播寶樹,吉阪,後坪,徑仔,沙彎尾,又傳廣東海豐瞰下,漳浦 屈 仔,後港峰山,中社溪頭)。

(5)敦育(民清公長子,方氏總162世,生五子,世居大坑龜山)。

(6)敦榮(民清公次子,方氏總162世,原居港內,裔播向北,油車)。

(7)敦尚(民清公三子,方氏總162世,裔播浯田,城關,又開福州)。

(8)元宗(民政公長子,方氏總162世,生四子原居壽峒,嶽坑,荷步)。

(9)元紹(民政公次子,方氏總162世,生三子,世居高溪,大墩)。

(10)元載(民政公三子,方氏總162世,生三子,原居莆美,蚵潭)。(8)(9)(10)三人裔播塘美,陽下,

城關,下料苦棟腳。

(11)順義(民旭公長子,方氏總162世,生三子,原居深山,又遷詔安,又播溪南)。

(12)順亮(民旭公次子,方氏總162世,生二子,裔播孫坑,城關,又開詔安)。

(13)順謨(民旭公三子,方氏總162世,生壹子,裔播嶽坑,大墩)。

(14)順惠(民旭公四子,方氏總162世,生二子,裔播大坑,城關,又開詔安水車街,東山西埔,陳城,莆美下徑等地)。

(15)順陽(民旭公五子,方氏總162世生壹子,原居厚地雲陽方氏世系:雲陽7世

(1)仁拱(順恭公長子,方氏總163世,居舊厝,今失考)。

(2)仁儕(順恭公次子,方氏總163世,居石壁,今失考)。

(3)仁華(順恭公三子,方氏總163世,裔播馬鋪鄉峰頭,大坪,新林及其移民開拓之新陽,新湖,新裏,新園等四個新村;下河鄉上河;雲陵鎮街道,又傳廣東,海陸豐)。人口才4800多(不包括廣東,海陸豐)。

(4)仁敷(順恭公四子,方氏總163世)。

(5)仁規(順恭公五子,方氏總163世)。(4)(5)裔播中柱,雲陵鎮街道,人口1320多,播居東山縣探石村不計在內。

(6)仁驥(順恭公六子,方氏總163世)。

(7)仁基(順泰公長子,方氏總163世,裔播船場,下料,西埔)。

(8)仁潔(順泰公次子,方氏總163世,裔播溪邊埭,陽下,東坑內,雲陵鎮街道)雲陽方氏世系:雲陽8世

(1)公炎(即鱟墓派,仁驥公長子,方氏總164世,裔播陽下後港,中柱,列嶼鎮頂城,雲陵鎮各街道,人口3580多)。

(2)靜炎(即目困狗派,仁驥公次子,方氏總164世,裔播演武亭,寶樹,陽下,雲陵鎮各街道,人口1100多)。

(3)道炎(即蓮花派,方氏總164世,裔播佳兜,陽下,小三村,中柱墩上,新地尾,洲渡,東坑,雲陵鎮各街道,人口13100多)。

經查閱相關資料,迄今為止已經明確的雲霄方氏於明、清、及現代播居臺灣的***有如下數系:1。明代天啟年間,有雲陽方氏族眾數人,移居臺灣觀音裏(今高雄縣仁武鄉境內)的赤山仔村莊,協力在此處“招佃墾耕”。繁衍生息,後裔分布於宜蘭、桃園等地。據聞此系的方氏族人已繁衍1萬多人口。2。明崇貞初年,雲陽第十四孫、馬鋪大坪溪村人方養,字承烈,武職將官,在抗擊後金(既清軍)入侵中原時陣亡,其妻蔡氏帶承烈公畫像,攜次子方篤(字微駿)、四子方奪(字微驥),渡海赴臺,後遷居金門衍成壹族。長子方益,三子方炤俱留居雲霄,其後人也保留承烈公的另壹畫像,希望兩畫像能作為日後兩岸本支族人相聚的憑證,以期告慰承烈公先靈。但此願至今300多年,末能實現(抗日戰爭前曾獲此系臺裔信息,可惜此後末再聯絡),亟待日後尋訪聯系。3。清雍正年間,雲陽第十五世,新林村人方藹(1716-?),從雲霄港渡海入臺,定居諸羅縣(今年內嘉義市)中鋪鄉灣潭村,並於雍正已卯年(1735年)在諸羅生子方茲順。後裔在嘉義壹帶歷傳。1997年10月,方茲順的後裔方枝來(雲陽二十壹世)從嘉義投信“漳州府平和縣雲霄分府新林村”尋根問祖,末幾又不顧年邁之軀,親自帶部份族人到雲霄認祖歸宗,此後常與祖籍地的族親有聯系,並又有族眾陸續組團來訪。4。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雲霄陽下村雲陽方氏第十八世方遠馨,號國琦(約1769-1846年),以太學生身份棄文從商,航海營運,多次往返臺海兩岸乃至天津、上海諸埠,而且定居臺南赤嵌,娶妻吳氏,生兒育女於赤嵌;迨國琦公年屆半百之時(約1819年)遵母命返鄉,又在雲霄娶妻室生兒育女;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年老逝於家中,蔔葬於竹塔仙人峰下。因而,國琦公的後裔分別播衍於海峽兩岸;他在臺的後裔頗有發展。先聚於臺南縣“雲霄街”,後代多數遷居於宜蘭、中壢、臺北等地;而其返回雲霄故裏所生兩個兒子方在安、方正生,在祖居地繼奉香火,及第四、五世孫(雲陽第二十二、二十三世),又有部份人於1945、1947、相繼復入臺灣定居,現均居臺北(原臺灣“行政院”顧問、兼辦公室主任方妙才先生,即國琦公的第五世孫,出生於雲霄,遷居臺北)。此堪謂為雲臺兩地返復衍播的典型例證。搜集整理:方阿哲 來源:雲霄信息網</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