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韓國水源體育館為什麽用漢字寫?

韓國水源體育館為什麽用漢字寫?

“半個世紀以來,由於《專用韓語》的錯誤寫作政策,今天我們陷入了壹場比90年代的經濟危機還要危急的文化危機。”“韓國不應該把漢字當成外語;應該把漢字和韓語壹起作為“國民性文字”來實施教育。”-鑒於漢字缺失造成的巨大文化危機,韓國在世的總理們近日聯名簽署了壹份提案,要求韓國總統府敦促在韓國小學實施正規的漢字教育。該提案已提交青瓦臺。

漢字和韓國文化歷史的關系幾乎是天然的。但由於種種原因,使用漢字17800年的韓國從1968開始實行“去漢字化”,強行廢除韓國中小學教科書中使用的漢字,最終導致韓國20歲到40歲的人幾乎不認識漢字。這些人在韓國也被稱為“註音字壹代”。

幾年前,韓國政府開始修改完全廢除使用漢字的政策,決定恢復初高中的漢字教育,但這壹政策並未涉及小學。

為應對漢字缺失引發的韓國文化危機,韓國21名健在的總理中,有20人近日簽署了敦促推行漢字教育的提案,並提交給韓國總統李明博。

歷屆總理大多用漢字簽名。

連續20位總理簽署了該提案,而韓國有21位在世總理。唯壹沒有簽字的是韓國漢字教育振興全國聯合會顧問劉(韓國第15任總理),目前臥病在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壹提議代表了韓國所有在世總理的意見。

早報記者昨日在韓國全國漢字教育促進會網站上看到,簽名者包括更早的韓國前總理金鐘泌(11和31)、盧信勇(18)、(第20)、盧(第22)、鄭。

值得註意的是,大多數總理都簽了漢字,包括盧信勇、、鄭、、、李等。,用實際行動體現了漢字的重要性。這些總理寫的漢字簽名都顯示了壹定的書法功底和中國文化素養,只有李會昌、樸泰俊等人用朝鮮語簽名。

據說韓國漢字教育促進聯合會主席陳泰夏花了壹年多的時間四處奔走,終於說服了這些總理。李海瓚、韓明淑和韓都曾在盧武鉉執政期間擔任總理,陳泰夏對此感到“相當驚訝”。《朝鮮日報》認為,這說明與理念和政治立場無關。在韓國,大家深深體會到漢字教育的重要性。

韓國離不開中國的“漢字”

無論歷史、地理還是血緣,朝鮮半島都與中華民族有著天然的聯系——事實上,韓國和韓國人在歷史上壹直以“小中國”自居,並以此為榮。自漢代大量漢族移民移居朝鮮半島,引入中國文化以來,漢字壹直是朝鮮半島的官方文字。直到19年底,《箴言》(朝鮮語)仍被視為二流劇本,正式文件必須用漢字書寫。

1968年,韓國總統樸正熙禁止在公文中使用漢字,並強行廢除韓國中小學教科書中使用的漢字。直到幾年前,韓國政府開始修改徹底廢除使用漢字的政策。2005年,韓國政府宣布在公文、交通標誌等所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消失多年的漢字和漢字標誌。

這份由歷任總理聯名簽署的提案,重點關註小學生的漢字教育。這些對韓國文化和歷史感到擔憂的總理們反思道:“半個世紀以來,由於《專用韓語》的錯誤寫作政策,今天我們陷入了壹場比90年代的經濟危機還要危急的文化危機。”

他們認為“因為不認識漢字,韓國年輕人在韓國各地的圖書館裏讀不了很多歷史書。”“韓文忠的日常用語70%以上來自漢語。不了解漢字,就無法真正理解這些韓語的意思。”“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在小學正規教育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分階段學習漢字。漢字不應視為外語,而應與韓語壹起作為國字(民族文字)進行教育,以利於普通話生活的正常化。”

近年來,隨著中韓兩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韓國年輕人學習漢字和漢語的比例比過去大大增加。壹些韓國大型企業,如三星集團、現代重工等,在招聘時對新員工的漢語能力也有壹定要求。但由於未能從基礎做起,韓國人學習漢字和漢語的能力與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問題。

記者筆記

文化自信離不開漢字。

古華偉

自鴉片戰爭以來,漢字在韓國的命運幾乎充滿坎坷。

“漢字”在韓國壹直是個敏感話題。壹段時間以來,漢字的存廢幾乎成為韓國人愛國的標誌之壹。在漢字爭議的背後,人們總是看到壹種極端民族主義的躁動——然而,這並不是對待文化和歷史的正常態度。

原因很簡單。壹個民族的根在於它的語言和文字:朝鮮語受漢語的影響很大,其官方文字從有文字記載開始就是漢字——李朝世宗王創造了諺語(後稱朝鮮語)供朝鮮人民學習。即便如此,漢字仍是朝鮮半島的主流書寫工具。正如李朝崔萬利反對世宗提倡諺文時所說:“自古九州雖風俗不同,但並無因方言而異者。”當時的主流意見是,朝鮮民族壹直推崇並沿襲中華文化,當然要完全使用漢字,這無異於背離中華優秀文化,自我放縱。朝鮮上層後來稱之為“諺文”,意思是這是壹種類似“諺文”的民間文字。

甲午戰爭後,隨著中國的慘敗,李朝進行了壹場名為“甲午改張”的改革,其公文也從只用漢字改為漢字與諺語相結合。1910年,朝鮮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此後,日本沒收並焚燒了朝鮮半島的大量諺語和書籍,同時取消了中學課程的韓語教學,強制全面采用日語學校課程。日本的鎮壓在朝鮮半島激起了更強烈的民族意識,曾經被忽視的“箴言”得到了大力提倡和普及。在當時,“諺語”的使用成為民族主義的象征,被視為抗日愛國主義的象征——這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是可以理解的,但極端的民族情緒也已經發酵並走向極端,這是不可理解的。

朝鮮半島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後,有表意學者建議所有愛國者都要使用表意文字。1968之後,韓國總統樸正熙下令全面實施韓語專用教學,禁止小學漢字教育,初高中只允許教授900字左右的基本漢字。直到與中國接觸後,韓國現行的教育政策逐漸增加了壹些關於漢字教育的規定,但漢字在初中只是選修科目,並不是必修科目,導致韓國學生真正用心學習漢字的很少,漢字在韓國逐漸被邊緣化。

結果,由於漢字教育的缺失,年輕壹代的韓國人對自己民族的根源了解不多,因為真正了解韓國文化傳統的第壹道門檻就是漢字——幾乎所有的韓國史書都是用漢字書寫的。記者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看到的100多年歷史的文物,無論是精美的書法、繪畫、瓷器還是石碑,都使用了漢字。

然而,在年輕的韓國孩子看來,許多曾經融入韓國人日常生活的漢字,無異於“天書”。事實上,不僅是書面漢字,從發音上來說,50多萬個韓國語單詞中有70%是漢字,醫學、哲學、法律等領域的專用術語有95%來自漢字。如果不能準確理解漢字,也很難真正理解韓語。

中國的很多成語、俗語在韓國經常被引用,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寒舍”、“千言萬語值得壹看”等等。這樣的成語如果用拼音形式用韓語寫,就很難理解,而如果用漢字寫,很多人根本沒有概念。韓語中的同音字問題,如果不識別漢字也會造成很大的理解障礙。因為被稱為“拼音壹代”的韓國年輕人和漢字文化圈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有專家幹脆說,不認識漢字的韓國人這壹代,患上了應該知道卻不知道的“知識貧血”...

——這壹切,當然是巨大的文化危機!

不久前,毛澤東的書法作品《沁園春·雪》以韓國大型歷史劇《元改蘇文》的鏡頭,出現在楊迪皇帝椅背後的銀幕上。產生如此巨大的笑話絕非偶然。

當然,在韓國,愛國和使用漢字之間並沒有必然的等號。

也正是認識到了這場巨大的文化危機,韓國20位健在的總理最終簽署了壹份在小學推廣漢字教育的提案。如果這壹提議真的被青瓦臺采納,可以認為是韓國人真正“正本清源”文化的關鍵壹招。

就像壹位韓國學者說的,在韓國,不認識漢字不是壹種愛國行為,更不是壹件值得驕傲的事情。韓國要建立文化自信,從漢字入手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