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桂林明代移民的來源

桂林明代移民的來源

想了解方言,就得了解歷史上桂林的居民。桂林歷史上移民較多,對桂林方言影響較大。移民進入的人多,籍貫多,原因多。總的來說,桂林方言在清代中後期已經初步形成。

以下幾個方面很重要。

清朝雍正以後,大力鼓勵人們進入廣西耕種莊稼(其實是開拓),大批廣東農民移居桂林。同樣在雍正時期,粵東、江西的商人雲集,其中不乏賣鹽的湘商。由於漓江(珠江水系)可用於水運,漓江碼頭成為晚清著名的鹽街。

進入桂林的外商中,廣東、湖南、江西、安徽、福建、山東、山西、陜西、河南、浙江、江蘇、雲南、貴州等地都有,其中以廣東商人最多。

滿族和回族大多以官員或士兵的身份進入。當時作為精英的他們,大多居住在城鎮附近,大部分融入了桂林人民。

甘嘉時期,回民仍以桂林(當時的省會)及附近的臨桂、靈川、永福、鹿寨等地為中心。整個清代都有因公務、駐防、避難、經商、講學等原因從河北、甘肅、雲南、廣東、湖南等地遷入的人(影響較大的有傅、李、何、翁等)。

清末至抗戰時期,由於戰亂頻繁,大量湘粵移民進入。所以現在桂林人可以說湖南人和廣東人的後裔可以分別占到1/3以上。所以桂林方言有很多湘粵味也就不足為奇了。比如“可那開”“芒郎古”的“可”“那”像泉州(原湖南)方言,“鹹”字像粵語壹樣讀“漢”。就連桂林人喝酒也用粵語畫拳頭(俗稱馬光)。

此外,歷史上桂林的駐軍、大小官員(很多是家人和仆人)以及因避難和貶謫而遷入的人也對桂林方言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篇幅有限,就不多說了。

解放前,桂林壹直是廣西的省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所以北方和中原的很多人進入桂林附近定居,導致桂林(包括離得很近的柳州)的原住民比例很小,與桂南和桂西的方言(人口構成不同)有很大區別。總的來說,桂林方言和四川話壹樣,屬於北方語系。

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供大家參考,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