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華鎣溪口的歷史沿革

華鎣溪口的歷史沿革

溪口鎮的發展,是和當時社會政治脈搏相通的。在明末清初,它和四川其它各地壹樣,有過衰落時期。統治階級明王朝和清王朝,對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進行殘酷鎮壓,以致人口銳減,地廣人稀。清政府不得不采取從外省移民入川的政策。清康熙、乾隆年間(公元1662年至1795年)大量從湖南、湖北、廣東、福建、江西移民入川。當地居民中,祖籍多是“湖廣煤填四川”時遷入。 鎮上的禹王宮(現為鎮小學)是湖廣人建。華鎣煤礦內還有江西會館遺址。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是這裏的興旺時期。《華銀山誌》載,清高宗乾隆十六年於大溪口置順慶府通判署(遺址在華鎣煤礦內),清宣宗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省並。 又載:大溪口場市在今溪口場西街口,舊在東林寺側,河西對岸,街地遺址尚存。乾隆年間,移場市入今地。大溪口有寺廟35座,可證其興旺概貌 。

1950年置溪口鄉 。

1958年改公社 。

1983年建鎮,11月28日,設置溪口鎮 。

1984年 9月,撤銷溪口鄉,並入溪口鎮 。

1978年以前,溪口鎮僅是壹個小集市場。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條街,230戶人家,2130多人。從1978年到1993年,溪口鎮的發展、建設,走過了壹條曲折艱辛的道路 。

由於1958年生產大躍進,華鎣山13萬畝森林(約56萬立方米木材),被砍伐殆盡。到1962年溪口煉鐵廠停辦,煤窯關閉。在農業上,由於受“浮誇風”及單壹抓糧食的“左”的錯誤思想影響,未能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農業糧食畝產長期徘徊在300斤左右,致富無門,仍過著用錢靠貸款,吃糧食返銷的苦日子。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 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800多斤。人民的溫飽得到了根本解決。在“改革、開放、搞活”政策的鼓舞下,溪口農工林牧副漁,很快得到發展。以集鎮為依托的鄉鎮企業,在國營骨幹企業的帶動下,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遍布鎮區。   1993年建區後,溪口鎮的發展建設突飛猛進,新興工業、旅遊業,特色農業以及社會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 。 借得春光花正紅。開明開放的溪口熱忱期盼各位成功人士蒞臨考察,投資置業,攜手***謀發展大計,同創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