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物業管理 - 路暢房產怎麽樣?

路暢房產怎麽樣?

余杭,位於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運河的南端,是長江三角洲的中心,是“中華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鄉、花果之鄉、文化之邦”的美譽。全區面積1.220平方公裏,轄1個鎮,1個鄉,4個街道,總人口80萬。2004年,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在全國縣(市)中排名16。

余杭歷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的馬家浜文化時期,先民就在余杭這片熱土上生活勞作,使之成為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之壹。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余杭大地孕育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曙光”,如今,良渚文化遺址已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余杭之名,春秋時已見於史籍,屬吳越疆域,戰國中期屬楚;南宋時期,余杭作為都城,成為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

余杭歷史悠久,人才輩出。余杭,既有山神之氣,又有東南沿海的浩蕩之風,素有文物之國、人傑地靈之稱。古往今來,人才輩出。傳說在那個年代,大禹曾經在這裏降服了肆虐的水妖,留下了後人敬仰的遺產;三國名將淩統,宋代政治家、科學家沈括,南宋數學家楊輝,載入史冊。近代出現了張這樣的偉人,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國學大師。

余杭風景如畫,鐘靈風景秀麗,自然和人文景觀豐富。有著名藝術家留下的痕跡,如“茶聖”陸羽,大詩人蘇東坡和金石畫家吳昌碩。有潮汕山、佛教聖地景山、東明山森林公園、黃河山天都城等景區,有良渚文化博物館、楊乃武遺跡、大白菜等人文景觀。

[生境與消費]

撤市設區後,老杭城的余杭被東西南北的牌坊所包圍,成為通往天堂的門戶。1228平方公裏的面積優勢突出。交通便利。除滬杭甬、杭寧、杭徽、繞城高速外,區內還有杭浦高速、國道104、國道320、省道01、02、04、09、15、東西大道、唐康公路、文怡路延伸等重要道路在建。余杭區位優勢大幅提升,成為杭州大都市的副城。

風景優美,環境優美。臨平城和塘棲有山有水,是人類居住的好地方。近年來,臨平在市區的綠化面積大大增加。人民廣場和世紀公園面積超過6公頃。加上道路和居民區的綠化,初步成為壹個四季常青的地方。余杭、良渚、仙林、平遙等地的古鎮,風景秀麗,自然生態風光極佳,更是宜居之地。

5438年6月+2004年2月,余杭區榮獲“省級文明城市”稱號。2003年初,余杭區提出創建“省級文明城市”。近兩年來,區文明委組織開展了“十佳市民”、“十佳下崗再就業之星”、“十佳外來從業人員”等評選活動。精心設計了“走向城鎮化”、“誠信立業、誠信興商”等壹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截至年底,全區共有省級百強社區2個,省級文明社區3個,省級示範社區7個,市、區文明(特色)社區32個。同時,在創作過程中,也在不斷拓展創作特色,努力提升城市品位。機關效能建設方面,在全省率先出臺《關於加強機關效能建設的若幹規定(試行)》;在建設“平安余杭”活動中,創新了“聯防、聯勤、聯調”三重工作機制;把培育文化力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相繼建成了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等壹批有規模、有品位的文化陣地。全區文化體育場館1300余個,文化產業總量已占全區GDP的5%。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余杭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各項指標達到了“文明城市”的標準要求。正在成為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生態良性循環、城市美麗整潔、生活舒適便捷的環保模範城市。

2004年,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加大,城市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啟動實施生態區規劃,編制河道整治規劃。大力推進市政設施維護社會化,首次對城區16.83公頃綠地進行維護招標。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加大,清淤河道35公裏,關停石材開采企業71家。“創造模式”的工作已完全達到國家環保總局專家組的技術驗證要求。全面推進城市綠化,進壹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建成區新增綠地22.6公頃,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2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5.08%。市區人均占有公共綠地7.36平方米。繞城高速余杭段兩側林帶被命名為“浙江省重點公益林示範區”。

近年來,余杭區政府相繼出臺了壹系列扶持房地產業發展的政策。實行“購房入戶”政策,允許外地人購房入戶;房地產市場稅率的調整,降低了商品房的契稅和房產交易手續費,利用稅費杠桿培育和促進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允許房改提前上市交易,有利於二、三級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培育和發展壹批個人購房者,促進住房零售市場的發展。同時,余杭的金融機構將房地產業作為重要的資金投入,為購房者提供按揭、抵押等貸款方式,解決了購房者的融資困難。

住宅建設投資529654.38億元,增長23.6%。住宅建築面積631.7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454萬平方米。根據抽樣調查,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28.1平方米,農民人均住房面積為59.1平方米。2004年,臨平城區商品房價格普遍在4500元/平方米左右。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8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6.2%。多棟建築獲得建築行業“錢江杯”、“西湖杯”、省市級優秀住宅小區等榮譽稱號。

“生活在杭州,內容在余杭”,根據房地產市場需求,余杭區政府制定了科學合理的房地產發展規劃,加強宏觀調控,促進房地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嚴格規範商品房銷售行為,提高產權和房地產交易服務質量,擴大住房公積金貸款和住房商業貸款規模,滿足人民群眾對住房的需求;依法加強房地產企業管理,加強住宅小區配套工程建設,不斷提高物業管理水平。繼續推進星橋天都城、喬司新城、仙林生態居住區等大型房地產項目開發。

城鄉居民生活穩步改善。2006年,我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70元,增長11.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615元,增長10.8%;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11.0%和9.9%,分別比上年加快0.7和1.1個百分點。隨著收入的增加,居民生活得到不斷改善。我區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295元,增長9.6%。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790元,增長7.5%。恩格爾系數繼續下降。2006年,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4.9%和34.4%,分別比上年降低0.3和1.0個百分點。年末城鄉居民儲蓄余額21.31億元,增長21.4%;人均儲蓄余額達到2.6萬元,增長18.2%。

2006數字余杭

★全區生產總值349.9億元,增長17.6%。

★全區人均GDP為42901元,按現行匯率折算為5403美元。

★全區財政總收入達到501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74600萬元,分別增長25.4%和19.3%。

★全區農業總產值達到44.5億元,增長8.5%。

★全區工業總產值96654.38+0.8億元,增長22.5%,規模工業產值73654.38+0.8億元。

★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325.5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7.4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38%和2055438+0%。

★合同利用外資4.3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54.38+0.4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3.7%和654.38+0.7%;2001年自營出口6543.8億美元,增長43.5%。

★年末全區戶籍人口81.9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67萬人。

★全區新增就業15560人,幫助失業人員再就業5954人。

★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870元,增長11.9%;農民年人均純收入9615元,增長10.8%;年末城鄉居民儲蓄余額21,31億元,人均收入2.6萬元。

★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637.1公頃,人均綠地面積8.4平方米。

余杭交通便利,環境優越,區位優勢明顯。滬杭、宣杭鐵路、華東最大鐵路喬司編組站、滬杭高速、杭寧高速、104、320國道、東苕溪、京杭大運河、錢塘江互聯互通,距杭州國際機場僅20分鐘車程,已成為集水上、公交、軌道交通、航空運輸於壹體的現代化交通網絡。

撤市設區後,余杭以其充滿活力的地理區位優勢,成為杭州這座大都市的新區。古老而年輕的余杭,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堂門戶、投資寶地”。優越的投資環境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投資者來余杭投資創業,不僅贏得了自身的發展,也促進了余杭的經濟發展。

充滿激情和智慧的80萬余杭兒女,正在為創造余杭更加輝煌的明天而努力,沿著“融入大都市,建設新余杭”的方向奮勇前進!

地理位置

杭州市余杭區位於杭嘉湖平原南端,西有天目山,南有錢塘江,是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0° 09 ' ~ 30° 34 ',東經119° 40 ' ~ 120° 23 ',東西長約63公裏,南北寬約30公裏,總面積約1220平方公裏。余杭區從東、北、西三面拱起杭州中心城區,東臨海寧,東北接桐鄉,北接德清,西北接安吉,西接臨安,西南接富陽。

宇航交通

余杭交通便利,有兩條鐵路(滬杭、宣杭)、兩條國道(320、104)、五條高速公路(滬杭高速、杭寧高速、杭惠高速、繞城高速、在建的杭浦高速)、兩條大江大河(東苕溪、京杭大運河)、五條省道(。全區公路裏程達到1798.6公裏。全區等級公路村村通率和硬化率達到100%。轄區內有水路350公裏,其中幹線43.37公裏,支線306.63公裏。壹個覆蓋區域內所有城鎮和村莊、連接幹線和支線、連接水陸的交通網絡已經形成。

地形學

余杭區橫跨浙北錢塘江和杭嘉湖平原兩個地層分區,其宏觀構造特征大致可分為西部山地丘陵區和東部平原區。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大致以東部的苕溪和西部的丘陵谷地為界,形成於6543.8+0.3億年前,長期以來基本穩定。東部水網平原和灘塗平原歷經滄桑。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它們隨著文明的進步逐漸發展,形成了現在的地貌。

該地區的西北部和西南部隸屬於天目山山麓和千裏崗山脈的殘余礦脈。沿山南、中、北三條苕溪谷呈馬蹄形分布,層層疊疊,林木繁茂,以修竹為主。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窯頭山(1095米)和陶虹山(1029米),500米~ 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貓頭鷹山(870米)、峰高嶺(708米)和王耔山。苕溪河形成的河谷平原分布在苕溪河谷口。東北是水網平原,主要分布在京杭大運河流域。是著名的杭嘉湖平原。東南部為潮坪平原,分布於周揚村至星橋汀芝壹線以南。它是在海相堆積的條件下形成的,並輔以沖積和湖泊堆積。地勢略高平坦,土層較深。它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區。平原面積8.62萬公頃,占總面積的70.31%。

自然資源

該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中國已探明的礦產有22種,其中膨潤土、白雲石等大型礦床3種,輝鉬礦、應時、凝灰巖等中型礦床8種。還有磁鐵、錳、銅、錫、螢石、重晶石、天然氣等礦產。

境內各種地貌類型的分布,加上亞熱帶季風氣候的調節,為各種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森林覆蓋率40.1%,森林覆蓋率37.4%,人均森林面積0.04公頃。森林覆蓋率高,植被好,保持了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自然植被有六種類型: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針葉混交林、針葉林、竹林、灌草叢。野生植物157科629種,主要包括:竹類為毛竹、毛竹、狹葉毛竹、毛竹、毛竹;樹木495種,隸屬77科,其中國家壹級保護的有水杉、南方紅豆杉等,銀杏、水杉、鵝掌楸、杜仲等有12種。、夏臘梅、雲南金錢松和福建柏為二級保護。野生中藥材80多種,人工栽培20多種。栽培作物中,糧油和經濟作物100余種,蔬菜約30種,120種。大型野生真菌有36科95種。野生動物120科275種,其中杜鵑、黃鸝、畫眉等鳥類32種,華南兔、豹貓、野豬等獸類23種,蝮蛇、大鯢、鱉、石蛙、蟾蜍等兩棲爬行動物27種,泥鰍、鰻魚、條紋唇魚等。其中,黑鹿、雲豹、金錢豹為國家壹級保護,果子貍、大鯢、穿山甲、鸛為二級保護,蝮蛇、杜鵑、黃鼠狼獾為省級保護。

境內河流湖泊眾多,受山脈走向制約,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河流具有流量大、水位季節性變化大的特點。水資源的豐富對航海、灌溉、淡水魚養殖、發電、生產和生活用水乃至旅遊業都十分有利。因為地形的不同,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水系:西部是自然河流,東部苕溪為主幹,眾多支流呈羽狀;東部河流多為人工開鑿,以京杭大運河和上塘河為骨幹,河流港口縱橫交錯,湖泊呈網狀分布。在東苕溪下遊和運河兩岸,有許多被稱為蕩、漣漪、池塘的水域,其中以三百潭和官塘洋為較大。據測算,正常年份地下水總量為654.38+0.57億立方米。

氣候特征

余杭地處北亞熱帶南緣季風氣候區。冬夏兩季,長春秋短,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3℃ ~ 16.2℃,年平均降雨量1391.8毫米..由於境內地形不同,小氣候差異明顯,春夏季風交替,冷暖空氣活動頻繁,春雨連綿,風向多變,天氣變化大。梅花壹年四季都是6月中旬入梅,7月初出梅。降雨相對集中,梅雨結束就進入盛夏。它受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降氣流。天氣晴熱,氣溫高,日照強,蒸發量大,容易有夏天。秋天,秋高氣爽,天氣相對穩定。冬天吹西北風,又冷又幹。如遇北方強冷空氣,將有寒潮。氣候特點是溫度適中,適合壹年兩熟和三熟種植。雨熱同季,有利於葉莖作物和瓜果生產。地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適宜南北多種作物種植,具有發展糧食生產和多種經濟作物的氣候優勢。

行政建制

余杭區現轄喬司、運河、塘棲、崇賢、仁和、良渚、仙林、余杭、臧倩、京山、平遙、黃瑚、鴕鳥、百丈等14個鎮,中泰1個鄉鎮,臨平、南苑、東湖、星橋4個街道。區政府設在臨平街道。根據杭州市總體規劃,由臨平、運河鎮等四個街道組成的臨平城區是杭州市三大副城之壹,建成區面積13.5平方公裏,塘棲、良渚、余杭三個集群鎮。

2006年底,余杭區共有262個有機村。共有54個社區。

組織系統演化

余杭歷史悠久。我國吳家埠、荀山、程瀟遺址的發掘表明,早在7000 ~ 6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四五千年前,這裏成為良渚文化的發祥地,孕育了“中華文明的曙光”。

余杭這個名字在春秋時期的史書上就已經看到了,當時屬於吳越的領地,戰國中期屬於楚國。

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國滅楚,現錢塘縣(含杭州市)和余杭縣都在會稽縣(錢塘縣幾經易地,民國成為杭州縣,現余杭區由原余杭縣和杭州縣大部分地區合並而成)。

西漢時,余杭、錢塘兩郡仍屬會稽郡,錢塘由會稽郡西部統治。平元四年(4年),錢塘縣改為泉亭縣。建國元年(9年),新王莽改余杭縣為金木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改稱余杭、錢塘。

三國時期,余杭、錢塘均入吳國版圖,隸屬吳郡,劃歸揚州,錢塘郡歸吳郡管轄。

隋開帝九年(589),錢塘縣廢,遷杭州。國政初設余杭,次年遷錢塘。大業三年(607),杭州改余杭縣,錢塘、余杭仍屬之。

唐武德四年(621),余杭郡恢復為杭州,為避爵位之諱,改錢塘為錢塘。五代以後,梁龍二年(922),錢塘、嚴觀兩縣壹分為二,富春縣兩鄉設在錢江縣,與錢塘縣同城。

北宋四年(979),黔江縣改為仁和縣。南宋建言三年(1129),杭州升為臨安府,屬浙西道。錢塘,仁和漲紅,余杭漲京師。

元十五年(1278),臨安府改為杭州路,分屬錢塘、仁和、余杭。鄭錚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攻陷杭州,改杭州路為杭州府。明清兩代延續了它。

民國元年(1912)二月,杭州府廢棄,杭州郡與原錢塘郡、仁和郡並列,與余杭郡同屬錢塘道。

1949年5月,兩縣解放,余杭、杭縣建制不變。1958年4月,杭州縣撤銷,歸杭州郊區。錢塘協會(縣級)成立於6月1960。余杭縣也於6月1958撤銷,並入臨安縣。1961年3月,原余杭縣脫離臨安縣,並入錢塘聯社。4月,錢塘聯社撤銷,恢復縣制,定名為余杭縣,建縣為臨平鎮。1994年4月,撤銷余杭縣,設立余杭市。2001年3月,撤銷余杭市,設立杭州市余杭區。

行政區劃

余杭區現轄喬司、運河、塘棲、崇賢、仁和、良渚、仙林、余杭、臧倩、京山、平遙、黃瑚、鴕鳥、百丈等14個鎮,中泰10個鄉鎮,臨平、南苑、東湖、星橋4個街道。區政府設在臨平街道。根據杭州市總體規劃,由臨平、運河鎮等四個街道組成的臨平城區是杭州市三大副城之壹,建成區面積13.5平方公裏,塘棲、良渚、余杭三個集群鎮。

2006年底,余杭區共有262個有機村。共有54個社區。

人口狀況

余杭先民,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在良渚和平遙形成了聚落。秦統壹中國後,大量居民遷居余杭。後來的朝代,尤其是南宋時期,北方大量人口遷入,幾經民族融合,沒有直系後裔。17 (1928)年,杭縣總人口39萬,余杭縣12.6萬。1949年兩縣* * * 1075438+0萬戶43.99萬人。2006年末,全區戶籍人口81.9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6.8萬人,比上年減少近3萬人。年出生率為8.21‰,死亡率為6.7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