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物業管理 - 崇德修身辨惑。

崇德修身辨惑。

樊遲在舞者下遊走,道:“敢問尊德、修德、辨惑?”子曰:“問得好!先得而後得,不崇尚道德和?攻其惡,無惡不攻其人,不必修之。皇朝之怒,忘其身,忘其親,是惑乎?”——《論語》顏元十二

解說:樊遲陪著孔子在舞臺下漫步。樊遲問:“我怎樣才能提高我的道德品質,清除我內心的惡念,分辨混亂?”子曰:“問得好!不就是先做事不談收益來提升自己的德行嗎?批評自己的過錯而不是指責別人,是為了消除邪念。壹時恨墳忘了身份,忘了親人甚至連累親人,不是很迷茫嗎?”

在這段話裏,我講了三個方面,即尊德、修德、辨惑。

崇德:即以德於事。在生活中,當我們想做壹件事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考慮得失,如果我做了會得到什麽好處和收獲。如果我有,我會做的。如果不可能,我就不做。甚至要求壹些回報。但在這段話裏,孔子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麽事,先做好,不要問得失。時間長了,妳的德行自然會提高。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另外壹種情況:我們可能在熟人面前,或者在人前,做同樣的事情;但是在陌生人或者沒人的情況下,他們可能不會這麽做。這種雖然表面上不計較個人得失,但並不是真正的“敬德”。這讓我想起了朱治家格言中的壹句話:欲人之道,不可不為;害怕被人知道是壹種極大的罪惡。在《荀子》的修身篇中,有這樣壹段話:良農不因水旱而耕,良農不因市場而疏忽,君子不因貧窮而疏忽道路。都是不計收獲的付出。

修煉:就是去除心中的惡念。這個“邪念”不是我們現在說的,是所有的對與錯。孔子說:“非禮勿視”,意思是:只說自己的過錯,不指責別人的過錯。而我們的現實往往是:我們的壹言壹行都是對的,都是合理的;出了問題,出了差錯,都是別人的責任,都是別人的錯造成的。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可能犯錯誤。然後要“修”,要不斷反思自己的言語行為,發現自己的缺點和過錯,並不斷改正,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身邊的人,同時要以原諒和反省的態度對待別人的過錯。《弟子規》上說“見人就惡?自省?有了就換?沒有警察。”

困惑:就是明辨是非。那什麽是迷茫?迷茫就是因為壹時的刻骨仇恨,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拋下了親人,說了壹些過分的話,做了壹些極端的事。最後甚至還牽扯到了親戚。這都是因為內心不夠清晰——這是迷茫!如果妳心裏有足夠的認識,還能過什麽關?舉個例子,在我們小區壹段時間,我見過幾次同樣的場景:因為我們小區有些道路是單行道,物業會在道路上畫行駛箭頭。有時候會有人因為方便而逆行。但是兩車相遇,自然就過不去了。如果正常司機稍微下車或者稍微改變方向,逆行的車還是可以通過的。但是這個時候,他卻不願意反方向給他讓路,而是逆行的車覺得妳稍微讓步就可以過去了。為什麽不能讓路?於是雙方就僵持在那裏,甚至下車吵架。當然,我不會袖手旁觀和看熱鬧,而且我知道,當時以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可能改變它們的。當然還是要有壹方做出最終的結果。但如果雙方壹開始就能想到這壹點,主動讓步,事情幾秒鐘就能解決。但兩人都希望對方給自己讓路,於是兩人都在那裏等著,甚至吵架。我想這也應該是壹種“迷茫”吧!先不說吵架傷精神,傷鄰裏和睦。最基本的是雙方都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在“消耗”別人的同時也在“消耗”自己。俗話說“方便別人,也方便自己”,應該也是這個道理吧!

當然,孔子對這三個方面也有其他的看法。比如《論語》中,孔子對他的學生說“尊德”“辨惑”是:“主信,徙,尊德。愛欲生,惡欲死,令人迷惑。”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