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物業管理 - 財政部要求,不得以國有企業購地的方式虛增土地出讓收入。

財政部要求,不得以國有企業購地的方式虛增土地出讓收入。

2022年以來,受房地產市場下行壓力影響,土地市場也承壓。與往年不同的是,前10房企中,總有幾家是民企。在今年的地方拍賣市場,被稱為“楊國屏”的央企、國企、城投平臺成為絕對主角。然而,財政部發布的最新政策可能會對目前“楊國屏”主導當地拍賣市場的格局產生影響。

10 6月13日,財政部發布《關於加強“三公經費”管理嚴格控制壹般性支出的通知》(財預[2022]126號,以下簡稱“126號文件”),其中提到,嚴禁舉債儲備土地,不允許國有企業通過購買土地虛增土地出讓收入。進壹步規範地方機構債務控制,建立嚴格的債務審批制度,禁止新增各類隱性債務,有效防範機構債務風險。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壹政策說明,雖然目前各地土地財政壓力較大,但以國企名義拿地,變相增加土地出讓收入,仍是不可容忍的。

不虛增土地出讓收入。

根據文件編號126,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嚴格落實過緊日子要求,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大力壓縮壹般性支出,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有壹些地區或部門對壹般性支出控制不嚴,存在“三公”經費不降反增、年底突擊花錢等問題。為此,財政部要求進壹步加強“三公經費”管理,嚴格控制壹般性支出,其中提到不得虛增土地出讓收入和財政收入。

嚴躍進指出,這壹政策的出發點是加強“三公經費”管理,嚴格控制壹般性支出,緩解當前財政收支矛盾,但也無意中暗示了以“楊國屏”名義拿地變相增加土地出讓收入的風險。

過去壹年多,土地市場降溫。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8個月房地產企業土地購置面積同比下降49.7%。據中原地產研究院統計,截至6月5438+00,15,全國10強房企中,除了在杭州深耕的民企濱江集團和國企萬科外,其余均為國企或國企。前幾年,碧桂園、融創、龍湖等民企都是TOP10的常客。

柯睿房地產研究中心8月1發布的報告顯示,6月全國300個城市商業用地總建築面積7803萬平方米,環比下降41%,同比下降近50%。在企業拿地層面,仍有近四成房企投資停滯。即使核心城市的熱點地塊帶動整體土地拍賣回暖,民營企業依然鳳毛麟角。

廣東省城鄉規劃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對《華夏時報》記者解釋說,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地方政府出讓的很多地塊都被地方國企,尤其是區級國企和城投平臺拿走了。這種拿地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為了支撐土地市場,維持目前的地價水平。

城投平臺不再“墊底”

事實上,在“楊國屏”三類企業中,與國資委管理的21家從事房地產開發業務的央企和國有企業相比,地方政府和財政部門監管的城投平臺拿地的潛在風險更受輿論關註。

中泰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205438年6月至2022年9月,各城市投入土地金額占全國土地出讓金的11.77%。江西市土地占比最高,為26.59%,江蘇、湖南、四川、重慶四省土地占比在15%-25%之間。全國範圍內,嘉峪關市、黃石市等5個地級市占投入土地的50%以上;遂寧市、嶽陽市等18地級市占土地30%-50%;鹽城、常州、宜昌、紹興、柳州等30個地級市占投入土地的20%-30%。

值得註意的是,土地投入相對較高的城市多為三四線城市。“城投企業拿地是今年全國各地土地市場的新特點,但顯然有支撐市場的動機。”嚴躍進指出。

和碩機構首席分析師郭毅對《華夏時報》記者指出,以房地產開發為主的央企、國企拿地肯定沒問題。現在主要的問題是城投會在底部,如果在底部會產生更多的風險。比如壹些市場價值不是特別優越的地塊,房地產商普遍不認同它的價值,最後市裏投了。但城投並不具備優秀的開發、產品打造和營銷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項目有虧損的風險。

上述中泰證券研究報告指出,在土地市場疲軟的時期,城投公司可以參與土地拍賣,壹方面可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土地,在未來土地升值後獲得收益;但另壹方面,大量購地也會給城投公司帶來資金占用壓力,增加外部融資需求。

李指出,土地出讓收入的虛增也可能導致鼓勵地方政府亂花土地出讓收入。由於土地出讓的收支不在預算之內,地方政府通過“楊國屏”的這部分收支沒有經過嚴格的審計,可能造成壹些不必要的支出,形成隱性債務風險。

此外,126號文件還要求,2023年“三公經費”中央財政撥款預算繼續按照“只減不增”的原則安排,地方財政也要嚴格按照這壹原則安排“三公經費”。嚴禁事業單位大手大腳花錢。

此外,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在堅持嚴格控制壹般性支出、厲行節約、勤儉辦壹切事業的同時,要依法依規組織財政收入,繼續整治違規收費,堅決防止過頭稅,杜絕亂收費、亂罰款和亂攤派,不給市場主體增加負擔。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減稅、退稅、降費政策,確保應減盡減、應退盡退,依法打擊各種偷稅、漏稅、騙保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