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物業管理 - 有沒有推薦去青田避暑的好去處?

有沒有推薦去青田避暑的好去處?

千絲巖景區

千絲巖景區2001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區。位於青田縣山口鎮,距縣城約7公裏,是青田縣三大組團城市之壹。山谷呈東西走向,三面環山,入口朝南,山體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景區內有千絲潭、天梯、天門、羅漢壁、遊園、陰陽床、蛙石、蛙洞、司前橋、司前寺等近20處景觀。其中,司前瀑布最具特色,落差約28米。瀑布口突出的巖石分成兩股溪流,從高處流下,撞擊山石,形成無數紐帶,故稱“司前瀑布”。司前瀑布飛流直下,形成司前湖,平均深度約2米,面積約200平方米,呈半圓形,水質達到國家壹類飲用水標準。靠近司前瀑布東面的是天門嶺和羅漢壁。天門由天梯和天門組成。天梯陡峭而挺立,有148級臺階。天門很窄,壹個人可以側身通過。羅漢墻高約150米,寬約120米。十八尊羅漢像矗立在巖壁的腰部,由藝術家林耀光用花崗巖雕刻而成。司前廟群包括觀音閣、公戶廟和媽祖廟群,建築各異,生動地體現了青田石。遊園由兩部分組成,分布在小平坑兩側,東有醉園,西有,總面積1,000平方米。銀月池旁邊的醉園被紫來洞所環繞,紫來洞是由沿著壹座山堆砌而成的。這裏山奇、石奇、水奇,加上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藝,與自然景觀融為壹體。

千絲巖屬於花崗巖巖性。中生代地殼隆升過程中,發生地質斷層,山體受張性斷裂帶控制,相互排斥造成斷層,水沿斷層面長期侵蝕。由於地形地貌和地質斷層的發育,前寺灘山體受張性斷裂帶控制,相互排斥,產生斷層。在流水的長期侵蝕下,久而久之,水流沿著斷層面傾瀉而下,形成瀑布景觀。

千絲巖景區入口處的“千絲巖”二字由我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題寫,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景區題寫“羅漢壁”二字。

石門洞

石門洞景區位於浙江省中南部青田縣境內,金麗文奇山秀水旅遊線中段,距浙江省三大旅遊網絡中心之壹的溫州僅86公裏,距青田縣365,438+0公裏,距麗水市區40公裏。金溫鐵路、330國道、金麗溫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石門洞於1963年被定為浙江省省級重點保護單位,於1985年被列為浙江省第壹批省級風景名勝區,於1991年被林業部批準為省級森林公園,於2001年被列為浙江省第壹批國家AAA級旅遊區。景區規劃總面積71.34平方公裏,其中核心景區面積25.64平方公裏。分為石門瀑布、大紫景區、石鼓草海景區三個景區,以及西部海口鎮高沙村、東部川遼石勒村、330國道與金溫鐵路之間的甌江大溪風景帶、連接太子景區與西固草海景區的山林風景帶等“三區兩帶”。景區性質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依山傍水,以甌江上的洞瀑、摩崖石刻、美麗的高山草甸為特色,集山林野趣於壹體的人文古跡,適宜休閑觀光、避暑度假。

石門洞是浙江東南沿海的壹個地層分區,以中生代火山巖的特殊發育為特征。是壹套以酸性流紋巖和凝灰巖為主要巖性的巨厚噴發巖,夾中基性陸相火山巖。地質構造以斷層為主,褶皺不發育。景區地貌以丘陵和山地為主,大溪北部為括蒼山脈,大溪南部為東貢山脈。這壹帶大部分是東宮山脈的壹部分,是浙江省最高的地貌區,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因為切割激烈,地形復雜,大多是海拔700-800米的低山,山坡坡度在25度以上。北部的大溪谷灘多,江面寬200-400米,海拔只有20米。景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降水豐富。而且縱向差異明顯。蔣斌入口至石鼓湖景區年平均氣溫約為18℃,年平均降水量為1480毫米..水文溪流多山坑瀑布,水質為國家壹類地表飲用水標準。甌江大溪年均徑流量約200億立方米,水質在國家地表飲用水二類標準以上,植被森林覆蓋率達到94%。

石門洞的特點是峰巒疊嶂,瀑布高懸,溪水清澈,樹木蔥郁。它歷史悠久,古跡眾多,傳說眾多,文化內涵豐富。石門瀑布令人嘆為觀止。五大瀑布各具特色,氣勢磅礴。最低壹級在112.5米的高度從懸崖上傾瀉而下,稱為“天泉”、“聖水”。瀑布下,龍潭涵三畝,碧如青天。石門洞入口如玉帶,岐山、孤山對門,群山環抱,林木蔥郁。南朝宋時,山水詩傳入,永嘉太守謝靈運尋秘勝。第壹次遊覽石門洞後,成為“吳棟第壹勝”,後被列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十二洞。李白、王安石、湯顯祖、阮元、袁枚、朱彜尊、郭沫若等名人和當代作家都曾贊美過石門洞,留下了優美的詩句,形成了117摩崖石刻,正傳、篆、等書法作品異彩紛呈,使石門洞成為浙江省摩崖石刻密度最高的景點之壹。石門洞至今仍是被明宗祖譽為“渡江無雙,開國第壹”的佛教名師劉基求學的地方。劉基讀書處的舊址在地面上,劉文成公祠依然如故。附近還有現代陳城的靈遊寺、歇克堂、觀音閣、石門山莊等古跡,以及佛床、青雲梯、軒轅山、通風洞等50個景點。太子頂景區位於海拔700多種山峰之巔。是登山、健身、探險、好奇的好去處。石鼓草海是江南少有的高山草甸風光,森林好,野生植物豐富多彩,花草多,高山氣候涼爽。這裏是避暑勝地,也是冬天賞雪的好地方。石門洞外,大溪風景帶,溪水清澈,沙灘秀麗,曲溪灣,兩岸綠樹成蔭。從聖井王子到石鼓草海山林的風景帶猶如壹條風景長廊,充滿了野趣,是山野典型的觀光生態遊憩帶。

石門洞景區已編制為總體規劃,近年來被列為青田縣旅遊發展的重點。旅遊步道的改造和石門洞賓館的建設,提高了接待能力。但景區門前,主要是林業部門管理,有很多林業經濟活動。水、電、衛生、購物等基礎接待設施較差,與高品位資源不相稱,影響了旅遊業的綜合效益。目前遊客總數只有7萬人左右。今後要理順體制,加強景區建設的統壹領導。大力宣傳,加快項目建設實施,維護生態平衡,把石門洞建成浙南著名的風景旅遊區。

九灣仙霞景區

九灣仙霞在1999被評為國家A級旅遊區和縣級景區,距縣城約45公裏。九灣仙霞是典型的水蝕峽谷。呈V字形,全長8公裏,總面積約5.3平方公裏。峽谷主要以其巖石、洞穴、池塘、瀑布和巖壁而聞名。景區內有100多個天然水池,其中4-5米深的有3個,2000多平方米,1-3米深的不計其數,面積30多平方米。它們被稱為“天然遊泳池”和“天然河床”。水池周圍有很多種奇石,如鱷魚石、石凳、石屋等。其中最奇特的景觀是“氣動石”、天門峽和天然河床。氣動石位於山的最高點。它高約2米,橢圓形,重約5噸。人們可以用手搖它,但它永遠不會掉下來。天門峽高約7米,寬約50厘米。沿石碑進入,轉折處寬約30厘米。再往前走,是可容納10多人的天然洞穴,有三塊石頭組成的“三柱”景觀。天然河床位於九灣仙霞底部,全長約10000米,平均寬度約70米。水從西向東流。峽谷的河床由兩塊天然巖壁組成,巖壁光滑,中間略凹。上下巖壁的高差約為1.5m..上部巖壁約1000平方米,中間略凹,有積水,最深處約0.5米,像天然板塊。水順著巖壁流下,就像壹個天然的滑梯。巖壁高約1.5m,寬約1m,坡度約45度,光滑。下層巖壁面積約2000平方米,中間略有凹陷,最深處約1米,中間有積水。峽谷內溪流水質清澈,達到國家壹級飲用水標準。

九灣仙霞是壹條北西-南東走向的巖石斷裂,產生於中生代地殼隆升時期。它的形成是因為王鎮港的支流張村塬的水面受到水流的侵蝕。此外,地表隆起程度和巖性也有很大差異。峽谷中質地堅硬的流紋巖受到流水的嚴重侵蝕和磨損,表面變得異常光滑。由於出水流道狹窄,坡度較大,流水的沖刷力和攜帶力增大,河道基巖裸露,卵石、細砂沈積,大石塊堆積,形成水滑道斜坡、天然河床等地質景觀。基巖石壁和各種大型象形文字等風景奇觀是由巖石崩塌形成的,如氣動石和天門峽。

景區四周懸崖峭壁,風景秀麗,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竹林為主。山裏花多草多,河下遊彩石遍地,有紅、黃、藍、白四種顏色。如果飄起來,就會五彩繽紛,春夏秋冬的景色都不壹樣。

九門寨

九門寨被評為縣級風景名勝區,位於青田縣高湖鎮,距縣城約18公裏。它被稱為“青田九寨溝”,屬於長帶狀山谷型旅遊目的地。景區以朝聖門、天鵝門、石佛門等九個門命名。景區內群山挺立,行走其間令人嘆為觀止,如入重山門。九門寨的大門,也被稱為大乘門,由四根大柱子支撐著壹個水平的牌匾組成。橫匾上刻著“九門齋”二字,正面是蘇軾題寫,北面是費孝通。寨門矗立在壹個空曠的廣場上,面積約400×50平方米,遠遠望去氣勢磅礴。進寨門,經第二朝門、第三禦壁門,即至壹岔路口,通往東面的石佛壇(經石佛門、仙生門、都生門),北面的石鵝坑(經天鵝門、天池門、順天門)。九門寨起於內峰坑口川遼港,沿內峰坑口深入坑口自然村附近,全長約12公裏,面積約10平方公裏。九門寨景區,山澗迂回險要,峽谷幽深陡峭,峰巒穿插。自古有“三十六橫,七十二彎”之說。其中,石佛壇是最有特色的壹個。石佛壇未經審查而建,1841年重修,1907年重修。石佛壇以“觀音巖山”石筍聞名,石筍高約30米。更有意思的是,石筍間有壹棵周長為1米的橄欖樹,矗立在殿中,直插雲霄。人們說:“寺中有巖,巖中有佛,巖上建寺,巖為佛靈”。

九門寨由於前期地殼運動的擡升和山川流水的切割,呈現出山陡谷深、山連綿的特點。地層主要分布在中生代火山沈積巖中,屬於侏羅紀湯獅山群的流紋質凝灰巖。

這裏的山峰有的氣勢磅礴,有的筆直陡峭,有的平緩圓潤,有的像雄獅,有的像展翅的雄鷹。當地人根據山形,流傳下了吻龜、恐龍求法、蓬萊盆景等美麗的故事。

當地民間流傳著這樣壹個傳說:古時候,天鵝奉王母娘娘之命,遍尋人間勝景,飛遍江南萬裏山河,最後選擇了九門寨,在那裏修身養性,歇息歇息,再也沒有回到天府。為了懲罰她,太後在這裏設了九法。後來不知道哪個朝代誰在這裏建的村。相傳古時候有個商人在“觀音巖山”住宿,夢見觀音出現。後來在大嶼山巖壁上看到觀音畫像,商人喜出望外,頂禮膜拜。幾年後,在玉山巖上建了壹座廟,名為“石佛壇”,香火漸盛。此外,佛光在寺廟祭壇前閃爍,至今仍是千古之謎。於是就有了人間仙境九門寨。

太和山

太和山,原名青田山,位於縣城北部,是青田縣人民的城市公園。因古代棲息的白鶴眾多而得名,是典型的低山地貌。太和山以古松奇石為特色,已被列入麗水市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級旅遊區。太和山主峰海拔144.1米,山坡巖石廣泛裸露,古松奇石眾多,植被覆蓋率達85%以上。古松的奇石、摩崖石刻和古寺亭是太和山的特色。

太和古松的薄皮高產馬尾松絕大多數是松科植物。太和山的巖石奇特,有混峰、公雞巖、孝子巖等象形巖石。其中,混峰位於太和山頂,主體巖體相對裸露,形似方章,剪成十字狀,為節理地質構造的巨巖。古代遊客曾遊覽太和山,發現古松與巖石密切相關。其中,“宋富石”、“石”等碑刻,正是這裏和奇石的真實寫照。太和山崖碑刻50余處,有題、詩、像,有正字、書法、書法、書法等各種書法。有陳的《混元豐》、《劍試石》、《昌松碣石》等碑文和現代人的《煙雨松鶴》、沙孟海的《太和勝景》、張愛萍的《秀美山川》、蘇羽的《飾關山》、艾青的《印月池》等。最有特色的是混元豐東南壁上刻的“陽”。它類似於普陀山楊誌寺的觀音像,雕刻於明朝萬歷三十六年(1608)。如此巨大的楊誌觀音像在我省是罕見的。環翠寺是青田最大的佛教活動場所,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8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環翠寺、大乘殿、三層殿(童淵殿、三關殿、臥佛殿)等。建於明末清初,歷經毀建。

劉成義伯廟是何成在青田紀念劉基的唯壹活動場所。建於明嘉靖十年(1531),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太和山有10余座亭臺樓閣,如斜橋亭、濺玉亭、問鶴亭、聽濤亭等,其中最早的是斜橋亭,為紀念南朝詩人謝靈運而建。這個亭子是不經審查而建的,清同治元年被兵破壞。同治十二年重修,平方形建築面積25平方米。

太和山由中生代白堊紀花崗巖組成,是地殼隆升和南側甌江強流水作用形成的。劍試石是花崗巖節理經流水長期侵蝕而成,其他象形如白鶴洞、盤龍洞等是崩塌豎立而成。

相傳唐朝時,葉發山在此煉丹試劍,達成目的後跨鶴升天,被道教稱為“青天洞”,是道教36小洞天中的第30洞。明清時期,混元書院、瑞龍書院、辛集書院、正壹派書院都設在這裏。秀美的山水和歷代的開發,讓太和山文化豐富起來,成為青田文化的“根”。青田因太和山腳下有壹片青芝地而得名“青田”,縣城因太和山腳下而得名“鶴城”。1981年,太和山被辟為縣城公園。在青田華僑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不斷修繕開發,景觀更加豐富,形成了謝橋春晚、丹山濺玉、仙鄉鶴問、環翠孕秀、撫松聽濤、易露珠落、雜劍試、望江蕭墅等八大風格各異的景點。太和山位於青田縣縣衙駐地北部,西與昆山接壤,東與塔山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