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物業管理 - 傳說中的小寨壩鎮

傳說中的小寨壩鎮

8平方公裏的工業區,4平方公裏的小集鎮,3萬多常住人口。

從南到北,壹條高速公路穿城而過,“產城區”自然被劃分為“84”。

西邊,是壹排排標準化的生產車間,綠色隨處可見;往東,繁華的集鎮車水馬龍,沿街店鋪林立,交易旺盛。

這是西豐縣小寨壩鎮,筆者在2008年5月2日親耳聽到,親眼目睹。是壹個產城壹體的小鎮,發展的很快,很奇怪。

起步:在“工業拉動”中成就幸福小鎮

塵封的歲月裏,12年前的小寨壩鎮,已經掛上了“創建全國文明小城鎮示範鎮”的牌子。這個因為工業崛起而引領全省的知名小鎮,如果追溯到明清時期,就有壹個由來已久的“黑廟”之名,因為當地人崇拜壹個“黑神”。在工業經濟低迷的貴州,落戶小寨壩鎮的涉農企業生產出了壹種罕見的“磷復肥”,經過幾十年的錘煉,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最終以“中國貴州西峰”的標簽走出國門。

在《漸行漸遠》的記憶中,身為“表演者、建設者、見證者”的小寨壩鎮原黨委書記李詩祥是這樣描述的:小鎮的工業繁榮真正起源於2003年。經過10年的發酵,貴陽中化磷業、磷合成氨、磷化工設備、磷建築建材、磷物業等大型企業相繼落地生根,現已發展成為東南亞最大。

站在磷煤化工總部的樓頂,看著西部日夜擴張的工業區,李詩祥不禁感慨良多:雖然目前已經退位“二線”,但他仍頂著“司令”的頭銜,堅守在多方協調的“前線”。

2012年,小寨壩鎮GDP達到24.85億元,財政收入5453萬元,其中工業比重超過86%。

工業興,百業興,人活。依靠工業興鎮的強大拉力,小寨壩鎮人口劇增,商鋪雲集。根據2011年的調查數據,由產業工人、本地居民和外地商人組成的總人口最多時達到4萬多人。

黑神廟居委會主任呂世芬作為土生土長的“老街”人,見證了小寨壩鎮的變遷:24年前,黑神廟街道總長只有500米,街道兩旁都是低矮破舊的木屋和茅草房。通往大街的路坑坑窪窪,只有壹家餐飲小吃店。每逢周五,人們去趕集,街道兩邊都占著路,過往車輛成了“腸梗阻”。

盧世芬口中的老街已經改頭換面:街道兩端延伸,房屋三四層高,店鋪寬敞,生意興隆。當地至少80%的居民靠租房生活,壹年至少有18000個孩子。

從本鎮三田村嫁到黑神廟街道近20年的袁先群,隨著腦海中的“水桶下崗”漸漸淡去。尤其是1997,新街建成,成百上千的外地人蜂擁而至,她眼中的集鎮越來越熱鬧。

沿鎮政府方向右轉,直行100米。墻內的黑廟中學,處處春色。“資深”老師曾憲德先生打開了話題:“我在學校教書20多年,自行車摩托車壞了好幾輛。2004年,我開了壹輛車。”老教師袁紹林搶過話:黑寺中小學前年通過開磷物業安裝了蒸汽供暖設備。即使在寒冷的冬天,老師和學生仍然溫暖如春。

走在這樣的“春天”裏,人們的觀念和行為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每逢重大節日,小寨壩居民往往自發舉辦各種文體活動,邀請企業* * *參與,享受壹場“精神盛宴”。很多富裕家庭也“玩過”奧迪、路虎、奔馳、寶馬、大眾等高中低檔車。每晚停車,整條街簡直“壹位難求”。

敢吃螃蟹的謝軍籌集了幾千萬資金,成立了鎮上唯壹的混凝土攪拌站。在其站工作的農民平均月工資不低於3000元。呂詩芬對此很高興:小寨壩人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以前萬元戶很了不起,現在654.38+萬元戶滿大街都是,就算是百萬元戶也不稀奇。

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融合發展,不僅讓小寨壩成為“幸福小鎮”,也為貴州走特色城鎮化道路樹立了“標桿”。

起步:在“產城融合”過程中成為強大的工業中心

現代化的標準工廠,別墅式的住宅新村,失地農民變成了工人...

盤點眾多“貴州魔術”,壹個小寨壩“從零工業到工業重鎮,從小鄉鎮到小縣城”,有很多鏡頭值得重播。

——從2000年開始,瀕臨死亡的曲慶林董事長帶領團隊負重攀登,設計了“多水多水”的滾動升級方式。短短十余年,磷工業園拓寬至8.23平方公裏,去年工業總產值96.35億元。

——作為執政十余年的“掌舵者”,李詩祥親自指揮了以文化路、貿易路、外環線、交通路、重慶居住區為“三橫四縱”的鎮中心建設,使這座按“縣級標準”設計的小鎮被1992列為貴州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0年被建設部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先進鎮”。2001被五部委授予“全國文明小城鎮示範鎮”榮譽...

磷化工產業建設和小城鎮建設“好於齊飛”,實際上是“產城互動”的無縫耦合。

解讀小寨壩的發展歷程,這個小鎮壹直在印證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政府主導、業主開發、鎮企共建、項目先行”的運作模式,那些連綿不斷的閃光軌跡,鋪就了壹條色彩斑斕的希望之路。

在新建項目“三硝”的生產現場,被稱為亞洲第壹高塔的“雙塔”矗立其上,身著黃色工廠服裝的工人們在機器前不停地忙碌著。標準廠房裏全是剛剛包裝好的高塔硝硫復合肥...

建設建材總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鄧更是如數家珍:從最初的黃磷、過磷酸鈣、重鈣三大產品,發展到NPK復合肥、硝基復合肥、磷酸壹銨、磷酸二銨、無水氫氟酸、磷石膏建材、沼氣、食品級二氧化碳等20余種。,而且企業的產業鏈越來越長。

談到產品銷售,林鍇合成氨公司生產部副主任肖強興奮不已:產品實物量已超過240萬噸,銷售網絡遍布除西藏以外的全國各地,還遠銷東南亞、加、日、韓等地區和國家。

“今天看小寨壩,既是產城互動,也是產城分離。”5月2日上午,小寨壩鎮黨委書記陳在其辦公室接受采訪時表示,從磷化工企業進駐小寨壩鎮的那壹天起,縣委縣政府就立下了壹條鐵規矩,企業“圍墻”內的事情,壹切由企業自己決定;地方政府必須當好企業墻外壹切事務的“保姆”。

翻開小寨壩鎮的大事記,鎮黨委書記和鎮長分工很明確:壹個抓小城鎮示範建設,壹個抓工業園區擴建、征地拆遷。

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市長陳林壹直忙於磷化工工業園的征地和搬遷。“所有的拆遷沒有壹次是強拆。目前,中心村堰塘溝組已有80%的農戶簽訂了拆遷協議,潮水村何家壩片區房屋調查已基本完成。壹大早,心急如焚的陳林趕到了拆遷現場。

雲飛行中有風。回顧每壹個企業的成長,“大拆”浪潮滾滾而來。小寨壩鎮壹批敢於興風作浪的黨政官員,不僅在縣城下洋朗村建成了3萬人的“磷業職工安置新村”,還在小寨壩南山大道成功建成了別墅式的“西峰工業園農民安置新村”。

走在農民安置新村,10多條街巷壹塵不染,店裏的商品琳瑯滿目。據管理新村莊的復興居委會主任楊介紹,該村有1867戶6856人。

失去土地就不會失業,生活也有保障。工業園區的快速擴張也擴大了城鎮的就業空間。據統計,小寨壩鎮7個村的拆遷戶中,已有5300多名失地農民進廠當工人。僅在貴州新建的第壹條葡萄酒加工生產線就為女工提供了相當多的就業機會。

“壹個人進廠脫貧;兩人入了廠,成了富翁。”現在,在楊所轄區域,興科電子有限公司的引進,利用南山大道上閑置的廠房,增加了農民就業的生活水源。

起飛:在“長遠規劃”中建設生態城鎮

在小寨壩3萬多人的心中,有壹個甜蜜的夢——成功創建省級示範鎮、生態鎮。

夢想不是空中樓閣。2010,11,循環經濟的精細磷煤化工產業園在小寨壩成立,小寨壩人拿到了省級經濟開發區的“金鑰匙”。在修改完成西豐磷煤生態化工循環經濟基地產業規劃後,他們委托省城鄉設計院科學編制了《小寨壩鎮城市利用》2013版。

“要打開新壹輪小城鎮建設的大門,鑰匙旋轉的角度壹定要準。”陳輕松地用紅筆在小寨壩鎮的地圖上畫了壹幅畫,很快勾勒出從鎮上輻射出去,再通過雪松排繞西山流動的“金三角”。

陳介紹,新版小寨壩鎮城市利用總體規劃最大的看點是規劃面積擴大了10多倍,從4平方公裏擴大到42.54平方公裏。根據擬定的規劃理念,規劃總投資高達100億元,東起梅小山、黃木溝、猴子巖,南至潘角營南山煤礦、潮水村橋,西至鎮界,北至大河口、五兒寨、大坡嘴。屆時,居民呼籲的“建設綠地、公園、廣場”等暖心項目將壹壹凸顯。

在小寨壩鎮建設總體規劃中,規劃建設期分為“近、中、遠”三個階段。2020年中期目標完成時,新的城市生活區已移至南部。壹旦2030年遠期建設達標,工業園區和小寨壩鎮將呈現真正的“產城分離”,與西豐縣形成“產城互動”的新概念。

縣工業園區辦公室副主任陳雲坤告訴筆者,眼下最激動人心的是投資234億元的熱電聯產項目。該項目將分兩個階段實施。相關可行性報告、項目規劃、地質勘察已“定稿”,正在進行安全評估。預計今年6月開工建設。項目建成後,不僅小寨壩人冬天不喊冷,全縣25萬人也將在貴州率先享受“直供熱”。

從規劃的角度看,小寨壩人民在黎齊放飛了夢想:做全省小城鎮發展的示範先鋒,全面建設綠色低碳的旅遊小鎮,最終建成“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優”的特色小鎮。

濃縮的場景就在眼前——

“工業梯田”形狀的工業園區內,公路兩旁高大的懸鈴木、香樟、銀杏、合歡等樹木枝繁葉茂,矮小的女真、杜鵑、紅葉石楠、梔子花等灌木競相吐綠。16連片利用企業產生的余熱蒸汽,鮮花盛開,香氣宜人的“溫室花廠”。

無獨有偶,在被譽為“桂陽綠色社區”、“全員就業社區”的林新元社區,遮天蔽日的樹木將員工樓藏在了陽光下。社區工作者樓冬季全部供暖,幼兒園、磷化工學校、超市、足球場、休閑廣場、圖書館、醫院、休閑吧等公共設施壹應俱全。

陳介紹,利用磷產業快速增長的契機,整合各方資源,重新啟動小城鎮建設。現已建成麻柳莊至劉暢公路、磷煤化工大道、村級公路33.5公裏,建成5000噸/日汙水處理廠,汙水管網8公裏。新農貿市場、物流園、垃圾清運系統、排水汙水管網、綠化、圖書館等38個項目已開工11。

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良性互動,帶動了金融、餐飲、房地產、租賃等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已入駐小寨壩鎮,這是壹個功能齊全、欣欣向榮的小鎮,正在黔中昂首崛起。

夕陽西下,林新元居委會主任黃桂群像往常壹樣,帶領著壹群中老年人跳著健身舞。在輕快愉悅的舞曲中,作者仿佛看到了壹座極具現代魅力的小城,由遠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