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物業管理 - 蠶婆婆的祝福

蠶婆婆的祝福

我坐在家鄉的大廳裏和父親聊天。父親說:“村裏幾乎所有的同齡人都走了,只剩下老徐和我。最近,老徐被他的兒子帶到了城裏。城裏有什麽好吃的?人像火柴盒壹樣被關在家裏,上不了天,下不了地。老徐不想去。我們能做什麽?兒子孝順,把他壹個人留在鄉下不放心。他怕自己不去,把老家的房子都賣了,斷了回來的欲望。”我說:“許叔叔跟著兒子享受快樂就好。”父親看了我壹眼,嘴角顫抖,沒有回答。

畢飛宇的《活在天上》講的是蠶婆婆被兒子帶到城裏生活的故事。婆婆蠶是農村養蠶的能手。她用養蠶的收入培養了5個兒子上大學,畢業後在5個大城市生活。她在村民眼裏是個有福氣的人。大兒子成了有錢人,離婚後壹個人住,帶著守寡的母親到城裏享福。婆婆蠶住在29樓。她冰箱、電視、電腦、音響等設施齊全,但她不會用,也不敢用。兒子上班後,她壹個人在家,坐在陽臺上,望著棕色玻璃外的天空。沒有土壤,沒有地方口音,沒有藍天白雲。她像壹棵被拔出土壤的植物壹樣枯萎了。

婆婆蠶生活在農耕文明,夏耕春種,冬貯秋種。這是她熟悉的環境,這裏有她的家鄉情懷,生活如魚得水。我兒子把她帶到城裏,把她鎖在半空中的29樓。她不會坐電梯,不會用手機,也不認識路。很難聽說她的家鄉。兒子跟她說普通話,還得花錢打電話給她村裏的三姨。她老了,無法適應現代生活,物質生活豐富,無法填補精神空虛。

蠶婆婆想通過燒香拜佛來尋求精神慰藉,於是決定在廟裏燒點香,和死去的妻子說說話。熏香可以長生不老。仙配中,七仙女在人間點燃壹柱香,六姐妹可以知道姐姐在仙界的幫助。香可以通靈。祭祀時,家中點上三支香燭,已故的先人可以來到人間享用美食。香可以和佛溝通,在佛前點上香,佛就能洞察人的意願,誠心拜佛,佛就遵從人的意願。蠶婆婆把寺廟當成了自己的精神救贖之地。她兒子開車送她去,但是路上堵車了。他兒子接了電話後,帶她去了聖保羅大教堂。

“這是什麽寺廟?”蠶婆婆低聲道:“沒有香,沒有菩薩,沒有十八羅漢,壹點氣氛也沒有。”兒子心裏裝著剛才那個電話,盡量平靜地說:“哎,反正是讓人跪的地方。”蠶婆婆知道外寺是供人懺悔的,便轉身對兒子喃喃道:“這是什麽鬼地方,叫我來這裏檢討?”我這輩子絕不會做錯事,菩薩也絕不會讓我們做檢討。"在回家的路上,蠶婆婆大聲地自言自語道:"我明白了什麽是城市。“壹個地獄般的地方,妳不能進入地下!”

母親要求回農村,大兒子怕被人說不孝,擔心母親變成獨居老人。為了讓母親振作起來,激發她的活力,他同意了她的建議,買了蠶種,和附近的壹個農婦簽了協議,每天把桑葉送到她29樓的家裏。媽媽忙,媽媽活蹦亂跳,媽媽笑。隨著蠶寶寶壹天天長大,家裏陽臺、客廳、房間的角落都在掉,到處都是牌匾和桑葉,到處都是酸甜的蠶沙味。兒子沒有抱怨,老人也開心,這比什麽都好。養蠶壹季只要二十七八天。當蠶結繭時,房間又會明亮整潔。

蠶是農耕文明的象征。《道史·後漢書·吳極》記載:“黃帝之妻西陵,名喚雷祖,因始蠶,故先祭蠶。”?古人不僅把衣遍天下的蠶視為能給人帶來物質和經濟利益的益蟲,還把它視為精神昆蟲。在古代社會,養蠶和利用絲綢與種植糧食同等重要。宋代詩人謝枋得寫過這樣壹首詩:

養壹張嘴,靠壹個人的健康,最終會導致王道澤的發跡。

吐絲不羨慕蜘蛛的聰明,但頻繁餵葉子催織女忙。

睡三次就運氣好了,每天都會死。

看完繭盆,先和我皇上織壹件袍子。

養蠶本來是為了衣食,現在異化成了只有形式沒有內容的遊戲,註定是不完整的。離蠶上山做繭還有三天的時候,兒子出差了,婆婆出去拿農婦送的桑葉,門被風關著。蠶婆婆是悲劇。她沒帶鑰匙,所以打不開門。她手足無措的去開門,也沒人管,沒人問。她不會打電話給物業開門,也不會打電話110開鎖,也不知道該找誰幫忙。她只能坐在門口焦急地等待兒子歸來。

“三天後,兒子回家,打開門,匾裏的蠶不見了。擡頭壹看,房間的墻壁之間,不僅有墻,還有桌椅、百葉窗、電器、排氣扇、馬桶、DVD機和DVD、酒杯和茶具。總之,只要有角或卷,能結繭的地方都結繭了。但是,桑葉畢竟短了三四天。畢竟現在還不是時候。蠶的絲很不充足。沒有壹個繭是完整的固體。手指壹按就是壹個坑。這些繭是半透明的。透過蠶繭,我們可以看到蠶在內心掙紮。他們蜷縮著,像是在忍受壹種痛苦,像是在堅持被壓垮,像是在從事壹種註定失敗的努力...半透明是壹種沒有溫度的火,壹種迷蒙的燃燒,壹種牢不可破的包圍……”

二十九樓的蠶,二十九樓的蠶婆婆。作者用蠶婆婆的形象揭示了農耕文明在現代文明沖擊下的斷裂、衰落和無奈。即使他想保留形式,他也失去了內容。養蠶本來是為了穿衣和增加收入。29樓,成了兒子逗媽媽開心的遊戲。這樣的養蠶註定是壹場失敗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