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物業管理 - 珠江國際城物業分析

珠江國際城物業分析

作為全國經濟大省山東的“龍頭”,青島衰落了嗎?時任青島市委書記的王清憲在2021青島兩會發言中坦言,“只有承認落後,才能正視不足。”在壹年前的兩會上,王清憲也直言,“從城市競爭的角度來說,作為北方第三城市,我們沒有出路。”

長期以來,青島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北方城市中僅次於北京和天津。但近年來,“北方第三城”的寶座有易位的風險。Xi、鄭州等城市發展迅速,GDP總量壹度逼近青島。青島真的像王樹基說的那樣落後嗎?為什麽青島沒有退路?

近代以來,青島是壹座有著輝煌歷史的城市,曾和上海等沿海大都市壹樣,代表著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先行者。

殖民經歷給青島人民帶來了苦難,也孕育了現代工業和現代化的種子,培育了國內外知名品牌,比如青島啤酒。青島的紡織等傳統產業在遠東地區處於先進水平,吉焦的鐵路、市政建設和港口設施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

在計劃經濟時代,青島的工業持續領先。在城市工業的發展中,有壹句話叫“上青天”。“上青天”指的是中國三大紡織工業基地——上海、青島、天津。建國初期,輕紡工業是國家支柱產業,是決定城市發展格局的重要因素。

哪個城市的紡織業發展得好,就能在中國城市發展的競爭中贏得先機。20世紀30年代中期,青島已經形成了紡紗、印染、機械生產等門類齊全、產業鏈完整的生產體系,生產能力位居全國第三。

紡織工業基地也促進了青島的經濟發展,建國幾十年來經濟排名壹直處於全國前列。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青島積極調整產業結構。1984年,青島被列為首批14沿海開放城市,成為對外開放的先行者。

同年,家電品牌海爾正式成立。穿著泳褲的兩個小男孩(代表海爾的logo)後來在張瑞敏的帶領下迅速發展,與海信、青島啤酒、雙星、澳柯瑪成為“五朵金花”,迎來了青島制造業的春天。這五個壹線品牌在90年代非常受歡迎,有力地推動了青島的經濟發展,青島也因此有了“品牌之都”的美譽。

同時,青島借助地緣優勢,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和海上運輸,與世界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45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促進了港口貿易、海洋科研等產業的發展,青島迅速成長為壹座充滿活力的城市。

“五朵金花”的綻放,是青島成功產業轉型的結果,造就了青島近30年的持續繁榮。然而,近年來,與第二產業成功轉型升級的珠三角、長三角等大都市相比,青島不再那麽耀眼,甚至有壹種孤獨感。

目前,雖然國內市場上依然活躍著老牌的“五朵金花”,但其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已經大不如前。“五朵金花”之後還會有“五朵金果”繼續帶動青島的產業發展嗎?此外,隨著互聯網、金融等第三產業的興起,青島的產業結構仍以傳統制造業為主,經濟增長難免乏力。

我們來看壹些數據。從1990開始,青島的GDP歷年在全國排名在9-15之間。2005年到2010年,是青島發展的黃金時期,排名穩定在全國前十。2008年取得了全國第九的好成績。

但是從2010開始,青島的排名就跌出了前十,從此再也沒有踏足過前十的領域。2016年,青島和南京雖然同時躋身“萬億俱樂部”,但排名已經被趕超;2019年,青島的GDP依然突破萬億。

但壹方面被無錫和寧波超越,排名從12跌至14;另壹方面,鄭州與青島的GDP相差僅151.61億元左右,鄭州距離“北方第三城”的地位僅壹步之遙。

2020年青島的GDP還沒有公布。在6月5438+10月召開的兩會上,青島市代市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透露,預計GDP將達到1.2萬億元。從其他省市公布的數據來看,2020年青島很難挺進前十,大概率還是在14左右。從以上數據來看,青島這幾年的發展表現只能說差強人意。青島,該擔心了。

近年來,深圳、成都、重慶、杭州等城市依次登上網紅榜單,甚至貴陽也依托大數據中心和田燕發展迅速,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關註。高素質人才的流動直接決定了壹個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在這個人才要素至關重要的時代,各地都開始了搶人大戰,年輕人用腳投票。

但由於青島整個產業體系偏向於傳統制造業和長期優勢項目旅遊,在互聯網上顯得缺乏賣點。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青島的GDP總量在全國城市中排名前15位,在北京僅次於北京和天津,被譽為“北方第三城”。

青島的海邊風光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也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觀光。但這樣的青島留不住年輕人。2065438+2009年4月25日,時任青島市委書記的王清憲提出了壹個“靈魂之問”:大家都說青島好,但為什麽大學生在當地就業率不高?

壹方面,青島缺乏新興產業,如金融、IT甚至新媒體等新時代熱門專業,在青島很難找到有前途的對口人才。此前有文章說,東北是東北年輕人永遠回不去的故鄉。

傳統行業占主導,人類社會盛行,讓年輕人無所適從。青島也有類似的問題。青島的產業結構主要分為五部分:壹是國有輕工企業(海爾、海信、青島啤酒等。);二、重工業(青島港、石油、化工等。)有國資背景;第三,勞動密集型民營企業(服裝、玩具等。);四是中小貿易、金融等服務業。

由此可見,青島的產業結構偏向於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金融、IT甚至新媒體等新時代熱門的專業人才很難在青島找到有前途的對口單位。

另壹方面,青島的樓市價格正在追趕壹線城市,上萬的房價嚇跑了平均月薪只有4000的應屆畢業生。房價漲了,但住房條件不盡如人意。青島的城中村問題仍然是壹個頑疾,甚至遍布整個城市。

從市中心或者旅遊景點開車10分鐘,會看到很多破舊的建築,沒有經過規劃改造。高樓林立,幹凈馬路的另壹邊是破舊的城中村,並不少見。在此之前,青島被說是“鑲金邊的抹布”。這樣的生活環境和價格無疑嚇跑了很多年輕人。

另外,青島的媒體,甚至山東的媒體都不發達,對外軟輸出和宣傳能力與經濟地位極不相稱。即使擁有豐富的歷史背景和美麗的海濱風光,也沒有吸引其他地區的人才。

美食、旅遊、歷史,還有黃波、黃曉明等青島本土明星,青島有無數的宣傳資源。想想青島最近引起全國關註的新聞。38元天價大蝦,疫情期間外國人插隊與市民打架等新聞。,都戴著青島在年輕人心中的形象。

年輕人是城市發展的新鮮血液。沒有持續的血液註入,城市的衰落似乎不可避免。

2004年,海爾全球銷售收入達到1.01.6億元,是風光無限的時刻。同年,騰訊在香港上市,馬榮獲2004 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在頒獎典禮上,主持人邀請馬向張瑞敏推廣QQ。馬說,QQ將是未來壹種新的交流方式,它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然而,這並沒有引起張瑞敏的興趣。聽到這裏,張瑞敏笑著婉拒:“我現在還不服氣,謝謝妳剛才的精彩介紹。”。這次不知道是節目組有意安排還是張瑞敏的真實反應。

QQ沒有說服張瑞敏,後來說服了中國十億人。以青島為代表的山東,本不想參與這場新千年的互聯網競賽,但當它回過神來的時候,已經錯過了風口。

2020年中國大陸城市GDP排行榜上,前十的城市,除了北京,都在南方。在即將到來的新壹輪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時代,互聯網、金融等第三產業是未來發展的機遇。

上海的金融業,杭州、深圳的互聯網業,南京、武漢的高科技業都有亮眼表現。與已經先行壹步的南方相比,北方城市新舊動能轉換更重,南北差距進壹步拉大。

壹方面傳統制造業優勢下降,另壹方面以青島為代表的北方城市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活力不足,創新不足,人口流失,增長緩慢。2019年,北方地區經濟總量僅占全國的35.2%,比2012年下降了7.6個百分點,北方城市普遍缺乏產業和科技新動能。

如果不及時進行產業升級和轉型,未來就缺乏持續增長的動力。總之,青島經濟地位的下降,反映了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趨勢,背後是整個北方經濟的失語。那麽,當代中國“南方開放先進,北方衰落保守”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南北發展差距源於道路選擇不同。2008年金融危機來襲,南方沿海地區果斷決定騰籠換鳥,進行產業轉型升級,以科技和創新引領和驅動發展;而同期北方依然固守傳統產業,沈迷於做大做強。

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大象經濟”的概念,即進壹步加強以國有資本為首的大企業在區域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在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下,青島、山東乃至整個北方城市的“大象爬坡”老路已經布滿荊棘。

其次,從歷史邏輯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邏輯是“開放倒逼改革”。哪裏開放力度大,哪裏改革力度大,就能收獲更多的改革開放“紅利”。

從地圖上看,珠江流域的開放前沿是深圳和廣州;長江流域開放的“窗口”是上海;然而,黃河流域乃至中國北方地區缺乏能夠引領開放的城市。天津、大連、青島、煙臺都參與了對外開放,但都是“各自為戰”,沒有形成集群效應,更談不上打造堪比“粵港澳”、“長三角”的全國經濟核心區。

因此,尋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是北方城市未來發展的重點、難點和突破點。誰能在這個過程中領先,引領北方城市?很明顯,青島是“種子選手”,但也有很多競爭者。

更關鍵的是,北方的整體商業環境和墨守成規的“官僚病”不適應市場化、法治化的社會發展環境:政府官員官本位思想濃厚,文化氛圍鼓勵從眾,難以孕育創新的種子。

我們來看壹個小故事:青島某政府官員在參加壹個青島、深圳青年企業家交流會時,發現參會的三位深圳企業家都是山東人。在談完山東和深圳的創業環境對比後,這位官員告訴創業者,作為山東人在深圳創業,不是妳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問題。

就青島而言,當地領導也在“痛定思痛”,激勵創新。時任青島市委書記的王清憲在上任後的第二個月就提出了“學習深圳,趕超深圳”。對標深圳,是深圳開放、創新、改革的精神。

營造適應市場經濟和創新經濟發展的市場化、法制化、專業化、開放化、服務型、高效化的政府服務環境。與以往的走馬觀花式參觀學習不同,青島這次是動真格的了。

青島派出的局級、科級幹部沒有去政府任職,而是直接到平安證券、華為、比亞迪、華潤集團、騰訊等企業,以普通員工的身份為企業“打工”,站在櫃臺邊,做方案,與各方談判,角色互換,真實感受深圳官方如何與企業家溝通,進而自我反思,效果突出。

官員回來後,還是要交作業,提出改進措施。通過這種角色互換,政府官員對市場邏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逐漸適應了用市場邏輯做事、善用資本力量的思維。如果能形成新氣象,無疑會對青島未來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從經濟體量來看,青島的GDP仍然位居全國前列。雖然2020年有望保持“北方第三城”的稱號,站在河中央眺望對岸,但水下已經“暗流湧動”了。

青島的產業結構、人才吸引力不強等問題已經初步顯現出其負面效應,而隨著未來時間的推進,其弊端必然會逐步顯現。《無路可退》中的青島未來前景如何?會壹直落後嗎?我對青島的未來發展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我是樂觀的,因為青島還是有它獨特的優勢。前面的分析表明,青島經濟結構偏向工業和傳統制造業,在金融、互聯網等新興第三產業轉型中處於落後態勢,急需產業升級。

說到產業升級,華為、阿裏巴巴這樣的公司必不可少。那麽青島是不是壹定要培養出華為、阿裏巴巴、騰訊這樣的公司才算轉型成功呢?不完全是。

青島工業體系完整,傳統工業制造業占經濟結構的主體部分。有人批評青島的產業結構更偏重重工業,但這不是劣勢,而是青島逆風翻盤、重新崛起的重要基礎。

另壹方面,美國經濟日益頹廢,警示中國不要盲目追求金融業、互聯網業等第三產業,仍然要發展工業制造業等實體經濟,把工業作為國家發展的基礎。錯過了移動互聯網出路的青島,不能再錯過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浪潮。

在未來工業4.0的發展時代,青島的工業制造基礎無疑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未來,青島必須抓住這壹輪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通過融合創新推動制造企業產業模式升級,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此外,青島作為“海內外雙流通”的樞紐,有開放發展的機會。2020年,王清憲書記在吸引外資時提出“投資青島是國家戰略”。改革開放40年來,青島隨著全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壹直走在“前列”:入選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計劃單列市和副省級城市。

成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龍頭城市、“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重要節點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主要節點、雙重定位城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和口岸門戶城市。當前,中國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周期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周期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

國內大循環壹定是打通南北,橫貫東西的循環。青島不僅是東部沿海的發達城市,也是長江以北的重鎮。要協調國內國際周期,必須以開放為導向。青島作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的主要節點城市,東連日韓,西接內陸。在推動東亞國家“互聯互通”方面具有先天優勢。

可以說,在新的發展格局中,青島不僅是對內對外“雙循環”的“雙節點”,也是國內東西南北大循環的“關鍵樞紐”。有些讀者可能會疑惑,所謂的“副省級城市”、“節點城市”、“雙循環”是為了什麽?壹個城市能靠多少頂帽子發財?

筆者認為,幾個人物的輕標題看似無傷大雅,背後的本質是國家政策的加持。在中國,政策意味著資源的投入。為什麽學生青睞“211,985”院校?六位數的背後是源源不斷的真金白銀支持。為什麽深圳在改革開放初期能夠“壹夜崛起”?中央政府的特區政策發揮了關鍵作用。

同樣的道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青島的復興是可期的。如果能痛定思痛,轉變觀念,牢牢把握“雙循環”下的開放機遇,以開放促創新,以創新倒逼改革,青島必將迎來新壹輪發展高潮。

最後說壹下觀念的轉變:青島首先要做的是拋棄對“北方第三城市”地位的執念所謂的北方第三城市只是城市GDP的排名,城市發展是壹個多維度復雜的系統工程。

政府官員要摒棄“市冠軍”這種簡單的排名思維。不能著眼於壹時的發展,也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著眼大局,立足長遠,為青島再次強勢復興積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