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物業管理 - 雲南省大理州南澗縣人口多少?

雲南省大理州南澗縣人口多少?

人口:約22萬人。

人口密度:127人/平方公裏。

南澗縣位於雲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端,東經100 06′~ 100 41′與北緯24° 39′~ 25° 10′之間。東與彌渡縣接壤,南與景東縣接壤,西南以瀾滄江為界與鄖縣接壤,西與鳳慶縣隔水相望的黑惠江,北與巍山縣接壤。縣城東西59公裏,南北55公裏,總面積1731.63平方公裏。縣人民政府駐南澗鎮,距省會昆明356公裏,距州府下關103公裏。

行政區劃

全縣有4鎮4鄉,80個村(居)委會,1181個自然村,1593個村(居)組。其中:南澗鎮,14個村(居)委會,179個自然村,249個村(居)組;包華鎮有10個村委會,149個自然村,258個村民小組;公郎鎮有14個村委會,180個自然村,226個村民小組;董小宛鎮有7個村委會,132個自然村,168個村民小組;崔永鄉,7個村委會,84個自然村,126個村民小組;樂丘鄉有7個村委會,116個自然村,136個村民小組;碧溪鄉有8個村委會,119個自然村,140個村民小組;五糧鄉有13個村委會,222個自然村,290個村民小組。

人口區域

全縣總人口21.9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5萬人,非農業人口1.47萬人。全縣面積1731.63平方公裏。

自然概觀

南澗縣地處滇西橫斷山系縱谷區,位於雲嶺余脈無量山與哀牢山交界處。位於瀾滄江中下遊和沅江上遊的分水嶺。地勢從中南部向東北和西南方向逐漸降低。最高點是北部的太極頂山,海拔3061米,最低點是瀾滄江沿岸的小灣子地區,海拔994米。地形在高山地區,除了縣城10平方公裏的盆地外,大部分是由谷、山、坡組成的山區或半山區。有瀾滄江和元江兩大水系,9條幹流,59條支流。瀾滄江、巴邊江河和李劼河從西部流過,將縣城分為四個部分:北部的南澗河谷、東南部的石洞寺深谷、西南部的公郎河谷和中西部的大山區。地貌主要由侵蝕構造地貌組成;侵蝕堆積地貌;剝蝕地貌;斷塊山地地貌;喀斯特地貌等。

氣候特征

南澗位於中國西部熱帶陸海季風區,北鄰東亞大陸,南臨熱帶海洋。氣候隨著陸海季風的進退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從而形成幹濕季節分明、四季不明顯、雨熱同季的低緯度山地季風氣候。在此基礎上,由於地形和高山走向的影響,光、熱、水等氣象要素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重新分布,也呈現出“壹山分四季,天差地別”的立體氣候和區域氣候。年平均氣溫18.9℃,年極端最高氣溫34.9℃,年日照時數2196.4小時,年降雨量1015.9毫米。

土地資源

全縣國土面積1731.63平方公裏,其中山地占99.3%,平壩占0.7%。耕地占7.72%(旱地占82.7%,水田占17.3%),林牧用地占84.17%,水域占1.4%,難利用地占6.71%。土地資源的特點是山地占絕大多數,耕地資源有限,土壤類型多,植物廣泛適宜種植,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量大,水土潛力難以充分發揮。土壤資源包括棕壤、黃棕壤、紅壤、紫色土、石灰(巖土)、沖積土、水稻土、鹽漬土,分為16個亞類,34個土屬,66個土種,10個品種。年末耕地面積12290公頃。

國民收入和工農業總產值

2007年,地方生產總值1151.9萬元,同比增長1505438+0%;經濟結構進壹步優化,壹、二、三產業比重由43.5:11.0:45.5調整為41.72:12.43:45.85。財政總收入140165438+萬元,同比增長20.50%;地方財政收入991.6萬元,同比增長21.09%。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11908萬元,同比增長29.18%;各項貸款余額654.38+0846.96萬元,同比增長56.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606萬元,同比增長161%。農村經濟總收入78675萬元,同比增長13.23%;農民人均純收入1855元,同比增長10.0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81.90萬元,同比增長31.37%。

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

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81.9萬元,同比增長31.4%。交通建設:縣鄉公路等級不斷提高,全國公路總裏程達到2469公裏,所有行政村、村組通達率達到87%。馬安、渭南、茶小公路建設項目全面完工,市民、沙樂、無梁等壹批縣鎮子彈路建設全面完成;建成了2個農村五級客運站和3個碼頭停靠站;新建村組公路830公裏;投資261.4萬元的農村公路通路及通暢工程建設進展順利。農田水利建設:建成“五小”水利工程1.1.2萬處,修建小型水窖6.22萬座,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5.96萬畝,解決了7.95萬人和6.68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問題,水利化程度達到46.4%。投資3277萬元的南澗河縣治理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木子坑水庫擴建工程和已開發水庫除險加固擴建工程進展順利,分別完成投資5537萬元和693萬元。投資21.36萬元,完成大龍潭水庫除險加固擴建工程、大龍潭水庫縣城供水工程及水處理廠建設;投資654.38+0.4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7.2平方公裏;農村血防水利工程、包華鎮和公郎鎮土地復墾整理等壹批重點建設項目正在快速實施。城鎮化建設:完成了縣城總規、控制性詳細規劃和新縣城修建性詳細規劃的修訂工作,加強了縣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654.38+00萬元完成縣城第六街建設及縣委、政府、人武部搬遷;投資668萬元,完成縣城供水管網改造、舊城改造和金龍路“地下三線”及綠化亮化工程;國貿城項目建設用地公開拍賣,啟動投資654.38+0.2億元的縣國貿城建設。投資21.5萬元的公郎鎮建設正在快速實施,董小宛鎮、包華鎮、五糧鄉等鄉鎮建設取得良好成效。全縣城鎮化率21.28%,縣城綠化面積3.78萬平方米,綠化率18.68%。生態建設:投資5523萬元完成退耕還林5.8萬畝,天然林保護654.38+0.8萬畝,人工造林38.8萬畝,實施天然林管護654.38+0.42萬元,沼氣池建設654.38+0.1.47萬元。雲南省多部門參與山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項目、雲南省中荷森林保護與社區發展合作項目及保護區壹期建設已完成,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生態環境逐步改善。電力建設:投資4590萬元完成二期農網改造,投資599萬元完成西部地區農網改造工程;投資1034萬元完成縣城電網改造。信息化建設:完成網絡管理中心建設和電子政務壹、二期工程;成立雲南廣電網絡南澗分公司。發展程控電話用戶28000戶,移動電話用戶50800戶,互聯網用戶2050戶,有線電視用戶12000戶,數字電視用戶4500戶。認真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數字鄉村”建設。

行業重組

工業和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第三產業結構由2002年的50.61:9.45:39.94調整為41.72:12.43:45.85。農業產業發展:2007年農業總產值預計為8.396億元,比2002年增長49.26%,年均增長8.34%。糧食總產量8282萬公斤,比2002年增長5.09%,年均增長65438±0%。烤煙產業的支柱地位得到鞏固,被評為煙葉生產先進縣,煙農收入達到12703萬元(含宏達補貼),比2002年增加6038萬元。以肉牛為主的畜牧業繼續發展壯大,冷凍精液改良奶牛78087頭,總產值32905萬元,比2002年增加15562萬元。養牛業產值13750萬元,比2002年增加5434萬元。茶產業整體效益明顯提高,被評為全省茶葉生產先進縣。全縣新開發茶園面積32654.38+0萬畝,茶園面積發展到90654.38+0萬畝,采摘面積6.7萬畝,實現產值1.6億元,比2002年增加1.354億元。大力發展腌制核桃產業,全縣腌制核桃總種植面積達到41.2萬畝,其中2.73萬畝已進入盛果期。產量達到274萬公斤,產值6850萬元,比2002年增加4350萬元。加快發展冬季蔬菜、馬鈴薯、優質油菜、蕓豆等優質高效農產品,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工業發展:2007年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051.5萬元,比2002年增長251.84%,年均增長28.1%;工業增加值7780萬元,比2002年增長146.15%,年均增長19.74%。工業經濟發展步伐進壹步加快,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投資600萬元建設穩定的產業規劃區;投資200萬元建設白巖河工業規劃區,工業規劃區建設成為該縣工業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南澗茶業公司通過內部聯系和外部引進,實現了與廣東同文行茶業的合作,生產規模從600噸增加到4000噸。羅布泊茶廠、華清公司等綠茶加工企業,南澗鳳凰沱茶廠、雲南南澗海鑫堂茶廠等普洱茶加工企業通過引進新技術、技術改造,生產質量和效益進壹步提高。全縣礦產資源勘查全面展開,完成500千瓦以上小水電站調查評估。投資700萬元建設頁巖銀頂河、五糧馬街河電站。第三產業發展:認真落實非公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成立小灣旅行社,旅遊、餐飲等服務業進壹步加快發展,非公經濟繼續壯大。目前,全縣有個體工商戶3003戶,從業人員4437人,註冊資本5056萬元;私營企業82家,從業人員2429人,註冊資本19455萬元。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由32%提高到49.2%。

重點工程建設

主動整合,優質服務,積極支持國家重點工程建設。2007年,投資3724萬元的碧溪中華四級公路水下改線工程和投資2860萬元的小灣電站孔雀山移民安置點建設進展順利;投資2261萬元的孔雀輪渡碼頭建設項目全面實施;投資1.251.000元的漫灣電站二期遷建工程和投資576萬元的二期遷建配套工程全面完工。小灣電站施工區3個搬遷村的移民安置已全部實現,庫區移民安置工作穩步推進。投資654.38+0.28萬元完成瓦木子山安置點公路建設。完成顏泉村移民身份的界定和移民的實施。全面開展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工作,編制上報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規劃。完成董小宛鎮茶江新區搬遷任務,強化為國家重點項目服務。同時,積極做好小灣電站、香林公路等重點項目的協調服務和後勤保障工作,加大施工區社會治安綜合整治力度,全力維護工區社會穩定,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扶貧開發

2007年,抓好千村百村扶貧開發整體推進工程,先後實施18個行政村,各級整合投資5419000元,全面完成農民、自然村、行政村“866”建設工程。抓好小康示範村建設,投資19萬元實施公郎會營、崔永新華小康示範村建設,完成政府投資建設任務,示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搞好勞務輸出,成立了縣勞務輸出協會、昆明分會和省外四個分會,被評為全省勞務輸出先進縣。全縣共輸出勞務人員34729人,2007年實現勞務收入6543.8+740億元。搞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投資702萬元,惠及5093戶農民。五年來,累計投入扶貧資金21307萬元,加強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產業扶貧、搬遷扶貧、小額信貸和社會救助,減少貧困人口36953人,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就業和再就業

抓住沿海地區勞動力短缺的機遇,以提高就業能力、實現穩定高質量就業為目的,狠抓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推薦和就業後服務。年內,* * *向縣外輸出勞務人員5219人,累計輸出勞務人員2.8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654.38+0.4億元。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安排大齡失業人員和特殊困難失業人員臨時就業100人,城鎮新增就業97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5%以內。

農業

農村經濟總收入69483萬元,增長10.42%;農民人均總收入3397元,增長10.29%;農民人均純收入1685元,增長6.18%;全縣農村糧食總產量7867萬公斤,增長7%;農民人均糧食產量385公斤,增長7%;農民獲得糧食4658萬公斤,下降0.32%;農民人均收入228公斤,下降0.44%。全縣農民家庭經營收入68787萬元,增長10.3%;全縣種植收入32821萬元,占經濟總收入的47.2%,增長10.82%;全縣第壹產業收入551.8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79.4%,增長10.43%。

加強科技推廣應用,促進農業增產增效。全縣推廣玉米容器苗移栽7486.67公頃,占計劃的103.6%;推廣水稻旱育稀植肥床淺插秧1453.33公頃,占計劃的102.34%。推廣小麥良種2673.33公頃,科技覆蓋率79.72%;推廣雜交玉米種植8220公頃,覆蓋率95.88%;水稻良種推廣面積1546.67公頃,科技覆蓋率93.55%。建立了300公頃小麥模式、300公頃啤酒大麥模式、33.33公頃早熟蠶豆模式、66.67公頃冬春馬鈴薯模式、6.67公頃盆壩冬早熟蔬菜模式、33.33公頃雙低油菜模式、720公頃玉米模式、200公頃水稻模式。全縣推廣水稻中層施肥1486.67公頃,水稻標準化帶狀覆蓋1653.33公頃,水稻化學除草1553.33公頃;推廣地膜玉米1733.33公頃。各項科技措施的推廣,有力地促進了全縣糧食增產增效。計算機化農業管理面積為965,438+033.33公頃,其中啤酒大麥2,000公頃,小麥65,438+0333.33公頃,水稻466.67公頃,玉米5,333.33公頃。全縣已完成立體旱作1.540公頃。

以市場為導向,穩步推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不斷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當年種植啤酒大麥4566.67公頃,冬春馬鈴薯820公頃,冬春玉米33.33公頃,冬春蔬菜660公頃,旱地油菜65438±0.280公頃,早蠶豆486.67公頃,早豌豆446.67公頃,小春豆65438±0.280公頃,辣椒65438公頃。

社會事業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五年來,科教文衛共投入35854萬元。鞏固和提高“九五”成果,投資2795萬元,消除中小學危房28630平方米,新建和改建中小學校舍38533平方米;投資15萬元完成民族中學整體搬遷;投資983萬元在南澗壹中新建教學樓、宿舍樓、職校科技樓、青少年課外活動中心;投資423萬元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認真落實“兩免壹補”政策,建立健全貧困生資助體系,加快發展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公共衛生體系和基本醫療服務不斷完善,以艾滋病、血吸蟲病、結核病為重點的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得到加強。投資1113萬元完成縣醫院“農民健康工程”新住院部、感染性疾病科、縣婦幼保健院綜合樓、縣疾控中心綜合樓建設;投資305萬元完成7個鄉鎮衛生院和13個村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實施,農民參合率達到93.18%;參與資金952萬元,其中中央和省級補助753萬元。以彜族歌舞菜為重點的民族文化建設取得良好成效。2003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南澗跳菜藝術之鄉”,“南澗跳菜”榮獲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成功舉辦了慶祝建縣40周年系列活動。完成“條菜”商標註冊,“條菜”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投資541萬元完成縣文化館和6個鄉鎮文化站建設,鄉鎮文化站建設全面達到省級二級站以上建設標準。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取得良好成績。縣誌第二次修訂進展順利。抓好“優質服務、合同管理、少生獎勵”三項重點工作。投資654.38+0.2萬元的縣計劃生育服務站綜合樓正在快速實施,被評為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人口自然增長率和出生率控制在國家下達的指標以內。投資594萬元,完成45個村委會辦公樓建設。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不斷增加,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從2002年的39.6%提高到40.6%。高度重視民生,開發就業崗位4375個,城鎮登記失業率1.4%。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全縣參加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總人數達到16861。城市低保標準得到保障,21萬農村貧困人口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積極解決城市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投資320萬元建設廉租房3000平方米。投資654.38+0.5萬元的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投入使用,殘疾人事業不斷加強。成立縣環保局,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完成了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全國經濟普查和人口抽樣調查。檔案、地震、氣象、僑務、保密、防災減災、新聞宣傳、機構設置、政務管理、婦女兒童權益保護、老齡事業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財稅、審計、工商、統計、價格、食品、金融、保險、郵政等工作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食品、藥品衛生和質量技術監管進壹步加強。

小城鎮建設

結合湘臨公路建設,在廣泛征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通過置換建設用地、公開招標等方式,全面啟動了預計投資3277萬元的南減河縣城段治理工程。完成振興南路與富民街交叉口至香林路拓寬方案修編,縣城綠化規劃及縣城1:500數字地形圖通過驗收。總投資420萬元的振興南路延伸工程壹期、總投資265438+萬元的3000平方米廉租房建設項目啟動。土地收購儲備制度進壹步完善,縣城經營、建設、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完成縣城綠化、亮化、美化工程,投資72萬元。包華鎮、公郎鎮、董小宛鎮等小城鎮建設進壹步發展。全縣綠化面積發展到3.78萬平方米,綠化率達到18.68%。全縣城鎮建成區總面積3.25平方公裏,城鎮總人口3.7萬人,城鎮化率達到19.22%,同比上升2個百分點。

林權制度改革

基本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科學制定林業發展規劃,在上交所發放林權證41.4萬份、林地1.596萬畝,進壹步明晰了林業產權,調動了林農愛林、護林、造林的積極性。以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按照“終止集體企業身份,終止職工身份”的原則,全面啟動供銷企業改革。撤銷會計核算中心,紮實開展部門預算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試點,實行“鄉財政縣管鄉用”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規範和加強了財政收支管理,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深入實施公務員法,完成了公務員報名和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南澗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重組,服務“三農”的功能明顯增強。農村稅費改革繼續深化,農民負擔大幅減輕。

2021,1,《小康》雜誌發布了2021中國春季休閑百強縣市榜單,南澗縣排名第73位。

2018年9月,2018年度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示範縣名單出爐,南澗縣榜上有名。

2月217,21,南澗縣被列入2016年度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