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物業公司 - 漳州粵港簡介

漳州粵港簡介

月港,即“月泉港”,位於九龍江下遊三角洲的九龍江入海口,即現在的龍海縣海城鎮。這裏河面寬闊,“外有潮波,內有山澗”,“水中壹截,四周壹彎新月”,故名“月港”。

粵港附近海域,古稱桂海,因海口貴嶼島而得名。貴嶼島,又名“雞島”、“龜島”,矗立於海中,是水進入漳州的門戶。明朝萬歷元年(1573),在貴嶼建塔,是港口象征,但次年廢棄很久。粵港西區是九龍江北溪和西溪交匯處的“三叉戟河”。有胡帽和五角洲,水路分為中、港、北港和南港。貴嶼島外,東港為廈門港,為粵港海上貿易活動範圍,外有中佐所(今廈門)、五洲島(今金門),為港口海上屏障。

粵港自然條件優越,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265,438+0℃ ~ 265,438+0.4℃。屬於強潮河口港,潮流為往復流的半日潮淺水潮港。潮流從港口的濠門(漁仔尾)和海滄峽進入,流入三脈:壹脈進入劉穎(江東大橋),沿北溪溯至龍津溪交界處的彭洲頭。如今河床較淺,潮流影響僅及郭坑;壹脈入福貢港,沿南溪回白水營;壹脈從粵港流向撫河。沿西溪而上,繞到漳州南部,到達茶店。如今河床淤積較淺,潮流影響僅及項城市下遊碧湖。每個月的第三和第十八天是大潮。潮汐規律:“日潮大於春夏,夜潮大於秋冬,潮位極高,常在春秋兩季,浪極大,常在王朔之後”。

粵港水陸交通便利,經濟腹地廣闊,不僅包括九龍江流域,還包括汀州、贛南、湘南、閩北、浙江、江淮等地。腹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糧食和水果,被譽為“魚米之鄉,花果之鄉”。經濟作物有甘蔗、水果(荔枝、龍眼、柑橘、蜜柚、香蕉)、木棉、煙草、茶葉、花生、黃麻等,馳名中外。明代礦冶、制糖、制茶、紡織、陶瓷、造紙、造船等手工業比較發達,尤其是紡織業。當時漳州生產的絨、紗、緞、絨暢銷海內外。其他手工藝品如鐵、銅器和牙雕也是稀有而重要的外貿商品。

歷史的發展

漳州月港,明代福建四大商埠之壹,位於龍海縣海城鎮。與東南亞、印度支那半島、朝鮮、琉球、日本等47個國家和地區有直接貿易往來,並通過菲律賓呂宋港與歐美國家進行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粵港是粵泉港,附近海域古稱桂海,因港口貴嶼而得名。貴嶼,又名虞姬、貴嶼,屹立於海中,是水上出海的門戶。粵港西鄰九龍江北溪與西溪交匯處的三叉河,貴嶼港東至廈門港。粵港主航道西起莆仙,沿南港向東,經海城港、大泥圍、貴嶼,從吳嶼的丹門出海,再分東、西兩路。粵港停泊點包括北岸的嵩嶼、海滄、石美、禹洲、澳頭,南岸的漁仔尾、海門島、福貢、海城粵港、石馬、福和。主要港口是海城月港,是當時進出口貨物的主要集散地。據現場調查,明清時期,粵港溪沿岸不足1km的碼頭有7個,分別是香關碼頭、鹿頭圍碼頭、鐵航碼頭(又稱鐘鼓碼頭)、榮川碼頭、店子碼頭、阿格鮑碼頭、西圍碼頭。其中,湘館碼頭位於港口右側,9年改建為海城客運碼頭(1920)。榮川碼頭位於港口左側。建於明朝萬歷年間(1573至1620)。當時是大型碼頭,新中國成立後是農場運輸碼頭。明朝隆慶元年(1567),明政府在月港設立“洋市”,“準銷東海”。萬歷年間,月港是壹件前所未有的大事。每年有200多艘海船進出粵港。出口商品包括絲綢、陶瓷、布料、茶葉、鐵和青銅、糖、紙、水果等。胡椒、香料、藤條、象牙、西洋布、檳榔、樟腦樹脂、猿皮等進口商品124種。明日粵港崛起於明景泰(1450-1456),興盛於明萬歷(1573-1619),衰落於天啟(16265438+)粵港與泰國、柬埔寨、北加裏曼丹、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馬來西亞、朝鮮、琉球、日本等47個國家和地區有直接的商業往來還通過菲律賓呂宋港為中介與歐美國家進行貿易。當時有很多贊美嶽崗的詩詞,其中有壹句:“鎮之繁華側,古稱嶽崗小蘇杭。”粵港地處九龍江入海處,因其港灣道(海城粵西至海門島)呈“壹水切割,月牙環繞”而得名。與漢唐福州港、宋元泉州港、清代廈門港並稱為福建歷史上的“四大商埠”。月亮港彌漫著海洋文化的氣息。自古以來這裏就有造船的習俗。顧在《天下郡縣之病》壹書中說:“福建之民,皆出於漳州嶽崗。”16世紀末至17世紀末,這裏曾是“海船雲集,商賈雲集”的外貿口岸,市場十分繁榮,成為閩南大都市。明初,朝廷頒布“海禁”,但月港不靈,因為天高皇帝遠。反而成為沿海對外貿易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