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物業公司 - 首都功能核心區“新”規在哪裏?

首都功能核心區“新”規在哪裏?

近日,首都功能核心區(街區層面)控制性詳細規劃(2018 -2035)發布。此次發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為:公共服務——公共事務用地首次提出;舊城保護——明確11的保護對象;街區更新——減量化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彈性城市——新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綠樹成蔭的街道和小巷——樹木、灌木和草地相結合的街道空間;交通出行——綠色出行比例提升至85%以上。

1.公共* * *服務——首次提出公共* * *業務用地。

核心區控制條例進壹步明確了首都功能核心區的規模和結構。

規劃嚴格落實“雙控四減”,逐步“靜下心來”首都功能核心區,打造壹流人居環境。通過嚴控增量與存量釋放、向外釋放與內部功能重組相結合,嚴格控制建設總量和人口規模,優化用地結構和人口結構,營造良好人居環境。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區常住人口控制在654.38+0.7億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654.38+0.55億左右),地上建築規模控制在654.38+0.1.9億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穩定在654.38+0.1億平方米左右。

在調整優化用地結構方面,通過適度提高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事務用地比例,大幅提升公共空間規模和服務能力,改善居住品質和居住環境。到2035年,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商業用地占規劃總面積的比例將由現狀的11.1%提高到12.3%,公共空間比例由現狀的34.3%提高到38.4%。

在此,考慮到當前街區保護與更新工作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核心區控制條例首次創新性地提出了公共* * *經營性用地的用地類型。公共事務用地中不固定某壹特定功能,但允許根據實際需要及時安排文化、基礎教育、醫療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社區綜合服務等任何類型的公益設施,並可隨需求變化進行調整。

2.舊城保護-定義11類保護對象。

規劃把加強格局保護作為舊城整體保護的重中之重。建議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將城市遺址遺跡保護、歷史水系修復和綠地建設相結合,將歷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觀,進壹步增強舊城空間的整體性。

規劃圍繞老城區的核心價值,深度詮釋了“都要保護”的保護要求。在城市總體規劃提出的9個文化遺產保護對象的基礎上,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區的文化遺產特色,界定11核心區的保護對象,包括傳統胡同、歷史街區、傳統地名、歷史園林、革命史跡等。逐步擴大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範圍,嚴格落實舊城不能再拆遷的要求,以更深的價值挖掘和更廣的保護視野,使舊城保護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街區更新——減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

街區保護與更新是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更新的專用名詞。北京的城市更新有四個特點:壹是千年古都的城市更新;二是實施新時期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城市更新;第三,減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第四,城市更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這些特點在核心區的城市更新工作中表現得更加充分,實施以街區為更新單元、以保護為更新重點的城市更新,更加符合核心區的特點和定位。街區的保護與更新可以通過街區、地塊、建築三種方式,針對政務、文化、居住、產業四大功能類型,促進街區的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更新。

街區保護和更新的主要目標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功能。街區保護與更新的對象主要包括建築、公共空間、公共服務設施、城市部分等。建築的更新包括建築立面和屋頂的改造,以及建築內部使用功能的改造升級。如果是文物、歷史建築等保護建築,更新方式需要根據保護要求進行保護、修繕和調整。

塊保護更新不應該是遞增的,而應該是遞減的;不是規模,而是服務質量。因此,需要以刺繡技藝做精做細,以經濟高效為原則,通過建築設計、規劃設計、政策設計等手段,提高現有空間的利用效率和水平,促進核心區的高質量保護和開發。

4.彈性城市-新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明確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做好疾病防控工作,保持核心區市級疾控中心應急反應和檢測功能,把區級疾控中心做優做強。根據街道社區和防災生活圈範圍,劃定衛生分區,實施分類分區政策,提高基層衛生設施建設標準,加強醫療救援力量裝備和能力建設,築牢基層公共衛生“網底”。

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發揮其“探針”作用。建立各級醫療機構長效合作協調機制,實現基層首診和分級診療。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按照標準設置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急救工作站,配備洗消設施。

進壹步發展互聯網醫療,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深化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提高精準防疫水平。

夯實基層公共衛生基礎。強化32個街道的公共衛生責任,將公共衛生服務管理納入183街區的社區治理體系,充分發揮社區公共衛生委員會的作用,利用好物業企業的力量,依托居民建立物業管理委員會或自管委員會,加強廢棄、廢棄社區的服務管理。

建設彈性城市。降低人口和建築密度,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留空間。註意留白增綠,增加小微綠地和口袋公園,提高公共開放空間覆蓋率,加強城市通風廊道建設。堅持平戰結合,統籌應急救災物資運輸和儲存,建設應急救災物資儲備。體育場館等大型公共設施應當建立疫情防控轉換預案。

5.綠樹成蔭的街道和小巷-結合樹木,灌木和草地的街道空間。

核心區的林蔭街巷應具有良好的連續性和可達性,並能體現老城區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現代城市風貌。林蔭街巷根據空間位置和功能屬性的不同分為三個層次,即作為老城棋盤式路網格局的林蔭道路、由其他城市主幹道或支路組成的林蔭景觀街道、景觀生態與文化功能並存的林蔭步道,串聯起城墻遺址、歷史園林、歷史水系等特殊場所,形成貼近市民日常活動、滿足各種步行需求的林蔭網絡。

綠樹成蔭的街巷不斷追求綠色景觀的優化建設,以提升市民出行的綠色感。林蔭街巷將種植高大茂密的樹木,以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營造尺度友好的街道空間,並設置綠籬、花壇、花架和休閑設施,營造優美的街道景觀。

特別是綠樹成蔭的長廊將使市民在漫步中感受到自然的活力和濃厚的文化氛圍。什剎海環湖綠道、傳統商業文化長廊、紅墻長廊、文化遊覽長廊等主題街巷風貌串聯,展現核心區特色,成為核心區步行精品路線。

6.交通——綠色出行比例提升至85%以上。

核心區控制性規劃提出,提高首都功能核心區綠色出行比例。到2035年,綠色出行比例從目前的73%提高到85%以上,到2050年,綠色出行比例不低於90%。通過街道空間的整體設計,加大行人和自行車權益保護,提高沿街綠化覆蓋率,加強停車調控,全面改善慢行體驗,采取多種措施引導綠色出行,建設步伐輕快、騎行愉悅的城市。

在和平交通方面,核心區管制條例提出,采取多種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汽車交通對居民區、學校、醫院等區域的噪聲幹擾或安全影響。

中國青年報-首都功能核心區“新”規定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