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物業公司 - 潮州音樂的藝術特色

潮州音樂的藝術特色

作為潮州傳統音樂的壹部分,潮劇音樂對這壹時期的社會生活和市民文化意識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可以吸收許多外來戲曲的精華,兼收並蓄,融會貫通,演變發展,日臻完善,從而使潮劇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使潮州傳統音樂趨於音樂結構的多元化,從而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潮州音樂藝術體系。

從潮州旋律音階與秦腔旋律音階的調式形式的比較中也可以看出,兩者在音程結構、特征音程、特征音及其表達內涵等方面存在著淵源關系,而由於特殊的音程關系導致調式的交替,在調式色彩對比上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如以變宮為宮、躍進為宮、變宮為角等促進旋律調性的發展因素。

超樂活的五個音可以看作是中國變體古言音階的譜系,重樂的六個音可以看作是中國變體古雅侗音階的譜系。變音和閏音的多義性也具有樂言音階的特點。

魏晉隋唐以後,列鼓勵弦喪已成為秦征的壹大特色。延續以銳弦促柱的方法,逐漸衍生出與楚腔空弦散音和琴腔空弦散音側調的喜苦調如出壹轍的演奏技法變化。這是中原地區又壹個繼承漢樂的潮樂。

縱觀潮州音樂的歷史演變和發展。是壹個從簡單的雛形到豐富成熟的過程。以鑼鼓音樂為例。起初用於神遊比賽或喜慶節日的表演。樂曲不多,只用壹面鼓,四面鑼,兩套鈸,或者用壹面柿子鼓,壹套鈸,壹面月亮鑼,配以嗩吶等樂器。打鼓的節奏大多是慢或快,槌是慢的。清末出現了許多精通國劇牌子和鑼鼓的戲曲老師,他們對大鑼大鼓進行了改革和編排。他們從尹正戲、陰超戲、白子戲、外江戲等精彩劇目的情節中提取鑼鼓,更為凝練、精進地對待。他們采用更加完善統壹的套曲結構,充分發揮音樂與鑼鼓對比的特點,賦予鑼鼓更高的地位,如傳統的鑼鼓《三關》、《薛剛祭墳》、《洪邁追舟》、《等。這些都是這些大師的改編和編排所做出的貢獻。比如大鑼大鼓的創始人饒平先生,潮州府的歐西奴、張春暉、黃、劉超等人。除了編曲改編,也不能忽視名家精湛技藝的影響,以及博采眾長促進交流的作用。如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來,著名的大鑼大鼓演奏家有邱厚尚、、徐宇星、陸,他們的徒弟則成為今天大鑼大鼓的傳人,如林雲熙、黃、。嗩吶是鑼鼓的主要樂器。蔡州、陳彤、蔡墨光等優秀的嗩吶名家,可以說是與鑼鼓演奏者有著默契,在塑造音樂形象、發揮鑼鼓藝術魅力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績。潮州音樂的特點是古樸典雅,抒情優美。其主要樂器有二胡、二胡、揚琴和鑼鼓等打擊樂器。潮州音樂保留了大量的南音古韻,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註。它起源於當地的民歌、歌舞、小調,吸收了益陽戲、昆曲、秦腔、漢劇、道學、法曲的素材,兼收並蓄,自成體系。它豐富多樣,大致可分為廣場音樂和室內樂。前者包括潮州大鑼鼓、外江鑼鼓、潮州小鑼鼓、潮州華陰鑼鼓、潮州八音鑼鼓,後者包括笛子集、潮州弦詩、潮州細樂、潮州廟會樂。經常演奏和廣為流傳的《畫眉跳架》和《粉蝶采花》是潮州小龍鼓的優秀作品。弦絲音樂,也叫石現音樂,是壹種多人演奏的音樂。這種音樂輕快抒情,和諧悅耳,有南方音樂的韻味。是潮州(府)鄉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音樂。排簫音樂可分為排簫鑼鼓和排簫音樂,是壹種風格莊重、古樸的宮廷音樂。潮州細樂是潮州弦絲樂的變體,是以三弦、琵琶、古箏為主要樂器的壹種音樂。它清新細膩,有壹種非常抒情的魅力。寺廟音樂是佛教活動中演奏的壹種音樂,悠揚典雅,是寺廟演奏的東西。因此,潮州音樂是壹個龐大而完整的音樂體系。

潮州音樂內涵豐富,既能表現小橋流水的情趣,又能演繹壯麗山河的史詩。潮音樂獨特的四兒曲牌是壹種非常古老的音樂形式。在其獨特的音樂體系中,絲、法音調的靈活變化體現了潮州音樂的獨特魅力,同時形成了棄六、重六、動五、倒線等潮州音樂的多種調式,強調音韻的充分發揮和即興發揮。

潮州音樂的曲目非常豐富。雖然五大類各有各的名曲,但最著名的還是《潮曲十集》。它是潮音樂的代表佳作,這十套曲目的名字分別是《趙君怨》、《西洋寒鴉戲水》、《小桃紅》、《平沙雁》、《秋鳳黃》、《月兒高》、《玉鏈》、《黃梨詞》、《大阪板》、《錦上添花》。這十套多為古曲,結構嚴謹,段落清晰,旋律簡潔優美,完整保留了古典韻味。潮州音樂中常用的樂器大約有二十種,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爾弦、嗩吶和神博。代表曲目有《撒網捕魚》、《雙咬鵝》(大鑼大鼓)、《昭君怨》、《小桃紅》(細樂)、《燕登樓》(蘇鑼鼓)等。潮州音樂在樂器組合、演奏技法、曲式結構、變奏技法等方面都有其獨特的構成和審美基礎,是非常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朝樂》的音樂結構具有民族特色,符合民族審美習慣。紡線以五音為主,雖然用的是六音和七音,但本質是服五音的關系。樂律基本采用三分得失律,但在七音音階中,由於si音低,fa音高,往往有3/4全音和1/2半音。所謂中性四度和中性七度的中性區間,超越了三點得失定律的局限性。由於音高上某些音調的微增、微減、遊走,旋法十分註重打磨和押韻,使調式色彩變化,讓人回味無窮。

實際上起著類似於調號的作用。這些曲調都來自於四兒譜的易聽變奏,每壹首都體現了壹種特定的情感氛圍。相對而言,輕六輕松愉快,重六深情刺激,活五多愁善感,輕三重六陰郁懷舊,反線悠然幽默。這些音符調式的變化,即潮州音樂色彩變化的體現,很有表現力,使調式加強了對比和變化,巧妙地運用了綜合調式表現手法,所以形式獨特。包括大鑼鼓、小鑼鼓、笛套、蘇鑼鼓、八音、燈籠鑼鼓等。

潮州大鑼大鼓是以鼓為中心,多種打擊樂器,嗩吶為主導,配以管弦樂的大型合奏音樂品種。它粗獷雄壯,音樂風格優美明朗,鼓樂藝術獨特,能表現重大歷史題材,渲染節日氣氛。

潮州大鑼鼓流行於廣東潮汕地區,是從清鑼鼓的形式發展而來的。過去潮州各地都有鑼鼓廳,在壹年壹度的遊神會上演奏。樂器只用四鑼二鈸,形式為清鑼大鼓,俗稱四鑼二鈸。由於演奏方法過於簡單,藝人們又加入了嗩吶來演奏壹些弦樂詩,如《過江飛龍》、《百村》等,壹直在演奏,並發展成為壹種演奏形式。

據專家介紹,潮州大鑼大鼓植根於潮州,其形成可追溯到唐宋時期,後廣泛流傳於粵東、閩南及東南亞地區,有中國民間音樂瑰寶之美譽。

大鑼大鼓是以打擊樂器和管弦樂為主旋律樂器的合奏形式,也叫嗩吶大鑼大鼓。大鑼大鼓是潮州音樂中最流行、流傳最廣的。除了大鼓,鑼鼓還有秦子、沈波和龔都的特色。其次是蘇公(體型比馬工大)、康公、龔玥、大公和小公。因為鑼有自己的音樂特點和固定的音高,所以飽滿和諧,有簡諧的效果。在演奏管弦樂時,剛柔相濟是合適的。大鑼大鼓的傳統形式分為長線套和品牌套。長線套常用於節日、盛大活動、遊行等大場面;品牌套多脫胎於正字戲中的曲牌鑼鼓。最初主要是用來表現戲劇的劇情,由幾個牌子組成。* * *多達18套,包括無物和武俠。陶文·陶文文靜溫柔,善於表現喜怒哀樂,男女之間的感情,如《撒網捕魚》、《拋簪子》等。《吳濤》氣勢恢宏,氣勢磅礴,適合表現古代戰場上的戰鬥場面,如關公過五關,薛剛祭墳等。

為了豐富曲目,各個鑼鼓館都爭先恐後地聘請正字班的樂師來教授音樂,於是吸收了壹些中國傳統戲曲樂隊使用的樂器,加上小嗩吶、蘇鑼、深波和壹些常用的弦樂器,逐漸形成了現在吹、打、拉、打相結合的綜合打擊樂隊。

管樂器有大嗩吶、小嗩吶、大笛(橫笛)、小笛(俗稱簫子)、簫等;打擊樂器有大鼓、蘇鼓、中鼓、大鼓、蘇鑼、深浪、鬥鑼、、鏗鏘鑼、月鑼、大鈸、小鈸、銅鈴、雲鑼。弦樂器包括第壹弦,第二弦,椰子樹,二胡和胡弦。有三種弦樂器:小三弦、大三弦、琵琶、秦越和揚琴。

潮州大鑼大鼓的創始人是歐西奴、謝女宰、吳德潤,其中歐西奴的貢獻最大。歐希努原本是潮安鎮合其古亭的負責人。他熟悉正字法歌劇音樂。24歲受鑼鼓館之邀傳播藝術,提供了大量正字法戲曲音樂。在現存的十八套曲目中,大部分都是正字法的音樂合奏。

小鑼大鼓是由大鑼大鼓衍生出來的壹種合奏形式,輕快、清晰、有特色,如畫眉跳架。

汕頭市潮陽區流行排簫和大鑼大鼓。以大橫笛(4-8支)為主導,輔以笙、簫、管樂等樂器,具有高亢、恬靜、溫柔、質樸的特點。蘇鑼鼓因蘇鑼鼓而得名。最初脫胎於外江戲的伴奏。此外還有八音、十音、燈籠、鼓。

長笛設置古代音樂

流行於朝陽棉城。

潮陽沔城流行笛子套古樂。南宋末年,宋代宮廷樂師吳冰(字如光,原籍江西)隨老師來到潮陽。宋亡後,吳冰定居朝陽棉城,宮廷音樂的種子在朝陽大地播下。經過歷代樂手的豐富和發展,形成了潮陽笛子套曲古樸典雅的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就其表現形式而言,潮陽笛樂的類別可分為笛樂和笛鑼鼓。長笛套曲包括長笛套曲古曲(即傳統長笛套曲)和經過融合演變的長笛套曲。《笛集古樂》從曲式結構到旋律都保留了古代宮廷音樂的神韻。其風格古樸、莊重、典雅、幽靜、優美悠揚,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色彩。笛集鑼鼓包括笛集小鑼鼓、笛集大鑼鼓和笛集蘇鑼鼓。笛集小鑼鼓是指笛集音樂配精美的鑼鼓,笛集大鑼鼓是指笛集音樂配蘇鑼鼓。

就其* * *性質而言,朝陽笛子套曲是套曲的壹種。它以笛、管、笙、簫為主要樂器,由壹根大橫笛牽著。風格古樸典雅,帶有宮廷音樂的味道。相傳為宋末或明清時由中原傳入。每部套曲都是由幾段音樂組成的。如四景由散板、引子、序曲組成(首板8/4慢)、劉壹景(首板、二板至三板)、金獅二景(首板、二板至三板)、元宵節三景(首板、二板至三板)、柳青娘四景(第四板)。速度由慢到快,每段也分慢、中、快,章節段落分明,類似唐宋大曲的散序、拍序、碎曲形式。就其個性而言,潮陽笛子套曲在大笛的演奏方式和演奏的音色上都與其他地方不同,構成了潮陽笛子套曲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潮陽味。從演奏方法上來說,朝陽笛子套曲是傳統的(宮廷式)引指,引樂器的大笛(橫笛)是28面大鑼大鼓。

由於歷史和經濟原因,潮州音樂逐漸衰落。史料的零散和藝術人才的老化都制約著潮州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因此,有關方面需要進壹步加強保護。

和弦音樂潮州和弦音樂是壹種絲竹民間音樂。“弦詩樂”原指潮州古樂詩譜的演奏,逐漸成為潮州民間弦樂器、風笛、彈撥等樂器的獨奏、合奏、合奏演奏形式的總稱。因為學弦詩音樂的人必須從讀弦詩(指樂譜)開始,韻味如讀詩,所以被稱為“弦詩音樂”,是潮州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潮州音樂中最受歡迎的壹種。但流傳於閩南龍巖、龍溪壹帶,廣東客家五華、大埔、興寧,南方陸豐、海豐兩縣及海外東南亞、泰國、越南、馬來亞等地,具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

弦詩樂以潮州民間彈撥樂器演奏古詩詞曲譜而得名,是最受歡迎的表演形式。樂器組合可大可小。最大的有十多種樂器合奏,最小的有三五種樂器壹組。潮州石現音樂首先用三種樂器演奏的優美音樂取代了古代的古琴:竹絲、笛子和月絲。在過去的300年裏,它變成了高音的二弦樂器。其他弦樂器包括椰絲、竹絲、二胡和大胡弦;弦樂器有秦越、秦琴、皮琴、葫蘆琴、揚琴三種,管樂器有小笛、大笛、東曉、小嗩吶、大嗩吶。打擊樂器有小鼓、中國木魚、小木魚、木板等。其中小橫笛、大橫苗、小嗩吶、大嗩吶也可以分別作為主要樂器,而三弦、琵琶、箏是室內細樂常用的組合形式,也可以分別用於獨奏。

弦詩音樂壹般用板打節。棋盤的節奏靈活多變。傳統的演奏習慣是由慢到快,逐層推進,采用三變曲速的變奏手法,即從第壹板開始,然後接第二板,抄節拍,抄第三板,直到高潮結束。同時在換板的基礎上,采用常規的單催、雙催、雙疊催等變體催式,將樂曲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特別引人入勝的是,旋律音高的微妙變化,往往使宮調產生壹種似轉非轉的藝術效果,賦予音樂壹種特殊的韻味和趣味。

潮州弦詩根據應用場合和演奏風格的不同,可分為儒樂和棚頂樂。儒家音樂的表演者——壹個是上層社會贊助的樂隊,壹個是群眾自發的自由聚集組織。其演奏風格以纖巧、飄逸、神韻為主,多用於民間婚喪喜慶。屋頂音樂主要用於國劇舞臺,服務於嘈雜的劇情,獨立演奏。其風格簡單粗暴。現在民間流傳的弦詩樂,大多是儒家音樂的風格。

傳統潮劇弦樂用古代四兒樂譜演奏,其演奏特點可以借鑒四兒樂譜的各種調式;輕三六、重三六、輕三六、反襯、活五進行變換和變化,從而達到旋律色彩的不斷變化和發展。輕三六音調式的特點是旋律輕快明朗;對三六調式的強調是深沈含蓄的;反襯同輕三六,但旋律高四度;活在五種模式中最有價值,善於表達悲傷或憤慨。換壹首不同模式變色曲時,壹般規則如下:輕36曲可換成重36、輕36、反線;重的音樂可以改成輕的、輕的、反線的、活潑的五種;現場五樂可以改成重三六輕三六。

潮州弦詩在表演上的另壹個特點是三變拍子。也就是說,每壹首弦詩組曲,對於其結構或旋律變奏,基本上都是采用床頭板、拍手、三板的形式作為相對固定的程序。音樂的引入大多是松板;頭板(或二板慢)是4/4拍,是音樂的主體部分,壹般不重復或重復時變化不大;抄拍是1/4拍,是慢板旋律在節奏和拍子上的變奏。它的主要特點是更多地使用後半拍來形成樁句的旋律特征。第三板是1/4(或2/4)拍,也是柔板旋律在拍子和節奏上的變奏。其特點是通過各種催促方式多次反復變換行進規律,逐漸加快速度,在高潮中完成整首歌。

潮州弦詩的傳統音樂多沿襲中州古調。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還積累了外江調、正字調、粵曲等民間曲調、佛曲、笛套和民間戲曲音樂,有時甚至吸收了民間藝人從東南亞國家帶回的民歌和小調。潮州弦詩名篇前十名是趙君的怨,小桃紅,西洋寒鴉的戲水,黃歷的詞,月兒高,都是三六名。以上五首都是輕音樂,比如大阪,平沙雁,風尋鳳凰,五環,錦上添花。其他流行音樂還有《柳青娘》、《浪淘沙》、《獅子玩球》、《千燈》、《粉蝶采花》、《紅梅頭》、《粉蓮》、《畫眉跳架》、《深常在我心》等。

潮州弦詩的著名演奏家有林玉波、張翰齋、蘇文賢、林茂根等。潮州外江音樂是指從江、浙、淮流域傳到潮州的音樂。戲劇叫外江戲,音樂叫外江樂,鑼鼓叫外江鑼鼓或蘇鑼鼓,佛樂叫外江盤佛樂。音樂從外江傳到潮州,不是某個時代或某個歷史事件造成的,而是壹個歷史長時期的文化遷徙事件。它的開端應該是在南宋。

南宋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雜劇、民間戲曲、民間音樂也隨之發展。富庶的閩粵沿海是南宋的大後方,也隨著蘇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自然,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比北宋更方便、更頻繁。南戲,北宋起源於溫州,南宋盛行於臨安等市,並向南方傳播。據《漳州縣誌》記載,南宋時,朱的得意門生陳淳(1153-1217)曾上書漳州知府傅伯承,建議禁止當地農民演出。這封信不僅解釋了當時南戲的空前發展,也為南宋時期南戲由蘇杭經福州南下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外江劇和外江樂在清末民初的潮州很流行,但在50年代逐漸衰落。

除了個別地方有外江音樂存在外,大部分外江音樂已經溶於各種形式的潮州音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