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物業公司 - 王傳福:壹個企業家如何解決社會問題?

王傳福:壹個企業家如何解決社會問題?

在東京

大約五六年前。日本東京

王傳福換乘各種公共交通工具,仔細調查這裏的軌道交通。他總是跑向離車頭最近的那輛車,因為這樣看路最好。

東京的軌道交通是1300公裏,這是壹個龐大的系統,包括396公裏的地鐵。

為什麽地鐵比例不高?因為地鐵好,但是也貴。在國內,多數是:建壹條1km的地鐵,需要800-12億元,每年維護費用3000萬元,以保證地下時刻的排水、通風和高層安全。如果壹輛地鐵列車的載客量不能達到每天每公裏7000人,那就不經濟。中國香港是世界上唯壹能自己賺錢的地鐵公司,票價占總收入的14%,主要依靠沿線物業開發和商業收入。

大東京有3500萬人口,800萬輛汽車,比北京多300萬輛,但不堵車。原因是壹般人都是坐公交,很多大公司停車位都不多。人們只在周末開車,周末沒有明顯的高峰。

東京大部分人大部分時間都坐公交車,因為住宅區離公交車站很近,很方便。同時,公交換乘還有壹些路要走,從住處到車站,每天來回走,也是壹個不小的數字。因為多走路,東京人更瘦,壽命更長。

王傳福明白,東京是壹座“軌道上的城市”。軌道交通適度超前,先建設軌道和車站,再在其周圍布局社區、商業、寫字樓、公園等等。這就是世界聞名的東京TOD模式(公交導向-開發)。

中國呢?王傳福把中國的城市化模式稱為“車輪上的城市”和“路上的城市”。如果汽車不限購,每年增長15%,這是現在三四線城市的增速,而公路每年的增速不到1%。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化運動。再加上消費升級帶來的購車潮,城市會堵,而且會越來越堵。從壹二線城市開始,三四線城市會逐漸成為堵城。

創建“雲軌”

王傳福是壹個企業家。當創業者看到城市擁堵治理這個超級問題的時候,能不能找到壹個解決社會問題和創造股東價值相結合的方法?

王傳福想到了壹個幾十年前就有但後來被遺忘的方法,就是把地面上的道路搬到空中,相當於在路上做減法,在空中做加法,形成立體交通。他的基本思想是:公路是給汽車用的,軌道交通是給人用的;路越修,車越多,最後路越修,交通越堵;只有發展空中軌道,從“車輪上的城市”變為“軌道上的城市”,才能徹底解決城市擁堵問題。

王傳福將比亞迪的空中軌道交通項目命名為“雲軌”。歷時5年,50億元,最終研發成功,在比亞迪工廠造出樣車並投入實際使用。

「雲軌」有什麽好處?

造價低:造價65438+地鐵的0/5;

工期短:時間為地鐵的1/3;

地形適應能力強:爬坡能力強,坡長100米,垂直高度可提高10米,同樣坡長的地鐵垂直高度只能提高3米;轉彎半徑45米,不像地鐵要300米才能翻;

噪音低,能穿過城市建築物;

無通行權:單軌,建於城市綠化帶以上10-15米高度,不涉及拆遷;

運輸能力適中:靈活編組,單向運輸能力1-30000人/小時;

無汙染,零排放:開車靠電。車上裝有電池,剎車時可以回收壹部分電。如果電網意外斷電,列車可以靠電池電力推到站,帶電池最長運行距離可達10公裏。

“雲軌”出現在2016下半年。適用於中小城市的骨幹線路和大中城市的加密線路,可與地鐵、公交、大巴等其他交通工具協同發展,互為補充。但也有人在網上開玩笑說:“雲軌”是什麽鬼?壹個民營企業怎麽做軌道交通?

實際情況是,比亞迪壹直在和十幾個城市洽談建設“雲軌”,市場需求巨大。因為“雲軌”需要在當地建廠生產,還能帶動當地GDP,更受政府歡迎。

不僅是政府,還有萬科、碧桂園、華僑城等開發商。萬科與比亞迪結盟,將在城市軌道交通開發、工業園區開發等方面進行深入全面的合作。萬科“城市配套服務商”的定位與比亞迪“雲軌”的願景高度重合。郁亮表示,“軌道+物業”是萬科未來解決老百姓居住、生活、工作問題非常有前景的模式。碧桂園於去年6月165438+10月與比亞迪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軌道交通建設、軌道交通沿線土地開發、產業園區等方面建立優先合作關系。華僑城和比亞迪的合作模式是賽道加旅遊,主要解決遊客湧向旅遊景點造成的擁堵問題。

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generate出現了壹個超級商機。

《雲軌》之前

現在回答壹下為什麽壹個民營企業可以做軌道交通?

目前龐巴迪和日立,還有比亞迪,都掌握了空中單軌電動交通的技術。CRRC也有這個能力,但目前主要是忙地鐵和高鐵。

重慶在長江附近有壹個跨座式空中單軌項目,是日立和CRRC的合資企業。與重慶的車輛相比,“雲軌”壹車重14噸,輕了壹半。“雲軌”采用永磁電機,壹臺電機不到200公斤,重慶采用感應電機,800公斤左右;“雲軌”是鋁制車體,重慶的是鋼制車體;“雲軌”車身高約4米,可流線型設計。重慶的車身高5米左右,只能是方形。

顯然,“雲軌”的解決方案是減重,更劃算。

為什麽能做到輕量化?因為比亞迪之前在電動客車上投入很大,形成了很多專有技術和核心技術,所以比亞迪電動客車都是鋁制車身。“雲軌”采用了電動車、電池、機械結構的所有技術。之所以花50億元進行“雲軌”研發,是因為大部分符合輕量化目標的零部件外面都沒有,只能自己做。

沒有比亞迪在電動車和電動大巴上的探索和創新,就沒有今天的“雲軌”。

比亞迪汙染控制

“雲軌”是為了治理擁堵,電動公交車和出租車是為了治理汙染。

全球103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個城市中,80%以上汙染超標,1人死亡是空氣汙染造成的。北京市環保局指出,PM2.5中約1/3來自機動車。

在中國的大城市,公交車和出租車的數量只占全部機動車的2%左右,但它們的大氣汙染排放量卻占了1/3以上,因為早上5點到晚上10跑的大多是柴油車,都是慢車;物流車、環衛車、裝載建材的車輛、載貨車輛約占18%,排放占1/3;最後,私家車占80%,但排放量沒那麽大,主要是行駛時間很短。

7年前,比亞迪在深圳提出“公交電動化”時,遇到了很多質疑。我在國外沒做過,妳會嗎?會爆炸嗎?兩年後的續航會不會有問題?深圳大力支持比亞迪的探索,利用特區先行先試的條件,出臺了壹系列電動車標準和道路標準。最終,城市公交電動化方向成為國家戰略。深圳計劃2065,438+07年全市更換電動公交車1.5萬余輛,太原2065,438+06年完成純電動出租車更換8000余輛,成為全球首個實現出租車100%電氣化的城市。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閉幕式,倫敦奧組委的人來接旗,開著柴油大巴去鳥巢。今天,比亞迪的電動巴士跑在倫敦街頭。

如今,比亞迪的電動車銷量已經是全球第壹。但王傳福認為,在新能源汽車成本更低的情況下,比亞迪會在私家車領域爆發。

王傳福的氣質

王傳福的信心來自於比亞迪差不多兩萬人的工程師團隊。其中單研究電池的就有1000人,而國外競爭對手三洋、三星、LG只有300人。妳為什麽打不過他們?

巴菲特的基金是比亞迪的第三大股東。他們看重比亞迪的是它有壹種“愛迪生氣質”。2萬名工程師,這個價值在財務報表上是看不見的,但卻是決定性的資產。

比亞迪的氣質源於王傳福的氣質。

1966,王傳福出生在安徽無為縣壹個農民家庭,家中排行第七。初中的時候,父母相繼去世,弟弟不得不輟學養家。1983,王傳福考入中南礦冶學院冶金理化系。雖然學校離嶽麓山很近,但是因為窮,他從來沒有去過。從小培養的艱苦奮鬥精神,註定伴隨王傳福壹生。

65438-0987,王傳福考入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屬研究所讀研究生。碩士畢業後留在研究所,不久被提拔為研究所副所長。1995年,王傳福辭職創業。他從做投資的親戚那裏籌集了約250萬元,租了約2000平方米的廠房,生產充電電池,有20多名員工。雖然是新公司,但王傳福喊出了與索尼、三洋競爭進口電池的口號。

下海之初,王傳福出國買設備,想做自己品牌的電池。結果對方不但不肯賣給他,還說:“妳們中國人做不好電池。”當時出國去海關,工作人員要求查返程機票,好像中國人要留在國外,很傷自尊。

當時建壹條鎳鎘電池生產線花了幾千萬。王傳福給大家算賬。“壹套進口設備20萬美元,折舊60個月,壹個月2萬。如果這筆錢用來雇工人,兩萬塊錢能雇多少人,十幾個人頂不了壹個機械手?”他分解了國外先進的生產線,用人力代替了大部分環節,最終建成了“人+夾具=機械手”的生產線。“世界電池王”就是這樣開始的。

王傳福喜歡泡在實驗室裏。他喜歡做“技術工人”的感覺,工程師的感覺是所有創新的想法都能實際做出。

自研“魚塘效應”

從做電池,到做IT,再到造車,再到“雲軌”,比亞迪的每壹次跳躍都讓業界震驚和質疑,最後不得不接受。比亞迪成功的根本在於,在IT、汽車、太陽能、儲能等相關行業,在模具、材料、機械、電子、軟件、計算機、手機、車輛等技術領域,比亞迪堅持“技術為王,創新為基礎”的原則,實現了自主研發全覆蓋,掌握了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並將這些技術進行集成和整合,實現了再創新。

王傳福曾經說過,比如我們要研發壹款顛覆性創新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需要發動機、電動機、自動變速箱、電池、電動機、電控。但是,如果把不同的零部件供應商揉在壹起,不僅沒有標準,沒有協議,連個合同都簽不了。難度可想而知。但對於比亞迪來說,只需要把六個事業部的總經理召集在壹起開會。“比亞迪員工靠的是良性可持續的合作體系,不談成本分攤,不談模具費,不談補償,放手去做,最後這些都由我來買單。”“大家都知道,我們之所以堅持自主創新,核心技術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裏,是因為未來比亞迪可以2,1+1+1 & gt;3。"

經過多年的積累,比亞迪的技術創新有了“魚塘效應”。許多想法不斷產生並儲存在池子裏,比如養很多魚,必要時抓壹條。電動車是條大魚,“雲軌”是條大魚。有些正在養,適當的時候會撈出來。

比亞迪動力

王傳福是中國最著名的創新實業家之壹。

他是壹個極其單純的人,不會打高爾夫,也沒有娛樂活動。只要公司沒有接待,他就會穿著比亞迪工作服,上班打卡,去食堂吃工作餐。但王傳福對技術很癡迷,經常在實驗室和設計總監的辦公室呆上壹天。他是壹個沒有“技術恐懼癥”的人。他信任中國那些渴望學習、樂於嘗試的年輕工程師,而不是崇拜歐美的資深技術專家。

他尊重股東,但不盲從投資者的聲音。2003年,香港的機構投資者得知他決定造車時,非常不解。質疑電話此起彼伏,甚至表示要做空比亞迪股票。幾天之內,比亞迪市值蒸發30多億。但王傳福不為所動。他相信技術,相信創新,相信比亞迪獨特的全覆蓋研發模式。

經過長期的積累和對電動化的專註,比亞迪正在成為全球知名的綠色公司。在去年年底的C40世界市長峰會上,比亞迪發出了“讓地球降溫1℃”的倡議。王傳福說:“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上,世界主要國家達成了本世紀全球變暖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比亞迪主動給地球降溫1℃,不是無知,也不是自大。我知道在未來的幾十年裏,地球變暖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我50歲了。我想,在我有生之年,我可能看不到地球變冷,但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看到,我們的後代也能看到。”

王傳福希望在綠色發展的方向上,不僅為中國,也為世界做出貢獻。

C40會議,王傳福壹天要安排十幾二十個議程。他是比亞迪最大的營銷大使。在中國,王傳福壹天不進技術實驗室就會難受。在國外,壹天不安排足夠的客戶見面,王傳福就難受。不是壹天,是壹年,從1995到現在,已經這樣快22年了。

1999年,比亞迪第壹個負責在北美市場銷售電池的業務員,帶著僅有的300美元零花錢和壹包電池來到了洛杉磯。她用最土氣的方法做營銷,就是按照黃頁的電話號碼壹個個打過去。起初,她的英語根本沒有及格。壹年後,她打完了壹個黃頁,英語變得流利了。

2016年底,當我看到比亞迪的電動大巴在斯坦福大學和臉書公園來回穿梭,看到比亞迪在洛杉磯蘭開斯特的工廠時,我又壹次想到了1999的場景。

張謇說:“人生於天,與植物無異。留壹兩個有用的事業,就與草木同生,也就是不與草木同腐。”壹個人真的可以改變世界上很多事情。從王傳福和比亞迪人身上,我強烈感受到了這種無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