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物業公司 - 黃河斷流了

黃河斷流了

黃河頻繁的季節性斷流始於20世紀70年代初。相關數據顯示,黃河入海徑流量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逐漸減少:60年代為575億立方米,70年代為3654.38+03億立方米,80年代為284億立方米,90年代中期為654.38+08.7億立方米。短短幾十年間,黃河入海徑流總量下降了壹大半。同時,黃河下遊多次斷流。尤其是進入90年代後,斷檔現象更加嚴重。

黃河利津斷流統計

年度截止日期

1991 16

1992 83

1993 60

1994 74

1995 122

1996 136

1997 226

1998 142

1999 42

這種情況在2000年有所改變,2000年沒有中斷。相反,到2003年9月,黃河中上遊反復降雨,水勢上漲。河南省蘭考段蔡集控制引水工程28號壩被撕裂,潰壩,造成重大財產和經濟損失。但是,黃河斷流的現象仍然值得我們分析和探討。

二、黃河斷流原因分析

1.黃河斷流的自然原因

近年來黃河流域降水減少是黃河斷流的主要自然原因,降水直接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總的來說,黃河斷流的自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太陽輻射的變化。太陽輻射是地球氣候的能量,所以太陽輻射輸出的變化必然導致地球氣候的變化。據觀測,20世紀70年代以來,太陽輻射量不斷增加,地球溫度不斷上升,蒸發加強,使我國黃河流域乃至北方、西北地區更加幹旱。

②黑子。根據觀測分析,發現東南亞季風氣候與太陽黑子11年周期有壹定的相關性。總的來說,在太陽黑子極值年附近,中國地面大氣環流中的季風分量大於行星風分量。90年代中期,正值太陽黑子的兩個極值年之間,所以中國的季風勢力比往年弱,尤其是黃土高原和華北,使得季風降水和雨帶在長江中下遊徘徊,造成華北幹旱顯著(如1997黃河斷流最嚴重)。

③間冰期。據考古分析,地球上的氣候在冷、暖、幹、濕之間交替變化,變化周期不同。在大冰期之間,有壹個更溫暖的間冰期。第四紀大冰期時,分為若幹次亞冰期和亞間冰期。當今世界正處於第四紀的亞間冰期,氣溫逐年上升,降水逐年減少,尤其是黃河流域,氣候幹燥。黃河河南花園口以上流域平均降水量減少1990 ~ 1995。

④大氣透明度的變化。地表氣候受太陽輻射的影響。太陽輻射不僅受太陽本身變化的影響,還受大氣透明度的影響。火山活動對大氣透明度的影響最大。火山噴發發出的塵埃能強烈反射和散射太陽輻射,但對地面發出的長波輻射影響不大。據計算,火山塵埃散射太陽輻射的能力比地面長波輻射大30倍,塵埃反射太陽輻射的作用比大氣分子強得多。根據測量結果,在火山活動較多的年份,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相應較少。1912到90年代,北半球火山活動相對較少,大氣混濁度降低,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所以溫度升高,形成暖期,蒸發加劇,氣候變得幹燥。

⑤流域條件。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屬於幹旱半幹旱大陸性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年內降水分布不均。約60%的降水集中在6月至9月。徑流主要由降水補給,所以年內分配不均,年內變化很大。天然河流徑流量658億立方米,實測年徑流量431億立方米。幹流最大年徑流量與最小年徑流量之比為2 ~ 3。降水不豐富,水資源不足。進入暖期後,蒸發加強,降水減少,旱情加劇,水資源供需關系更加緊張。最終,黃河斷流的現象出現了。

⑥下遊補貨。黃河下遊流經華北平原,河床寬闊平坦,水流緩慢,泥沙沈積量大,是舉世聞名的地上河流,以至於這壹段黃河不僅得不到河兩岸地下含水層的供水,反而需要用河水下滲補給地下含水層,越幹旱下滲越嚴重。

⑦上中遊補給。黃河的徑流主要來源於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以上中遊的降水為主要補充。流域降水量的減少直接減少了徑流的供水量。

2.黃河斷流的人為原因。

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也是黃河斷流的主要原因之壹。

①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歷史上植被惡化對黃河斷流影響很大。在黃土高原,原始茂密的森林在唐宋以後遭到人為破壞。直到今天,黃河流域的森林覆蓋率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生態破壞趨勢遠未得到根本遏制甚至發展。水土流失量驚人,使得土地蓄水保水性能非常差。生態環境的惡化和森林的消失是洪水與黃河斷流並存的歷史原因。

②隨著人口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用水量急劇增加。20世紀50年代以來,黃河流域人口激增,人類生產生活規模無節制擴大,用水量呈急劇上升趨勢。50年代黃河下遊灌區灌溉農田654.38+0.4萬公頃,90年代灌溉面積上升到500萬公頃,工業生產用水量也增加了幾十倍。20世紀50年代初,黃河供水區多年平均用水量為654.38+02.2億立方米,90年代初達到300億立方米,而多年平均降水量減少。與50年代相比,90年代非汛期黃河下遊來水減少24.5億立方米,同期用水量增加81.5億立方米。水資源供需矛盾尖銳,黃河水資源供給遠小於需求,斷水不可避免。

③水資源管理不協調。在枯水年或枯水期,沿黃各地區只考慮自身利益,紛紛引水、蓄水、爭水、搶水。水資源管理混亂,水量分配不合理,缺水矛盾更加突出。這加劇了下遊缺水的程度。

④水費低,農業灌溉方式原始,水資源浪費驚人。黃河流經我國北方重要的農業生產區,農業灌溉用水占全河總用水量的90%以上。而黃渠每立方米的水費只有3.6分錢,遠遠低於供水的生產成本。這麽低的水價自然無法喚起人們的節水意識。目前,黃河流域有500萬公頃灌溉土地,農業灌溉仍以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為主。壹些灌區平均每公頃年總用水量高達60立方米。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使得黃河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不足40%,水資源浪費驚人。

⑤水汙染嚴重,水質差。隨著人口的快速增加和經濟的發展,黃河流域水汙染程度逐年加重,水質明顯下降,不僅影響人體健康,而且降低了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水資源短缺”的矛盾更加尖銳。

⑥溫室效應。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產生的溫室效應,加速了氣溫上升,蒸發增加,降水減少,幹旱加劇。

⑦海洋荒漠化。目前,每年約有6543.8+0.8億噸石油通過海上運輸到消費地。由於運輸不當或油輪事故,每年約有654.38+0.8萬噸石油流入海洋。此外,工業過程中產生的廢油被排放到海裏。據估計,每年註入海洋的石油量為200萬噸~ 15萬噸,其中壹部分形成油膜漂浮在海面上,抑制海水蒸發。減少水汽輸送中涉及的水量。同時減少了海面潛熱的轉化,降低了海洋調節氣候的作用,產生了“海洋荒漠化效應”。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我國近海越來越明顯,直接影響我國氣候和降水,減少我國降水。

⑧人工放熱。隨著工業和交通的發展,世界上的能源消耗正在迅速增加。僅2000年,全球消耗的能量就相當於燃燒380億噸煤釋放的能量,在壹定程度上增強了大氣的幹燥度,減少了陸地上的降水。

⑨海濱城市氣候攔截。由於城市熱島效應,造成城區和郊區的溫度差異,從而形成局地熱力環流,在較大範圍內氣壓梯度較小時,這種現象比較明顯。白天市區有很強的上升氣流。這樣由於市區有大量的凝結核和上升氣流,所以降水量比郊區多,壹般能增加5% ~ 10%。近年來,中國東部城市化進程特別快,城市發展規模大,城市多。許多城市群對進入大陸空氣的水汽有明顯的“攔截”作用,使其在局部產生降水,減少進入內陸(如黃河中上遊)的水量,減少黃河主要補給區的降水。

第三,黃河斷流的影響

1.黃河斷流對沿海自然生態環境的危害

黃河斷流會造成河道萎縮,原本輸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沈積在沿海地區,從而擡高河床,不利於汛期泄洪,容易誘發更大的洪澇災害。幹涸河道中泥沙的突然增加,使河道有可能演變成壹條巨大的沙帶。久而久之,風沙彌漫的黃河故道悲劇可能再現,濱海土地缺乏水源保護,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黃河季節性斷流後,黃河三角洲地區缺乏足夠的泥沙淤積和水分輸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浸泡,土壤鹽漬化加快,生物多樣性優勢將喪失。總之,黃河斷流使黃河下遊的自然生態環境趨於惡化,生態平衡失調,土壤肥力下降,不利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2.黃河斷流對沿岸人類活動的影響。

由於黃河斷流,黃河下遊1.972至1.996年工農業損失共計約268億元,年均損失6543.8+0.4億余元。受旱農田500萬公頃,減少糧食6543.8+0億噸。黃河斷流嚴重打亂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東超過1億元。黃河季節性斷流使下遊地區水源減少,但排入黃河的工業汙水和生活廢水逐年增加,黃河自凈能力減弱,地下水水質惡化,威脅人民健康。黃河季節性斷流極大地制約了華北地區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第四,黃河斷流的對策

1.植樹種草,綠化地球,改善當地氣候,植樹種草,擴大植被覆蓋面,發展生態經濟,資源開發與水土保持相結合,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當地氣候,減少洪水災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徑流。

2.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黃河流域要註意有效控制人口增長,同時要督促公民自覺保護環境和水資源,合理用水,節約用水。

3.統壹規劃,協調發展,統壹管理黃河水資源,統籌規劃黃河水資源利用和調度方案,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大型水利工程的作用,攔蓄洪水調節徑流。

4.增設水資源使用費,推進節約用水和實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依法收取水資源使用費,適當提高水價,以激發人們的用水觀念,喚醒節水意識,避免或減少水資源浪費。

5.調整流域農業結構,減少用水量,大力培育和推廣流域耐旱作物,減少灌溉用水量。

6.科學種田,實施節水灌溉新技術管灌、噴灌、滴灌、滲灌是國際公認的節水灌溉新技術,每公頃節水灌溉用水量僅為傳統灌溉的1/5。黃河流域耕地面積廣闊,傳統灌溉方式普遍。節水灌溉新技術市場廣闊,節水潛力巨大。這不僅要在黃河中下遊推廣,在寧夏平原、河套平原這些黃河用水大戶也要推廣。

7.加強汙水凈化處理,提高水資源重復利用率,是工業節水的重要手段。要努力提高汙染水體的凈化和處理,盡可能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節約用水。

8.南水北調、南水北調跨流域調水、引江濟黃是解決黃河流域缺水的重要措施。

9.更新工業和運輸設備,設計吸收和儲存熱量的新設備,使運輸和工業中釋放的熱能得到再利用。減少人為的熱量釋放,減少陸地上空氣的幹燥。

10.減少海洋表面的浮油。采取有效措施回收廢油,合理運輸石油,減少石油入海。“海洋吸油器”旨在定期“清理”海洋表面的浮油,以減少海洋荒漠化現象。

11.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普及太陽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的使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緩“溫室效應”,降低空氣幹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