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物業公司 - 驛站被取消的原因是什麽?

驛站被取消的原因是什麽?

1.驛站驛傳,又稱驛傳,由早期的聲光通訊和特快專遞演變而來。

2.中國的郵政服務歷史悠久。自從有人類的那壹天起,就有了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原始社會出現了與物體的通訊,奴隸社會發展到早期的聲光通訊和郵政傳輸。到了封建社會時期,中國的郵政事業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3.在中國古代,郵局是壹個以傳遞文件為主的機構,但僅限於傳遞緊急、重要的公文,其傳遞方式以不延誤到達為主。

4.中華書局8月出版了《中國郵政發展史》壹書,1940,作者樓祖誌。

5.早在公元前558年-公元前486年,古波斯就建立了郵政驛站,有緊急信使和驛馬隨時待命。信件由快遞員壹站壹站地投遞,郵政速度非常快。當時人們稱之為中繼站。

6.根據甲骨文的記載,可以認為有組織的交往活動出現在殷、商、盤庚時期。

7.總的來說,中國的郵政通信始於商朝盤庚時代,止於1912郵政被廢棄。

8.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有壹種通訊兵在邊疆——“儺”傳遞軍事信息,這是中國最早的通訊文字資料。

9.中國商代最早的軍事交流方式是擊鼓傳聲。當我到達紂王時,有使用篝火的記錄。

10.商周時期,在傳遞邊境緊急軍事信息的過程中,出現了壹種“聲光”通信相結合的通信方式,即烽火臺鼓。

11.中國周代的軍事通信包括兩部分:壹是邊防通信,主要是烽火臺;二是戰役通信,即攻防戰站聲光通信。

12.從西周開始,我國的通信組織不斷完善,逐漸形成了兩套有組織的通信:壹套是早期以篝火為基礎的聲光通信系統,壹套是以步行乘車為基礎的郵政通信系統。

13.周朝戰亂頻繁,積累了豐富的軍事交流經驗。最著名的是陰字和陰文,這是古代最早的密函。

14.到了周朝,中國用郵車和快馬傳遞官方緊急“簡書”的郵政傳遞系統有了很大發展,家喻戶曉。

15.西周的交通工具不斷進步。首先,汽車被用於通訊。

16.周代除了邊境通信(如烽火信號)是明顯的接力傳輸外,主要采用使者的模式。

17.為了準確、快速地發布軍令和政令,周朝建立了以西周都城豐浩為中心的郵政網絡。

18.節是中國古代用來傳達命令、調兵遣將的壹種憑證。早期有許多節日,包括周代的龍虎節、人月節、象征節、印節和京節,後來逐漸簡化為道路節,供使者或商人在途中使用。

19.傑夫出現後,成為封建政權向君主集中的標誌。《李周》中規定山國用虎節,澤國用龍節。

20.春秋戰國以後,烽火臺演變成連綿不斷的長城,是早期聲光通信的壹次飛躍。

21.春秋時期,由於通訊員往來頻繁,在交通要道上設立博物館和亭子,供來往的人使用。

22.春秋時期,主要的通訊工具是汽車傳輸。

23.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曾用傳播的速度來比喻德政的實施。他說:“德行的普及比發帖還快。”

24.戰國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君主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各國派遣使節時,君主都要頒發信物——節禮。

25.有組織的、大規模的交流是在原始社會末期才開始出現的。

26.春秋時期,郵傳已“北有延吉,南有楚、吳,西有關中,東有齊魯。”

27.從中國古代郵政的發展來看,傑夫是戰國時期廣泛使用的壹種通信符號。

28.這個軍事符號是戰國時期派遣軍隊的象征。

29.秦朝的建立帶來了傳播方式的革命性變化,即從過去的接力傳播。

30.在秦朝,郵亭是主要的通訊機構。

31.秦朝的郵政傳播具有接力傳播、固定路線和法律保障的特點。

32.1974,湖北省雲夢縣出土大量秦代竹簡,其中有關於郵法的記載,是我國最早的“郵法”。

33.為了解決通信接力諸多接力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秦朝制定了中國第壹部關於通信的法律——行書法。

34.木簡是古代寫在木片上的書信和文件。1976年湖北省雲夢縣秦墓出土的《黑符與荊木璽》,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璽家書。

35.驛站和郵亭是漢代主要的交通組織。

36.漢代郵政通信的三大要求是快、準、安,這與現代郵政的要求是壹致的。

37.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國際經濟文化交流,建立了國際郵路,最著名的是絲綢之路。

38.漢代郵局的重要史料來源於出土的木簡。

39.漢代的烽火通信是軍事通信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嚴格的規定和檢查制度。壹般來說就是五裏壹哨,十裏壹墩,三裏壹堡,百裏壹城。

40.在公文的封存方面,漢代實行的是泥封的方法,即在竹簡外的結處封上特制的陶土,在泥上加蓋印章,以防止私拆漏漏。

41.驛站是漢代傳遞公文的交通機構,但僅限於傳遞緊急、重要的公文。傳輸方式以輕便快捷為主,交通幹線上每30英裏設置壹個。

42.根據出土漢簡內容,漢代郵局的具體工作流程包括封、送、限時、驗。

43.漢代的郵局除了接待過往官員和運送貨物外,主要負責公文和信件的傳遞。

44.給馬傳加急公文,或用驛站,或派專人,漢簡稱之為“遲之行”。

45.中國進入東漢以後,戰亂頻繁,通訊工具被快馬取代,“賈”逐漸改稱“夷”或“夷賈”。

46.魏晉南北朝結束了秦漢時期的驛站分立,開創了隋唐時期的驛站壹體化。這在中國郵政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7.所謂“東西通郵,上下互望,初結同盟,推陳出新”,反映了蜀吳通郵的盛況。

48.在傳播符號方面,曹魏不僅繼承了漢代的青銅龍符和竹使,還創造了另壹種信物——字母旗。

49.金代的郵局是壹個過渡時期,由發草掌管,逐漸改為由兵士或車夫管理。

50.在傑夫的交通中,從中央到地方,南朝雖然還保留著金虎標誌和竹象標誌,但更多的是依靠尚書標誌和聖旨。

51.北朝的通信組織基本上朝著郵政壹體化的趨勢發展。

52.隋朝初期,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器得到加強,在通訊方面,建立了圖書館、郵局和臺站。

53.隋朝的驛站叫驛傳,隸屬兵部,到了唐代改為駕部。宋朝壹般沿用唐朝的方法,增設緊急投遞店,處理緊急軍郵。

54.隋唐時期的郵政與前代最大的不同是,郵政與郵務完全融為壹體。

55.隋唐國內驛道是從長安經洛陽到江淮最重要的壹條驛道。

56.隋唐時期,建成了以首都長安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驛道網絡。

57.隋唐時期的驛站鋪設在驛道上,壹般既是通信局,又是官方招待所。

58.隋唐時期的文書性質可分為兩種:壹種是中央政府發給地方政府的詔令和文書;另壹種是地方向中央提交的文件。

59.隋唐時期,邊境和戰爭時期的通信主要是篝火通信,與郵局關系密切。在大陸,軍事文書除了專人送達外,壹般都是郵寄送達。

60.隋唐時期,地方政權相繼建立後,北方少數民族也有了自己的傳播機構。例如,當沒有書面語言時,土耳其人用金箭頭作為他們的字母,並用蠟密封。

61.隋唐時期的郵政系統形成了壹個完整的管理體系,包括行政和監督兩個部分。唐代郵政局的中央管理機構是尚書省。

62.隋唐文書壹般用信封、信箋或竹筒密封,投遞人員放在背上的口袋裏投遞。著名的《宋夫人行旅圖》是壹幅珍貴的壁畫,描繪了壹個背上背著壹個袋子運送信件的信使。

63.隋唐時期旅館的規模各不相同。唐六典中有嚴格的規定:都亭客棧可以擁有75匹馬,配備25名侍從;壹級郵局可以有60匹馬和20個郵遞員。

64.隋唐時期,位於涼州(今陜西省寶城縣)的寶城驛站,歷史上曾被稱為“天下第壹驛站”。

65.唐代郵局的中央管理機構是尚書省兵部,改變了漢魏時期郵局由法曹管理的體制。

66.隋唐時期的郵局規模相當大。唐朝全盛時期有1,639個驛站,其中陸驛1,297個,水驛260個,水陸驛86個,從事驛站工作的有2萬多人。

67.在唐政權的通訊機構中,有壹支主要由駱駝組成的隊伍,稱為“駱駝使者”,用於邊境軍機的緊急投送。

68.由於中日交流頻繁,堂會的組織也傳入日本。日本建立的郵政所的任務、設備、工具、方法,壹般都是以此為藍本;到北宋初年,日本有414個驛站。

69.唐代驛站遍布全國,其中陸路騎馬70裏,車行30裏,快遞300裏。

70.中國最早的報紙《開元雜報》出現在唐代。它被直接送到各個縣或我們的時代。

71.宋代郵政組織通信的基本原則是“限米”、“限傳”。

72.宋代有兩個負責郵政的機構:兵部和樞密院。

73.在宋代,所有由專人或馬送的文書,都當著官員的面封在壹個筒裏,稱為“封遞”。

74.在北宋時期,有四個基本的交貨限額:200裏、300裏、400裏和500裏。

75.《永樂大典》所收的《於今舒心》是壹部宋代關於交付的法規匯編,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古代較為完整的壹部傳播法。

76.到了宋代,由於皇帝的重視和戰爭的需要,軍事通訊非常發達。沈括的《孟茜筆談》中寫道:“急件是最快的,只有軍隊才能使用”。

77.金字招牌快遞最初在宋神宗建立,是為了滿足軍事需求。

78.宋代的金字招牌是壹種傳播招牌。木制,刻有“紅漆刻金字”。上面刻著“禦字,不得入店”,傳輸速度比普通急送還快。

79.北宋建立的壹套比較健全的投遞機構,尤其是急件投遞機構,為後來的朝代所繼承,壹直延續到清末。

80.驛站是傳遞政府文件的機構,長期禁止私信。直到公元985年,宋太宗皇帝才向他的官員發布壹項法令,允許他們從家裏向郵局投遞信件。

81.我國現存的姑蘇壹亭遺址,位於蘇州,建於宋代紹興,14年。清同治十年為這個郵亭題寫的著名對聯是“客有沏茶客棧主人權,燈掛至明月郵亭映遠方胥江”。

82.宋代為了保證郵政的投遞速度,組織上是“地理統壹”(按地理條件);在時限上,要求“小心謹慎”;在布局上,要“跨館鋪開”;在監督檢查方面,“分巡管轄”制度比較完善。

83.在宋代,投遞是直接負責通信的機構。

84.宋代也有送貨店,可分為步送、馬送、快送三種。

85.與宋代的郵局相比,寄遞店有三大優勢:壹是距離短,機構多;二是全天候接力傳輸;三是深入內地,形成四通八達的大規模通信網絡。

86.為了溝通中央與地方、後方與前方的溝通,南宋先後在東南沿海和邊疆設置“申斥”和“布署”,傳遞緊急公文。

87.中國最早的古代地方郵局是壹家傳遞文件和私人信件的商店,始建於南宋。

88.在中國的歷史傳記中,南宋的郝靜是第壹個成功利用鴻雁送信的人。

89.元朝繼承舊制,由兵部管理。與此同時,元政府在中央政府內設立了壹個專門機構——總政院,主管全國郵政局。

90.元朝的驛站是圍繞道路(州、州)而建的。

91.元代專門傳遞公文的機構是快遞鋪。

92.元代出現了金銀圓牌、海清牌、鋪馬聖旨等幾個赤邑牌的標誌。

93.在明朝,負責郵政服務的中央機關是兵部的車駕司和清官司。

94.明代除兵部外,還有壹個與郵政密切相關的機構,即總政治部。

95.驛站、投遞、店鋪緊密結合,相輔相成,成為明代郵政的三種基本組織形式。

96.“嚴復”是公差人員通行的憑證(證件或護照),沒有嚴復者禁止通行。在明代,有三種類型的福顏,福顏,火顏。

97.明朝洪武年間創辦的明郵,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郵名、郵路的開辟、體恤郵運、郵制、嚴明法紀、懲治貪官。

98.明代的快遞網絡以縣(州)前雜貨鋪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壹個接壹個,形成全國範圍的投遞網絡,並與水馬驛站相連。

99.明代,在地方壹級,郵差處於大臣和按察使的雙重領導之下,而按察使是主要的。

100.明初的匯通閣,位於首都,是國家郵政局的樞紐。

101.明代郵政的弊端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壹是征收郵銀,征收勒索,損人不利己;二是支持郵遞員敲詐勒索,貪汙受賄。

102.清代的郵政由郵、站、塘、站、所、鋪六個機構組成,統稱為郵政。

103.清代確定郵政期限的基本原則是:定期限,按期限投遞;因地制宜,區別對待;選個捷徑,分泌物會競爭。

104.清代的通信是通過以郵政為主體的水旱郵路網和以快遞為主體的步步高郵網兩種渠道進行的。

105.清代黃花驛是首都所在的驛站,也是全國郵傳的總樞紐。

106.清朝政府內外的普通公文都是通過快遞送達的。

107.清代公文按其性質和內容可分為三種發送方式:壹是郵寄,二是快遞,三是快遞。

108.為了在古驛道上實現更高的傳遞效率,清政府對郵局進行了壹系列的變革和改造。壹是“郵局下崗,歸州縣”。

109.滾單就是排單,是發緊急公文時附的單式。僅在清朝嘉慶年間使用。

110.為了解決通信需求的廣泛性與郵政投遞的局限性之間的矛盾,清政府普遍在沒有郵政的縣設立“縣投遞”,以聯系當地通信,彌補幹線郵路的不足。

111.清代郵局的設立較之前朝更為普遍。清代全國郵政局機構由近2000個郵局、7萬多名郵遞員、14000多家投遞店和4萬多名士兵組成。它的規模巨大,星羅棋布,網絡縱橫交錯,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超過了以往任何壹個朝代。

112.到了清代,“馬上飛”的出現,使驛站從間接為信差服務,轉變為直接承擔通訊事務,接受和傳遞急件,從而使驛站的功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13.清代兩種官方交流制度,壹種是以“郵”為主體的投遞式交流制度;另壹種是基於“店鋪”的階梯式溝通體系。

114.清朝郵政通信機構半癱瘓後,大量普通公文湧向馬,於是出現了所謂的“郵傳”。

165438+

116.書府衙是太平天國時期傳遞文書的機構。陳在《金陵紀事詩》中寫道:“唯有斜墻,文書壹騎就賒來賒去。頭急馬雲,心煞如當差附衙”。這是舒芙雅和壹茶的生動寫照。

117.我們國家新聞局誕生於明朝永樂年間,國內所有的新聞局都停在1935,1。

118.人民信息局根據投遞範圍的不同可以分為兩類,壹類主要是投遞國內信件和匯款,另壹類主要是投遞海外華人及其家屬的信件和匯款。

由於郵局的支出財政安排有限,實際花費巨大。為保證正常運轉,唐初政府壹般任命當地富戶主持,任命他們為郵令或郵捕(“捕”即掌握和主持),負責郵局的管理、房舍的修繕、接待通訊工作及其月報的提交,並資助郵局的虧損。而壹些機智的郵差利用客棧中的社交從事經營活動,既能達到“以商補損”的目的,又能獲利。定州富人何明遠掌管著三家客棧,幾年後成為著名的工商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