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物業公司 - 雨後鄭州反思:城市的“智”為何變得“無能”

雨後鄭州反思:城市的“智”為何變得“無能”

陳文黔靈

編輯朱滔

納西姆·塔勒布在《反脆弱性》中有壹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什麽是現代化?現代化能給脆弱的局勢帶來改變嗎?

這個問題,正好是暴雨過後反思鄭州的時候。壹場來自極端天氣的考驗,讓這座城市突然失序,徹底暴露了數字智能背後的脆弱。

7月20日,暴雨襲擊鄭州,城市壹度斷水、斷電、斷網,也讓這座654.38+02多萬人口城市的數字生活陷入癱瘓。手機支付不能用,* * *自行車不能解鎖,打車軟件打不到車,新能源汽車沒電充電,外賣下單難。

沒有互聯網,人們變得無法移動。

除了各種便捷的數字化應用,鄭州引以為傲的“智慧城市”項目也突然失敗。2019年,鄭州全面啟動“城市大腦”建設,2020年初完成基礎平臺建設。然而在洪水中,除了相機等常規應用,智能系統表現不佳。

以鄭州景光路智慧隧道為例,所謂的“會思考”、“會說話”的智慧系統,既能預警救援,又能提供幫助和準確定位,突然“熄火”了。根據景光路隧道險情中幸存者的描述,人們並沒有真正感受到這些系統有什麽“智慧”。

鄭州的故事不是孤例。隨著城市數字化水平的提高,因突發事件導致整個城市關鍵基礎設施業務中斷、城市運行幾近停止的情況屢見不鮮。例如,2019 -2020期間,委內瑞拉國家電網幹線遭受多次網絡攻擊,導致大面積停電,經濟社會秩序混亂。還有2020年,美國紐約因多個變電站故障大面積停電,約4萬用戶被迫斷電。地鐵停運,電梯癱瘓,整個城市壹片漆黑。日本也發生過類似事件。2019年5月的壹天,兩條鐵路突然停電,僅僅因為兩條蟲子爬進了裝有開關的箱子,26趟列車受到影響,約12000名旅客滯留。

正如納西姆所說,現代世界不斷增長的技術知識也讓事情變得更加不可預測。越接近自然,可能越有能力應對突如其來的變化;越是人造的,越有可能“脆弱”。

當今世界,科技網絡不僅是“錦上添花”的外掛應用,也是城市運營的基礎基地。人們的衣食住行,企業的生產經營,政府的公共管理,都必須建立在網絡上。壹旦基礎基數出現問題,整個社會可能會突然失靈。

“為什麽智慧城市的“城”效應難以顯現?

此類事件再次為正在疾馳向前、蓄勢待發的智慧城市建設敲響了警鐘。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點燃了國際城市智能化建設的熱潮,中國也加入其中。根據IDC 2020年2月發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投資市場支出將達到266億美元,僅次於美國。今天,全國所有副省級城市,87%的地級以上城市,共計500多個城市,都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

大數據驅動運營,壹切都可以編程,壹切都必須互聯互通...壹系列亮眼的概念讓人們對智慧城市寄予厚望,但在實踐中,除了突發事件導致城市停工,智慧城市項目失敗和失敗的例子也頻頻出現。

從2013開始,武漢投資的65438+750億元的智慧城市項目,經過幾年的波折和爭議,終於宣告失敗。原計劃投資400億美元於2015年開始全面運營,號稱世界級智慧城市的韓國松島,後來被評價為“切爾諾貝利式鬼城”、“人間沙漠”。2020年疫情期間,各類智能系統的真實“智商”暴露無遺。在壹些壹二線城市,發布通知,普及防控知識,實際上回到了溝通交流的“原始階段”。疫情報告、人員管理、數據統計仍然依靠人工紙質報告,去紅十字會采集物資需要單位的介紹信。.......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麽智慧城市的“城”效應難以顯現?為什麽城市的“大腦”會出現“腦梗”?

盡管有管理者的滯後、技術細節的不到位、數據的不到位等外在因素,但智慧城市的核心問題在於其規劃建設正在脫離本源。

雖然智慧城市的重點在定義和理論上是“以人為本”,但在實踐中卻異化為“以技術為本”,技術工具成為城市建設的核心角色。

原因如下:壹方面,我國智慧城市建設脫胎於政府信息化工程,仍存在以制度建設為主的思維慣性;另壹方面,在現有的績效評估體系中,技術導向和數量偏好仍然是主流。很多城市管理者將智慧城市解讀為新壹波的形象工程,忽視實際需求,項目建設只是“高高在上”,各種智慧系統無序開發、亂建設。

觀念的偏差必然導致實踐的錯位。總的來說,當前智慧城市建設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壹,重視建設,輕視運營。城市建設更註重硬件系統的建設。有了投資,數據中心建好了,雲計算能力有了,高樓上的智慧平臺建好了,“城市名片”有了。但是沒有考慮如何維持整個硬件系統的高效運行。比如小區建成後,沒有物業,業主住進去沒多久,小區就變得破舊不堪。

武漢智慧城市項目失敗的壹個核心原因是,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購買IT軟件、IT集成和雲服務,但沒有充分考慮業務規劃、集成和運營的費用,導致設備與需求不匹配,最後只能淪為空中樓閣。

二是重視經濟效益,忽視民生價值。很多城市往往優先考慮招商引資等能直接帶來當地經濟產出的項目,而對公共服務重視不夠。此外,還容易出現“政府為中心”的情況,城市建設無視民眾需求和民情。比如韓國松島項目的失敗之處就是盲目建設鋼筋混凝土和光纖網絡,不僅遠遠超過城市居民的需求,生活成本過於昂貴,而且由於缺乏必要的人文關懷,讓居民覺得自己生活在“高科技監獄”裏。

三是重視技術效率,忽視安全防範。相當壹部分城市只追求高科技項目的盡可能高,卻沒有足夠的網絡安全防禦能力和信息保護機制與之相適應,導致數據泄露、侵犯隱私等事件頻發,不僅對公眾的人身財產構成極大威脅,也給國家安全帶來重要挑戰。比如2065438+2008年6月,新加坡遭到黑客攻擊,1.5萬公民的個人數據和1.6萬人的門診處方明細被盜,其中包括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數據。

四是重智輕智。大量智能化項目上馬,但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失敗,工作人員數字素養不足。項目再貴,也是“沒用”“沒效果”。

智慧城市下半場:從科技“面”到民生“裏子”

因此,智慧城市建設在經歷了粗放式發展的問題後,需要及時反思和回歸本源,從以技術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從追求高科技“面子”到註重人的獲得感。我們需要認識到,城市建設不是政府的短期任務,而是壹項真正造福於民的長期工程。

壹方面,人應該是中心。壹是體現在以公眾需求為出發點,以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對城市進行整體規劃、功能設計和項目安排,為人們提供更便捷的生活和更安全的環境。二是加強民生保障,重點推進應急安全體系建設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生命財產安全的項目建設。

另壹方面,防止技術故障。首先,我們必須建立壹個開放和多元化的網絡系統。“在無法擺脫互聯網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網絡在極端情況下正常工作”,比如建設天基互聯網、應急通信臨時基站、線下數字支付建設等。並且註意保留壹些人工的、沒有網絡的設施,“智慧”並不意味著“傳統”的絕緣和“人力”的替代。第二,要加強長期運營,通過數據、服務、產業的運營,充分發揮技術效用和項目功能,激發長期內生造血能力,避免智力變得無能。三是加強數字化人才建設,提高智能硬件應用效率和智慧城市服務水平。

總之,技術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全方位滲透是必然的,我們必須思考的是如何與技術相處。關鍵在於以人為中心,讓技術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實現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的相互促進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