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社保查詢 - 養老保險的產生和發展

養老保險的產生和發展

中國大陸社會保障體系

框架:1、中國大陸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及特點2、中國大陸社會保障模式3、中國大陸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4、課題組成員的觀點及啟示。

壹、中國大陸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第壹階段:創造和調整階段,第二階段:停滯階段,第三階段:恢復和發展階段。

創建和調整階段:

時間;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66內容:二科三補。

兩個主題:

1,企業職工勞動保險2,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保

三個補充:

1,農村社隊集體保障2,社會救濟3,革命軍人優待和撫恤

停滯階段:

時間:1966—1978

內容:

1.各級組織和機關都被廢除了。2.各種制度被否定,被廢除,社會工作無法依靠。

3.社保變成企業保險。

恢復和發展階段

時間:1978至今

內容;

我們開始恢復國家-單位保障制度(指計劃經濟時代以“單位制”為基礎的“低工資高福利”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員工,生老病死的費用全部由財政和企業承擔,個人基本不用繳納任何費用。)

正式進入國家-單位保障制度向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現行社會保障制度)的過渡時期,完成了國有企業改革和服務的歷史使命。

作為市場經濟的主要支柱,國家單位保障制度和國家社會保障制度並存。

二,中國大陸的社會保障模式

——目前,中國是壹個二元經濟結構的社會。二元經濟結構的特征是城鄉對立,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現代工業生產方式的對立。實現這壹既定目標的前提是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壹體化是我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發展方向。

中國城鎮社會保障模式

城市社會保障逐步形成了以個人為基礎,單位負責繳費,社會負責補充和服務保障,政府規範和組織社會保障的多元化行為主體。通過建立多渠道的籌資方式,形成由法定基本保險、企業補充保險、相互保險和個人儲蓄保險組成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在此基礎上,逐步向社會保障社會化、壹體化方向發展。

農村社會保障模式

中國政府在農村實施了兩項社會保障措施,即合作醫療和社會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隨著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的興起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社會養老保險也逐漸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目前,我國農村的養老方式有三種,即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社會養老。可見,農村社保模式大多是國家和企業支持,盡可能保障農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中國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

1,制度不統壹(根據憲法精神和社會保障原則,所有社會成員都有獲得社會保障的權利,但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在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的制度安排上存在很大差異,部分社會成員享受較高的社會保障,而另壹些社會成員只能享受較低的社會保障水平,或者說保障待遇差別較大。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城鄉之間,機關事業單位和其他勞動者之間。城鄉之間,按照目前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鎮職工普遍享有政府提供的較為完善的社會化風險保障服務,而農村則沒有那麽多保障。他們缺乏社會化的生育保護、就業保護、職業傷害保護和住房保護。近幾年實施的合作醫療制度保障水平低,社會養老保險實際覆蓋面和保障待遇也很低。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和其他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待遇差別很大。在養老保障方面,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壹般是企業退休人員的2倍以上,而在廣大農村,保障和贍養水平的差距更大。)

這個稍微簡化壹下就好了!

2、覆蓋面小(社會保險權是現代社會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壹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應該覆蓋所有公民,也就是說,社會保障體系不是排他性的。雖然五險覆蓋面基本全面,可以說“應保盡保”,但仍有大量勞動者的社會保險權益尚未實現。從全國範圍來看,我國目前的社保基金主要由國有、城鎮集體企業及其職工征收。但是,仍然有壹些人的參與率很低。他們是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員工,也有個體勞動者、靈活就業人員和外地農民工。主要原因是制度設計不合理,現行社會保障制度主要適應國有企業。二是政府認識不夠,社會保險執法力度不夠。)

3.基金管理存在隱患(近年來,隨著基金管理的不斷加強,行政風險有所降低,但社會保險基金仍存在管理主體不明確、投資渠道單壹、效率低下等問題。在通貨膨脹的前提下,存在貶值的可能,長期來看,基金的增值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令人擔憂。我國社保基金缺乏明確的投資、運營和管理主體。我國現階段大部分省市的社保基金都是縣級統籌管理,基金結余基本都在銀行。我國社保基金在投資運營渠道單壹的前提下是安全的,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避免通貨膨脹的風險,存在貶值的可能。我國大部分省市對養老保險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采用混合管理模式,個人賬戶在發放養老金時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統籌賬戶的不足,與統籌賬戶壹起存入銀行,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基金作用。這種模式必然會影響養老保險的投資運營效率,也會導致養老保險頂層難以提升。)

4、社會保障法制不強(社會保障立法不完善;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立法層次低;社會保障法律監管薄弱)

5.社會保障社會化服務發展緩慢。

反措施

1,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社會保險制度健全的標誌之壹。就是看是否會覆蓋所有應該覆蓋的保險對象。從工業化、城市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來看,社會保險的擴大應分三步走:第壹步,將已經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人,即城鎮職工納入現行制度;第二步,納入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人群,包括在城市就業的農民工、城鄉結合部即將從農業轉向非洲的居民、鄉鎮企業和各種收入相對穩定的中小企業員工;第三步是納入從事種植的農民。而且應該是先易後難,逐步推進。同時,應盡快將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

2.進壹步推進制度整合(我國現行的社會醫療保障制度由職工醫保、市局醫保、新農合和醫療救助組成,即“三險壹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鎮醫療保險制度的性質完全不同,應根據城鎮化和社會醫療保障制度的發展趨勢,遵循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可持續性和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積極推進兩種制度的整合,逐步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統壹。)

3.強化社會保險基金的籌資機制(建立可靠穩定的籌資機制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關鍵。壹方面要繼續擴大社會保障基金征繳覆蓋面,提高基金征繳率,另壹方面要調整財政支出平衡,努力提高社會保障支出比重。同時,應采取有效措施補充社保基金,包括發行長期社保債券和變現部分國有資產。)

4.加強社會保障法制建設(應盡快加強我國社會保障法制建設,依法規範和管理社會保障工作,完善社會保障基本監督管理機制。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是壹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為了保證社會保障基金的及時足額征繳,必須有壹套嚴格規範的征繳管理制度和強有力的保障措施。目前,由於社會保障法律不夠健全,在社會保障費征收中經常出現協商繳費、拖延繳費和拒繳社會保障費的現象。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措施是盡快實施稅費改革,完善社會保險法制建設。同時,積極運用電子技術建立全國統壹的社會保障技術支持系統,實現現代化管理。)

群體觀點與啟示

1.充分發揮“社會保障體系”的“減震”和“穩定”功能

2.關註弱勢群體和貧困人口。

3、“社會保障制度”也應實現公平正義。

4.建立“社會保障”和“商業保險”的聯動機制

1.充分發揮“社會保障體系”的“減震”和“穩定”功能

目前,中國大陸社會保障體系存在立法缺失、社會化服務發展緩慢、覆蓋面有限、統籌層次低、資金籌集和管理不到位等諸多問題。社會保障制度在現代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改革將完善現行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加快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建設,提高社會保險整體水平,發展社區社會保障服務。可以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在社會生活中的“穩定器”、經濟運行中的“減震器”、實現社會公平中的“調節器”作用。

2.關註弱勢群體和貧困人口。

關註弱勢群體,以公平理念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主張城鄉貧困人口救助制度至少要統壹。

3、“社會保障制度”也應實現公平正義。

要保證公平正義,壹個決定性的因素就是要妥善處理分配領域的關系和矛盾。

要逐步建立集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為壹體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加快建立適應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加強對困難群眾的救助,發展以幫助老年人、殘疾人、孤兒和貧困人口為重點的社會福利事業。重視商業保險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積極發展慈善事業。確保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4.建立“社會保障”和“商業保險”的聯動機制

商業保險具有經濟補償、金融中介和社會管理功能。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改革的深入和推進,社會利益格局不斷調整,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亟待轉型。政府有必要引入商業保險機制參與社會管理,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的建設和創新。

延伸閱讀:如何買保險,哪個好,教妳如何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