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人才招聘 - 漢派文化是什麽

漢派文化是什麽

漢派文化是壹種城市文化,和海派、京派壹樣。它所體現的是壹個城市的精神和人文環境,從而來影響建築、語言、文藝、服裝等等各個方面。漢派文化的提出,我沒有去考證。壹個城市,如果有壹個獨特的文化氛圍,也是有利於像武漢這樣的特大城市,作為壹種精神輸出地,這也是壹個城市的命脈所在。在當前提出文化產業化的基礎之上,對漢派文化進行梳理,進行分析,也是有利於這個進程的。說實話,寫這個東西並沒有參考什麽文獻之類的東西,只是壹種對漢派文化的理解,對這個城市歷史發展中的壹些重大事件作出符合邏輯的推測,好玩而已。

漢派文化首先是壹個孤島文化。也就是其影響力僅僅只限於特定的區域,也就是中心城區的武漢三鎮,這也是和武漢經濟發展的地域特點相對應的。以語言為例,語言是壹種文化的載體。像漢話,最早應該是出現在漢口的六渡橋壹帶,也就是這裏才是漢話的發源於,漢話的孤島特性表現壹種強勢語言,向周圍四處擴散,到現在擴大到武漢三鎮。即使像現在武昌的壹些城中村裏,年紀稍大壹點的人說的話都不是武漢話,像卓刀泉和關山這些地方,漢話作為壹種侵入語言,慢慢地擴大範圍。像郊區黃陂話(西南官話區)、新洲話(黃岡話,屬於江淮官話區)、江夏話(江淮官話),即使作為西南官話的話話,武漢區域內也分屬不同的方言區。漢話的強勢不光表現在壹種其侵略性上,還表現在其語言的鋒利,帶著壹種臟話氛圍,而這種氛圍很容易感染周圍人的群體,漢話在我們聽起來像在吵架或罵人,這種淋漓的表現方式,使漢話很容易被剛接觸的人抵制,而不不久,慢慢地會被征服。漢話之所以被我稱之為漢派文化的表現之壹,也在如此了。提到漢話,我們不得不提到漢劇和楚劇,漢劇和楚劇是以漢話為方言的地方劇種,壹般在鄂東地區流行,除了在武漢的行政區劃範圍內,鄂州、黃岡、大冶等地,受歡迎的不是漢劇,而是楚劇,而在靠遠壹點的黃梅,則又是壹個地方劇種占主角,黃梅戲。而向西,則有荊州的花鼓戲。我曾經認識壹位很會唱荊州花鼓戲的人,還寫過關於這方面的小說。因此,漢派文化的漢話及其戲種,影響力也是有限的,其最大的功勞就是漢劇進京,給京劇新的元素和生命力。

漢派文化的地域特性,阻礙了其走向全國的影響力,當前,武漢的壹些電視臺,有以漢話配音的電視劇,像《經視故事會》《經視壹家親》等等,受到了很廣泛的關註,但其影響也只是在省內,還有壹些漢話小品,像《妳嚇我》《搭白算數》等等,雖然在其他地方也有壹些演出,但卻遠沒有川話和東北話那樣引起全國的關註,這其中雖然有作品的原因,也還有推廣的原因,還有人群的原因等等。像湖北大鼓這樣的地方方言快板,則是以黃陂話為基音的,因此,嚴格意義上算來,並不能作為漢派文化。

漢派文化作所以能作為壹個名詞提出,不光是因為語言上的原因。漢派文化的特點之二就是急功近利的文化。漢派文化是壹種碼頭文化,用的是壹種碼頭語言,碼頭是南來北往的地方,而像武漢,卻壹直是中國南北與東西的交匯點。也表現出濃重的碼頭文化特征,碼頭文化也就是壹種急功近利的文化,這個可以來解釋漢派服裝的發展歷程。漢派服裝最輝煌的是九十年代,幾千家服裝廠聚集在武漢市內,武漢市的各大商場都有漢派服飾的櫃臺,碼頭文化表現的是壹種排斥文化,壹種短視。在輝煌的時候,各家廠的服裝樣式雷同,什麽好賣大家壹窩蜂而上,也就是漢派文化所表現出來的“撮蝦子”“撮短水”“撈壹票就走”等等,這種急功近利的作為使漢派服飾曇花壹現。漢派服飾很容易吸收其他像港式服飾的潮流,受南方粵文化的漸進影響,實現本地化,在短期內的確很有較好的收益,但在缺乏長遠的眼光和長期的規劃,使漢派服飾的沒落成為可能。在漢派服飾流行本地的那幾年,我曾經在北京的商場裏比較了壹下兩地服裝樣式的差異,京派服飾表現的更是壹種大方、寬大的體態,和南方基本不同。

漢派文化是壹種怪異的文化,這種文化所體現在不光是南北結合點,壹種雜亂的思想上,而在另壹方面卻又是壹種中西結合的怪異。因為漢派文化還深受租界文化的侵染,租界使武漢人更能睜開眼睛看到海外的世界。在近代漢口開埠以後,這種租界文化,開始慢慢地影響進來。因而使漢派文化的吸納能力非常強,學習精神特別濃厚。武漢遠離皇城根,歷史上做過國都的時間也不長,因此也帶有江湖文化的氣息,同時受到荊楚文化中的壹種悲情文化的侵染,使漢派文化衍生出了壹種首義文化,首義文化也是在這種中西結合和本地結合的基礎上出現的漢派文化的突變。漢派文化的壹種對體制的破壞能力是非常強的。武昌首義,應該來說,給予了漢派文化新生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在其後還表現在漢正街對計劃經濟的破壞上,提出了商品經濟的概念,而這,不光是首義文化的發展,更是碼頭文化的延伸,兩者互相結合,從而使漢派文化達到壹個新的高度。而楚文化中,由於屈原的投江的悲情意識,給荊楚文化留下的巨大陰影,使武漢的漢派文化,在失敗後會有壹種英雄末路般的惆悵。所以,外地人進入武漢,很容易感受到這種濃厚的悲情意識,特別是像今天武漢經濟發展落伍的情況之下,很容易讓人傷感。

漢派文化只是荊楚文化的壹支,也是對荊楚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漢派文化的中西特性、南北特性,使文化核心更雜更亂,理不清。因此,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了漢派文化獨特的氛圍。像池莉和方方的小說,對於漢派文化的表現更體現在壹種雜亂無章上,尤其是其生活化的描述,而這,更多的是武漢在改革開放前留下的壹種封閉狀態下的陰影。武漢經歷了近現代的睜眼看世界,到新中國成立後至改革開放的幾十年間的英雄末路,這其中還有壹段時間蘇俄文化的影響,這基本上帶有壹種強制文化的影響。武漢的漢派文化,對於俄式文化是壹種排斥態度,而對盎格魯-撒克遜那種移民文化的壹種包容,是很值得深思的。(無邊落寞原創,轉載請註明)

也正是因為如此,漢派文化表現的壹種平民意識非常濃烈,對精英文化的消解也是其特征之壹。在武漢人的觀念中,沒有那麽深的等級和貧富觀念,對於文化人,平民百姓也有壹種蔑視。即使像白雲黃鶴代表的荊楚文化的建築代表黃鶴樓,武漢人對他根本就沒什麽興趣,如果妳去調查壹下,生活在黃鶴樓底下的平民,至少有八成都沒有上去過。“不就是壹座樓嗎?”這基本能代表武漢人的看法。所以,外地人對武漢人有著壹種誤讀。這種誤讀表現在文化上,覺得是不可思議的,他們很難想像,壹個開大奔的人,去壹個臟兮兮的小攤上過早,在他們眼中應該去茶樓或酒吧才是。因此,外地人進入武漢,會有壹種強烈的排斥感,沒有在壹種世俗規則下的安全感。他們看到武漢人是壹種自由散漫,在公汽上會像在自己家客廳壹樣抽煙,有著強烈的個人意識……

先寫這麽多吧。

作為漢派文化吸收其他文化的能力非常強這壹特點,因此,武漢的發展,則要通過壹種非常規的方式才可以達到。那就是讓武漢動起來。這個動字我所理解的就是活,歷史上表明,只要是武漢的高峰時期,同時也是各種觀念和各方人才在武漢交流碰撞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最能使漢派文化有新的內含,像首義文化也好,碼頭文化、商埠文化也好,都是在這種情況下來發生突變,把武漢推向壹個新的高度。當前漢派文化慢慢走入了壹個死胡同,像現代社會所要求的遵從體制、守規則、長遠規則等的觀念與漢派文化會產生摩擦,就必須把武漢擡高到更深的層次,這就必須有大手筆的對外開放的心態,尊重知識、尊重文化,樹立壹種金錢至上、物質至上的觀念(雖然話不好聽,但的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