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人才招聘 - 兩幅楹聯裏的樂山民間傳說

兩幅楹聯裏的樂山民間傳說

兩幅楹聯裏的樂山民間傳說?《樂山大佛身後的故事》第十四篇?徐成村

(2013-11-19 15:23:36)

樂山大佛所在地的淩雲山,“匾”、“聯”勝多,內容極為豐富。其中古人原作不少復制較多。隨著景區發展的需要,新建景觀也出現了不少好的和比較好的作品。樂山市文管所長黃學謙的壹句話說得好:“古建築也好,仿古建築也好!如果到了裏面看不到楹聯匾對,總覺遺憾,就等於壹個人穿了西服卻不系帶”!多麽恰當而生動的比喻!

也許正是如此,淩雲山的歷屆主事者,都比較重視這壹問題。可是當人們觀賞這些“匾”、“聯”的時候,未必都會去精心了解其中的內涵?本文僅以淩雲山的兩處新建景觀內的兩幅楹聯為題,敘述楹聯內所包含的妙趣橫生的傳說和故事:

“月榭”。從“東坡樓”前門而出,沿石梯而下,往左行便是“梅園”。穿“梅園”再往左行數十步,著名書畫家李瓊玖,所書寫的“月榭”二字木制橫匾,極其醒目的出現在人們眼前,此玲瓏別致、古樸典雅的明·清仿古建築就是“月榭”。

據史料記載,“月榭”原坐落於昔日的古嘉州城內,宋時愛國詩人陸遊在古嘉州兼職時期,常遊此處。“月榭”命名乃陸遊所為,“榭”者,高臺之建築也,“月”者,陸遊沿自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輪秋”詩句而定,多令人向往的地方!可惜古跡早已蕩然無存了!

為傳承歷史,記載人文,1987年,本人主持,由本單位文保建設科科長曾誌亮設計施工建成。讓嘉州這壹非常有意義的古人文景觀再現於淩雲山境內。“庭”、“院”交錯,“廊”、“坊”相依。遊人至此,無不止步!院內有壹圓門,上面壹幅不太醒目的楹聯,往往沒有引起人們的註意!

上聯:“竿頭須載陸”;

下聯:“佛足莫臨波”。

作者和書者同是壹人,即:曾在淩雲山參加過“樂山中日書法筆會”,獲得好評的書法家萬耀宗老先生。僅有十個字的楹聯看似簡單,可裏面掩藏著昔日古嘉州老少皆知的民間傳說故事!

“竿頭須載陸”。意思是說,樂山城那塊陸地是被大佛老爺腳下面的水龍,用自己龍宮裏的金竹竿頂載著的;

“佛足莫臨波”。樂山大佛不能“洗腳”,說樂山自古以來,再怎麽漲洪水,大佛的腳也不可能被淹沒,否則樂山城也會被淹沒了。多麽傳奇的民間傳說!

要知道故事的來龍去脈,還是需要提到“樂山大佛——淩雲山”!說:昔日“東坡樓”裏的蘇東坡,因其學識淵博,令“三江”龍宮的水龍王對其五體投地,於是命其“三太子”拜東坡為師,常到“東坡樓”就讀。“三太子”十分勤奮,壹年四季,早來晚歸,常從大佛腳下“洞天”處出沒。壹日,蘇東坡見三太子愁眉不展,便問其故?“三太子”苦喪著臉答到:“昨日偶聞父言,嘉州城不久將面臨沈沒,因而內心焦慮”!蘇東坡聽了甚為吃驚,深感不安!於是與“三太子”商定,壹起到龍宮求助龍王。龍王突見兒子的老師“光臨”,於是捧蘇東坡為上賓,高興問到:“先生來到必有所求?”蘇東坡不露聲色,順口答到:“妳說對了,想向龍王借樣東西!”龍王說:“龍宮之內到處是寶,任憑挑選!”蘇東坡說:“寶物不需,只向龍王借壹塊地足矣!”龍王深感奇怪!問曰:“地有何用?不值壹提!”蘇東坡答到:“菜園之用,種菜之需也!”龍王問:“哪地為好?借去便是!”蘇東坡仰望嘉州古城順手壹指說:“就是那塊!可呼?”龍王滿口應允。蘇東坡明知故問:“天有不測風雲,嘉州那塊地安否?”龍王答曰:“不瞞妳說,嘉州不久確有沈沒之災!”東坡話題壹轉:“既然如此,借有可用?”龍王嫣然壹笑:“這有何難?我用金竹相頂,萬無壹失也!”蘇東坡高興極了,剛起身要走,誰知龍王問到:“老師何時還地?”東坡再也沒想到,慌亂中佯裝糊塗,將手高舉壹擺,意思是說不再還了,誰知龍王將蘇東坡高舉手掌誤解為“伸出五指”,說:“啊!知道了!五更敲響,還地時間到矣!”學識淵博的蘇東坡盡然也吃了壹個“閉門羹”。面對尷尬,不表可否,迅速告別。上岸後立即下令:“嘉州古城從此不許再打五更”,銅鑼不響,嘉州城則永保平安了!“樂山自古不打五更!”、“洪水從來不淹佛腳!”自此成為樂山人老少皆知的壹則佳話!

“佛國天堂”。松竹掩映,粉壁環繞,壹座高聳入雲,坐落在丹霞峰之上的仿唐古式宮殿,它就是樂山大佛文化內涵的延伸景觀“佛國天堂”。(該景觀將在後文專有敘述)此處的“天王殿”正門上,有壹幅楠木金字楹聯。

上聯:“彌勒不速成佛為使眾生得度”;

下聯:“凡夫欲要升天也應心田善良”!

撰聯和書者是樂山兩位已故的知名文化人士、文物專家、書法家,前者羅孟鼎,後者田家樂。倆位老先生對此聯的創作,源於壹則《佛經故事》:

說:在西方極樂世界,壹天,“釋加牟尼佛”和“彌勒佛”師兄弟倆,隨其師“底沙佛”出門雲遊。騰雲駕霧,心曠神怡,瞬間又降落人間,走著,走著,突然壹座高山擋住他們的去路。“底沙”雙腳壹縱,飛身上了山頂,開懷大笑,聲似洪鐘,說:“妳倆聽著!憑我壹聲召喚,妳兩立刻動身,誰能先到我的跟前,本師讓位於他,即為‘現在佛’,反之,則為‘未來佛’!”“底沙”話完,“釋加”到矣!轉身看時,“彌勒”卻壹步未動,問其故?“彌勒”敞開大肚手提布袋,樂哈哈說到:“兄長先行,弟普渡眾生去也!”故事說明:“釋加牟尼”是“現在佛”,而“彌勒”乃“未來佛”。

作者根據該《佛經故事》撰聯,意思是在告誡世人:“神通廣大”的“彌勒”為了普度眾生,都甘心情願只做“未來佛”。而我們當今的凡夫俗子,如果將來死後想要“升天”,那麽在世的時候,就壹定要心田善良,多做好事別做壞事!

連續篇,未完待續?

?2013·11·19·

淩雲山?《樂山大佛身後的故事》第壹篇?徐成村

?(2013-02-28 13:00:18)

?“佛與山高,山同佛齊”。這是五十年代初,我第壹次同樂山大佛見面時的震撼!當人們瞻仰樂山大佛之後,壹定會將自己的聯想同淩雲山聯系在壹起。道理很簡單,因為樂山大佛是沿著淩雲山峭壁而鑿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沒有淩雲山也許就沒有樂山大佛。說得更直接壹點:樂山大佛是以淩雲山為凈土,而淩雲山則因樂山大佛而生輝!

“淩雲山”。顧名思義,壯誌“淩雲”。多名符其實的稱謂!丹崖峭壁,郁郁蔥蔥,中流砥柱,威鎮“三江”。任憑“大渡河水浪潮天”,“三江”急踹,“驚濤拍岸”,它自“巋然不動”!洶湧澎拜的惡水到了它的腳下,任其咆哮怒吼,結果還是只好乖乖向東奔騰而去!

古人雲:“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曰嘉州,嘉州之勝曰淩雲”。淩雲山由靈寶、望雲、集鳳、棲鸞、擁翠、丹霞、就日、兌月、祝融九個小峰組成,故稱“淩雲九峰”,亦稱“小九嶷”。古人對每座山峰都曾留下有極其美好詩句。不妨略舉壹二:

棲鸞峰:鬥崖懸揷巧棲鸞,彌勒臨空眼倦看,閣上七層三百尺,青衣江水匯淮安。

靈寶峰:密開靈寶擘雲根,三水交投萬馬奔,光相娑羅坪外見,諸峰羅列此峰尊。

置身淩雲,茂林修竹,朱樓畫檐,峰巒疊翠,景色迷人。千年古剎淩雲寺,古樸莊重,壹塵不染,因位處淩雲之巔,故有“寺出飛鳥外,青峰載朱樓”之說。盛唐靈寶塔,雖歷經滄桑,仍安然聳立,塔身懸鈴,風吹鈴動,悠蕩齊鳴,梵音天上來。

唐宋以來,無數文人墨客都在此留有遺跡。北宋文豪蘇軾的“生不願封萬戶侯,亦不願識韓荊州,但願身為漢嘉守,載酒時作淩雲遊”詩句,樂山市的小學生都能背誦。從淩雲山北門而入,沿淩雲棧道拾級而上,臨空遠眺,舟帆點點,水光接天;回首仰望,崖壁上古人留跡無數,最引人矚目的是“蘇東坡載酒時遊處”五字楷書,剛勁工整,蒼勁雄渾。右側平臺之上的“載酒亭”無不讓人止步!

與蘇軾齊名的黃庭堅,因亂黨專權累遭不幸,滿腹經綸,懷才不遇,雲遊天涯,在淩雲山亦留下了觸景生情的美好詩句:“淩雲壹笑見桃花,三十年來始到家,從此春風春雨後,亂隨遊水到天涯”。

明代文學家“楊升庵”的壹幅楹聯,更直接為淩雲山留下了“千古絕唱”:“春水夏雲秋月冬松寶地占四時之景,東瞿西勝北盧南瞻金天統萬法之宗”。

“東坡樓”、“海師洞”、“藏經樓”、“註易洞”等古跡繁多······

更珍貴者,國家壹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漢·麻浩崖墓”。上萬座的墓穴集中於“虎頭彎”,上下多層,比比相依。博物館裏的出土文物:石棺、木棺、陶棺、陶房、陶馬、陶雞、陶狗,陶龜、陶鱉,尤其令人嘆為觀止的是,眾多形態不壹,栩栩如生的各種陶傭······

世界聞名的石刻彌勒佛像——“樂山大佛”,恰巧安排在如此勝地。人們又不得不將翩翩浮想,轉回來集中到樂山大佛的首創者,歷史上的壹位了不起的人物——海通的身上。

讓我們先來讀壹讀,唐·西川節度史韋臯(樂山大佛的尾期工程人)的《嘉州淩雲寺大彌勒石像記事碑》中有關記載:昔日的淩雲山下,“突怒哮吼,雷霆百裏”,“索繳觸崖,蕩為礆空”,“舟隨波去,人亦不存”。極其形象的敘述了歷史上的古嘉州,三江激踹直搗淩雲山,洪水犯難,船毀人亡的嚴峻狀況。高僧海通為了根治“水害”,以其“自目可剜,佛財難得”的大無畏精神,四處化緣,直接指揮了“萬夫竟力,千垂齊奮”的浩大工程。可以想象,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正如唐代詩人芩參的詩句說的那樣:“搏壁躋半空,喜得登上頭,始知宇宙闊,下看三江流”。海通不畏艱險,在懸崖峭壁,驚濤駭浪極其險惡的條件下指揮著鑿佛的工程。

如果我們用今天的觀點看問題,能否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海通,他不僅是壹位慈悲為懷、弘揚佛法的大師。還是壹位救人苦難,戰天鬥地、削山治水的勇士。再從建築學方面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真稱得上壹位博學多才、科學領先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再從美術學角度看問題,他完全能充當壹位精通美學的藝術家。

可是由於鑿刻佛像的工程浩大,工期漫長,海通還沒有等到完工便去世了!他的精神深深感動了當時的“官方”。緊接著,由劍南節度使兼西川采訪制置使章仇兼瓊、西川節度使韋臯先後主持,方告完工。

像海通這樣的歷史人物,可以說從古到今都是少見的,他的聰明才智就在於面對現實,因地制宜,催利避害,依山取式,鑿崖造佛,拋石填江,減緩急踹。即達到了避“水害”的目的,又為淩雲山這幅美麗圖畫“錦上天花”。從嘉州的大環境看,從此形成了山、水、佛、城相得益彰,融為壹體的良好局面,把古嘉州這壹幅美麗圖畫打扮得更加絕能了!

這位“超人”的大作,其精華當然集中表現在佛像本身,慈目善面,端莊而坐,線條流暢,比列勻稱。但是他在鑿刻佛像主體的同時,對與佛像主體相陪襯的周邊環境,也是做了極其周密而全面考慮的。他將佛像的座位巧妙的安放在遠眺峨眉、威震“三江”、直檔“水害”化險為夷的重要位置。佛像腳踏蓮花,眉目傳神,令人肅然起敬。臨江兩側巖壁上,對稱鐫刻著兩尊威嚴的金剛。尤其引人入勝的是同時鑿刻的“九曲棧道”,在佛像右側石壁上,自下而上盤旋九曲,直到淩雲之巔。人們身臨其境,無論是由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只要行至“九曲”壹半之處,頓覺虛幻臨空,步步如雲,恍若仙境。可往下看去,又覺身處危巖深淵,頭昏目眩。也許會自然連想到李白的詩句:“腳著謝公履,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人說:“無限風光在險峰”,越險的地方會呈現出越好的風光,這種說法也許有壹定的道理。

再值得壹提的是,人們在攀登九曲棧道的時候,千萬別忘記了棧道巖壁上尚殘留的極其珍貴的兩龕唐代浮雕造像。它是彌勒大像兩側原有千百龕造像中有幸保存下來較為完好的摩崖造像。盡管風化嚴重殘缺不全,但某些部分仍然十分清楚,其經變圖面雕琢精細,人物形象生動,線條優美,。並刻有樓臺亭閣,是研究唐代建築和石刻藝術的寶貴資料。

攀完棧道,至上淩雲,壹座古樸別致的長廊式亭閣立即出現,明代袁子讓對此亭贊不絕口:“立亭上則三峨凝黛,水自天來,煙波極目,綠野無際”被稱之為“近河亭”。

淩雲山真正算得上是文物的寶庫,翰墨的天堂。她以其無可替代的實物見證,被美譽為

全國有名的佛教聖地,和國家級的風景名勝區。

世界之最,蜚聲中外的樂山大佛,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其工程跨越了整整九十個年頭,經歷了四代皇帝,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建成。它以無可雄辯的事實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堅忍不拔的精神!通高七十壹米。佛像面對峨眉,腳踏三江,(大渡河、岷江、青衣江)背負九峰,(淩雲九峰)巍峨壯觀。以其舉世無雙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被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古跡是人類悠久歷史不可代替的實物見證,文物不能再“生”。隨著時光流逝,歲月滄桑,加強對瑰寶的保護顯得極端重要!撥亂反正後的八十年代初,“天府之國”的四川省樂山市成立了“樂山大佛文物保護管理局”。

就在這個時候,本人受上級派遣,離開仁壽縣人民政府文化局工作崗位,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到“樂山大佛文管局”任職。1993年退休後,為修建、管理豐富樂山大佛文化內涵的景觀——“佛國天堂”,又工作了十四年。計算起來,本人“伴佛”、“守佛”、“護佛”二十余年,曾親身經歷了許許多多極其生動而令人難忘的“故事”。?如今回憶,感慨萬千!很有必要將它記錄下來,供人們鑒賞和指正!

下面將分期陸續發表短文,系統介紹有關“故事”·····

從樂至的“樹抱佛”回想樂山“大砍城墻樹”?徐成村

?(2017-05-30 10:40:15)

?近期,本人在華西都市報上看見壹則引人觸目的報道:“樂至縣報國寺主殿正前方,有壹處大小不壹,形態不同的上千尊佛像,鑲嵌在壹棵古榕樹的樹根之中,形成了佛與樹相應而生存的罕見奇觀····”。令人不由自主聯想到去年樂山大砍城墻樹的爭議。

?人人都知道,“榕樹”俗稱黃角樹,喜靠石而生,所以人們在栽榕樹的時候,都要有意安放大量石塊在其根部,有利榕樹的成活和生長,原因何在?榕樹之需也!因為榕樹最喜歡崖石裏的壹種養分,它的根部要分泌壹種液體穿透石塊去吸收自身需要的營養;反之,而榕樹的盤根錯節,又恰好無形將崖石牢固的錨索住。這就是兩者的互為依賴而相互生存的原理····

?樹有“靈性”,人有情懷!樂山是我的第二故鄉。凡年歲稍長者都會記憶猶新,試問:昔日之巴蜀大地,哪壹處古鎮,廟宇,驛站,路店沒有兩株參天大樹!她們是壹道風景線,但更是環保,尤其生長在特殊位置的奇樹更是難得的奇觀。被當地的人們視作“風水樹”,靠她遮風擋雨,乘涼“棲息”,寄托“吉祥”!“平安”!

?樂至報國寺“樹抱佛”奇觀以上千年,人們(包括壹些文物和建築專家學者)正在考究是先有樹還是先有佛?而更重要議題的中心點,是在研究如何保護的問題······

?景觀靠培育,奇觀更難求!聯系樂山“大砍城墻樹”的武斷之舉,實在讓人費解!為什麽就不可以區別對待,從實際出發,而偏偏來了個“壹刀切”!

?沒有價值的雜樹當然可以出掉,但決不可草率從事“壹路清除”,榕樹更該保留,樹大可以整枝加強管理,趨利避害,讓嘉州古城墻更顯歷史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