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人才招聘 - 漢代東亞諸侯國墓葬的考古發現

漢代東亞諸侯國墓葬的考古發現

漢代諸侯王墓壹般分為崖穴、豎穴和豎穴。所以問題應該是“崖洞墓”還是“崖洞墓”,而不是“洞崖墓”。

從地理上看,被山勢掩蓋的豎穴、巖坑、崖穴墓主要見於位於南方的長沙王、楚王及部分梁王墓。從年代上看,西漢文帝時期開始出現崖洞墓(楚王墓和獅子山楚王墓)。至武帝時期,* * *發現豎穴墓5座,崖墓11座;漢武帝以後,為山所掩的豎穴、石坑、崖穴墓開始流傳,出現在東邊的山東(王璐、冀北、昌邑、淄川墓),北邊的河北(中山墓)。從西漢末到東漢,諸侯王墓中的崖洞墓逐漸消失。

以下是壹些崖洞墓發現的概述:

(1)中山王墓

西漢中山國位於河北省中部以西,沂水以南。原為鐘山縣。始封於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都尉郡(今河北定縣)轄14郡。是漢朝的壹個大藩屬國。現在發現有三個地方[4]:西漢的國王和侯伶。

1.中山靖王劉勝墓[5]

1968年發現的中山靖王劉勝墓(滿城1號墓)和竇綰及其夫人墓(滿城2號墓),位於河北滿城縣(漢北平縣)西南的靈山主峰,整體位置在首都東北中山北部。兩座墓南北並列,距離120米。墓葬雕刻在巖石中,均為大型崖洞墓,墓門朝東。劉勝墓總長51.7m,最寬處37.5m,最高處6.8m:竇萬墓體積差不多。兩座墓的形制基本相同,由墓門、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後室六部分組成。墓道是傾斜的。墓門用兩道土坯墻封住,在兩道土坯墻之間澆上鐵水,形成壹道鐵壁。墓內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兩座墓中有很多陪葬品,每壹件都是按照用途放在各個房間裏的。每人贈送壹件金玉衣物。劉勝墓的過道和南耳房裏有6輛實用的汽車,16匹馬,16只狗,1只鹿。竇萬墓3車,1車,13馬。墓中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山內府”和日期“4月34日”是推斷墓葬年代的重要依據。由於及其夫人王中山墓是壹座罕見的未被盜墓,其布局結構可為其他墓葬提供參考。

(2)曲阜九龍山魯王墓

西漢時期的魯國位於山東省中南部,泰安市和濟寧市交界處。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淮陽王劉玉改名為魯國第壹代國王,統治魯郡(今曲阜)。後來後人劉廣、王安、劉慶基、王慶、劉瑾、王文相繼攻印,至建國二年(公元10) [14]被王莽廢止。

九龍山王璐墓位於曲阜縣城以南9公裏處。發現了五座墳墓,東西並排,墳墓朝南。它們是刻在半山腰的懸崖洞穴墳墓。發掘的四座墓葬均由墓門、地道、墓室和四個耳室組成。二號墓、三號墓、四號墓由前後兩個墓室組成,前室兩側各置兩個側室。五號墓是壹座小單間墓。每個墓中有三輛戰車和幾匹馬,都位於墓側的耳室。隧道邊上的二耳房,主要存放糧食、牲畜和糧食。前室兩側的四個房間主要用來放置禮器、家用電器和錢幣。三號墓發現“王慶吉”銅印,發掘者判定為盧曉王劉慶基墓[15],但有人不同意[16]。

(3)長清冀北王墓

西漢的濟北國,原是齊國的濟北郡(今山東省東阿縣及周邊地區)。文帝第二年(公元前178年),東牟王劉興舉為冀北、都祿郡(今長清西南)王。第二年,因叛亂失敗而自殺,國家被排擠。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齊王哀惠和安都侯劉之復立為冀北王。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遷淄川。次年,衡山王劉波為冀北王,傳三代,被劉寬世[17]滅國。

1995在山東省長清縣(今濟南市長清區)西南、西漢都城都祿縣東北四公裏處的雙乳山,發現了壹大壹小兩座大型漢墓[18]。清理壹座“A”字形木質墓,石上有豎孔,坐北朝南,主要由封土、墓道、墓室等組成。墓與墓之間有壹道門。墓室南北長25米,東西寬24.3米,深5米,底部傾斜,南高北低。墓室位於墓底中央偏北處,隨葬器物為兩具棺槨。外棺和內棺之間有四個側箱:東、西、南、北。墓中發現青銅器、玉器、漆器、鐵器、陶器、金餅、錢幣等隨葬品2000余件。墓主人的陪葬品是玉蓋、枕和手,而不是金線和玉衣。墓中發現五輛馬車,包括三輛大馬車和兩輛小馬車,以及1匹馬。20個金餅中有7個刻有“王”字,發掘者推測該墓屬於西漢末代皇帝劉寬之墓[19],但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20]。

(4)長樂淄川王墓

淄川國位於山東省中部偏北(今臨淄、壽光、昌樂三縣交界處),西漢時為臨淄郡的前身。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2年),悼惠的太子劉閑被封為淄川王,統轄戲縣(今長樂西北)。景帝第三年(公元前152年),劉閑因謀反受到懲罰。同年,遷徙華北的劉智為淄川王,傳至第八代。王莽篡位第二年(公元8年)被廢,歷時170余年[21]。

1987年,山東省昌樂縣城西六公裏處發現兩座西漢墓葬。挖掘壹個洞穴墓,是鑿山的壹個垂直洞穴。它由壹個隧道、壹個南室、壹個北室和四個耳室組成。墓道是垂直的,有四個側面。

米深,11.7米,墓道底部與隧道相連。南北室在甬道兩端開鑿,北室西、北、東三壁開鑿四耳室。南室、北室、四耳室均為方形或長方形,圓角、弧頂,並配有門框和木門。墓內有85枚“淄川侯府”印章和“淄川公函”銅燈,故定為淄川皇後墓,與之並列的另壹墓推測為淄川王墓,可追溯到西漢中期[22]。

(5)巨野昌邑王墓

昌邑郡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菏澤與濟寧交界處,屬漢代山陽縣。漢武帝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立劉波為昌邑王,建都昌邑(今金鄉西北),傳為二國。

昌邑王墓位於山東巨野東南部,是壹座山中有豎洞的石墓,由墓室、土封、墓坑、墓室四部分組成。墓道長60.5米,前端寬7.1米,木車1輛,馬4匹。陵墓裏建有兩堵石墻。墓門也用石墻堵住了。墓室分前後兩部分,前室有漆器和青銅器;後房比前房低50厘米,有壹個兩層的平臺,平臺上有壹口棺材,棺材在裏面。棺槨內外,有大量的玉器、鐵制兵器、雕刻青銅器和藥石。墳墓上的墓穴和土墩是用夯土石塊壹層層填起來的。結合史料與史料,推斷墓主人為公元前100年封於此的昌邑王劉波之墓。

(6)章丘濟南王墓

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分封齊惠王的兒子劉必廣為濟南王。公元前154年,劉必廣參加“七國之亂”,濟南被排擠,戰敗自殺[29]。

濟南王墓,危山,位於山東省章丘市西部平原與山地交界處。2003年考古勘探發現的。整個陵墓分為四個區域:主墓、半山腰的陶器制作區和墓葬區、山腳東邊的墓葬坑和墓葬區、山腳西邊的墓葬坑和墓葬群。主墓位於危山之巔,墓上有半圓形土封和地上建築。該墓是壹座垂直的洞穴巖石坑墓,形狀為A形,大致20米見方,墓道長40多米。在半山腰的陶器生產區發現了三個燒制車馬的陶窯。在山腰的東部發現了兩個車馬俑坑和壹個墳墓。陪葬墓已被盜,但仍有銅弩、鐵鍬、彈丸等武器,以及陶壺、盆、漆壺、盤等生活用品。時代是在文化場景的時間。危山漢墓兵馬俑坑是繼陜西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鹹陽楊家灣漢兵馬俑、江蘇徐州獅子山兵馬俑之後的又壹重要發現地,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30]。

(7)徐州楚王墓

西漢三次封楚,公元前202年高祖封異姓諸侯韓信為楚,發配邳(今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古邳鎮),但很快被除,沒有留下墓葬遺跡。公元前201年,劉邦封同父異母的弟弟蛟劉為楚和杜鵬程(今江蘇徐州市),宣帝節元年(公元前69年),因楚王第八代劉延壽謀反,第二次封楚。公元前51年,宣帝封劉韜為第九代楚王,也是彭城的都城,傳了三代,直到王莽去世[38]。目前能確定為楚王或侯伶的墓葬基本有八座,分別是:小龜山漢墓(南墓、北墓)、東東山漢墓(M1,M2)、北東山漢墓、托蘭山漢墓(M1,M2)、獅子山漢墓及其兵馬俑埋葬坑。都屬於西漢。其中,北東山漢墓、獅子山漢墓、托蘭山漢墓(M1,M2)四座墓葬坐北朝南,均為結構相似、年代較早的長墓。其他四座墓東西向,墓短隧長,墓型結構相似,年代相對較晚。下面分別介紹:

1.小桂山漢墓[39]位於徐州市西北8公裏的九裏區小桂山。這座墓由兩座金字塔和兩條隧道連接而成,南北平行。每個隧道後面都有壹個墳墓,其實是壹群埋在不同洞穴裏的情侶。兩座墓的結構基本相同,都是由甬道、前室、中室、後室,以及幾個側室和耳室組成。南墓長82.5米,北墓長83.5米。從殘存的遺物來看,前、中、後三間分別象征前庭、中堂、後寢,耳房、側房分別屬於車馬、倉庫、餐廳、廚房。由於南墓出土的“劉著”龜鈕上的銀印,確定為漢武帝丁原元年(公元前116年)楚第六代王劉著之墓。墓西有壹座附墓,編號龜山漢墓M1。

2.東東山(石橋)漢墓[40]

位於徐州市東北部夏店鄉石橋村南部,是壹座崖洞墓,兩座墓南北平行,相距僅10米。南墓規模較大,全長61米,墓道4.2米,隧道46米。甬道北側有耳室,甬道後是前室和後室,有四個側室。北墓入口已毀,隧道長19.9米,後有主室。出土文物167件,其中有許多刻有“明光宮”、“皇後府”、“趙姬家”的青銅器。因此推測北墓主人為某代楚王,南墓主人為某代楚王。

3.北東山漢墓[41]位於徐州北10公。

麗景-杭州大運河北岸是壹座石墓,早年被盜。由墓道、主體建築和附屬建築組成,全長66.3米。正房坐北朝南,前面是墓道和地道,地道用巨石堵住。主樓由八個房間組成,即側房、耳房、前廳和後臥室。主室墻壁為石粉塗平,塗朱砂防腐防潮。附樓65,438+065,438+0,應作為儲藏室、更衣室、衛生間、廚房、水井、爐竈、廁所等。,以及跳舞和宴飲的地方。該墓雖曾被盜,但金器、銅鐘、門鎖、弩箭、玉器、漆器、陶俑、錢幣等珍貴文物。也被發現了。其中,半毛錢的總量大概在7萬到8萬塊。此外,還有青銅印章,如“龔楚·程思”和“洪智·佐為”。七個小龕內有彩陶俑222具,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墓中出土了五六十件金線玉衣。

4.托蘭山漢墓[42]位於徐州東北郊兩座小山的南麓,兩座墓都坐北朝南,東西並排。地道用大石頭堵住,自西向東編為壹號墓和二號墓。壹號墓入口長26米,洞窟長27.74米。兩側有三組對稱的耳室,依次是前堂和後寢。二號墓的結構是壹樣的,

只是小了壹點。這兩座墓不僅有共同的前院、後臥室和耳房,而且還有廁所、浴室和軍械庫。墓室精心雕琢平整,泥蓋粉條裝飾,四周有排水設施。早年兩座墓葬被盜,至今仍有千余件文物出土。兩座墓葬形制相似,建築風格和出土文物年代特征壹致,均屬西漢早期。壹號墓的墓體尺寸比二號墓要好,有存放盔甲和武器的軍械庫。因此推斷1號墓主人應為男性,2號墓為附墓。

5.獅子山漢墓及其兵馬俑埋葬坑【43】獅子山漢墓“鑿山藏”,全長117米,面積851平方米。由外墓、內墓、天井、耳室、過道、側室、棺室、葬墓組成。墓主人穿的玉衣是用4000塊和田玉制成的上等玉石。這次盜墓* * *清理出多達17萬漢半兩。東、西排列的三個小耳房未被打擾,四個各重390克的金扣已被清理幹凈。此外,還有大量的玉器、銅制容器、青銅武器等。此外,墓中還出土了大量青銅官印,共計200余枚,陶土80余枚,為研究西漢初期的官制、區域地理以及中央與諸侯國的行政關系提供了詳實的資料。更重要的是,在該墓以西約500米處,發現了壹個與該墓相連的兵馬俑坑。目前已知有三個坑,出土了2000多件兵馬俑。這在漢代諸侯王墓中是很少見的。

徐州八座楚王墓中,只有龜山二號墓可以確定為第六代楚王墓的主人,其他墓的主人都有爭議。西漢有12位楚王,在之前有、劉英、、劉立、劉導。因為大家在劉著墓之前的北東山漢墓、托蘭山漢墓(M1,)和獅子山漢墓已經形成了壹個* *認識,這四座墓的主人在蛟劉、劉英、劉娥、劉立、劉導之間也有分歧,目前還沒有定論[44]石橋二號墓晚於劉著墓,可能是劉著之後的劉純或劉延壽墓。

(8)永城梁王墓

西漢歷史上有四個梁國。公元前202年,劉邦封異姓王彭越為梁王,都置陶(今山東置陶)。公元前197年,因謀反被驅逐出境。公元前181年,呂後遷回王召,改魯禪為王曦梁。壹年後,魯禪因謀反受到懲罰。公元前178年,文帝加冕梁王,後墜馬而亡。公元前168年,淮陽王改稱,稱,都睢陽(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這是西漢第四次也是最後壹次封梁。由於孝王曾數次威脅中央,公元前144年,孝王死後,梁壹分為五。除長子* * *,其余四王皆亡,國並入漢郡。* * *王傳七代,王莽篡漢後,國家分裂[49]。據史料記載,西漢梁國八代九王的墓葬都葬在河南省商丘地區永城縣東北的茫蕩山群。目前,該地區已發現保安山、黃圖山、夫子山、鐵角山、南山、堯山、糯山等大型墓葬18座,經發掘可確定為王曦梁(後)。

大概有8座墓:保安山1、2、3號墓,石元村漢墓,堯山1、2號墓,羅山1、2號墓。其中,保安山的梁孝王和後木保存完好[50]。

保安山壹號墓位於保安山南峰,以山為陵,墓頂用土封死,現已發現大面積建築遺跡。整個墓園用夯土建成壹個平面近正方形的大型墓園,南北長約900米,東西寬約750米。東門外有壹座類似闕的建築。兩座墓都是在巖石中挖掘的大型崖洞墓,由墓道、隧道、耳房、主房、回廊和許多側房組成。隧道兩側有3個耳室和1個側室。甬道後面通向主室,主室兩側有六間側室,四周有回廊,回廊四角有四間角室。遺憾的是,由於墓內被洗劫,無法判斷每個房間的性質。保安山二號墓位於北峰,距壹號墓約200米,也是壹座大型崖洞墓。只是規模更大,由兩座墓、三條地道、前廳、前室、後室、回廊和30間側室組成。前庭北墻兩側的房間是馬廄,東過道兩側的四個房間捆綁著刀劍、鏝刀等武器和車馬。前室(又稱“東宮”)出土的宴會用具,估計是墓主人接待場所的標誌。“東宮”兩側有六間側室,應該是廚房和儲物的地方。後室(也叫“西宮”)象征著墓主人睡覺的地方。根據調查結果,這兩座墓使用了同壹個墓地。考慮到它們的位置和墓中刻有“涼後園”的青銅印章,發掘者推測這是梁孝王和他妻子的墳墓。但對兩座墓葬的具體歸屬有異議[51]。保安山三號墓位於梁孝王墓園內。是壹個豎孔的小坑結構。它曾經被盜竊擾亂過。現已發現586件玉衣、玉璧、玉環、瑪瑙貝、銅鏡等遺物。根據支付的錢,挖掘者推測該墓是梁孝王夫人的墓。

石元漢墓所在的山是保安山南的殘坡。該墓原本高大封閉,周圍有原始墓地建築。墓室的結構是沿著山體挖的懸崖墓室,從西到東,依次是墓室、地道,最後是主室、巷道和各種側室。墓長95.7米,占地383.55平方米。墓葬被盜,但仍發現大量有價值的文物。其中,在墓底東南角發現的錢窖中有225萬枚硬幣,均為半便士。墓葬中還發現了25輛陪葬車和100多匹馬的馬飾品。墓頂的壁畫技術代表了西漢繪畫的最高水平。綜合各種材料分析,墓葬年代在西漢下景帝至武帝初年之間。

堯山兩座漢墓南北並列,均為“A”字形石墓。由於兩座墓葬被盜,原有遺物排列不清,發現金線玉衣壹套,其他玉器禮器、青銅器等文物。根據墓的形狀,推測這是西漢末年壹代王曦梁的墓。

河南儺山壹號墓是鑿山豎穴墓。地上有土,墓道用408塊石頭堵住。墓室用方形石塊砌成,墓口用長石條覆蓋。墓主人身穿金線玉衣,出土了精美的鍍金器皿和玉器。該墓體現了從黃腸話題向黃腸石過渡的特點,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末年[52]。羅山二號墓是背對著它葬的。結構為豎穴石墓,出土了壹批玉衣、玉禮器、瑪瑙、銅錢,應為某代梁皇後之墓。

參考資料:

黃占嶽:論漢墓,考古學報,第1998期,第1期。

孫波:西漢墓葬的發現與研究,漢代文化與考古研討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