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人才招聘 - 李晨光的事跡

李晨光的事跡

65438-0988,李晨光畢業於天津大學土木工程系,80年代作為第壹批外籍研究生進入建研院建築結構研究室工作。參加工作不久,就趕上了“央視大樓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及應用研究”。對於壹個剛剛畢業的學生來說,參與中國第壹座電視塔的建設,是壹個難得的機會,也是壹個極大的考驗。當時國內對100米以上的預應力施工知之甚少,從未修建過塔類建築。然而,中央電視臺大樓的垂直預應力筋達到270米。如何將大量預應力筋順利穿入預留孔道成為施工中的壹大難題。就在大家絞盡腦汁的時候,李晨光想出了壹個實用有效的“土辦法”:將壹個洞內的7根預應力筋綁成壹捆後,取出其中壹根綁在卷揚機的鋼絲上,然後整體吊進洞內。經過測試,該方法簡化了復雜,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施工難度。這是李晨光第壹次顯示出他在解決預應力施工問題上的潛力。

1991年,李晨光去香港林同炎咨詢設計公司實習,從事建築和橋梁工程設計。我在臺灣省做橋梁工程的時候,接觸過“體外預應力”。(體外預應力,簡單來說就是把原本放在鋼筋混凝土中的預應力放在外面,可以大大減輕結構自重,適用於高層、大跨度建築,是鋼結構工程的最佳選擇。)結合自己平時通過閱讀大量國外相關著作所了解的國際先進技術趨勢,李晨光敏銳地意識到“體外預應力”技術在未來的建築市場和加固改造市場將有很大的前景,於是決定對該技術進行項目研究。盡管當時國內市場還不成熟,大多數同行對“體外預應力”不太了解,甚至懷疑其可行性,但李晨光還是堅持走在這條路上。從65438到0995,作為建築行業第壹人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他選擇“高效體外預應力結構錨固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課題進行研究,成為國內少數人和北京市研究“體外預應力”的第壹人。在阻力和質疑聲中,李晨光克服了沒有試點的困難,壹點點積累擴大,不厭其煩地做實驗,終於順利完成了研究,並通過了市科委的鑒定。後來技術和市場的發展證明他的選擇是有前瞻性的。截至目前,國內外許多大型工程都在廣泛應用體外預應力技術,國內知名預應力廠商也將體外預應力體系產品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李晨光主持研究的“高效體外預應力結構錨固技術”,已成功應用於30多個工程,研究成果被兩項國家預應力技術規程采用。從65438到0998,憑借過硬的專業技能和壹系列科研成果,李晨光成為建研院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並升任建研院總工程師。經過10年的磨礪,李晨光也通過勤奮變得更加成熟。李晨光成為總工程師後,他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並沒有停止。相反,因為使命更大,責任更多,他不斷學習,逐漸成長為復合型科研管理者。李晨光的成長和發展是與科研院所的改革和發展同步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科研機構被改革浪潮推向市場,自負盈虧。很多技術人員要做研究,要拓展市場,壹些急功近利的想法就產生了。然而,李晨光堅持自己的信念:“我不贊成不開發技術,不創造利潤,但我永遠不會放棄對新技術的研究,因為這是極其短視的。我的選擇是在完成開發和工程任務的同時,堅持對新技術的長期研究。”在市科委“穩壹頭,放壹頭”的政策支持下,建研院於1997成立了北京建築技術研究中心,李晨光任副主任。隨後,他和同事們,包括三名新招收的博士生,從題目開始。他主要負責合同談判,技術人員安心制定方案和設計。這種模式壹直持續到李晨光成為建築研究院的總工程師。默契的配合和明確的專業分工,使他們不僅在科研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而且在市場上也做得很好。在“鋼筋混凝土工程耐久性評估技術研究”課題上,他們建立了壹套新的結構耐久性評估和預測的定量和定性方法,並結合現代檢測手段在實際工程中得到有效應用。從這個話題延伸,他們積極拓展鋼筋市場。2005年,他們先後承接了廊坊開發區創業中心整體加固改造和原建設局辦公樓加固改造兩個大型項目,總面積4.9萬平方米,合同總額近12萬,達到研究中心成立以來上半年合同總額的最高值。此外,該研究中心還承擔了預應力鋼結構和特殊結構工程的重大項目。為了保持對技術和市場的敏銳嗅覺,李晨光壹直堅持學習,並利用各種機會進壹步學習和提高。2000年至今,參加各類管理培訓近400小時。遇到國內深造的機會,他利用壹切條件收集技術資料:看到路邊停車場,第壹反應是加固了;看到大學樓正在加固休息,他拿出相機拍照;在參觀交通指揮中心時,他操著壹口流利的英語,引導人員交流專業問題...用李晨光自己的話說,當他看到新事物時,他的眼睛亮了起來。別人帶著紀念品和土特產回國的時候,帶回了很多有價值的科技資料。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作為壹個科研院所,如何繼續發揮知識和技術優勢,是李晨光壹直在思考的問題:“預應力綜合技術、腳手架技術、加固改造技術——建研院在這三個課題的市場轉化中表現突出,不僅創造了良好的利潤,也贏得了良好的市場聲譽和口碑。這主要是由於包括成果、專利、施工方法、規範等在內的壹整套智力成果。在這些技術的研究中——每壹項技術都要由許多成果積累而成,不可能以接近單壹成果的方式占領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