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人才招聘 - 新聞調研報告怎麽寫及參考

新聞調研報告怎麽寫及參考

新聞調研報告怎麽寫及範文參考

 導語:新聞,也叫消息,是指通過報紙、電臺、廣播、電視臺等媒體途徑所傳播信息的壹種稱謂。下面是關於新聞調研報告怎麽寫及範文參考。

 新聞調研報告怎麽寫

 調研報告是調研工作的書面表達,是落實壹項措施、項目、計劃或是出臺壹個文件的參考。壹篇好的調研報告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也不是憑著經驗就能寫出來的,而是在大量而深入的調研過程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它往往能給決策者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幫助決策者做出科學的決策。如何寫好調研報告?筆者認為,應該從謀劃選題、制定方案、實施調研、起草報告等四個方面入手。

  謀劃選題 。主題是調研報告的靈魂,寫調研報告的第壹件事情就是確定主題,對於已經給定主題的調研,就需要對主題進行破解,對於沒有給定主題的調研,就需要進行選題。無論是選題或是破題,都需要對主題進行把握。對於主題的確定,壹般要從六個方面去把握:壹是要領會當前上級精神或關註點,重點是講話精神或會議精神。二是吃透下級現狀或實際情況,掌握其思路或想法,重點是主要做法或想法。三是回顧與主題有關事情的過去,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四是兼及未來,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五是搞清楚事情內部因素、內部情況。六是跳出圈子,掌握事情的外部情況和聯系。通過對上述六個方面的把握,準確無誤地把握主題。

  制定方案 。調研方案是指導調研工作開展的具體行動指南,只有制定好調研方案,調研工作才能具體有效地實施,為調研報告的擬寫提供依據。制定調研方案,要將調研的背景、時間、地點、方式、目標,以及與調研內容有關的各種資料擬寫進去,同時,要擬定調研提綱,制發問卷,安排時間進度等。制定調研方案,是為了準確、高效、優質地獲得想要的調研數據,為調研報告的擬寫做好充分準備。

  實施調研 。調研活動是調研工作的中心環節,分為兩部分,即調查和研究。調查的方式有多種,壹般包括召開座談會、個別訪談、實地考察、問卷調查、網絡調查等方式。當今時代是網絡信息時代,網絡具有傳播快、覆蓋面廣、參與人群多、數據采集簡單、可操作性強等特點,因此,網絡調查成為壹種有效的調查方式。研究,是對調查過程中獲得的信息、數據進行梳理、綜合和分析。研究過程要秉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拋棄調查所得的內容中誇張、隱晦、偏離、不實的部分,去偽存真,接觸事實。

  起草報告 。起草報告是調研工作的最後壹步,是對整個調研活動的書面表達。壹般調研報告的結構為:做法特點、問題分析、對策建議。做法特點壹般是指當前的工作現狀和實際情況,問題分析是對“做法特點”存在的不足進行闡述,對策建議是針對“問題分析”得出的結論,提出行之有效地解決辦法和建議。起草調研報告,要以之前的調研情況為依據,還要註意以下幾點:壹是註重標題的提煉,標題不能過長,也不能過短,既要準確無誤反映主題,又要體現研究的味道;二是語言要準確、觀點要鮮明;三是在分析問題時,充分用好圖表數據,使分析更有理有據,有說服力。四是報告要緊扣上級發展戰略、中心要求、時政精神;五是研究報告不同於學術報告,要接地氣、有鄉土味和可讀性。

 調研報告的寫作,不是壹蹴而就的,不僅需要大量的調研活動作鋪墊,更需要練好基本功。基本功的練就,需要做到博學、善思、寧靜。博學就是要廣學知識,包羅萬象,時政、文學、自然科學、哲學、經濟學等方面的知識都要去學習;善思是調研工作的中心內容,只有善思,才能從調研活動所得到的內容中,去偽存真、剝取事實,才能從現狀中分析出問題,找準問題根源,提出對策建議。寧靜是作者寫好調研報告的精神品質,特別是在面臨著大量紛繁復雜工作的時候,精神上的寧靜,能夠使人靜下心來,整理材料、思考問題、找尋答案,從而醞釀出壹篇優秀的調研論文。

 新聞調研報告範文參考

  媒體的公信力 是指新聞媒體本身所具有的為社會公眾所依賴的程度,是媒體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用以衡量媒體權威性、信譽度和社會影響力的標尺。如果壹家媒體長期、真實、客觀、公正地宣傳了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內容,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要求和呼聲,就會使人民群眾對這家媒體產生信任和依賴。因此,媒體公信力是媒體群眾性的充分體現。

 但是在當前形勢下,我國媒體運作的市場化,使壹些媒體面臨很大的生存挑戰和競爭壓力。有些媒體人由於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思想侵蝕,導致媒體出現了壹些影響自身公信力的問題,如以稿件或版面謀私、花樣繁多的有償新聞、傳播虛假廣告等。媒體公信力是指公***與媒體的互動關系中,媒體具有的能夠贏得公***受眾信任與信賴的各種專業品質和能力的總和。公信力既是新聞媒體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新聞媒體發展的壹項重要指標,直接影響了媒體在受眾中的信任度、美譽度、權威性、社會影響力等,也是影響媒體品牌價值、經營發展、市場競爭的軟實力。在當今社會,打造媒體公信力,應當成為媒體發展的自覺追求。因此重視、保持和提升新聞媒體公信力,對於新聞媒體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壹、我國媒體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現形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新聞傳播事業發展迅速,壹個突出的特點是新聞媒介的數量和種類快速增多,新聞從業人員隊伍不斷壯大。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各類新聞媒體4800多家,從業人員也有數十萬。新聞傳播事業的迅速發展,對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對經濟社會和“三個文明”的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不得不面對這樣壹個現實:新聞傳播活動中產生的壹些負面現象,直接影響到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受眾對新聞媒體產生了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機。

  (壹)虛假新聞時有發生。 真實是新聞的第壹要義。傳播真實的新聞信息是傳媒取得公信力的基本前提。然而近年來,新聞媒體,特別是網絡的廣泛普及,大大加快了各種信息的傳播速度與覆蓋面,擴大了人們的新聞視野。但同時對媒體造成的反向刺激就是更快更多地尋找新聞源,而且還要刺激受眾的註意力,要讓受眾在海量的新聞信息中註意到“這壹個”新聞。於是就產生了惡意競爭和過度競爭的問題。於是,虛假新聞就在這樣的情勢下“應運而生”,蓄意制造的虛假獵奇的新聞出現在各種媒體以及網絡的各個角落。很多時候,媒體為了追求新聞的“賣點”,增加點擊率,只要“好看”、“搶眼”,不管真假,導致壹些網絡新聞搶眼的標題讓人忍不住點擊進入,可是內容往往和標題文不對題。這還只是標題的虛假,而有的則是整篇新聞都是子虛烏有的事情,作者不是隨意捏造,就是憑空想象。虛假新聞搭上網絡技術的“快車”更加快了它的傳播速度和範圍。由於這些虛假新聞是根據受眾的心理需求蓄意設計制造的,所以在傳播上就更容易引起受眾的註意,加上次壹輪媒體的盲目炒作,因而虛假新聞的影響力往往更大。虛假新聞產生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嚴重損害了網絡媒體在公眾中的形象,削弱了新聞的公信力,而且影響了新聞服務於黨和政府中心工作這壹基本職能的履行。這些違背社會倫理的虛假新聞報道是導致媒體公信力失衡的原因之壹。

  (二)低俗媚俗新聞成為媒體“新寵”。 近年來,各級電視臺都紛紛開設民生新聞,重點關註“日常狀態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所想所惑”,視角更加平民化、語言更加口語化,站在大眾的立場上,關註弱勢群體,體驗底層生活,受到了群眾的好評,受眾對這些節目的認同感和信任度非常之高。但是也有壹些媒體為了片面的追求收視率和娛樂效果,追求所謂“人無我有”的獨家報道,熱衷於捕捉非社會主流方面的細枝末節,津津樂道於壹些與醜聞有關的消息,甚至將有些新聞的負面部分截取出來,無限放大呈現給觀眾,以迎合部分觀眾低俗的接受心態。時間壹長,不僅難免會讓受眾反胃,甚至還會產生許多不良的後果。

  (三)“政績工程”、“數字工程”、“形象工程”報道充斥媒體 。這要分成兩類。壹類是這些所謂的工程確實是名不副實的“政績工程”、“數字工程”、“形象工程”,而壹些電視臺的新聞節目整天圍著領導轉,盯著上峰看,沒有應有的媒體立場,使得熒屏上出現假大空的新聞泡沫。這會使媒體的公信力受損。另壹類是這些工程確實是名副其實的民心工程,而媒體的工作者業務不紮實,作風不踏實,采訪不深入,記者不是泡在會上“聽”新聞、拿著文件“摘”新聞,就是坐等通訊員“報”新聞,沒有報道出民心工程和民心之間的聯系和關系,寫出的盡是數字堆砌出來的新聞和脫離實際的“表面文章”。這也很大地影響了媒體的公信力。

  二、我國媒體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壹)過分追求經濟利益。 中國獨特的媒體制度要求媒體壹方面是社會“公器”,擔當著政治宣傳、引導輿論,整合社會的重任,另壹方面又是市場主體,在媒體競爭中求得發展。在目前尚不規範的媒體市場秩序下,個別媒體為了追求眼前的既得利益,忽視新聞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在2008年山西“封口費”事件中,參與受h事件的媒體因為缺少足夠的市場競爭力,更多地采取以經濟利益為生存和發展的出發點,為了牟取私利放棄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操守和專業精神。這種行為從長遠來看,這無疑是飲鴆止渴,嚴重地影響了媒體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不利於媒體自身的發展。

  (二)新聞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 我國新聞從業人員的隊伍近年來不斷壯大,在給新聞事業帶來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壹部分沒有受過嚴格專業訓練的非新聞專業人士加入記者隊伍,他們缺乏對新聞采寫規律的認識,缺乏豐富的知識儲備,缺乏對媒體操作規範的了解。加之我國新聞從業者的低齡化、年青化的趨勢日益突顯,新聞記者隊伍職業道德水平整體下滑。另外現行的媒體招聘制度的弊端也是造成新聞記者隊伍素質下降不可忽視的因素。當前媒體的實行的是記者招聘制度,導致更多的“新聞打工仔”的出現。他們沒有媒體單位的正式編制,沒有職稱,甚至沒有新聞出版署頒發的記者證,他們的權益有時候得不到應有的保障,生存壓力的加大也影響到記者自身職業素質的提升。2008年山西霍寶幹河礦難問題查處的報道中指出到發放“封口費”現場的二十八名記者(壹名已查處是假記者)中只有兩名有正式的記者證,其余都是業界所謂的“編外人員”或“新聞打工仔”。

  (三)媒體監督機制不健全 。《新聞工作者道德準則》強調:“新聞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義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訪報道對象的錢、物、有價證券、信用卡等,參加各種會議和活動不得索要或接受任何形式的禮金……不得利用職務之便牟取私利……”可是,在這次“封口費”事件中,六家媒體牟取了訂報費、宣傳費、廣告費、購買安全教育光盤等各種名義的賄賂總計125700元。數額之大,令人瞠目。此次封口費事件暴露出的媒體腐朽問題是壹個縮影,用批評報道換取廣告費和發行量已經成為業界公開的秘密。

  (四)法律存在真空地帶 。中國到目前為止沒有專門的新聞法來對新聞記者的權利和義務進行規定,也,只是在壹些規範、條例以及在其他法律中的相關規定中對記者的行為有所約束。所以,壹些記者在報道中喜歡鉆法律的空子;壹些記者受到西方媒體新聞觀念的影響,認為只要不違法就行,導致了有償報道或者“有償不報”的現象時有發生。有償新聞壹日不絕,媒體公信力就無從談起。

  三、重塑媒體公信力,建監管長效機制

  (壹)加強對媒體的監督,建監管長效機制

 對媒體的監督分為幾個方面,首先是主管部門對媒體的監督。其次是媒體對媒體的監督。最後是人民群眾對媒體的監督。

  1。主管部門對媒體的監督 。近年來,國家主管部門加大了對媒體的監督力度。如2005年4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總署等11個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印發〈虛假違法廣告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整治工作的任務和目標、職責分工以及措施、要求。此次廣告專項整治行動的重點是:以新聞報道形式發布的廣告;在保健食品、藥品、化妝品和醫療廣告中使用消費者、患者、專家的名義和形象做證明;保健食品廣告宣傳治療作用或者誇大功能;藥品廣告誇大功能、保證療效;醫療廣告誇大功能,宣傳保證治愈;化妝品和美容服務廣告誇大功能,虛假宣傳。通過整治達到以下三個目標:壹是形成政府監管、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的綜合治理機制。二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廣告虛假宣傳現象得到有效治理,嚴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商業欺詐行為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建設誠信廣告業,探索和建立科學的廣告監管機制。還有《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職業道德準則》等。隨著主管部門這些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對提高媒體公信力都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2。媒體對媒體的監 督。級別越高的媒體公信力相對越高,如《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等。這些主流媒體要加大對其他媒體的監督。朱镕基在1998年10月和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的`工作人員座談時曾強調,輿論監督非常重要,它對我國民主和法制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要通過輿論監督,糾正我們工作中的問題,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使全國人民受到鼓舞,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促使我們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當然,有的媒體對其他媒體的監督不但不予配合,還設各種障礙加以抵制,甚至對采訪調查采取刁難和敵視的態度。這就更需要我們在進行輿論監督時,本著對黨和人民負責的態度,以法律為準繩,以政策為原則,以事實為依據,著眼於改進工作,解決問題,增強團結,維護穩定。既要對虛假醜惡現象和腐朽行為嫉惡如仇,又要掌握政策,以理服人;既要指出媒體中存在的問題,又要分析問題的實質和產生的原因。既要反映人民群眾的疾苦,又要使廣大人民群眾受到鼓舞,看到希望。完成這樣的任務需要主流媒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正確的立場,具備不怕困難,不畏艱險的精神。要勇敢地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不要存在“家醜不可外揚”的思想,認為我不揭妳的傷疤,妳也不要找我的麻煩。只有媒體互相監督,才能提高所有媒體的公信力。

  3。人民群眾對媒體的監督 。人民群眾是水,媒體是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人民群眾是媒體消費的主體,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對媒體的監督,對提高媒體的公信力非常重要。人民群眾對媒體的監督分為兩個方面:壹是媒體主動尋求公眾對其監督。媒體為了提高自己的公信力,主動尋求社會公眾對其監督。例如泰州日報社從社會上聘請了十多名行風監督員,請他們定期不定期地評議新聞從業人員的言行,評議報紙是否有有償新聞、虛假新聞、低俗之風和不良廣告;另外,泰州日報社還從新華日報社和新華江蘇分社等新聞機構聘請了多名退休的資深新聞工作人員組成報紙評閱小組,借助“局外”專家超脫的眼光,客觀地測評報紙,及時聽取專家對提升報紙質量的意見與建議。泰州日報社的這種做法架起了報社與社會公眾之間的橋梁,雖然這裏的公眾性並不十分全面,但足可以看出辦報人對社會公眾的重視,這種做法如果能踏踏實實的做下去,對提高《泰州日報》的公信力十分重要。二是社會公眾主動對媒體進行監督。隨著社會公眾的素質提高和法律意識的增強,社會公眾要以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感主動對媒體進行監督。監督的方式是多樣性的,可以向主流媒體反映,也可向媒體的主管部門反映。如果媒體侵犯了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社會公眾可以根據有關法律對媒體提起訴訟,追究其法律責任。這也在壹定程度上會促進媒體公信力的提高。

  (二)加強媒體的自身建設,重塑媒體公信力

 媒體的自身建設,不但關系到媒體自身的生死存亡,而且關系到整個社會公信力的建設。媒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自身的建設:

  1。加強政治修養和深入樸素的作風 。正確的輿論導向對於國家的繁榮富強,對於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的團結,都有重要的作用。媒體人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有了這樣的覺悟,才能在思想上、政治上和黨中央保持壹致,與時俱進,和億萬群眾壹起拼搏、創造,才能成為群眾的代言人。媒體人要有深入樸素的作風,媒體人不僅要如實反映客觀事物,而且要對客觀事物作出正確的分析。要經常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了解情況,發現問題,並且同人民群眾壹起,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才能更貼近群眾,才能重塑媒體公信力。

  2。加大培訓和學習力度。 教育培訓是媒體人隊伍建設的壹項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媒體隊伍業務素質的最便捷的途徑。主管部門要抓好崗位技能培訓,參加培訓的人員要珍惜機會,端正學風,嚴肅學習紀律,正確處理好工學矛盾,保證培訓的最佳效果。每個媒體人都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以時不待我、只爭朝夕的精神,加強學習,更新知識,力爭達到精深的程度,以適應形勢任務發展的需要。

  3。加強制度建設。 媒體要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推進當前工作的同時,加強對重大問題的深入研究。要註重媒體長遠發展的制度建設,推進工作長效機制的建立,不斷完善媒體建設持續健康發展的制度保障。對那些唯利是圖、弄虛作假的人要嚴肅處理,不僅在媒體上曝光,更要徹底清除出媒體隊伍。媒體要堅持轉變職能、轉變作風,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服務,努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重塑媒體公信力。

 總之,加強媒體監督和自身建設,就是加強對媒體的他律和自律,抓好這兩方面的工作,媒體的公信力壹定會得到全面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