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人才招聘 - 農產品物流的物流現狀

農產品物流的物流現狀

國外農產品物流情況:

1.美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

美國的農產品生產和貿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擁有龐大、暢通、高效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和設備發達。美國的交通設施非常完備,公路、鐵路、水運四通八達,高速公路遍布城鄉,高速公路可以直達農村的每壹戶人家。美國的通訊設施和網絡發達,儲運設備機械化水平高。

(2)有發達的農業信息流基礎。美國85%的農民上網,農業電商占整個電商的比重,在所有行業中排名第五。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是所有農產品市場參與者了解市場狀況、獲取價格變化信息的直接窗口。

(3)農產品物流服務社會化程度高。美國連接農產品供求的主要物流主體主要是產地市場或中心市場的銷售合作社、政府農業信貸公司、農商聯合體、批發商、零售商、代理商、加工商、儲運公司和期貨投機商。據統計,美國有近1/3的農民通過合作社賣糧。各種行業協會為農民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代表他們與政府談判,並在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中發揮積極作用。

(4)政府發揮積極的監管作用。農業部有65438+萬人,分布在全國各地。農業統計系統對每個農場每塊農田種植的作物品種、面積、長勢、產量了如指掌。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匯總處理,由政府定期發布,指導農民生產經營。

2.日本農產品物流的發展特點

日本的農產品主要以小單位生產。雖然資源有限,但在農產品物流方面非常先進:

(1)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日本合理規劃了大中城市、港口和主要公路樞紐的物流設施用地,高速公路網、新幹線鐵路交通網、沿海港灣設施、航空樞紐港、流通聚集地等基礎設施完善。

(2)農產品市場硬件設施齊全。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設立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中央批發市場、地方批發市場和其他批發市場都必須依據《批發市場法》和各種法規進行建設。批發市場配有完善的倉儲設施、冷藏設施、配送設施、加工設施等。,並靈活運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實際上已經演變為壹個農產品物流中心。

(3)農業合作組織發揮積極作用。日本各大中小城市都有農協直接參與或組織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總產量的80% ~ 90%通過批發市場與消費者見面。農協利用自己的組織體系,把農民生產的農產品集中起來,統壹銷售,充當生產者和批發商之間的中介。

3.荷蘭農產品物流的發展

荷蘭位於歐洲的中心。荷蘭公路上飛馳的貨車中,約有三分之壹是運載農產品和食品的,為世界各地提供及時的物流服務。

(1)先進的電子虛擬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通過網絡連接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商、生產商、種植商、批發商和零售商,形成農業供應鏈。荷蘭花卉園藝中心的電子信息訂購系統已經建立,電子農產品交易市場為世界各地的客戶和消費者提供服務。

(2)先進的農產品物流中心和成熟的冷藏業。荷蘭的冷藏業非常發達,冷藏冷凍技術和設備現代化,工作效率高,充分保障了優質農產品的運輸、儲存和配送服務。1.農產品物流公共設施發達,配送網絡合理。

由於農產品保質期短,方便快捷的運輸和流通網點的合理布局,對減少農產品損耗,提高農產品流通交易效率至關重要。比如荷蘭的蔬菜水果損耗率只有5%,而中國高達25%。因此,在促進農產品流通的過程中,世界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公共設施的功能,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的改造,優化網點布局。比如日本政府對住宅、倉庫、場館、道路等重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占其總投資的40%;歐盟每年還從財政中撥款補貼改善農產品運輸、儲存、加工和銷售的項目,包括道路、碼頭、倉庫(含冷庫)和市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這壹補貼占歐盟農業基金的25%,在壹些基礎設施較差的地區甚至達到30-50%。除了海運、鐵路、公路交通發達便捷之外,歐盟國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布局也非常合理。例如,荷蘭有六個機場,包括歐洲第三大機場謝貝爾機場,以及靠近重要蔬菜和水果種植區的鹿特丹港。港區周邊公路縱橫交錯,通往內地的水路交通網絡十分發達。而且靠近歐盟國家水果進出口中心所在地巴倫支德萊赫,可以快速便捷地將58%以上的蔬菜、切花等新鮮植物運往荷蘭。荷蘭花卉產業充分利用其便利的交通設施,占據了全球花卉市場的65%。

2.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程度高。

世界上發達國家的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程度很高。比如日本的大型零售店都安裝了EOS系統(自動訂貨系統)與交易對手連接,VAN(增值通信網絡)將食品行業與批發行業連接起來,大大提高了流通效率。同時,日本的批發市場也配備了完善的信息設施,實現了全國乃至世界主要批發市場的網絡化。在生鮮農產品的零售服務中,利用電子網絡銷售也很受歡迎。消費者只要發壹個伊妹兒,運輸公司就能及時送貨上門,保證質量。據統計,2003年日本使用網上電子交易的人數達到21.86萬人,是1.998的8倍,交易規模達到32萬億日元,是1.998的50倍。在歐洲,荷蘭花卉園藝中心還安裝了最先進的拍賣系統和新的電子交換信息和訂購系統,這樣荷蘭也可以為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顧客和消費者提供服務。

3.農產品物流組織化、專業化、規模化。

為了提高農產品的交易水平和交易效率,國外從事農產品物流都有專門的組織輔助,組織化、專業化、規模化程度高。例如,日本農業協會、美國貿易協會、荷蘭花卉拍賣協會(VBN)和瑞典合作社都是有影響力的組織,它們在加快農產品流通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以日本農協為例。日本農協成立於1974,是壹個民間的、政府資助的農民群眾經濟團體,經濟實力雄厚,遍布全國。作為組織農產品進入流通的關鍵組織,它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大大增強了農民作為賣方的議價能力,保護了農民的利益。基層農會壹般在其產地設有農產品展銷會,負責會員產品的集中、挑選、包裝或冷藏,然後組織上市。農協不僅為會員解決產品銷售和運輸問題,還將批發市場的購銷信息及時傳遞給農民,指導生產。

4.農產品物流具有高度的標準化。

推進農產品物流標準化對提高流通效率、減少流通損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農產品流通工具和檢測體系的標準化,其中流通工具的標準化是現代物流的重要基礎。例如,日本經過多年努力,實現了從農產品凈化到包裝標準化的轉變,形成了從集裝箱、小包裝箱、托盤到運輸設備、倉庫、搬運機械等壹系列標準化體系,為現代農產品流通提供了條件。在美國,利用條形碼技術建立的跟蹤系統,不僅可以讓企業知道自己的食品供應鏈的物流流出情況,還可以追溯流入供應鏈上遊的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狀況,從而使美國的農產品流通效率相當高。

5.農產品物流以完備的法律法規和市場規則為指導。

為了使農產品流通保持協調、靈活、高效的運行狀態,提高農產品交易效率,各國都建立了完備的法律法規和市場規則來規範農產品流通。比如日本在1921頒布了《中央批發市場法》,將中央批發市場的開設、管理和交易納入法治軌道。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批發市場地位的提高,日本於1971年將中央批發市場法改為批發市場法,將地方批發市場納入法制化軌道,此後每五年修訂壹次。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也根據這部法律制定了《食品流通審查會秩序》等壹系列地方性法規。美國也制定了壹套《商品交易法》,規範商品流通的各個環節。隨著經濟的發展,美國在1974年對該法案進行了壹次大的修改,並在1992年對其進行了四次修改和補充,其中將利用未公開信息進行內幕交易列為重罪。由於這些國家有法可依,執法嚴格,有效地保護了正常貿易商的利益,維護了公平競爭和高效的自由流通秩序。1.農產品物流市場體系逐步完善。

全國各地堅持市場導向,大力培育大型批發市場、專業市場、集貿市場等農副產品市場,為促進農產品流通、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積極作用。基本形成了從生產、收購、配送加工、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配送到銷售的壹整套組織環節。

農產品物流市場體系反映了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由於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之間在經濟、消費、觀念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物流企業、物流設施和物流活動高度集中在交通極為發達的地區,而農村物流業發展緩慢。東部沿海省份由於經濟發展程度高,農產品物流市場發展迅速,流通體系完善,而西部地區由於經濟基礎差,發展滯後。

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產品流通中心發展迅速,但市場交易法規建設薄弱,交易規範化程度有待提高。農產品流通的中介環節太多,流通成本往往更高。農產品貯藏加工業雖有發展,但規模小,水平低。

2.農產品物流形成了主體和組織形式多元化的局面。

我國農產品物流的主體有:國有商業企業、供銷社、私營企業、股份制企業和其他企業、農村大型生產經營企業、專業協會、專業場(站)、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發展農產品物流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雖然我國農產品物流從業者數量眾多,但很多參與的個人和組織規模小、層次低、離散性強、關聯性差、組織化程度低、缺乏競爭力。

3.顯示了農產品交易主體和交易方式多元化的良好勢頭。

除了傳統的交易方式,期貨、拍賣、訂單等新的交易方式層出不窮。農產品的流通手段也更新了,連鎖經營、配送、網上銷售等現代方式也發展起來了。壹些農產品進入了大規模的商業銷售網絡。總的來說,國內很多物流企業還是粗放經營。

農產品交易主體主要包括自產自銷的農戶、農業企業和流通中介機構(如流通協會、村級集體組織、專業協會等。).我國農產品交易形式多樣,從生產直接到零售,再到生產、交易、壹級、二級批發。

4.呈現出傳統流通渠道占主導地位,新的流通產業形態逐漸形成的趨勢。

從縣城到集鎮村,縣城商業網-集鎮商業網-農村商業網的流通網絡基本形成。固定網點集中布局,流動網點為輔,中小網點為主,以縣城為中心,集鎮網絡為骨幹,聯系農村分散網點,結合農產品采購網絡逐步形成。隨著農產品零售市場渠道的不斷拓展和規範,特別是超市農產品銷售等新型農產品銷售業態的出現和規模擴大,農產品的企業化經營發展迅速。

但也應該看到,我國農產品物流業起步較晚,還存在很多不足。壹是農產品物流技術水平低。我國農產品物流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為主,未經加工的生鮮產品占絕大多數。在運輸過程中,保鮮、包裝、再加工技術相對落後,運輸手段不能滿足農產品物流的需要,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損失嚴重。第二,與工業物流相比,農產品物流發展緩慢。2011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158.4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3%,增速回落2.7個百分點。分季度看,前高後低,壹季度漲幅14.2%,上半年漲幅13.7%,前三季度漲幅13.4%。從構成看,工業物流總額143.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增速比上年低1.5個百分點,占社會物流總額的90.2%,是拉動社會物流總額增長的主要因素。進口商品物流總額11.2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3%,增速比上年回落17.8個百分點。農產品、再生資源和單位、居民物流總額分別增長4.5%、20.4%和18.3%。第三,第三方物流有了很大發展,但自營物流仍占主導地位。經過多年的發展,第三方物流在農產品物流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壹些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戶意識到第三方物流的優勢和作用,願意將物流業務交給第三方物流企業。然而,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仍處於起步階段,專門從事農產品第三方物流的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管理水平落後、運營成本高、利潤低。第四,農產品物流信息系統初步建立。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加強了農產品信息的傳播,同時各種農村經濟信息中心和農業專業網站相繼建成。目前,中國有100多個專門的農業信息網站,壹些縣、鄉、農村的龍頭企業和大型營銷商建立了自己的網頁,為農民和龍頭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提供了壹些前瞻性和指導性的市場信息,促進了農產品的流通。從以上對我國農產品物流現狀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農產品物流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

我國農產品流通仍處於長時間、高消耗、低效率、差效益的低水平,流通渠道不暢,物流緩慢。農產品的大宗物流壹般會經過幾個主要環節:生產者——原產地市場——流通批發商——銷售市場——零售商——消費者。在整個物流鏈中,由於農產品未經加工的生鮮產品占絕大多數,而多環節的流通鏈,無論在時間和流通效率上,還是現有的保鮮手段都不能適應農產品的生鮮銷售形式,因此,相當壹部分生鮮產品由於運價、運力、交通基礎條件、產品保鮮技術等方面的原因,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農產品集中上市,物流不暢,加工能力不足,產銷嚴重脫節,虧損情況更加突出。據有關部門統計,廣東每年水果、蔬菜等生鮮商品損失達7.5億元。農產品流通渠道相對單壹,多渠道營銷體系尚未形成。

2.物流設施和手段相對落後。壹是運輸能力不足,二是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倉儲、運輸條件和工具相對薄弱。發達國家農產品產值與農產品加工產值之比是1 :3或1 :4,而我國是1 :0。8,這就大不壹樣了。

3.信息化手段滿足不了需求。

農業信息網絡不健全,農民居住分散,溝通渠道不暢通,許多農產品信息難以收集和傳遞,信息系統建設明顯滯後。

4.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

很多產品的分類、分級、分級,大多是靠人工感覺,誤差太大。產品包裝從材料到包裝管理都沒有統壹的標準,給農產品的儲存、運輸和加工帶來困難。同時,物流職能部門之間難以協調,無法形成具有內在聯系的大物流系統,降低了物流效率。

5.物流技術落後。

“鮮”是鮮活農產品的生命和價值。但鮮活農產品存在含水量高、保質期短、易腐爛變質等問題,極大地限制了運輸半徑和交易時間。因此對運輸效率和流通保存條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數據顯示,我國果蔬等農副產品在物流環節的損耗率約為25% ~ 30%,也就是說,25%的農產品在物流環節被消耗。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美國的果蔬物流更為典型。產品能始終處於采後生理所需的低溫狀態,形成冷鏈:田間采後預冷-冷庫-冷藏車運輸-批發站冷庫-超市冷櫃-消費者冰箱,物流環節果蔬損失率僅為1% ~ 2%。目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尚未形成,仍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為主。在整個物流鏈中,未加工的鮮銷農產品占絕大多數,這些農產品由於運價、運輸能力、運輸基礎設施、產品保鮮技術等原因,大多腐爛、變質,遭受巨大損失。因此,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薄弱狀況造成了我國農產品物流過程中的資源浪費。

6.投資結構單壹,不合理。

美國農業生產環節投入比例為30%,產後投入比例為70%;生產環節的人少了,收獲後加工服務的人多了。經過采後貯藏加工,國外水果增值比為1:3.8,我國為1:1.8。原因是我國絕大多數農產品都是以原生產品的形式(采摘後的初級狀態)銷售,而農產品附加值的真正實現是在非產區,所以我國農產品的生鮮銷售方式限制了農產品的增值。此外,我國采後商品化處理為1%,保鮮貯藏比例不到20%,加工比例不到10%。

7.物流成本太高。

農產品供應鏈產銷結合不暢是農產品采購和管理的“瓶頸”之壹。我國農產品物流成本仍然較高且不穩定,運輸和營銷成本波動較大。雖然壹些地方開辟了農副產品運銷“綠色通道”,但許多地區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保護主義現象,農副產品跨區域出口存在諸多障礙,無形中增加了流通成本,增加了農產品大宗物流的經營風險,造成大量積壓和損失,挫傷了業主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8.落後的農產品交易方式。

我國農產品交易多采用“議銷”方式,即“對手方交易”。“協議出售”這種交易模式存在明顯的缺陷:壹是協議出售是買賣雙方通過私下協商達成的交易,而不是通過競價達成的,透明度低,競爭相對較弱,不能充分體現公開、公平的原則;二是壹對壹議價需要找多個對手,不利於節省交易時間,提高流通效率;三是農產品標準化、規範化要求低,商品檔次不高。1.提高農民素質,增強現代物流意識。

在農產品流通中,提高農民素質是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關鍵。通過教育培訓,強化農民的市場經濟觀念,改變單壹的運輸經營觀念,徹底改變“小而全、大而全”和自運的經營模式。運用系統優化原理、最小總成本法、供應鏈管理等物流方法,改善農產品流通模式,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2.加大對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投資。

農產品物流業是固定資產投資較大的行業,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壹些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備性和便利性。因此,首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物流業的基本要求。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倉儲、運輸條件和工具的建設。要搞好這方面的工作,就要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和農產品車輛的開發生產,加強各種農資倉庫的建設,發展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和農產品產地銷售批發市場。

3.創建農產品現代供應鏈管理模式。

農產品供應鏈包括從育苗到田間管理、農畜產品加工、保鮮到流通、市場銷售、廢棄物回收等所有過程。農業科技、農業信息化、標準化壹直影響著農產品供應鏈。“市場信息引導+種子公司+農業科技推廣+農業連鎖經營+壹體化生產物流機制+食品安全認證與標準化”的模式是較好的選擇。這個環節壹般可以分為產前物流、產中物流、產後物流三個階段。“信息引導+種子公司+農業科技推廣+農資連鎖經營”是構建農產品供應鏈的前提。鼓勵農民成立生產合作小組,嘗試實施壹體化生產物流機制,使區域內作物種植、田間管理和農產品收獲、加工、貯藏形成的物流由共同機制運行,引入HACCP和ISO14000系列標準確保食品安全,努力構建綠色農產品生產鏈。

4.政府應為改善農產品物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政府要在促進農產品流通和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明確政府作為投資者的主體地位,在土地、資金、稅收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同時,在政策法規上給予保障,推進農產品流通市場化進程,完善行業法規,加強管理,保持適度競爭,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

5.協助農業龍頭企業建設多種形式的物流組織實體。

物流企業和組織是農產品物流業發展的關鍵環節。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樣化的方法,打破所有制、地區、行業界限,盡快培育壹批農產品物流組織。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鼓勵龍頭企業整合優化內部各環節,積極引進和借鑒發達地區和國外物流企業的管理、技術和經驗,充分利用交通和商貿企業在市場信息、銷售網絡、營銷管理等方面的特長和優勢,組建自營物流企業。這樣也可以充分實現農業產業化壹體化的經營戰略,使產業鏈結合更加緊密。同時,支持農村營銷大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支持和鼓勵農民開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服務和自辦購銷組織,推進供銷合作社改革,發揮其在農產品流通中的作用,鼓勵組織聯合,利用管理和信息技術將它們連接在壹起,設立第三方物流,使其更有效地為農業生產服務。

6.不斷提高農產品物流技術。

在整個物流鏈中,技術創新是物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動力。因此,要始終把科技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壹是要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標準化貫穿於種子、種苗、肥料、農藥、飼料等生產資料的選擇。生產前的栽培、生產中的飼養等技術規程,以及產後的加工、包裝、產品質量檢驗,將農業生產全過程納入標準化、規範化的軌道,實現農產品的高品質,為農業產出和產後環節做好準備。還可以實施“名牌戰略”,大力發展名、特、優、新、稀產品,加強品牌推廣和拓展,樹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認知度,形成壹批農產品強勢品牌,擴大產品市場份額,實現農產品物流暢通。二是提高加工包裝技術。包裝不僅具有保護和促進作用,還連接著農產品的市場利潤和物流成本。因此,應在農產品的整理和包裝上下功夫,積極采用新的保鮮技術,延長農產品的貯藏時間,擴大農產品的銷售半徑。第三,要積極運用現代營銷手段。在抓好傳統銷售方式創新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和應用現代銷售方式。鼓勵龍頭企業或銷售公司在大中城市特別是沿海邊境口岸設立經銷加工、銷售網點和對外窗口,發展代理商,建立直銷市場。大力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和流通。積極運用拍賣、代理等現代交易方式。隨著農產品貿易的國際化發展和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購買和消費食品的方式也將發生很大變化,網上購買的比例將逐漸增加。要適應信息化、網絡化趨勢,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推進網上交易。

7.加快農產品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

物流教育體系應該包括研究生、本科和職業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因為物流行業需要的專業人才必須有壹定的實踐經驗,只有理論和實踐真正結合好,物流行業才能快速發展。只有高水平的物流教育培訓體系才能保證物流專業人才更高的職業素質。同時,部分物流專業應根據農產品物流的特點,加快農產品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建立農產品物流教育培訓中心。

8.積極發展第三方農產品物流業。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由於自身實力弱、市場占有率低、融資能力差,必然會回到“大而全、小而全”的傳統組織形式,不僅無法投入巨額固定資產,而且即使設施齊全,也會因農產品季節性生產導致大量設備在淡季閑置。此外,農產品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在加工業、倉儲業、運輸業等方面有著不同於工業產品的更高要求。而且如果企業內部信息網絡不完善或者管理能力不高,部門之間就很難協調,不利於整個企業的共同利益。因此,應該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倉儲業、運輸公司等不同的獨立組織聯合起來,發展第三方物流,使農產品倉儲業、加工業、運輸公司、配送中心、零售商之間,形成看似獨立的組織實體,實際上形成聯合組織。在這個龐大的組織中,所有成員都能得到管理和信息共享。由於不同合作夥伴的合作目標是降低物流相關成本,提高整個運營系統的效率,成員可以集中精力開發各自專業領域的潛力以獲得競爭優勢,通過合作降低整體成本。發展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不僅可以減少固定資產投資,實現信息資源共享,還可以實現相關部門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資金周轉速度,解決長期困擾農業發展的農業資金短缺問題。

9.重視農產品的加工和開發。

農業最大的利潤領域是加工和開發。這裏要特別註意農產品開發加工的多樣化:壹是除了空間上常見的品種外,要開發更多的“名特稀”產品;二是從時間上看,應該開發更多的反季節農產品;第三,開發多用途的同類產品,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第四,同壹產品分不同檔次,以適應不同的消費檔次;第五,要實現農產品的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形成階梯式發展。比如小麥壹次加工成面粉,再加工成食品,相應的下腳料變成飼料,實現農產品的增值。

10.推進農產品流通國際化。

隨著中國的加入,國內市場將被國際物流集團分割和沖擊。由於國內農產品物流企業競爭力較弱,應利用WTO協議,積極推動部分有條件的農產品流通企業與外貿企業緊密合作,借助外資從事現代物流配送,利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大市場”,進壹步延伸物流鏈,提升核心競爭力,盡快推進農產品流通國際化。

11.制定法規,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

日本於1921頒布《中央批發市場法》,將中央批發市場的開設、管理和交易納入法治軌道,並於1971修訂法律,也將地方批發市場納入法治軌道,進壹步確立了以批發市場流通為主體的農產品物流地位。每五年修訂壹次,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依據該法制定具體的地方性法規和市場運行規則。我國還應盡快制定《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法》和《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對我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市場規則、市場準入制度、軟硬件設施管理和違規處罰等作出明確規定,將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