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人才招聘 - 農村教育應該怎麽做?

農村教育應該怎麽做?

壹是進壹步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當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初步解決了農村孩子“學”的問題,但也面臨壹些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留守兒童、農民工子女教育,以及學校合並導致的少數孩子輟學問題。這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外轉移的階段性產物,也是我們在今後相當長壹段時期內面臨的突出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首先是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農村有2000多萬留守兒童,他們最大的問題是親情缺失。“寄宿制”、“托管家長制”、“家庭交流平臺”都是有效的措施。但目前政府主導的養老服務體系不健全,各地工作不均衡;留守兒童對老人的“反向監護”、留守女童需要特別關註等新問題不斷湧現。未來工作的重點是以政府為主導,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服務。農村寄宿制學校要配備生活、心理教師和必要的管理人員,滿足農村留守兒童的需求。鼓勵開展“代孕父母”、“愛心媽媽”、“托管中心”等關愛活動。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豐富他們的課外和校外生活。總之,要努力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是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為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上學難問題,國家出臺了壹系列政策,明確提出了以輸入國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的政策,即“兩化”政策,要求在收費、補助等方面平等對待當地學生,保障他們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近兩年,中央財政每年投入約50億元專項資金,用於補充接收農民工隨遷子女學校公用經費,改善辦學條件。但應該看到,保障農民工子女“好好讀書”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社會各界對此高度關註。下壹步的重點是實現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的“兩化”和“全覆蓋”。要逐步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公共財政保障機制,由輸入地政府負責。規範和支持以接收農民工隨遷子女為主的民辦學校。抓緊研究制定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遷入地參加升學考試的措施。加強對流動兒童心理、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引導和教育。,使他們能更好地融入輸入地的學習和生活。

三是辦好寄宿制學校和村教學點。我們關註寄宿制學校已經有些年頭了,在實踐中效果很好,有利於教育資源的集中使用和教學質量的保障。這項工作不僅要經常做,而且要因地制宜。總的來說,要逐步增加投入,適當擴大規模,盡快提高水平。對村教學點問題也要有正確的認識。我們的目標是讓每個孩子都能上學。如果孩子因為學校合並,上學路途遙遠而輟學,就與我們的政策背道而馳了。世界各國都有壹些小學校,有的甚至只有幾個學生。如果農村群眾和農村孩子真的需要,壹些村教學點要維護好,辦好。這件事在山區、邊遠地區、牧區尤為重要。

第二,繼續大力發展農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目前,我國農村高中教育與城市教育差距明顯,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許多農村高中辦學條件不足,教學資源匱乏,大班額、超大班額現象依然普遍,實驗設備、圖書資料、信息設施明顯趕不上城市;辦學經費緊張,“吃飯靠財政,運轉靠收費,建設靠借貸”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尚未建立完善的經費投入機制;辦學模式雷同,應試教育傾向更加嚴重,“千校壹面”、片面追求升學率等問題突出,學生負擔和學習壓力大。必須大力加強農村普通高中教育。壹是支持農村,特別是九年義務教育起步較晚的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的農村,進壹步擴大普通高中辦學規模,提高普及水平,滿足初中畢業生接受高中教育的需要。同時,全面改善農村普通高中辦學條件,使其完全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辦學標準,縮小與城市學校的差距。二是完善以財政投入為主、其他渠道籌集資金為輔的投入機制,制定普通高中生均經費和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逐步提高財政預算撥款對農村普通高中教育經費的比例。要將普通高中債務納入地方政府債務範圍,統籌研究解決。三是推進農村高中教育多元化、特色化發展,改變過去過於註重升學的傾向,提高課程的多樣性和選擇性,滿足不同潛力學生的發展需求。

職業教育是面向所有人和就業的教育。學會壹門技能,增加就業能力,既是很多農村孩子的迫切要求,也是現實選擇,因此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尤為重要。目前,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條件薄弱,資源不足,農村職業教育和涉農專業教師數量嚴重短缺,國家對中等職業學校減免學費政策有待完善,許多民族地區學生和家庭貧困學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仍有困難。這方面要做好五件事:壹是盡快將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範圍擴大到所有農村學生,鼓勵和引導更多初中畢業生接受中等及以上職業教育。二是建設壹批農村職業學校和涉農專業。國家將根據需要,利用國債資金支持符合標準的農村職業學校改擴建。三是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使職業教育的規模、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評價考核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四是大力推廣“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畢業生投身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第五,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和涉農專業新教師培訓,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吸引和保障更多優秀畢業生到農村職業學校和涉農專業任教。

第三,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學前階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啟蒙時期。國際經驗表明,公平的學前教育機會意味著公平的人生起點,有利於消除貧困、縮小社會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因此,大力發展學前教育特別是農村學前教育,讓每個孩子都有壹個良好的人生開端,是關系到教育公平、社會穩定和民生改善的重大工程,也是關系到未來國民素質和綜合國力的重大問題。但是,目前農村學前教育資源嚴重不足,財政投入不足,幼兒園辦學條件差,師資不完善。農村的入園難比城市更突出。農村學前教育是我國整個教育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前不久,國務院印發《關於當前學前教育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確了支持學前教育發展的相關政策,啟動實施農村學前教育促進工程。國家將設立專項資金用於發展學前教育。“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將大規模增加資金投入,帶動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大力發展農村學前教育。關鍵是要堅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則,加大財政投入並與家庭合理分擔,加快構建廣覆蓋、有基礎保障、有質量的農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壹支適應農村學前教育發展需要的幼兒教師隊伍,讓農村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有機會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健康快樂成長。

第三,著力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提高教育質量是各級各類教育的重大課題和難題。農村教育質量不僅直接決定著我國基礎教育的整體質量,也是實現全民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當前,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普遍滯後,教育整體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教育觀念相對落後,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的課程改革難以推進;教育資源配置普遍短缺,難以支撐課程教學改革的需要,國家課程難以全面實施;教學改革滯後,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比較陳舊,應試教育傾向十分嚴重。這些都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尤為迫切。

提高農村教育質量,不僅要靠改善辦學條件,更要靠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相比較而言,教育教學改革的任務更加艱巨。我們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辦學模式、辦學體制由來已久,有著復雜的主客觀原因。改變它們並不容易,也沒有現成的路可走。但是要提高教育質量,不改革是不行的。我想和大家探討三個問題:第壹,大力推進學校課程教學改革。在這方面,城市學校和農村學校都有許多工作要做。怎麽改?要樹立“全面發展”、“人人成才”、“多元化人才”的教育理念,堅持育人的根本要求,堅持德育為先、註重能力和全面發展的基本方向,因材施教,尊重和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特長培養,即在激烈的升學競爭背景下,搞“素質教育”而不是“應試教育”、“國民教育”,在全社會樹立多元化人才觀勢在必行。社會需要各種人才,每個人都應該是有用的人才。要創新教學方法,註重啟發式教育,學、思、知、行相結合,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二是改革教育評價體系和考試制度。教育評價體系和考試制度的影響無處不在,像指揮棒壹樣指引著教育的發展方向。為了有效地推進素質教育,有必要建立壹套適合素質教育的教育評價體系和考試制度。三是倡導教育家辦學。中小學校長是辦學的“領頭羊”。以前張伯苓等人是教育工作者中的小學校長。現在有些人把“校長”當“官”,講究級別待遇。這種傾向必須改變。只有把中小學校長培養成真正的教育家,我們的教育事業才有大希望。

第四,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

投資是目前制約農村教育發展的關鍵問題。今後壹個時期,國家將繼續加大對社會事業的投入,重點是農村社會事業,農村教育是重中之重。在農村教育投資方面,需要處理好三個問題:壹是大幅度增加投資總量。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實現到2012年全國財政性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的目標,保證更多資金支持教育發展。同時,要優化投資結構,重點向農村教育、職業教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等薄弱環節傾斜。要逐步縮小城鄉辦學條件差距、城鄉義務教育學生人均經費差距、城鄉教師收入待遇差距。繼續完善國家助學體系。對於家庭困難的孩子,要通過各種渠道幫助他們,不讓壹個孩子因為貧困而輟學。國家將撥款為中西部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生提供營養補助,讓孩子們吃好。有條件的地方要建立校車制度,配備最好的車輛和司機,實行最好的管理,為孩子搭建安全的“綠色通道”。二是完善投入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投入績效。辦好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不僅要舍得花錢,還要想辦法花好,除非投入機制問題解決好,否則再多的錢也不夠。近年來,我們開展了許多教育項目,效果明顯,但也存在壹些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的問題。有些地方剛建起漂亮的新中小學校舍,學生人數卻沒有了或不足了。完善教育投入體制,總的方向是中央逐步減少各類專項教育轉移支付,增加壹般性教育轉移支付,給予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更大的教育經費支配自主權。當然,教育的投入還是在教育的大盤子裏,不能挪作他用。要把現有的壹些專項資金整合起來,統籌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三是加強城鄉規劃。要充分考慮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民工子女進城讀書等新情況新變化,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布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學校布局和班額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和地域分布,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合理設置,不搞“壹刀切”。農村孩子不可能每天跑十幾裏路去上學,也要防止縣城和中心鎮的學校“鬧得滿城風雨”,幾百人的“大班額”。總之,要整合城鄉之間的教育資源,調整學校布局,逐步縮小城鄉學校之間的資源配置差異,促進城鄉之間教育資源的合理流動。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階段,要積極推進城鄉壹體化和均衡發展。

動詞 (verb的縮寫)創新農村教育管理體制

要大發展農村教育,首先要解決體制機制的深層次問題。要以轉變政府職能和簡政放權為重點,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務水平。第壹,進壹步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應該看到,農村義務教育由“分級辦學、分級管理”轉變為“國務院領導下,地方政府分級負責、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這是壹個重大進步。但由於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壹些地方縣財政困難,預算內教育經費不能及時撥付,導致農村學校難以正常運轉。為完善教育管理體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了壹個重要方向,即加強省級政府對教育的統籌規劃。對義務教育達不到省統壹標準的財政困難縣,由省財政負責財政補助和綜合平衡。中央政府對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給予適當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先行壹步,加快探索建立“以省為導向”的新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二是切實增加辦學活力。要逐步改變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學校的單壹模式,綜合運用立法、政策引導、規劃、經費、信息服務等措施,減少不必要的直接幹預。三是改善教育機構管理。教育機構管理是保證教育質量、合理配置教師資源的基本管理制度。現在壹些地方的壹些農村小學反映師資力量不足,壹些文體、科學、信息技術等課程因為沒有老師而開不了。這些問題其實都是編制管理的問題。長期以來,教育機構是根據學生與教師的比例來確定的。在部分農村地區生源下降較快、完成率較低的背景下,編制管理也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創新,按照“總量控制、城鄉統籌、結構調整、有增有減”的原則,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編制管理辦法。妳可以比較學生和老師的比例和班級的比例。總之,編制管理要保證農村學校正常的教學活動,不能因為師資力量不足而偷工減料教學內容。四是支持農村民辦教育發展。這不僅可以增加農村教育資源的供給,減輕政府的壓力,而且有利於引入競爭機制,提高辦學質量。目前,我國農村民辦教育發展尤為滯後,存在壹些體制性障礙。從世界各國的實踐來看,政府不可能包攬所有的教育。比如農村學前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等領域,民辦教育其實大有可為,甚至有自己的優勢。各級政府要為城鄉民辦教育發展創造良好寬松的環境,落實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保障民辦教育在設立、招生、發證、財政補助、辦學自主權等方面的權益。,使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在法律和政策面前平等相待,形成公辦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新局面。民辦教育也應該由教育者來辦,真正致力於教育,不以營利為目的。

第六,培養高素質的鄉村教師。

教師是教育的基礎。有好的老師才有好的教育。我國有900多萬鄉村教師。他們長期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中工作,兢兢業業,不計名利,默默無聞,為我國農村教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壹些偏遠鄉村,教師不僅是教育骨幹,還承擔著傳播先進文化和科技、提高農民勞動技能和創業能力的重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學校是農村的中心,教師是學校和農村的靈魂。總之,整個村莊的興衰,總的來說,整個民族的命運都掌握在小學老師手中。

黨中央、國務院壹直高度關註農村教師的成長。近年來,圍繞促進教育公平,我們在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做了幾件大事。壹是在教育部直屬的6所師範大學推出師範生免費教育政策,四年招收免費師範生4.6萬人。首批65438+10萬畢業生全部在中小學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地區中小學任教。二是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培訓計劃”。2010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5.5億元,培訓中小學教師15萬人,其中鄉村教師占95.6%。三是實施“特崗計劃”,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支教。自2006年以來,已招聘近30萬名特崗教師到中西部22個省區的3萬多所鄉村學校任教,特崗教師服務期滿後連續兩年留用率達到87%。四是率先在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制度。據調查,實施績效工資後,農村教師工資增長34%,明顯高於城市教師。五是實施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2010以來,中央投資20億元建設4萬套循環宿舍。通過這些重大措施的實施,農村教師的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也要看到,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仍是影響農村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仍有待提高,教師收入待遇有待提高,教師管理機制有待完善。因此,有必要進壹步研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壹是完善免費師範生教育,進壹步明確政策導向,著力為農村學校培養大批骨幹教師,支持在農村學校任教的免費師範生專業成長和長遠發展。第二,要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培訓。“國培計劃”的經費主要用於鄉村教師的培訓,特別是音樂、體育、美術等弱勢學科的教師。第三,完善鄉村教師正常補充機制,在完善“特崗計劃”的同時,采取多種措施為鄉村學校補充大量高校畢業生。四是建立教師定期輪崗交流制度,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定期輪崗交流。五是鼓勵各地建立健全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制度,並將其作為職稱和職務晉升的重要依據,做好農村學校師範生教育實習和替代農村教師脫產培訓工作。六是完善教師準入退出制度,嚴格按照符合條件的新增教師編制,在試點基礎上逐步推進教師資格考試和定期註冊制度改革,完善鄉村教師正常退出機制,解決人浮於事、人浮於事的突出矛盾。第七,完善激勵機制。國務院即將作出部署,在全國部分地區開展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試點,將中小學教師最高職稱由副高級、中級提高到正高級。這是對廣大中小學教師價值的認可,也是鼓勵更多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從事中小學教育的重要舉措。

建設壹支高素質的農村教師隊伍,關鍵在各級黨委和政府。各級政府必須把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作為當務之急,千方百計改善農村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讓廣大農村教師留下來、發展起來、受到尊重。要依法保障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國家公務員,並逐步提高。要關心鄉村教師身心健康,落實和完善鄉村教師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加快鄉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專門面向農村中小學教師的保障性住房。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要在工資待遇、職稱評定等方面實行必要傾斜,提高津補貼標準。要大力宣傳教育戰線的先進事跡,使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歸根結底,農村教育的發展取決於農村教師的積極性和奉獻精神。鄉村教師的工作既平凡又崇高,投身於這壹事業的人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是對社會有益的人。我希望所有的教師都要珍惜這壹天底下最光榮的職業。在這裏我想給妳壹些希望:

第壹,要大公無私。農村教育是造福農民的好事,不僅神聖光榮,而且大有可為。人民教師要把塑造人的靈魂、獻身教育事業作為自己壹生的信仰,把工作作為壹生的奮鬥,而不是壹時的。每壹位鄉村教師都應該發揚“捧著壹顆心,不帶走半根草”的精神,把自己當成壹盞明燈,甘於在不為人知的角落播種知識的種子,在平凡的崗位成就不平凡的事業。

第二,要充滿愛心。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與心的呼應。“愛是教師的靈魂”。教師只有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在教育的沃土上,是老師的愛點亮了燈,點亮了學生的心。做壹名優秀的鄉村教師,首先要熱愛農村,熱愛農民,熱愛農村教育,熱愛農村孩子。“用愛培養愛”,從小培養孩子有壹顆純潔、正直、善良的心,比灌輸特定的知識更重要。每壹個老師都應該把學生當朋友和親人,壹切為了學生,關註每壹個學生的成長,把無私的愛和寬容奉獻給學生。鄉村教師要特別註意關心、愛護和幫助家庭困難、學習困難、身體有疾病的學生,不放棄每壹個學生,不讓農村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第三,要提高素質。“老師是人的榜樣。”老師的壹言壹行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素質直接決定了教育的最終效果。尤其是在農村,孩子的教育資源相對有限,知識和信息的來源也沒有城市那麽多樣。教師更是“孩子們心中完美的偶像”,他們對幼小心靈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獎懲制度都無法替代的。這就需要所有鄉村教師堅持終身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從書本、群眾、生活中吸收壹切好的東西,為祖國的花朵貢獻力量。既要註重言傳身教,又要註重言傳身教,做到德藝雙馨,為人師表,“既美又慎”,以我們的模範品行教育和影響學生的品行,陶冶和凈化學生的心靈,贏得全社會的尊重。

第四,要教書育人。教師永遠不應該忘記他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求知,更要教會他們做人。對於農村孩子來說,上大學跳出農場,往往是他們的夢想,也是全家人的期待,但不應該是教育的唯壹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和對社會有用的人。在農村教育中,要鼓勵學生貼近自然、貼近群眾、貼近生活,鼓勵他們熱愛家鄉、熱愛農民、熱愛親人,從而願意承擔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任。

辦好農村教育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農村的希望之路、光明之路。我們要肩負起這壹偉大而光榮的歷史責任,通過不懈的努力,讓所有農村的孩子都能在學術上、學術上好學,接受現代文明的洗禮,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