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人才招聘 - 樂山好玩。

樂山好玩。

樂山大佛

大佛位於樂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交匯處,與樂山市隔江相望。景區由淩雲山、馬浩巖墓、吳優、巨型臥佛等組成。,觀光面積約8平方公裏。景區集合了樂山山水和人文景觀的精華,屬於峨眉山國家風景名勝區,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清代大詩人、大畫家張船山(問陶)在《嘉定船》中說:“古史淩雲西岸,河水潺潺,擁抱。壹堆綠影飄不走,推舟三面見Uyou。”“平羌江綠遠,夢寒峨眉雪未消。我愛看漢賈之山,止於山奇。”把樂山的美景形容為如畫,令人陶醉。

郭沫若故居

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樂山市沙灣區沙灣鎮主街。郭沫若1892年出生在這裏,童年在這裏度過。故居坐西向東。背綏山,臨大渡河。占地面積2149平方米,建築面積1108平方米,為三進三天井帶後花園的木結構建築群。建於清代嘉慶年間,鹹豐年間加後院,有大小房間36間。臨街的兩家店鋪是“明興達商店”,以前經營煙、酒、米、鹽。第二廂房是郭沫若的產房,第二廂房是郭沫若在樂山、成都讀書時的家和書房。三晉右翼是郭沫若晚年父母的臥室,左翼是郭沫若與張瓊華結婚時的新房,郭沫若走後壹直是張瓊華的臥室。後院是花園,面對綏山的房間是綏山亭,是郭家學。郭沫若從4歲開始在這裏讀書,直到13歲去了樂山。這裏是它的啟蒙老師沈的臥室。花園是郭沫若在家時玩耍的地方。他的故居裏已經建成了“郭沫若故居博物館”,主室被開辟為展覽室,原樣陳列。同時在後院外新建了展廳,展示郭沫若生平等內容。

吳優神廟

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吳優山(離樁)。始建於唐至德、甘元年,毀於宋,清同治後重修。

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寺廟依山而建,布局極為巧妙。天王廟建在山門,托米廟相對而建。主體建築名為正覺禪林,大門後建有彌勒佛殿。正殿為大雄寶殿,為單檐硬頂,寬3間18.5米,深5間14.7米,高11米。供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三尊雕像用樟木雕刻。後龕供奉阿彌陀佛、觀音,材質為生鐵。後殿是如來殿(藏經樓),同治年間重修。歇息於山頂,重檐,五間寬20.8米,四間深12.8米,高12米。飛檐檁條雕刻精美,兩根檁條上分別刻有淩雲山和吳優山的地圖,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寺內木刻有五如來、十八羅漢、二十四神。在大雄寶殿外,有500個羅漢堂,

爾雅臺

、奕劻亭、普通塔、花城亭、萬松亭等建築。其中,爾雅臺是為紀念宋代郭舍人註《爾雅》而建的碑。現建築重修於1912,墻書為“韓壹為郭舍人註爾雅”。奕劻亭,建於明朝,是壹座吊腳樓。從樓上的欄桿望去,景色壹覽無余,讓人心曠神怡。

靈寶塔

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淩雲山靈寶山頂。始建於唐代,北宋重建。塔為13級磚塔,檐密,坐東向西,平面方形,邊長7.7米,高29.3米。內部為亭閣式塔室,共5層,95級石壁架沿墻折至塔頂,每層有小桂角窗。塔內有四扇門,包括三扇假門,只有壹扇門可以進入。塔門和塔室壹至三層均為仿木結構,鬥拱為人字形拱和鴛鴦拱,華麗精致。底座為磚砌,高2m,邊長11m;砌在鍋門周圍,每邊5個。座底1981年,為板條石,高1.4m,邊長16m。明代對靈寶塔進行了修繕,現在塔基中還保存著當時的碑文磚。1989進行了壹次大規模維護。造型類似Xi安的小雁塔,具有密檐塔與亭塔相結合的結構特點。從山川情況來看,該塔鶴立雞群,有三江航標的作用。

樂山文廟

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蕭勞峰的東麓。占地面積4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建築由西向東,山形漸起,充分顯示了廳堂樓閣的厚重和恢弘的特點。建於唐代武德年間(618 ~ 626),原址在樂山城南大佛對面的玉賢壩上。歷經宋、元、明三次遷址,直到天順八年(1464)才定居蕭勞峰。現存的文廟是康熙年間張能林重修的。現在仍有15座建築,如池畔、淩杏門、聖堂、更衣室、執事室、明觀寺、鄉賢殿、樂器室、禮器室、東西殿、尊敬閣、崇文閣、大成殿、崇聖殿等,構成了壹座宏偉雄偉的建築。其中大成殿用料巨大,柱形精良,為四川罕見。五室寬25m,三室深19m,高18m。倚山屋頂,號角飛揚,莊嚴古雅。內外共有28根柱子,直徑都在90cm以上。最大的金柱直徑1m,材質為名貴楠木。駝峰、鬥拱裝飾華麗,柱基用雅石,玲瓏的雲龍圖案雕鑿貫通,五彩繽紛。神殿是壹個堅硬的山頂。三室寬度12米,三室深度11米,整體高度9米。

龍弘寺

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樂山市東部任家壩龍洪山。壹座龍巖寺。始建於宋代,明洪武重建,清鹹豐年間再次重建。寺後是龍鴻山,前望岷江,坐東北向西南,由前後兩堂和左右兩翼組成,是壹座木結構的四合院。前廳為5間,寬21.1 m,4間,深15.2 m,木結構,懸掛山頂,重樓門。大殿左右各有兩個小天井。後殿以鬥式結構懸掛於山頂,寬5間18.8米,深3間12.7米,高6.8米。堂內的柱子和橫梁都是大材小用,盆蓋柱的地基上放著木頭,這還是明朝的遺風。自宋代以來,龍鴻山已成為歷史遺跡之壹。寺後的崖壁上至今還保存著東漢的崖墓和少量唐代的佛教摩崖造像。

離開這堆東西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樂山市東1.5km岷江東岸,馬浩亞墓對面。也被稱為吳優山,它是壹個自然形成的長方形山丘。山體長約630米,寬310米,面積0.16平方公裏。山西以岷江絕壁為界,北隔馬濠河與淩雲山相望,東臨石塘溪,南接烏尤巴。山頂海拔434米,比岷江常年水位高80米。“留堆”之名,壹般認為是因為李冰把淩雲山和吳優山切割在壹起,使吳優山從淩雲山獨立出來而得名。先秦時期,李兌寫了《天罡鬼》和《袁磊》。因此,“李兌”壹詞是古蜀語的音譯,是蜀人對吳優的稱呼。至於吳優山的名字,或者真名叫烏龍,龍形更接近妳,傳言已久,所以寫成“妳”;換句話說,山本的名字叫烏牛,它的形狀像壹只躺在河上的烏牛。後來黃庭堅覺得不雅,改名叫吳悠。有人認為山名“吳優”是梵文的音譯,翻譯成中文就是綿然。目前在伍佑寺還保留著壹尊綿然銅像,深目高鼻。戰國歷史上,舒勤為李冰辯護“鑿離樁,以避沫水之害”,指的就是吳優山。戰國時期,吳優位於大渡河主航道的中部。洪水時,崖壁上水流洶湧,危及舟船,於是李冰削崖減洪。南宋寧宗時,知府尤洪鐘在大渡河上開新渠,殺三河。嘉定年間,張放被判重開運河,平整佛灘,將大渡河幹流改為馬谷浩,減少了三江洪水。無論大渡河如何改道,吳優山始終在河的中央。岑參將其描述為“雄偉壯觀,懸崖陡峭,周長7英裏,周圍有長長的海浪。”宋代詩人張方友贊其景:“竹橋上沙與水尤交,絕壁迷人。所以,我和淩雲坐在半山腰,我在和尚的窗口看到了金角。清代詩人張文濤有句詩:“淩雲西岸古史,江水繞劉國。壹堆綠影飄不走,推舟三面看Uyou。“彭,阿明人,有‘中流砥柱’二字,至今還住在河邊的懸崖上。山南麓矗立著清代趙茜的“留樁”石碑。

峨眉山

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與普陀山、九華山、五臺山並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位於樂山市西33公裏的峨眉山市,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包括國保寺、胡夫寺、萬年寺、印青亭、黑龍江棧道、紅椿坪、九九道拐、先鋒寺(九老洞)、西廂池風景名勝區、金頂(沃雲安)等10個主要景點。方圓長約60公裏,故名“如螓首,纖細而長,美麗而艷麗”。有大,有二,有三,今天的旅遊目的地是大。從山腳到山頂,石徑盤旋,約50公裏,主峰萬佛峰海拔3099米。珍貴動物包括小熊貓和峨眉猴。山上有很多寺廟,始建於晉,明清時達到近百座,後來大多破敗不堪。1949之後,國家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維修。

金鼎祥光

峨眉山的金頂是峨眉山的標誌,峨眉十景之首的“金頂祥光”是峨眉山的精華,由日出、雲海、佛光、聖燈四大奇觀組成。

日出:在海拔3079.3米的峨眉山金頂,日出景象更是浩瀚壯闊。黎明前,地平線上出現壹條線,壹縷縷紅雲飄過。空曠的紫藍色天空上,壹點紫色在壹瞬間升起,慢慢上升,漸漸變成壹個小弧線和壹個半圓;顏色從橙色變成了金紅色;然後微微壹跳,拖著稍縱即逝的尾燈,壹輪紅日掛在天空。旭日東升,朝霞滿天,萬道金光射向大地。

雲海:萬裏晴空時,白雲從千山冉冉升起,浩瀚的雲海像壹條白色的地毯,在地平線上緩緩鋪開,明凈、厚重、無邊。山風壹吹,雲海四處飄散,峰巒成了雲海中的小島;雲海聚攏,千山幽谷隱得無影無蹤。雲海開合,宛如壹條“青蛇在山中起舞”,氣象十分壯闊。雲海突然奔騰翻滾,突然飄逸舒展,像天馬行空,像大海,像滾落在地上的雪球。最壯觀的是,偶爾在雲海中攪起無數蘑菇狀的雲柱,騰空而起,慢慢散開,瞬間變成淡淡的縷縷雲朵。這個蘑菇雲極難看到。南宋時,範成大稱雲海為“白雲石世界”(白雲石:梵文,樹的名字,它所生的羊群的名字),佛教徒稱之為“銀色世界”。在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中,佛教徒把“銀色世界”作為峨眉山的代表,就像五臺山被稱為“金色世界”,普陀山被稱為“玻璃世界”,九華山被稱為“幽靈世界”。

佛光:天氣晴朗的時候,爬峨眉。當下方霧氣彌漫時,如果有人背對太陽站在高聳的金色穹頂上,讓陽光從背後照射,前方和下方的霧幕上就會出現彩虹般的光暈,中間會浮現出他的身影,他會跟隨著人群,形影不離。這就是所謂的“佛光”。即使有數百名遊客同時觀看,每個人也只能看到自己籠罩在光環中的身影。這是如此美妙的景象,在世界各地都是獨壹無二的。這不僅是海市蜃樓,也是人間仙境。非常神奇神秘。這種“佛光”也叫“峨眉寶光”。佛光是壹種光的自然現象,是陽光照射在雲層表面形成的。佛光平均壹年出現70多次,下午2-4點多出現。

淩雲山

位於樂山市東部岷江東岸,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交匯處,與樂山古城隔水相望。最早叫青衣山,唐代建淩雲寺,又稱淩雲山。宋代有九峰山,又名九頂山。九峰在《玉帝紀聲》中被命名為吉峰、七鸞、靈寶、九日、丹霞、祝融、崔永、王雲、對月。淩雲山是壹座紅砂巖山,海拔442米,相對水高87米。經過河道切割和生物創造,形成了晏丹翠碧的壹道亮麗風景。三江交匯於底,三山遠在西,山川如畫卷。淩雲山的景色沿著河流從北到南分布。從最北的靈寶峰腳下的淩雲山門,沿著石階壹直到半山腰,都有龍虎洞,寓意岑參的那句“回風吹虎洞,雨露做龍虎洞”山頂有新的莫若紀念館和郭沫若銅像,山頂有靈寶塔。靈寶峰在南面的吉峰峰旁邊。石階旁的高崖上,有明代嘉定年間郭所作的“蘇東坡攜酒遊處”石刻。旁邊的紫雲臺有載酒亭,沿途有飛天龕,飛天宮,雨花臺,唐宋明。高峰以南是淩雲寺,建於唐朝開元年間,元初毀於戰亂。元代至正念時期,前鋒派僧人得到重建,明末毀於戰亂。清朝康熙帝六年重修,後加建。現存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三重。大雄寶殿以吊梁歇息於山頂,五間寬22米,五間深21米,高11米。寺內的三體佛是清代大型彩塑雕塑。背面繪觀音、文殊、普賢、大智治、地藏。靈雲寺位於鳳凰、崔永、七巒三峰之間,風景獨特。寺南七巒峰上曾有“印青亭”,原是蘇東坡所寫。邵伯為其題詞“印青亭”,盛贊歷史和淩雲山水。亭後是東坡紀念館,原為魏忠賢出生地,後改為供奉蘇東坡。該建築重建於清代,重檐歇山頂,內有蘇東坡雕像。潭柘寺有賀書聯:“江上此臺高,其歸坡也。幾千年來壹直是少數學者;”我走遍了蜀國,壹定會坐船帶酒回來的。樓前有壹個洗滌墨池,據說是蘇東坡讀書時洗筆硯的地方。騎巒峰下是樂山大佛。從大佛腳下往南,沿河有壹條新的淩雲棧道,上下曲折,或隱或顯。途中,亭子停留在壹個很小的地方,在古樹、藤蔓、竹草之間,靠近綠沙洲,俯瞰三e青衣。山、水、草、樹、雲、嵐、霾、霧構成了壹幅奇妙的淩雲山水圖。

平強三峽

位於樂山市城北11公裏的悅來鄉和牟子鎮岷江上。唐代以前叫熊耳峽,宋代叫湖湘峽。明代以後稱為平羌三峽,現在又稱為“岷江小三峽”或“嘉州小三峽”。全長12km,北有犁峽,中有北鄂峽,南有平羌峽。懸崖峭壁、綠壁青山的黎頭峽谷盛產“江團”。西岸觀音巖有“芙蓉關江,嘉陽風水崖”對聯。北鵝峽巍峨秀麗,西岸大佛頂上有壹座唐代未完工的“平羌大佛”。平強峽群山與河壩交錯,水面光滑如鏡,靜謐迷離,宛若壹幅畫。西岸有個“釣魚臺”,據說是李白釣魚的地方。板橋溪古鎮位於峽口,錦江山南3公裏,山頂上有宋代太白閣遺址。黃庭堅刻的李白《峨眉山月歌》原詩寫道:“峨眉山上半月秋,落平羌水。夜清溪去三峽,四君不見渝州。”依山傍水的荔枝灣盛產歷史著名的荔枝。

嘉州古城墻

位於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交匯處。建城的歷史始於北周。城鄰大江,號“江城”。宋朝可能是石城。到了明代,古城被大渡河反復沖刷,逐漸北移。在鄭德統治期間,重建了兩段東南濱水城墻,在嘉靖統治期間,繼續了兩段西、北城墻。石城洲長65,438+0,700尺,有65,438+00門:三門(清代著名的江門)、金陽門(清代著名的春門)、丁伯門(清代著名的福泉門)、北上門(清代著名的銀根門)、閘門、來汛門、望陽門、玉仙門、崇明門(清代著名的銀根門)。清朝康熙年間,對其進行了重修和加固。乾隆五十壹年(1786),洪水沖毀程楠200余尺。修復後,古城的平面變成了不規則的袋狀,壹直保存至今。鹹豐十年(1860),沿岷江岸西,建外城,轉內城北段。17城門:德勝門、家樂門、興發街門、承宣橋門、平江門、仁和門、大碼頭門、二碼頭門、三碼頭門、水銀門、福泉門、太平門、韓春門、天祿門、紫氣門、淩雲門、安瀾門。目前,嘉州古城墻保存完好。內城墻長約3500米,高5.3 ~ 25米,頂寬3.5米。城門包括禮賢門、會江門、陳宮門、王洋門、來勛門和玉賢門,都是用紅砂巖建造的。李正門俗稱鐵牛門,以石門為前後左右出口,四券相交於穹頂中央,稱為“十字拱”,在古建築史上有很高的價值。現存外墻600米,高5-6.2米,頂寬約3米。城門和大門口都有人,平江門,成軒橋門口,興發街門口。城墻和城門都是用磚和石頭建造的。在古城墻上和旁邊,有許多歷代修建的亭子。匯江門的荔枝樓和東城的澄江樓都是唐宋時期的名樓,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城西南的碧津樓,建於宋代,現在建於清代。城北墻上有龍神祠。為紀念隋嘉州太守虞照,有壹座建於清代的厚重建築。城西北有萬壽寺、文廟和丁咚井。建築年代為明或清,規模宏大,是古城的核心區域。

三桂JIU鼎城

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樂山市以東1公裏的三桂山、東延山、九頂山(即淩雲山)上,由三桂城和九頂山組成。建於南宋末年,是南宋四川抗元山城之壹。三桂城有兩段城墻,北段建在龜山山脊上,自東向西,直抵岷江兩岸,全長約400米。東段建在龜山南側,沿山嘴穿過東巖東側至碧字街,剩余長度約300米。城西臨岷江,絕壁為墻。城北有壹座圓形炮臺,現在叫炮臺山。四周是紅色砂巖,有壹個通往屋頂的坡道。九鼎城現存三段城墻:北段為靈寶塔以北至王雲峰以西約350米;東段起於九日峰北側,經峰東側向南,全長約300米。南段起於崔永峰東側,經豐南、丹霞峰,至祝融峰西南,全長約850米。城內現存炮臺三座,祝融峰西南有壹座保存完好,圓形,由紅砂巖建成,與登山步道相連。九鼎城西臨岷江,未建城墻。三桂九鼎城與嘉定城隔河相望。在宋元戰爭中,形成號角,控制岷江水道,起到軍事關隘的作用。

馬濠河上的洞穴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淩雲山南馬號,前方鄰馬號河,西距岷江100米。重點保護區為東起虎頭灣,西至大地灣,北至山脊上分水嶺,南至馬濠河西岸,共有崖墓330余座。崖墓依山而掘,規模宏大,雕刻精美,分為三個區域。1974年,四川省文管會和樂山市文物管理部門兩次清理,出土了陶俑等隨葬品。第壹區1號崖墓是四川典型的崖墓,是壹座三間後房並排的大墓。墓室總長29米,墓門寬12米,高2.9米,有13間。墓門和前室雕刻有浮雕,如鬥拱和瓷磚,模仿漢代的木結構,是研究中國漢代建築藝術的重要資料。墓內外石刻多達27處,包括樂師畫像、秘戲跪羊畫像、董永父親畫像、柳波畫像、釣魚畫像、萬車畫像等。其中“荊軻刺秦王”和“拉馬”形象生動,藝術價值很高,是中國漢畫中具有代表性的摩崖浮雕。“坐佛”為齊肩衣,右手為“無畏印”,猶如古印度犍陀羅佛像。有人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佛教造像之壹,是早期印度佛教沿南方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最有力的物證。在前室後墻平行挖了三間後室,每間布局相同,埋葬壹對夫婦,象征壹個小家庭。二號墓為大型雙室墓,墓門及前室均雕刻有鬥拱、瓦片、獸石浮雕等仿木建築。右後室有兩扇石門,是樂山崖墓僅存的門。都是用綠色砂巖鑿出來的,還能轉。二區40號墓為雙室墓,前室四角浮雕有角拱,墓壁上有四塊浮雕石,內容為“荊軻刺秦王”、“董永之父”、“劉波”。第三區的崖墓最為密集,上下9層。22號墓內有“秘彈”和“琵琶樂師”畫像,為樂山崖墓中罕見之作。99號墓是壹座規模較大的墓葬,有四間後室和兩室。有“楊家三年”、“鄧敬達墓”、“舞陽趙”、“王”、“王鳳忠”等銘文。墓內外有“門官”、“龍虎戲玉”、“神符”等石刻浮雕。100號墓也是壹座大型雙室墓,有三間後室。墓中有“顏夕九年”的銘文和“鳥吃蛇”的畫像。馬豪亞墓歷年出土的隨葬品有陶器、銅鏡、五銖硬幣等。

小巴亞墓

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樂山市城西3公裏的青義鄉大田村大沖。墓葬在大渡河以南約1公裏處,共有556座墓葬,分為6個社區。黃沙灣10號墓為雙室墓,墓口浮雕有鳥獸等五幅石雕,墓內題寫“顏夕九年”。湯姆布諾。16為大型雙室墓,碑文為“永和年三月壹日,陳買德物佯此墓”。和尚沖39號墓是壹座大型雙室墓。浮雕上有壹幅“跪羊”畫像,並有碑文,上面寫著:“二年三月十日,左為壹子壹人立此墓。”湯姆布諾。91被村民稱為“太子洞”。該墓為大型雙室墓,雙後室,前室附左、右櫃室。墓室總長34.8米,前室橫寬15.6米,深5.2米,高2.7米。墓門壹側有雙闕倚立,墓室內壁刻有大字“樊子□”。杉樹灣14號墓為大型雙室墓。前室鐫刻著“神符”的畫像和壹段文字題詞,上面寫著“陽二年三月二十七”。湯姆布諾。21是壹座小單間墓,碑文:“元元年十二月十四”。賴子灣20號墓是壹座大型雙室墓,有七個後室,是樂山崖墓群中最復雜的崖墓,共有25座墓。黃沙灣外1號墓長30米,有“煙尾山墓”銘文。29號墓為單室墓,墓內棺室右側有銘文:“永平元年九月十二日甲子葬”,是樂山崖墓中年代最早的銘文。歷年來小巴牙墓出土的隨葬品有農民俑、和諧俑、胡俑、石馬、石狗、石雞、陶馬、陶雞、陶龜、陶樹座、陶燈、石屋、畫像石棺等。

白崖墓

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樂山市市中區通江鎮白崖山。東漢至金代墓葬。白崖山,又名雲珍洞,是樂山的壹個古老景點。墓葬分布在南起龍坡灣,北至黑橋,寬約800米的山坡上,共有142座崖墓。湯姆布諾。14為大型雙室墓,墓門左右兩側浮雕“門官”,高冠長袍,高2.2米。湯姆布諾。11、20號、24號均為大型雙室墓。宋代益民程在此註《易經》,後辟為景區,分別命名為“朝霞”、“清風”、“白雲”三洞,合稱“白巖三洞”。目前,三座墓中共有宋、元、清碑刻42處,除壹處為墨書外,其余均為摩崖石刻。11號墓(趙霞洞)共六座,第四座題為“熙寧二年”,第六座題為“熙寧四年”。是壹個長方形的碑系,楷書,記地方官“同遊百崖三洞,夕遊羌洞”。20號墓(白雲洞)有7處銘文,墓門有白雲洞、清風洞大字銘文。前室右墻上有壹長方形碑文,上書“呈貢洞”四個大字。後記曰:“呈貢王雅苑註易,蘇文公以二子試傳之,永嘉陳公謙題呈貢洞於清風日出之間...嘉定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另壹首是《白崖三孔詩》。24號墓(清風洞)共有29處銘文,銘文最多。除了宋代的銘文,還有元代和清代的兩個關於燕陳冰年的銘文。袁?元年李希翁《白巖詩》為篆書,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45號墓和46號墓為大型雙室墓,仿木建築惟妙惟肖。49號墓入口處有雙闕雕刻。55號墓為大型雙室墓,有五間後室,規模宏大。墓室總長41.8米,墓門高6米,前室寬25米,進深11.7米,高3.2米。前廳占地300平方米。前室只有壹根崖柱,屋頂跨度極大。左後屋門楣上浮雕著壹個神的頭像和壹只鳥的圖片。歷年出土的隨葬品有陶俑、陶畜禽、陶建築、陶樹座等。

獅子灣崖墓

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樂山市以東1公裏的岷江東岸柿子灣。* * *崖墓120多座。分為南小灣和北小灣。1937年,楊首先對墓葬進行了考察,考察結束後,他撰寫了專題文章《四川崖墓簡評》。南小灣1號墓是壹座大型三間後室雙人墓,全長34.4米,寬16米,高7米。這幅墓室畫像中的石刻多達32處,從墓門到墓室都有分布。除了吉祥的感情和騎行,還有“老萊子娛親”、“董永侍父”、“荊軻刺秦王”、“孝為孫”“於波喪親”等多達六種忠孝故事。坐佛的形象接近古印度犍陀羅佛,高髻,手無畏懼印,重及肩禮服。27號墓為中型雙室墓。墓門左側雕有單闕,為單檐宮殿頂,右側浮雕有跪羊,門楣浮雕有樂舞。北小灣26號墓為大型雙室墓,入口立雙亭,前室浮雕花卉、方士、門人、門人,題寫“武聖墓”、“武隋墓”、“顏夕墓壹年建成,三年七月竣工”。30號墓為雙室墓。前室用竹柱浮雕,頂上有壹個三升的水桶。柱身雕有數排縱筋,並系有橫線,造型精美。還有老鼠咬瓜和嘉魚的圖片。35號墓有“王中忠”“王成興墓”等墓主題。52號墓為雙室墓,雙入口。在前廳,有雕刻的神和老虎,神和狗,蹲熊,舞者,應龍,蛇和老鼠,精神蟾蜍和門戶狗。其中神虎為平面淺浮雕,在樂山崖墓中十分罕見。53號墓的門雕刻復雜,門楣多達四層。最上面壹層浮雕有壹只羊跪著,第二層浮雕有壹只變形的鴛鴦鬥拱,第三層浮雕有壹只左右朝向的鼎拱,第四層浮雕有壹個神的頭像、雜技和狗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