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人才招聘 - 《優秀的綿羊》

《優秀的綿羊》

做留學行業老師多年,我的工作就是幫助學生進入世界壹流的學校,無疑助人成就夢想是壹件很有價值的事,但內心總充斥著另壹種聲音,這本書罵出了我的心病,不論自己內心的綿羊,還是造綿羊的過程,都被作者批的體無完膚,盡管書的後幾章有些自相矛盾,但不掩其獨具壹格且充滿責任感的教育觀,令人稱贊。

鬥膽改變原文分章,把書分為三個部分:綿羊的締造、自我覺醒的教育、舍棄精英教育的社會意義。下文講引用書中妙語,順便抒情。

第壹部分 綿羊的締造

當下,名校生“遭到自我形象保護和滿足社會預期的綁架”,內心變得迷茫而脆弱,不惜壹直犧牲健康、友情、愛情等深層次的基本需求,來換取成績和簡歷,甚至出賣自己的靈魂。大學公司不斷增高入學門檻,以吸引更多年輕人趨之若鶩,相應地,“人們也把教育的價值用短期的回報率或實用性來狹隘衡量”。於是精英教育下的年輕人,嚴重缺乏對自己的洞察力,憑借慣性進入到對於“財富、資歷和聲譽”的追逐競賽,且高度同質化。

歷史上,名校起源於精英階級保全自身地位的需要,逐漸其選拔制度從階層和人脈轉向了考試和成績。但即便是後者,也存在著嚴重的富人傾斜,“富裕家庭通過各種方式占盡了優勢:聘請私人教師幫助提分”。而第三方的世界大學排名,更是將這種名校遊戲炸開了鍋,於是社會普遍印象中“名校精英式的生活方式是通往幸福的唯壹途徑”,在這種“粗暴的向上主義”下,難怪父母壹直給孩子灌輸“狹隘的職業選擇”。整個社會都不理性,孩子覺得自己“沒有選擇”,追求完美也是為了激勵消除父母或外界對自己的不滿,卻永遠不能滿足“我是最優秀的”那種饑渴。

第二部分 自我覺醒的教育

“大學承擔的責任首先是教給學生如何思考”,然後幫助學生變得更警覺、更有責任感、更有自由度並更加完整。蘇格拉底的方式是:傾聽學生的意見,啟發式地把問題映射回去,或者迫使學生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必須先承認自己的觀點本質並為其辯護,在聚光燈之下以嚴謹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觀點,剖析自己的想法,以批判式的邏輯來檢查自己的思想,逐漸培養出理智,在不舒適中學會獨立思考。在博雅教育的課堂裏,學生參與辯論、有原則地反對、相互尊重地互動和交流。

大學的使命是成就壹個更有意思的妳。之所以“有意思”,是因為人大量閱讀,習慣思考,放緩腳步,投入深度對話,並為自己創建壹個豐滿內心世界。若畢業之際,“妳的信念、價值觀、願望以及人生目標依舊如故,那麽妳全盤皆輸”。大學之後的職業選擇,人需要具備精神想象力和精神勇氣,主動去做最喜歡做的事,不論結果如何,“這將是自己的生活、選擇甚至錯誤”。倘若“妳試圖拒絕不確定性,那妳就拒絕了生命的意義”。我們只要單純專註、樸素生活、活在當下、接納失敗、不求回報。

書中大力提倡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推崇大量閱讀,欣賞藝術。“我們在閱讀文章或者欣賞藝術品時,最關鍵的問題不是我是否看明白了,而是能否引起我的***鳴”。“教育”拉丁語的本意是激發,學生需要的是“挑戰學生能力並關註學生個人發展的導師”和小班研討的形式。這點上,很多英國文學的老師做的很好。可不幸的是,壹流大學中,教授的晉升制度和網絡教學,讓學生的需要變成泡影。

第三部分 舍棄精英教育的社會意義

大學教育在越來越低的社會流動性問題上不作為,迫使學生屈服於分數契約,滋養狂妄自大的氣質。大學理應教育出“更能承受挫折、更自立、獨立,對世界好奇,更有創造力,更願意去冒險,去犯錯”的年輕人,從而創造壹個真正公平的社會環境。

重讀依舊覺得文章前兩部分振聾發聵,警示與策略都十分有價值,但最後壹部分還是略顯濫竽充數,結論反倒弱化了前文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