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人才招聘 - 邗江區經濟概況

邗江區經濟概況

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654.38+078.32億元,增長654.38+08.7%,其中第壹、二、三產業增加值654.38+02.1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4.38+02.95438+00億元,增長370.0638+08.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04億元,增長19.9%;外貿出口創匯415萬美元,增長8.4%。財政總收入8.65億元,增長18.4%,其中地方收入4.82億元,增長30%,占財政總收入的55.7%,創歷史新高,“十壹五”目標提前兩年完成;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5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612元,分別增長14.9%和14.1%。新中國成立前

清朝前後,國內工業以個體經營為主,如打鐵、織布、制糖、制鹽、釀酒、制陶等,設備落後,體量小,大部分保持在較低水平。其中,鹽業是明清時期的支柱產業。清光緒十九年(1893)以後,韓江逐漸發展起印刷、碾米、煉乳、機械等現代加工業。民國時期,現代加工業有所發展,但規模不大。到新中國成立時,漢江工業企業總產值為143萬元,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2.8%。

漢江工業基礎薄弱。1949之前只有手工小作坊,如打鐵、小農具制作、糧油加工、土法榨糖、制鞋(草鞋、布鞋)、手工編織、竹編、家具制作、煉乳、幹烤桂圓、水果罐頭加工等。當時多為家庭手工作坊和季節性生產,設備簡單,生產規模小。

新中國成立後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對個體手工業和私營工業采取公私合營和合作經營的形式。1953年期間,我國進行了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公私合營、合作合資開始發展。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確立,1958大躍進期間,全民開始發展工業,在涵江區發展了壹批屬於莆田縣的地方國營工廠,如莆田罐頭廠、莆田造船廠、莆田玻璃廠、涵江糧油加工廠、涵江鋼鐵廠、涵江化工廠、涵江農具廠等。1961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壹部分國有企業改制為集體,壹部分企業被兼並或撤銷。1966至1976,受“文革”幹擾,工業發展緩慢。1978中共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政策,鄉鎮企業得到發展。同時,原有的國有企業,經過技術改造和引進,逐步由手工操作改為機械操作,改善了勞動條件。

1984建區後,我們采取“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充分利用漢江的區位優勢和資源,進行了壹系列的工業基本建設,使工業發展躍上了壹個新臺階。從65438年到0988年,漢江變成了壹個開放的沿海經濟區。在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加快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個體、合資經濟和外資企業逐步發展起來。65438年至0990年,全區工業生產開始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實現了從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經濟向以工商業經濟為主的外向型經濟的轉變。1992後,區委區政府制定了改革開放綜合試驗發展戰略。依托城市建設,工業在全區合理布局,區域內工業布局、工業內部產業結構、企業規模結構、技術結構、經濟構成發生較大變化。工業門類已經有鞋革、紡織、服裝、針織、電子、冶金、光學儀器、機械、化工、玻璃、造紙、印刷、食品、罐頭、釀酒、木制品、水產品加工等。其中木雕工藝品、玻璃制品、母乳奶粉、烤鰻、鍍鋅管成為拳頭產品,產品暢銷國內外。鄉鎮企業和“三資”企業成為漢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工業經濟在區域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到1994,涵江區有中央、省、市、莆田縣等20多家工業企業,員工5000多人。此外,全區共有工業企業7499家,其中國有工業企業4家,鎮(街道)辦工業企業21家,村辦工業148家,中外合資合作工業147家,城鄉個體工業7179家。工業總產值(按654.38+0.990不變價格計算)654.38+0.56億元(不含駐涵企業),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2265.438+0.4億元,集體企業565.438+0.1.4億元,外資企業和城鄉個體工業750.84億元。年出口總額為129610,000美元。

1994年,漢江工業企業職工35009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職工1306人,占3.73%。工程技術人員336人,其中中級以上技術職務74人,占22%。

我們制定了20條支持產業發展的措施,出臺了強化品牌、創建技術標準、促進自主創新三項鼓勵政策。工業發展速度持續加快,支撐作用更加強大。全區工業總產值376.4億元,增長23.5%;工業增加值122.65億元,增長22.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1%。2008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6家,306家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產值343.25億元,增長25.1%;規模以上企業產銷率和工業企業綜合指數分別達到98.1%和218。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鞋類、皮革、服裝、電子信息、食品加工、機械制造四大支柱產業產值達到300億元,增長26.6%。新增姬友車架工業等8個省名牌產品,新增3個省著名商標,新增威諾數控等6個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華昌珠寶和新世紀電子分別主持起草了國家千足金鑲嵌首飾和國家覆銅板行業標準。工業節能降耗成效顯著。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耗20.05萬噸標準煤,萬元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0.17噸標準煤,低於全市平均水平,同比下降22.7%。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減少65438±09.9%和65438±06.7%。民國時期,農業是漢江的主要經濟,生產發展緩慢。

民國時期及以前,自然災害頻繁,境內水利設施匱乏,農耕粗放,收成不佳,水稻畝產每年只有五六百斤。再加上戰亂不斷,社會動蕩,丁拉夫被捕,苛捐雜稅,迫使農民逃亡,農田貧瘠,農業生產水平低下。1949年,全國農業總產值僅97.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7.2%,糧食總產量650萬公斤,人均糧食占有量145公斤,存欄生豬6500頭,水產品產量654.38+095萬公斤。

從65438年到0956年,中國基本完成了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年年底,農業總產值達到63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1%,比1.949增長了6.3倍。1958期間,境內受“左”傾思想幹擾,出現“共產風”和自吹自擂之風,農業經濟陷入困境。從1961開始,我國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采取整頓措施,逐步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1965年農業總產值達到128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8.1%,比1956年提高了兩倍。“文革”期間,國內農村批判“唯生產力論”,再次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但廣大農民自覺抵制“左”傾錯誤,堅持開展農科“大寨”運動,興修水利,平整土地,改良品種,國內農業仍取得壹定成績。1976年農業總產值2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3.6%,比1965年增長64%,年均增長5.1%;糧食總產量2.5萬噸,生豬存欄2.4萬頭,水產品產量2340噸。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擴大水產養殖特別是鰻魚的生產規模,發展開發農業,農業由單壹農業向綜合經營轉變。1983年農業總產值2566萬元,比1976增長22.2%。糧食總產量2.9萬噸,生豬2.8萬頭,雞蛋360噸。鄉鎮企業總收入1106萬元。1984 6月建區後,進壹步完善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雙層經營機制,加大了農業投入。從65438年到0992年,糧食總產量超過歷史最高水平。隨著創匯農業的不斷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兩水”(水果、水產品)、“壹菌”(食用菌)、畜牧業生產不斷擴大。以鰻魚養殖和灘塗養殖為主導的漁業產值比重從1984年的23%提高到1994年的73%。農業生產由單壹經營向多種經營轉變,由單純的種植業向農牧漁業全面發展和農工商綜合經營轉變。全區建成了水果、奶牛、蔬菜、食用菌四大生產基地。從1994開始,農業總產值為18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0.34%,比1984增長了4.14倍,年均增長19.2%。糧食總產量654.38+0.8萬噸,水果總產量356噸,生豬存欄數2531.6,水產品產量654.38+0.2萬噸。

200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67億元,增長6.8%。農業“五新”技術得到大力推廣,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以上,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2萬公頃,被農業部列為“2008-2010年度測土配方施肥示範區”。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新增加藤食品、紅太陽精品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東南香米業被評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完成股份制改造。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林漿紙壹體化原料林基地三年建設任務基本完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繼續增加,累計投資3344.2萬元,用於中低產田改造和水毀工程修復;農村飲水安全“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投資6225.3萬元,累計受益人口近65438+萬人;投資7924萬元,新建農村公路76.9公裏。60個試點村建設紮實推進,白沙平畔村被列為全省鄉村旅遊示範點。新縣、莊邊、魯芬、白沙4個集鎮、35個村完成規劃修編;李翰大道等重點項目安置區建設加快,群眾搬遷順利進行。農村“宅基地清理行動”深入開展,順利通過省級驗收;“惠民工程”搬遷226戶1100人,農村人居環境進壹步改善。

200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543.8+0.69億元,增長6.5%。榮獲“中國枇杷之鄉”稱號。新增7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東南香”牌大米、東源水產公司分別獲得“中國最具競爭力品牌”和“全國農產品加工示範企業”稱號;國家枇杷標準化示範區驗收後,浦興農牧基地種豬標準化生產示範區、華林蔬菜基地蔬菜標準化生產示範區被列入全省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林漿紙壹體化原料林基地建設任務超額完成,林權改革和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創新進展順利。漢江商業文化底蘊深厚。自宋初開埠以來,漢江的商業活動十分活躍,商路通達福建、浙江、江蘇、上海、廣東、香港和澳門。明清時期是東部沿海的商業中心,尤其是抗戰時期,漢江的商業地位十分重要。壹座千年商埠小鎮,孕育了壹代又壹代善於經商、樂於經商、善於招商的漢江人。改革開放後,漢江人及時抓住機遇,勵精圖治,自強不息,在經濟大潮中乘風破浪,大力發展商貿業,贏得了“小上海”的美譽。因水路便捷,又被稱為“東方威尼斯”。

漢江各項經濟指標居莆田市首位。2008年,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42萬人,分布在世界55個國家和地區。它是福建省重要的僑鄉之壹。都說國內有漢江,海外有漢江。特別是擁有、黃等壹批商界精英,擁有豐富的僑務資源和實力雄厚的僑領,這是韓江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優勢。現有外資企業366家,累計合同利用外資11.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1.0億美元,其中規模企業1.44,是福建省外經貿十強縣之壹。

漢江物流園正在向海西第壹物流基地轉型,物流設施日益完善,覆蓋國內所有城市和東南亞、美國、歐洲等海外重要商業節點,倉儲能力不斷擴大。邗江區物流業非常發達,倉儲容積率巨大。截至2008年6月38日+2月,全市共有宏達物流、翔宇倉儲、明興倉儲等物流企業33家,貨運站53個,持證運輸企業956家,營運貨車2339輛,總噸位9993.7噸。全年貨運量和周轉量分別為774.3萬噸和88591.9萬噸公裏。

吸引海外投資

積極組團參加多項省市重要招商活動,精心策劃組織4支招商團隊赴東南亞、珠三角、長三角、渤海灣開展項目推介,招商工作取得豐碩成果。2008年共簽約引進項目93個,總投資89.96億元,其中工業生產項目74個,總投資66.87億元,分別占新引進項目的79.6%和74.3%。新批外資項目28個(含12增資項目),合同利用外資65438+700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55億美元,增長64.9%。成功簽約引進華晶玻璃制品,投資5.6億元,促成華昌珠寶654.38+0.2億元擴建項目和新世紀電子4202萬美元增資項目。90個區級在建重點項目完成投資6543.8+0.94億元,28個區級預備重點項目完成投資6543.8+0.8億元。237個區級跟蹤督導項目完成投資38.7億元,已投產項目49個,投資9.8億元;完成項目57個,完成投資11.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