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人才招聘 - 第壹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第壹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工業革命是資產階級發展史上壹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現代化是國內外廣泛關註的熱門話題之壹。從大多數評論者所表達的現代化觀點來看,現代化包含著復雜多元的含義,至少包括工業化、技術化、城市化、政治民主化、全民知識化和環境凈化化。從這個角度看,現代化的產生和現代社會的到來是同步的。沒有現代社會的機制,現代化是不可能的。工業革命是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壹步。資本主義手工業作坊的發展對現代社會的產生起了主導作用。但僅憑其實力,真正的工業化是無法“改造”的。正如本書第二個標題所引用的馬克思的評論所指出的,手工業作坊不能改造壹切生產。只有技術革命引發的工業革命才能產生工業化的結果。工業革命帶來的以工廠制為基礎的大型機械工業,改變了社會的經濟結構,使人類擺脫了世代相傳的古代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邁進。

工業革命首先始於英國。在討論英國工業革命的條件時,人們總會提到它的農業革命、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國債制度、稅收政策等等,這當然是正確的。但是有壹點必須補充,那就是市場的擴大。正是由於市場上商品需求的擴大,直接成為增產的主導原因,從而產生了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強烈追求,從而引發了機器的發明。

關於英國工業革命的過程,包括凱、哈格裏夫斯、阿克雷、克朗普、卡特賴特、瓦特等的發明。,這裏就不描述了。需要註意的是,在英國之後,美國、法國、德國等許多國家也開始了工業革命,體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的相同規律。

美國工業革命的條件具有壹定的特殊性,也可以說是獨特的。當然,這應該是最先推動其“西進運動”的。美國獨立後,繼續以吞並和廉價購買的方式向西方擴張領土。到19世紀中葉,已經成為壹個東起太平洋,西至大西洋,北至加拿大,南至墨西哥的幅員遼闊的大國。僅僅半個多世紀,這個領域就擴大了7 . 5倍。西領地礦產資源、水利、森林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海岸線長,港口優良。這為其工業化和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廣闊的西部土地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東部人,他們正湧向西部。首先是密西西比河以東的近西部,然後是中西部,最後是遙遠的西部,包括荒涼的俄勒岡地區。在西部,人們割草,清理灌木叢,開墾大片農田。1848年在美洲河谷發現金礦後,淘金熱吸引了大量的人來到加利福尼亞。這壹切都是“西進運動”。在這個過程中,生活在西部的印第安人被驅逐和屠殺,被驅趕到荒野和山區的“保留地”。然而,人們湧入西方也開發了這個廣闊的世界。美國農業發展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壹。短時間內,美國經濟的專業化布局已經形成。東北是傳統的工業區,西部是廣闊的農業區,並根據自然環境的不同,出現了“小麥王國”、“牛王國”、“棉花王國”和葡萄園。這種在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下自然形成的區域經濟專業化,是美國經濟發展的壹大特點,也為工業革命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工業化的北方,南方棉花、甘蔗的重要產區,產糧的西部,都需要優勢互補,加強商品交換。地區之間的貿易額翻了壹番,甚至增長了10倍。美國工業革命所具備的國內市場條件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此外,隨著北方在內戰中的勝利,戰後重建南方的進程也使南方成為壹個具有吸引力的投資場所。

美國的經濟發展有壹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勞動力嚴重不足。19世紀初,美國人口只有700萬左右。到19世紀中葉,陸地面積巨大,人口更加稀少。年輕的美國以開放的勢頭吸收了大量移民,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了這個問題。僅19世紀下半葉,移民美國的人就多達2700萬。美國居民的主體是由移民組成的。直到今天,每年仍有數萬人移民美國。在世界歷史上,移民的數量、範圍、持續時間和影響都沒有達到這種程度。值得註意的是,大多數移民是歐洲人,其中英國人所占比例最大。這裏有不少人有生產技能,包括壹些高級知識分子。進入西部的移民,基本都是靠創業和開拓精神站穩腳跟的。西進運動和大量移民的吸收,在相當程度上培養和提高了美國民族的進取精神和開朗性格。

美國工業革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和環境下進行的。在獨立後的日子裏,美國雖然在政治上取得了主權國家的地位,但在經濟上仍然無法擺脫對英國的依賴。所以工業革命也是其經濟獨立的出路。在推動工業革命的過程中,聯邦政府的政策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它建立國家銀行,發行紙幣,吸收熱錢,貸款給實業;實施關稅保護;鼓勵科技進步,實施專利法,等等。政府的支持是美國工業革命的另壹個有利條件。

和英國壹樣,美國的工業革命也是從棉紡織業開始的。18年底,美國人仿制了珍妮紡紗機。很快,軋棉機被發明出來,將原棉的清理效率提高了近100倍。19世紀初,織造技術從英國傳入。東北部的新英格蘭迅速發展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隨後,制衣、制革、玻璃、毛紡等行業也實現了使用機械生產。

內戰後,工業革命進步很快,尤其是重工業發展更快。采礦、冶金、石油開采、煉油等行業都在以10倍甚至幾十倍的速度發展,呈現出壹派繁榮景象。其中,有兩個巨大的國內刺激因素。壹是西部大開發對農業機械的迫切需求。二是溝通東西方交通的鐵路建設熱潮。這兩個因素既是工業革命的強大推動力,也是工業革命的成果和重要組成部分。

遼闊的西部大地壹望無際。西進運動大大增加了美國的耕地面積,達到8億多英畝,相當於英法兩國面積的總和。盡管有大量移民,但勞動力仍然非常匱乏。《宅地法》實施後,平均分配的宅基地超過1000畝。壹個家庭怎麽經營?唯壹的出路就是機械化。這使得農業機械的發明和生產成為重中之重;從而極大地推動了工業革命,也促進了冶鐵業和煉鋼業的發展。19世紀中後期,美國農業機械化進程異常迅速,耕、播、施肥、收割、脫粒、包裝等農業機械廣泛使用,主要由畜力驅動。

交通運輸業也是如此。壹是大力修建高速公路。富爾頓發明汽船後,內河航運業大發展,開鑿運河成為熱潮。但隨著西部大開發,修建壹條橫跨東西的鐵路勢在必行,成為當務之急。為此國民議會通過了壹項特別決議,鼓勵私人公司投資修路,國家給予補貼。就這樣,很快出現了鐵路建設的狂潮。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建成了中央太平洋-聯合太平洋鐵路、聖達菲鐵路、北太平洋鐵路、南太平洋鐵路和大北鐵路五條東西向幹線,使美國鐵路的總長度超過了所有歐洲鐵路的總和。修建鐵路,制造機車、客車、卡車,自然為鋼鐵行業,尤其是軋鋼行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同時,鐵路建設也是壹項綜合性事業,包括車站建設、軌枕供應、車廂設備、管理和服務人員的招聘和培訓等。,全方位推動了工業革命。

鐵路交通還為商業流通和貨物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域結合成壹個整體。所以美國在短時間內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也就不足為奇了。

直到19世紀中葉,法國壹直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它的工業革命很早就開始了,在大革命爆發之前,從英國引進了蒸汽機和珍妮紡紗機。在歐洲占據領先地位的萊克勒左冶金公司和歐洲最大的煤礦企業之壹的昂贊礦業公司,裝備有蒸汽機、蒸汽錘、馬拉鐵路等先進設備。個體紡織廠使用珍妮紡紗機。但隨著1789年大革命的爆發,從1792年開始出現了反對外國武裝幹涉的戰爭,隨後是拿破侖戰爭,內部局勢長期動蕩,使得剛剛起步的工業革命不得不停下來。雖然在壹些縫隙中出現了壹些動作,但是極其緩慢,難以成氣候。拿破侖帝國崩潰後,工業革命興起。特別是英國政府在1825解除了機械出口禁令,使法國工業有機會引進更先進的機械設備,邁出了工業革命復興的步伐。但當時是復辟王朝,投資環境相當不利。1824年登基的國王查理十世甚至倒行逆施,試圖全面恢復封建制度,工業革命愈演愈烈。

1830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奧爾良王朝(七月王朝),形勢明顯好轉。七月王朝自稱是大革命的繼承者,大幅度改善了工業革命的環境,開始騰飛。到40年代末,蒸汽機的數量從625臺增加到5212臺,平均馬力從16臺下降到12.5臺。蒸汽機馬力的降低,說明蒸汽機開始小型化,應用更加廣泛。在過去,蒸汽機主要用於采礦時從礦井中抽水,需要大馬力。這時,它可以作為動力裝置安裝在紡織工業中。法國有165438+6000臺紡紗機。當然,與英國相比,法國工業的機械化程度還很低。當時,英國有兩萬多臺蒸汽機。但由於原有的傳統和基礎,加上豐富的鐵礦資源,法國的冶金工業發展迅速,生鐵產量在30年內翻了三番。先天不足是法國煤炭資源貧乏,質量差。作為工業發展的重要標誌,鐵路建設速度相當緩慢。總的來說,法國工業還是以小生產為主,使用機器的大工業不多。工業革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點:壹是大革命以來政局長期動蕩。雖然在拿破侖戰爭後稍微穩定了壹些,但復辟王朝是在反法聯軍的刺刀保護下重建起來的,前景難料。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不願意冒險投資實業,而寧願把資金投入信用業務,甚至貸給國外賺取利息。第二,自16世紀以來,金融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最強。這個階層通過蓋債和發行國債發了財,幾個世紀以來已經形成了傳統。在他們看來,占便宜發財,可以收益快,風險小,還可以利用手中的資金影響和操縱證券市場。因此,他們更熱衷於貸款和股市交易,而不是大量投資於工業。七月王朝是金融資產階級控制的政權,自然受金融貴族意誌的支配,阻礙了工業革命的發展。這種矛盾在開始時並不明顯,但在工業資產階級發展到壹定程度後就日益尖銳。這說明法國工業革命真正起飛後不久,就受到了統治者政策的阻礙。

1848年爆發的二月革命就是由這個矛盾引起的,旨在推翻金融貴族的統治,為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但二月革命後,* * *和派系政權未能穩定國家政局,反而陷入持續動蕩,不得不影響工業革命的進程。從這個角度來看,法國工業革命雖然起步很早,但時進時退,時停時停,多次受阻,以至於很難形成投資心理。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水平還是不高。這是它的突出特點。

工業革命最大的轉折點是在第二法蘭西帝國建立之後。拿破侖三世統治的第二帝國以強有力的手段穩定了局勢,以各種符合經濟發展的政策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如鼓勵成立大公司,減免工業稅,疏浚運河,大力修建鐵路,與外商簽訂優惠合同,實行商標法促進商業,便利資本流通和周轉,興修水利工程,開墾荒地等等。穩定的政局和適當的政策導致了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在大約20年的時間裏,煤的產量增加了2倍,生鐵增加了近2倍,鋼材增加了近3倍,鋼軌增加了近5倍。我國蒸汽機總功率從6.7萬馬力增加到33.6萬馬力。工業總產值增長2倍,對外貿易額增長3倍,均明顯超過19世紀的平均發展速度。在農業方面,化肥、脫粒機、收割機和割草機的使用越來越普遍。由於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村人口開始首次低於城市人口。第二帝國時期被稱為“農業的黃金時代”。到60年代後期,重工業和機器制造業迅速發展,標誌著法國第壹次工業革命已經完成。

需要註意的是,在法國,金融仍然是最發達的行業。與此同時,中小型生產在工業中仍然占主導地位。根據1872的統計,法國每個企業平均雇傭的工人數量只有2.9人,即使在行業相對集中的巴黎也只有4人。可見大企業使用機器的數量還是很少的,法國工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大企業雖然少,但能量大,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仍然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很難全面描述德國的情況。因為在工業革命之初,德國還是壹個分裂的國家,有幾十個州和自由城市。同時,不同地區發展極不平衡,並不是所有國家都同時開始了工業革命。但在德國有壹定影響力的大國中,普魯士的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綜合國力最強,特別是自19世紀初的斯坦-哈登堡改革以來,普魯士王朝推動的資本主義改革陸續出臺,使普魯士成為壹個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國家。因此,以普魯士為龍頭,在整個德國擴大影響力,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是德國工業革命的壹大特點。

德國的工業革命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普魯士的資產階級逐漸引進英國機器,使用機器的紡織廠開始建立。這時,普魯士政府出面,聯合了18個鄰國,並於1834年建立了關稅同盟。18盟國取消商品進口關稅,統壹稅制。這個以普魯士為首的關稅同盟極大地拓展了同盟國的商品市場,從而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普魯士魯爾區因其豐富優質的煤礦而成為重要的煤炭開采和冶金基地。薩克森開姆尼茨發展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德國第壹條鐵路在巴伐利亞建成通車...到了20世紀50年代,關稅同盟基本擴大到了整個德國,只有漢堡、不來梅等少數地方還保留著自己的關稅制度。這個全德關稅同盟率先突破了政治分割,促進了全德在經濟領域的統壹市場,為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註入了新的血液。

20世紀50年代是普魯士經濟改革進入尾聲的時期。原本帶著農奴制色彩卻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的容克莊園經濟,現在已經去除了封建農奴制的殘余,只保留了壹些宗法關系,從本質到外觀基本成為資本主義農場。同時,農業機械化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產值增長很快,在提供原料、市場、勞動力等方面對工業革命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德國工業革命進入高潮。五六十年代,股份公司大量出現,鐵路線路長度迅速增加,鐵路貨運量增長27倍,生鐵產量增長5.6倍,鋼材產量增長近28倍。1871年德國統壹的完成,以及貨幣制度、稅制、計量單位、商業法規、交通管理等的統壹。,使得工業革命更加強大。普法戰爭後從法國繳獲的50億法郎賠款充實了工業資本。被占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蘊藏著豐富的鉀堿和鐵礦石等非金屬礦產,為化學工業和冶金工業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

德國的工業革命起步相對較晚,但起飛時恰逢第壹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交匯期,有利於其在更先進的科技基礎上發展。同時,德國政府對教育和科研的高度重視,使得工業革命有了比英法更堅實的基礎,從而使德國在短時間內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

工業革命對改造社會的作用往往超過政治革命,但並不像形式上的政治革命那樣產生強烈的沖擊波,引起局勢的巨大動蕩。生產力的意外發展,工廠制度取代手工業作坊的巨大變革,展現了資本主義社會機制的新面貌,並帶動了整個社會的快速演進。幾十年來,以農業和農村為主體的經濟體系變成了以工業和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系,大規模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國家的經濟地理狀況。新城市的崛起,老城區的改善,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流動的大趨勢,國家走向城市化社會的趨勢,工業產值遠遠超過農業產值的現象等等。,都使普通人和政治家在他們的處境下大為驚訝、難過和高興,但他們只能適應和下定決心。

這種全面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歸根結底是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表現。後者體現了創造和進取的精神,競爭意識,比前者更具挑戰性。它以不可逆轉的勢頭,改變了人們的傳統習俗、價值取向乃至擇業標準。在這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伴隨著嚴重的剝削和壓迫,“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十分明顯。於是,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並組合成壹些新的社會利益集團。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的形成。

與工場手工業時期由商人組成的資產階級相比,工業資產階級具有更強的進取精神和在自由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它以使用機器的工業為基礎的成就,遠非舊資產階級可比。工業改造農業的能力,吸收自由勞動力的能力,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國際市場的競爭,都使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的潮流中起主導作用,迅速改變資本主義和前資本主義勢力的對比。19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席卷全球,本世紀中葉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就是這壹歷史變革的體現。封建和封建前的社會制度只能讓位於資本主義。

無產階級,即產業工人隊伍,是另壹個全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它不同於過去手工作坊的工人。它沒有小塊土地,沒有傳統的生產工具,沒有宗法制度。這是純粹的雇傭工人。機器生產的工作條件和機器連接的集中工作環境,使其具有集中、統壹、紀律性強的特點。沒過多久,他們逐漸意識到,他們這個群體有著相同的命運,有著相同的願望和要求。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階級意識,知道自己屬於同壹個群體。後來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階級意識這個概念就實現了。當然,這些只是先進工作者。工人作為壹個社會群體,為自己的利益和社會地位而鬥爭,從而形成了歷史潮流,為世界歷史增添了新的內容。正是這種趨勢推動了社會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的逐漸結合,這種趨勢也越來越強,成為19世紀的歷史潮流之壹。

兩個社會階層的形成和發展,以及機械工業對競爭對手的排擠,使原來的中產階級發生了分化和重組。所謂中產階級,又稱小資產階級,包括小企業主、店主、手工業者、商販等。他們中的少數人,受到機器工業的擠壓,破產了,他們中的大量人被迫受雇於工廠,成為工人階級的壹部分。大部分人還存在,但很多人感到朝不保夕,面臨破產的威脅。雖然更多的人還沒有面對危機,但他們也對前景感到擔憂。因此也成為另壹個社會利益集團,渴望在社會大變革中獲得壹席之地,努力維持和提高社會地位。19世紀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眾多,其根源就在於此。其中,無政府主義傾向普遍反映了破產者的心情;大力提倡保留小私有制的理論,往往被小資產階級反映得很焦慮。小資產階級熱衷於參加民主運動,因為他們渴望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

/我?tn = baiduimage & ampct=201326592。lm=-1。cl = 2 & ampword = % B5 % DA % D2 % BB % B4 % CE % B9 % A4 % D2 % B5 % B8 % EF % C3 % FC